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湘教版必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第二单元行星地球(地球概论)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陨石、回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完整版)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I总复习必背1.1地球的宇宙环境1.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2.天体:指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存在形式。
主要类型: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
3.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划分如下图:4.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和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5.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绕日运行的共同特征:方向的同向性(自西向东)、运行轨道的近圆性、轨道面的共面性。
6.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地球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波段分紫外光、可见光(0.4-0.76微米)、红外光。
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①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
②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③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二、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黑子与耀斑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外(大气层)太阳活动影响日冕太阳风产生极光色球耀斑①干扰电离层,阻断通信,②产生“磁暴”现象。
里光球黑子影响气候1.3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比较项自转公转目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一个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余各地均相等,为150/h。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1.地球与地理-地理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地理的学科分类和主要研究方法-地球的形状和尺度-地球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地理坐标与地球网格-地理坐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地球网格在地图上的运用-地球不同地区的时间计算与时区划分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构造学说-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特点-地壳与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发展-地球上的板块及其运动4.地球表层的地形-地球表层的主要地形类型和特征-地球表层地形的形成与变化原因-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和地震活动5.气候与气候因素-气候的定义和分类方法-气候要素和气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6.气温和气温分布-气温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气温的测定方法和旬月季年度变化规律-当地和世界各地气温分布的特点7.降水与降水分布-降水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降水的测定方法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世界各地的降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8.大气压力和风-大气压力的概念和测定方法-大气压力的分布规律和季节性变化-风的概念和分类方法-风的成因和风的分布规律9.气团和气候-气团的概念和特征-不同气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带的划分和主要特征10.水循环和水资源-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水循环的影响因素和周期-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保护措施11.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和方法12.人口与城市化-人口的概念和规模-人口增长与人口发展的机理-城市化的含义和发展规律-城市化对人口和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知识点汇编(最新最全)

可观测宇宙⎩⎪⎨⎪⎧(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地月系⎩⎪⎨⎪⎧地球月球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编(老孟图文版)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1、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发光)、星云(发光)、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物质都是天体。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如下3、太阳系组成: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4、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体现在其结构特征与运动特征上。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是类地行星(离太阳近,体积、质量都较小)木星、土星是巨行星(体积、质量巨大);天王星、海王星是远日行星(距太阳远,体积、质量中等)。
(了解)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都很小)、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5、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有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和自转周期适中,地表平均气温为15 ℃左右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水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体积收缩产生热量,不断产生水汽,并随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以电磁波形式传播能量;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
2、太阳大气的分层:从内到外依次为光球层(厚度小,我们看到的太阳光都是从光球层发出的)色球层(厚度较小,亮度较小)日冕层(厚度大,亮度小)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为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②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的运动及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必需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4、各层的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周期是11年。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
【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
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
(重要)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
(很重要)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4.太阳系(很重要)(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
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
(重要)(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很重要)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
(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了解)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
(重要)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整理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地 理 1一、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的结构:河外星系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
按距太阳由近到远顺序排列,八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地球的普通性: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
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维持生物的生存与发展;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能量来源。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 太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
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引起电离层挠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现象;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
