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的互补融合

合集下载

季羡林_东西方文化互补论_

季羡林_东西方文化互补论_

On Protection of Non - 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Chen Xia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hina's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undergoing tremendous
先生的文化理论主要是多元文化观,他主张应该关 注文化的起源,他认为文化的起源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 的,世界文化不是由一个民族创造的,文化也不是一个地 方产生的,同时,文化又是存在体系的,世界上的文化可 以分为: 印度文化、希腊罗马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伊斯兰 阿拉伯文化,文化的多元和多种文化体系是不矛盾的,各 文化体系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先生发前人之未发, 深刻地指出: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
这一送去主义的理论性倡导,正在为世人所重视,所传 1997: 276.
播。日本学者 西 园 春 夫 在 接 受 中 国 旅 日 学 者 访 谈 时 说
[4] 季羡林.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A]. 三十年河东
“21 世纪,是亚洲的时代。但是,我不认为,仅仅是经济 三十年河西[C].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94,95.
参考文献 [1]张博,程圩.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J]. 人文地理,2008( 1) . [2]王文章,陈飞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 化发展战略[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3]周和平. 承续民族血脉 守护精神家园[J]. 人民 论坛,2007( 17) . [4]伍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互动初 探――以宁波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8( 4) . [5] 李昕.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业化运作的可 能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价值谈起[J]. 贵州民 族研究,2008( 2) . [6]李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产业化经营探索 [J]. 商业时代,2008( 24) . [7]祁庆富.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 人[J]. 西北民族研究,2006( 3) .

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 要略

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 要略

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要略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文化在中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多元包容的特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对其进行深入了解与体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特点,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

一、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是其对宇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的追求,以及重视孝道、礼仪等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这些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之间的对比与融合,为中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契机。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中国人常常会向对方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传统节日、传统艺术和传统习俗等,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二、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中外交流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这些文化差异源于地理环境、历史演变、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

在中外交流中,中国人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使其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

西方音乐、电影和时尚等元素在中国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这反过来也促进了中国与外国的文化交流。

三、中外文化互补与共融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独具特色的另一个方面是其与其他国家文化的互补和共融。

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的关系,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混合体。

在中世纪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顶峰,使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互动更加紧密。

现代社会,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如中餐、太极拳、中国电影等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这种文化互补与共融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使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

四、创新与现代化的推动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发展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共生,也是中国文化在中外交流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融合东西方探访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

融合东西方探访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

融合东西方探访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在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越发频繁和紧密。

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贸易、科技等方面,更表现在文化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上。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探访不仅拓宽了视野,增加了人们的互动交流,还能够丰富各个文化领域。

本文将探讨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以及它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相互尊重和包容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之一是相互尊重和包容。

东西方文化背景和观念的差异极大,但通过交流和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互相倾听和接纳彼此的观点和价值观。

只有相互尊重和包容,文化融合才能顺利进行,不会出现隔阂和冲突。

二、开放和创新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还体现在开放和创新上。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的独立和创新能力,而东方文化重视集体的和谐和团队的力量。

两种文化的交流使得人们可以汲取双方的优点和经验,从而培养自己的开放思维和创新能力。

同时,这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增进互通有无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之一是增进互通有无。

通过深入交流,我们可以发现和欣赏对方文化中的优秀之处,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中,实现相互借鉴和互补。

例如,在中国的古代文学中,有一部分作品受到了西方文学的影响,从而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束缚,并取得了很大的创意突破。

相反,西方也从东方文化中汲取灵感,创造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艺术作品和创新产业。

四、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还表现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上。

通过交流和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并将其传承下去。

同时,借鉴西方的经验和方法,我们也能够推动自身文化的发展和改进。

例如,中国的传统戏剧在融合西方舞台表演技巧后,变得更加吸引人,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中西文化交流的精髓最终也体现在推动世界和平与繁荣上。

文化交流能够减少误解和偏见,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化融合也成为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因素。

通过中西文化交流,我们能够加深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为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中华文化韵味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

