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优质课《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雪的特点和雪景的美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讨论,激发学生对雪的兴趣和想象力。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表达。
(3)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爱护之心。
(2)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体验雪带来的快乐和温暖,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雪》。
2. 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黑板和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展示雪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思考雪的特点和雪景的美丽。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生词和短语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跟读和记忆。
(2)学生通过组词和造句的方式,运用生词和短语。
4. 表达与创作:(1)学生口头表达自己对雪的感受和想象。
(2)学生书写小短文,描述雪景的美丽。
五、作业布置:1. 抄写生词和短语。
2. 书写一篇关于雪景的小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生词和短语掌握情况:通过口头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掌握程度。
3. 表达与创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口头表达和书写短文中的表现,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创造性。
《雪》的课文教案教学设计

《雪》的课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描绘的雪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3)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作者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雪》。
2. 相关生字词的卡片或黑板。
3.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雪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的感受和经历。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作者情感。
(2)邀请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关于雪的诗歌或故事。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雪的日记,描述他们对雪的感受和经历。
3. 预习下节课文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朗读等。
2.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课文理解与分析:通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 创作能力:通过学生创作的诗歌或故事,评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雪》教学教案设计

《雪》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社会的关爱,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作品,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简要介绍课文《雪》的背景和主题。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象征意义分析:(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象征元素。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象征元素所代表的意义。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作业布置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是否能够把握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3. 学生在对作品进行象征意义分析时,是否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4. 学生在表达自己观点和感受时,口语表达能力是否有所提高?5.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雪》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教学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与雪有关的事物。
(2)引导学生思考雪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学习生词和短语:(1)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引导学生跟读和记忆。
(2)通过例句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生词和短语。
4. 分析课文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词和短语。
(2)根据自己的体验,写一篇关于雪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雪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雪》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

《雪》的优秀教案《雪》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雪》的优秀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雪》的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勇于伸出援助之手。
课前准备图片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一、看图揭题,初步感知。
1、看图: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去哪儿呢?(雪地)雪地上谁在干什么呢?(兔妈妈堆了一个漂亮的雪孩子)兔妈妈堆雪孩子干什么呢?2、出示课文插图,请你看看图告诉大家。
(指名说)这几幅图连起来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请你看着图下的字,仔细听老师读这个故事,好吗?3、揭题:谁来好听地念念故事的题目?(雪孩子)认识“孩”字和“子字旁”。
二、试读课文。
1、自由试读:这个故事就在书上的128页,自己试着读一下,把遇到的困难说一说。
2、交流: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问老师、问同学、查生字)3、再次试读:用上晕些方法再次大声读。
三、学习课文,学习生字。
1、我们交流交流,看看课文中的生字,你们是怎么学的?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你是怎么认识“让、起、玩”这三个字的?(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3、交流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从当时看出小白兔和雪孩子很能开心?(又唱又跳)又唱又跳这两个动作是同时进行的。
(2)像这样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几个吗?又唱又跳又细又长又说又笑又大又圆4、朗读第四、五、六、七自然段:你是怎么认识“往、觉、烧、知、道”这些字的?(鼓励学生用看图猜字的方法认识生字)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词语大转盘:孩子、让座、起来、好玩、来往、睡觉、烧柴、知道、文化。
2、指导书写:瓜、衣、来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
《雪》教学教案设计

《雪》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雪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雪》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3.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 课文《雪》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四、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
2. 通过对课文的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3. 讨论分析: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
4. 词汇学习:通过词汇卡片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雪的印象和感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对课文的理解。
3. 词汇学习:通过词汇卡片和练习,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4. 讨论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分享讨论结果。
七、作业布置: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雪的短文。
2. 复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相关练习。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效果。
对学生的讨论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估,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改进。
九、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词汇学习和讨论分析等方面,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重点词汇和句型的学习效果。
《雪》 教学教案设计

《雪》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雪》这篇课文的基本背景和作者简介。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雪》这篇课文是出自哪位作者,以及作者的背景信息。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雪的意义和与雪相关的记忆。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展示与雪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思考过程。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雪》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角色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内容学生自读课文《雪》。
老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3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
老师对课文进行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阅读和笔记情况。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意见。
第三章:角色分析与情感理解3.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分析课文《雪》中的主要角色及其特点。
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情绪。
3.2 教学内容学生对课文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分析和描述。
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和情绪进行理解和表达。
3.3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对课文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对课文中的情感和情绪进行理解和表达。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分析和讨论情况。
收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意见。
第四章:创意写作与表达4.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创意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雪的感受和想象。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学生进行创意写作,以表达自己对雪的感受和想象。
学生通过写作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4.3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和想象,进行创意写作。
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互相学习和交流。
4.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写作过程和成果。
收集学生的写作作品和反馈意见。
5.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雪》教学设计教案