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了解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比较项目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周期 (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
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在数值上与地轴的倾角互余。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湘教版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公转产生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影,包括比例尺、图例、注记等基本要素。
地图种类繁多,如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3. 坐标系与投影:地理坐标系用于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位置,包括经度和纬度。
地图投影是将三维地球表面转换为二维平面的方法。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极端天气现象的成因与影响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循环的过程与意义-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海洋的形成、构造与资源- 海洋环境问题3. 地貌与地质:- 地壳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质作用与地貌形态- 地震与火山活动- 矿物、岩石与地质资源4. 生物地理与生态系统:- 生物分布的地理规律-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体系- 人口问题与城市病-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区位因素与类型- 工业布局与产业结构- 农业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农业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与网络- 贸易模式与经济全球化- 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4. 旅游与文化地理:-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旅游活动的经济、社会、文化影响 - 文化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地理与地域认同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 遥感原理与应用- 遥感图像的解译与分析- 遥感在环境监测与资源调查中的应用2. 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的组成与功能- 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GIS在城市规划、灾害管理等领域的应用3. 全球定位系统(GPS):- GPS原理与定位方法- GPS在导航、测绘等领域的应用- GPS技术的发展与挑战五、地理实践与探究1. 地理实验与观测:- 气象观测与气候分析- 土壤与水质检测- 植被与动物群落调查2. 地理调查与研究:- 社会经济调查方法- 地理现象的实地考察- 地理问题的研究设计与实践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六、地理与环境1.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全球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环境保护政策与国际合作2. 资源利用与保护:- 能源资源的分类与利用-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水资源的利用与管理- 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3. 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策略- 灾害应急管理与灾后重建通过上述知识点的总结,学生可以对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知识点归纳

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湘教版)一、地球的宇宙环境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可见宇宙:人类已经观测到的,半径约为光年。
⑵多层次的天体系统①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❶组成:主要是由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其次还有很多由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
❷关系:银河系同属于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
③太阳系:由太阳、围绕太阳运动的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⑶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①普通性:在太阳系行星中,地球的和所处的比较普通。
②特殊性(具备的条件):❶充足的。
❷恰到好处的。
❸适宜的范围。
【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运行轨道安全】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⑴太阳辐射: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①波长: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在微米之间,分为、(50%能量)和②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❶太阳辐射经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为有机物中的。
❷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的主要能源。
⑵太阳活动与地球①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②太阳大气的外部圈层:从内向外分别是(活动现象为)、(活动现象为、)、(活动现象为)。
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❶:数目变化大约以年为周期。
地球与太阳活动有相关性。
❷耀斑:引起,从而影响,干扰电子设备。
❸太阳风:到达地球时受地球作用,偏向极地上空,在两极上空出现。
三、地球的自转⑴地球自转:地球围绕的旋转运动。
方向自向。
北看为时针南看为时针。
周期分日(24h)和日(23h56m4s,真正周期)。
角速度除两极外,任何地点都,约为每小时°。
纬度越高线速度越。
(0°: km/h;30°: km.h;60°: km/h)⑵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导致现象,生物形成昼夜节律,又称“”现象。
②水平运动物体受地球作用,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不偏转。
③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大全活动单一必修一知识储备一地球1.地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的纬度。
2. 经纬线的特点和经纬度的划分:(1)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经度之和为180。
,东西经相反.关于地心对称的两点(对跖点):经度之和180,一个为东经,一个为西经;纬度值相等,南北纬相反。
(2)东西经的判断:经度增大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为东经,相反为西经。
(3) 自20。
W向东至160。
E为东半球,自20。
W向西至160。
E为西半球;(4)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相对方向),同一纬线上的两点,若经度差小于180。
则东西方向不变;若经度差大于180。
,则东变西,西变东。
3.地球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1)同一经线上、赤道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经度1。
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Km,南北纬60。
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
(2)其他纬线上两点间距离的计算:S=111千米×相隔经度数×COSα(α表示该点的纬度)(3)两地间最短航线方向的判断:①若两地经度相差等于180°则过两点的大圆便是经线圈,过极点为最短航程(劣弧)。
②若两地经度相差不等于180°(此时往往讨论同纬度的两地):在哪个半球先往哪个方向偏。
二地图1.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2.比例尺的缩放①比例尺的放大:若将原比例放大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若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②比例尺的缩放:若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若将原比例尺缩小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③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将原图的比例尺扩大(或缩小)N倍,则图幅面积就是原图的N2(或1/ N2)倍。
三.等高线地形图1.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
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地形的判别:平原: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丘陵: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高原:海拔高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3.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等高线图: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4.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n-1)d≤△H <(n+1)d【n 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的条数,d 为等高距】崖顶的计算公式:H大≤H顶<H大+d 崖底的计算公式:H小-d<H≤H 小5.闭合等值线中“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应用。
6.通视问题。
(凸坡(上疏下密)、凹坡(上密下疏))7.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8.(1)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型”的洼地或小盆地,(库容大,有较大的集水面积)。