中华文化韵味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

中华文化韵味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融合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古国,中华文化的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千年历史和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西方文化则以科技、思想和艺术为代表,深受世界各国欢迎。

在两种文化之间的融合中,我们可以看到东西方文化的优点互补、交流互动的局面。

本文就探讨一下中华文化韵味与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

一、文化的交流文化融合,首先要涉及到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下,西方文化已经深入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无论是餐饮、电影、音乐还是时尚,西方文化的影响力都在日益扩大。

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目光。

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双方吸收对方的优点,开启融合之路。

二、文化的互补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西方和东方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西方和东方文化之间优点的互补。

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古老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艺术家、文化学者的关注。

而西方文化则以其新潮、前卫、高科技的风格为代表。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可以产生新的文化效果,满足市场需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

三、文化的创新文化融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的创新。

文化的融合,可以激发出无穷的创意,促进艺术家的创新。

例如,现今的唐装许多设计上吸收了西方服装元素,并与传统的绣花、流苏、亲刺绣等工艺相结合,制成了有创意的新款式。

同时,当代艺术中的舞蹈、音乐也吸收了大量中华文化影响,使得西方艺术在东方因境吸取到了新的创意。

四、文化的丰富文化的丰富程度是衡量一方文化底蕴深度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由于其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世界范围内占有很高的地位。

在文化融合中,中华文化的丰富性也得以充分体现。

当代文化艺术中,华夏文明的元素已经成为了国际艺术的一部分,其中郎朗的钢琴演奏、章子怡的电影、李宇春的音乐、王珂的摄影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五、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文化融合也可以在传承中得到体现。

当一代人消失的时候,文化传承的责任就落到了下一代的肩上。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桥梁。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丰富多样的物品、思想和艺术品互通有无,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一、物质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的丝绸和其他奢侈品(如瓷器、茶叶)出口的重要通道,同时也是西方世界的商品(如金银、马匹、玛瑙)进入中国的渠道。

这种物质商品的交流不仅带来了财富的流动,也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世界,成为世界各地的奢侈品,丰富了西方人的物质生活。

同时,西方的黄金、珠宝、玛瑙等商品也进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享受。

在这种物质交流的基础上,东西方的商业往来不断增加,为双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二、思想交流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层面上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商业往来的发展,东西方的思想观念开始相互影响。

佛教的传播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思想交流之一。

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人逐渐接受了佛教的信仰,佛教艺术、文化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

与此同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印度和西亚等地,影响了这些地区的宗教信仰与社会制度。

另外,丝绸之路也传播了儒学、道家和中国古代医药等思想文化,使得中亚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得以繁荣发展。

三、艺术交流丝绸之路在艺术领域也起到了重要的交流媒介,东西方的艺术形式在这里碰撞与融合。

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工艺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世界,成为西方宫廷和富商们争相追捧的艺术品。

同时,西方的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丝绸之路还促进了漆艺、金属工艺、雕刻等技术的交流与发展,丰富了东西方的艺术文化。

四、人文交流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国人民通过商业往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商人、学者、传教士等来往频繁,使得东西方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变得日益紧密。

中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

中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

中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在世界历史上,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一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外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样的文化交流有益于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且也是两个国家之间相互了解和友好相处的前提。

本文将会从古代到现代的角度来探讨中外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

古代中外文化交融史在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是战争、移民和贸易。

战争导致文化的传播,不同文化的相遇和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早期的贸易和移民也为文化的交融提供了方便条件。

例如,汉朝开始和中亚的贸易交流,使得丝绸之路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大量的汉学经典、艺术品、器物、食物等裹着货物沿着丝路传播至欧洲,展现了东方的魅力。

远古时期,中华文明曾在东亚发扬光大,随着中国东晋时间的铁骨铮铮,向外困难了很长时间。

隋唐时期,中华文化得到了自由呼吸的机会,那些慕容、契丹。

日本等各族群落则在这个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吸取中华文明的有益成果。

日本和朝鲜史料中认为,唐代文化被融入于日本,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唐代文化也有瑰丽的融合,其中儒道思想、佛教艺术为代表的元素,构成了唐中华文明的高峰。