《雪》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雪》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鲁迅的观点和情感。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雪》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社会现象和寓意。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雪》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雪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雪的美。
(2)简介课文作者鲁迅及其作品《雪》。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雪》,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涉及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寓意。
(2)教师讲解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6. 总结: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雪》,使学生了解了鲁迅的观点和情感,分析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色。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和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性和表达准确性。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读后感),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课后作业,综合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思维能力和价值观。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优质课《雪》教学设计
山东优质课《雪》教学设计
《雪》教学设计济南市历城二中附属初中赵学东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
坚持以"读"为课堂的主线,注重对语言的品味和涵咏,让学生学会身临其境体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文敏感。
二、教学目标:
1.欣赏鲁迅笔下"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景致,品味语言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屏幕显示课件--飘雪的画面
(教师导语)下雪了。
窗外是好晶莹的世界,雪的天堂。
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空飘落下来,就像玉蝴蝶。
那熬了三十冬的老槐树偌地玉树临风了,枝上缀满了雪的骨朵,静静地站会,仿佛能够嗅到五月的槐花香了。
这是赵老师的雪。
那飞扬的雪花飘落到鲁迅先生笔下的时候,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近鲁迅的散文诗《雪》。
【听读文章】
教师朗读文章:(配乐《初雪》)
读前提示:请同学们在听读过程中用笔标注出生僻词语,初步感知文章。
【学生自读】
请同学们坐好,端好书本。
同学们带着刚才听读的启发,自由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巡视)
读完思考:(课件显示)
假如你是一位画家,你能结合文意描绘出哪两幅独具特色的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归纳,注意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
教师板书:
滋润美艳江南的雪
升腾旋转北方的雪
【品读妙笔】
教师过渡语:是的,作者妙笔成画,一幅幅画卷俨然舒展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为那份秀美而喜悦,为那份苍劲而震撼。
请同学们品读文章,任选两幅画面中你最喜欢的一处雪景,用情朗读,用心感受。
(屏幕显示)
设计思路:
1.将朗读指导和品味语言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品出味道。
2.为后面对主旨的.挖掘和把握做铺垫。
--课堂预设:
(1)"他们嗡嗡地闹着"对"闹"字的体会--
古人曾有云:"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写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想象出"闹"字所营造出的情景。
(2)"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
①换字,把"撒"改为"飘"好不好?体会两个字在表达上的不同:
②读出这句话的气势。
(注意引导学生重读并体会"但是""永远""绝不""撒"的意味)
③齐读全段。
(3)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①"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感受"呵"手的情景。
②"紫芽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比喻句中所包含的童真童趣。
参考:芽姜写出了孩子小手的嫩,小,而紫写出了天气的冷,把手冻得红里发
紫,而这其中充满了玩雪的乐趣。
教师点拨: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才能能有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同样,只有用心感受生活才能象作者一样写出生动的文字。
(4)作者最喜欢那个地方的雪景呢?结合文章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作者喜欢南方的雪,因为南方的雪是滋润美艳的,是美好的回忆,是童年的乐趣。
作者更喜欢北方的雪,作者喜欢北方雪的刚强与抗争的品格,就和作者一样,用于纷争,不折不挠地追求。
【质疑提升】
教师过渡:
鲁迅的语言,真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觉得愈品愈有味道。
同学们将不能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确实不能解决的老师和大家一起完成。
(学生不能理解的句子大多是与主旨有关的抒情句,小组反馈问题,先由其他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引导理解,点到为止。
)
预设:
--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设计层次:
1.学生默读句子三遍,然后圈出关键词语--"孤独""死掉""精魂"
2.教师引导学生品味三个词语的内涵:(注意联系前文)
孤独--北方的雪,没有花朵的映衬,没有蜜蜂的陪伴。
北方降雪的时候,是一片肃杀,万籁俱寂,唯有那雪花是唯一的舞者。
死掉--北方的雨死掉就成了坚硬的冰冷的灿烂的雪花。
精魂--北方的雨死掉了,但是他的坚硬与刚强升华为雪的精魂。
3.教师出示时代背景,学生思考问题:作者写这一部分仅仅是为了描绘北方的雪景吗?
参考:作者写北方的雪,更是写自己。
(屏幕显示)材料链接:
他心中的理想,他的心志、性格、做人做事的原则,无一不契合着朔方大雪的本质,铺天盖地地飞落,纷纷扬扬地挥洒,咄咄逼人地闪烁,以压倒一切的气势,扑向黑暗中的世界,梦想塑造出一个洁净和纯美的辉煌。
--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教师归纳,引导,提升。
过渡语:
如果哪天我看到了那沐浴在暖阳下的大阿罗汉,看到那随风飞扬的雪花,我们会感到有似曾相识的亲切。
啊,这就是鲁迅的雪。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动情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感受那雪的精魂。
--学生最后齐读文章最后三个自然段
【回味结束】
沉浸在同学们的读书声中,仿佛我的身边也飘落了片片雪花。
我希望同学们在迎来今天冬天第一场雪的时候,能够像鲁迅一样,用包含感情的笔记录那难忘的时刻,记下那晶莹的雪。
(下课) 板书设计:
滋润美艳--江南的雪--向往美好
旋转升腾--北方的雪--奋力抗争
MSN(中国大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