坝址要建在峡谷处,工程量小.(2)公路、铁路线段设计的基本要求:应该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利用有力的地形优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桥,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3)港口应考虑等高线稀疏,等深线密集的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以免引起航道淤塞);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宇宙的特征1.物质性--有天体组成;天体包括:自然天体、人造天体。
最基本天体:恒星和星云。
2.运动性--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1.八大行星的分、远日行星(天王、海王星)。
2.普通性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他行星,具有同向性(方向相同都为自西向东)、共面性(公转轨道面之间的夹角小,几乎处于同一平面)、近圆性(轨道都是近似于圆的椭圆)从结构特征看,地球与类地行星,在质量、体积、密度的等方面有相似之处。
三.地球是太阳中一颗特殊的行星1.特殊性的表现----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的基本知识。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用太阳常数来衡量。
这是地球外部最主要的热量来源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就是四个氢原子核转变为一个氦原子核3.太阳常数: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地球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内接受到太阳辐射能量。
太阳常数均为8.24焦耳/(平方厘米﹒分).4.太阳辐射的波段及能量分布太阳辐射被分层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三个部分。
可见光中集中能量最多,太阳辐射还被称为短波辐射 .二.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主要热源,促进大气运动、水循环、生物活动的主要能量、动力;2.太阳辐射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来源,为人类间接或直接的提供能量。
如:煤、石油、天然气、风能、水能、生物能(如:薪柴、沼气)等,本质都来自于太阳能。
三.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1.影响到大地面太阳辐射的因素:太阳高度角、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海拔高度等2. 问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日照时间长3.四川盆地太阳辐射最少的主要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大气中含水汽多;多云雾,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4.西北地区太阳辐射较强(尽次于青藏高原)的主要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多晴天,日照时间长6.太阳的分层(外部圈层):大气层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注意:①太阳辐射≠热量(气温)如: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低②西北绿洲农业的瓜果特别甜的原因?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②扰乱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高能带电粒子流,使两极地区的上空,出现“极光”现象④影响地球气候,带来旱涝灾害;注:黑子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中高纬的树木年轮变化呈11年周期;两极地区的冰川,也反映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有11年的周期)五.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1、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2.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3.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4.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面向大海安全性高.活动单二:地球自转经纬度判别㎞(4万㎞/360°);除赤道外1°1°的纬线切得的部分长度也约为一、地球自转的特征0° 180°E180°W速度 1.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其他为15°/h.2.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为赤道的一半其他规律:南北极点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同纬度地区,地面海拔越高,地表自转的线速度越高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角速度相同,但线速度比地球线速度大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北极不动,在北半球,北极星与地平面的夹角(仰度)=所在纬度。
[图1]区别:恒星日与太阳日 [图2]区别角速度与线速度扩展思维:用圆盘演示另三种情况时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关系。
A、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西向东时:恒星日>太阳日(23小时52分8秒)B、当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C、当自转方向为自东向西,公转为自东向西时:恒星日<太阳日(24小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产生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地转偏向力)(一) 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太阳始终照亮地球的一半,昼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线,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平分赤道。
1.晨线与昏线俯视图:注意:1.①如何区别晨线与昏线: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晨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昏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
②晨昏线(圈)的移动方向:向西③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正午的太阳高度最大)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半夜的太阳高度最小)④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角=直射点的纬度只有春分、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重合,晨昏线过极点,其余时间都不重合。
夏至、冬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达最大为23°26′⑤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点的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互余。
极夜处切点B为12点,极昼处切点0或24点。
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为18:00.2.昼夜交替的周期=太阳高度变化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3. 昼夜现象: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此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二)产生地方时1.地方时(无数个):①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②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③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自西向东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 + 经度差/15(所求点在东边)—经度差/15(所求点在西边)若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地区,则经度差=大的经度—小的经度若两地一个为东经,一个为西经地区,则经度差=两地经度数之和【应用】如何计算“地方时”“基本规律”----东早西晚、东大西小“抓4个时点”:①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或昼半球的中央经线)=12时经线②夜半球的中央经线=0时经线或24时经线③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6:00,④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为18:00.在下列光照图中标注经度及相应经线上的地方时3.区时(24个)①时区: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
②区时:每个时区以本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叫区时。
时区=经度/15=A+余数;余数>7.5 +1;<7.5舍尾凡事经度能被15整除的经线皆为中央经线。
中时区:7.5ºW~7.5ºE(以0º经线为中央经线);东西十二区: 172.5ºE — 172.5ºW (以180º经线为中央经线)注意:国际标准时=伦敦时间=零(或中)时区的区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
③.“北京时间”=东经120°的地方时=东八区的区时=中国所用的时间。
④.北京的时间=116°E的地方时。
⑤区时的计算求某地时刻=已知地时刻+区时差(求东面的区时)-区时差(求西面的区时)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同为西时区,则区时差=大的时区—小的时区若两地一个为东时区,一个为西时区,则区时差=两地区时之和4.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说明:①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实际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它是一条折线。
②向东通过国际日界线,日期退一天;向西通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进一天;因此,东、西十二区的日期不同,但是区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