如唐代长安城内离柳市有一批高高矮矮的屋子,后人称之“日本坊”,这便是以唐时日本僧人而建的内坊,作为一个文化区域,从中可以看出唐代文化对各方客人的吸引。

在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有些文化因为地理原因,输送有难度。

但是,中华文明卓然屹立,傲然挺立于他们的足以阐明东方文明的辉煌。

中外文化互补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化的进步,中外文化交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从单向传播另外,到逐渐成为多向的相互作用和反哺,这是文化的有机融合,也是文明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中外文化正在呈现出一种“双向互动、互补发展”的局面,文化相辅相成,包容共存。

西方文化在上世纪之前一直被认为是高尚精致,而东方文化则是掌握深刻哲学学问和丰富艺术才华的象征。

但现时,我们已看到了较为平等的文化交流。

东方文化吸收不少西方文化中的技术与艺术美学特点,同时,西方文化中经典的哲学和文学思想对于东方文化影响深远。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如何正确看待中西文化交流
中西文化交流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它。

我们要重视中西文化交流对于双方的互惠互利。

中西方文化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相互借鉴和理解,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并且改善彼此的文化认知。

其次,我们要尊重差异和多样性。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包括宗教、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等方面。

我们要以开放和平等的心态,尊重并接纳双方的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标准强加于他人。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文化的独特性。

中西方文化各有千秋,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或同化对方的文化,而是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和互补优势。

正因为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最后,我们要推动文化交流的平等和公正。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坚持平等的原则,避免出现文化霸权和身份不平衡的情况。

只有平等的交流,双方才能真正受益,并建立起长久而稳固的合作关系。

中西文化交流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应该以开放、尊重和平等的态度来看待它。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增进相互的理解和友谊,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和交融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和交融

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相互借鉴和交融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代表了人类的思想、信仰、价值观、艺术表现和行为方式。

在文化交流和互鉴的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因素得到了彼此借鉴和吸收,形成了多元化而又独特的文化特色。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西方文化也是世界文化中的重要流派,两者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交融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一、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影响力。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对西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等国,就曾流传着“伏羲八卦”和“黄帝内经”等中国学问的传统。

在中西交往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汉字、八卦、太极、阴阳等方面,还包括了思想、文学、艺术、音乐、饮食等多个领域。

1、思想中华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领域之一,就是在思想方面。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儒、道、释三家思想体系,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演变,形成了深厚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文精神。

这种人文精神囊括了对自然、社会、人类本性、人与人的关系、心灵精神等方面的广泛关注,反映了中国古代先贤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想对于西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早在16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当时,西方学者进入了中国,开始研究中国的哲学、文化和社会科学等领域。

他们在中国学问和经典著作中,发现了很多跟西方文化相通的思想内容,如自然界的和谐、人之本性、如何治国等等。

国际上很多西方学者,如弗里德里希·尼采、阿尔贝•卡缪、赫尔曼·黑塞等都曾大力倡导一种叫做“汉学”的思潮,把中华文化看作是人类思想中的巨擘和榜样,在他们中产生的很多著名哲学思想、文学艺术作品中也都不乏中国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发展。

2、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东亚地区,其对世界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文化的互补融合东西方文化的互补融合很多学者在思考中国近百年来因落后而总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寻求根本原因时,除了政治、经济等较直接的原因外,最终总是会落在科学这一要素上,更进一步的思索自然会注意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直至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在人类发展史上一直处于前列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能在近代导致科学的先进局面出现。

文化是思维的结晶,文化的差异最终代表着思维上的差异。

《易经》一直被推崇为中国文化的滥觞,上述问题的提出来,必然要引导人们思考在《易经》这一本土文化中体现出的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影响。

