小学课堂40分钟如何分配更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堂40分钟如何分配更好

1、课前的充分准备。

课前准备充分与否,会直接导致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成功与否。如果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彻,忽视了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忽视了材料在建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将最终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

(1)备教材

备课为上课服务。备课,不是把教参上的目标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深刻理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新课标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在编写课堂活动方案时,要理解教材,要研究教材中每个内容的内涵,研究教材中每个探究性活动之间的结构及前后联系,才能构勒出一条清晰的符合教学探究规律的,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线索。

(2)备学生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在于学生。课前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一堂课学生要有所发展,首先要明白学生的起点在何处,有哪些已有的知识,有哪些已会的技能。学生的知识基础是有差异的,忽视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无法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才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

2、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

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

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3、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3、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

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

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

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

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

“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

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

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

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

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

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

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40分钟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以知识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数学学习活动总是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就是说“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遵循数学知识本身的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的过程。

二、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合谐发展

所谓三维目标即新课程目标所关注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具体到数学教学,“过程和方法”又分为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如前所述,“知识与计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因此,在以知识为主线的教学全过程中,不能单纯就知识而知识,教师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情境、创造氛围,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时刻关注其他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例如,上课伊始,教师谈话:同学们不知你们发现没有,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就连这小小手电筒也有数学知识(出示手电筒),相信大家看过屏幕上的演示,就会有所发现,接着课件演示:线段,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可得到直线,(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可得到一条什么线呢?射线),然后,教师问:通过上面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线可以看作射线:通过谈话和课件辅助,既联系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又创设了有利于学生观察和思考、联想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

2、巧用媒体,展示过程,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教学媒体。但媒体的使用要恰到好处并不是容易的事。其关键在于用的巧。1°的角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又是理解角的单位“度”的关键。教学时,用计算机课件形象地展示“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动态过程.接着展示出1°角,30°角、45°角、60°角、90°角和120°角。让学生边观察边体会几个特殊角的大小,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感悟一下,建立起角的表象,进而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再如,认识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学生往往认为角的边越长,角越大。这时用计算机“变静为动”先出示一个角,再把角的两边分别延长和缩短,观察角的大小变化;然后不改变角的边长短,使角的边沿顶点旋转,观察角的大小变化,学生很容易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叉开的大小有关的结论。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巧妙的解决了大问题,学生对角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