人类的文明发展犹如一场马拉松比赛,各不同民族就如赛跑运动员,在漫长的赛途中你追我赶,在不同的时间段会分别处于领先地位,这也是十分正常的,毕竟自始至终都处于领跑的位置是不太可能的。

近两三百年来中国与全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是由诸多历史的与现实的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所谓先进与落后是相比较而言,近代西方国家的崛起与中国的落后,正是这一时间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影响国力的综合因素我消彼长的路段。

当然,这样整体地理解人类发展史并未妨碍进一步更深入地探寻,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崛起呢?最后也还是必然会落到自然科学这一主题上来。

问题的回答促使我们将目光落到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由于农业与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之成就,人类处于第一个社会繁荣高峰期,经济的繁荣带来文化上的活跃,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古印度古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齐头并进,虽然有着种种差异,整体上而言应当说东西方文明处于相同的高度,因而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东西方文明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从那时开始,两种文化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线,正是这种不同的路线把东西方各国引领到后来不同的社会状态和发展局面。

形象化而言,这有如青藏高原上的雪水分别选择了不同的路线流淌,最终形成了长江与黄河这样两条各具特色的江河。

虽然起点较接近,但可以说后来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两千多年前就已露出了端倪,它表现在思维方法的本质上。

文化是人类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不管变化和差异有多大,而人的思维从特征上讲不过就是三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

分析逻辑思维可得知,它的主要基础是因果关系,有两类在严谨程度上不同的逻辑思维,其一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在我们所谓常识和生存经验中体现出的判断能力.其二就是在此基础上深入发展,因而也更严密更精确的数理逻辑思维。

可以说正是由于古希腊在数学几何学上的成就,尤其是逻辑思维的规律性被整理成一门专门的学问——《逻辑学》,开创并引导西方人的思维以及文化走上了一条崭新的路线。

其在后来的文化上表现为数学思想的日益深化和系统性,并直接导致了数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的种种辉煌成果。

由此而确立了自然科学体系并促进了人类科学技术的繁荣昌盛。

在认识大自然的方法上,这一思维体系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将一切事物进行分解。

人类所面对的物质世界被分门别类地解剖为许多细小的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学科门类越来越多,越分越细,不同尺度上物质世界的秘密被逐一得以揭示,人类对大自然的种种细节有了日益精确的了解。

因而正是这样的根本原因才最终导致了后来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局面。

两千多年前处于相同起点的古代中国文化选择了另一种发展路线.其在思维本质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正好就在于重点并不在将逻辑思维向更深的数理逻辑方面发展,而是在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方面表现出更大的倾向性,在当时起点上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点差异,却导致了后来发展方向上的迥然不同。

有些人在看完克莱因的名著《古今数学思想》后,难免不会流露出一种遗憾,在论述世界数学发展史时,几乎完全忽视了中国人,偏激的人可能认为这表现出了作者的偏见或疏漏,其实不然。

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有几位天才的数学家,也有某些十分精彩的数学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星星点点地闪现出光芒,但客观地说,这些数学思想零星片断,缺少相互联系,并且从未构成一种学术整体上的连续性,可能正是这一点使作者在论述人类数学主体发展路线时忽略了中国人。

当自然数作为数学思想的基础,在东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中确立后,古中国的学者并未运用逻辑思维能力象西方人数代人相继那样在几何学、代数学方面去钻研,创造出函数、微积分学等连续而越来越深入的知识系统。

那么,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的思想从来没有这种单一而纯粹的发展倾向性。

他们始终将另外两种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结合在一起,运用它们整体地构建对整个大自然的认识。

这种认识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及相互的关联,而不是局部的细节。

因而在认识大自然时,其方法主要是整合的而非分解的。

数学思想不是纯粹而自成体系地发展,而是更多地与哲学思想相结合,甚至于依附于哲学。

关于这一点从两个方面可以了解。

第一,以从哪怕是现今的眼光来看也十分深奥复杂的数学技巧,把一切自然数都分成阴阳两类,编织成一个为预测目的而服务的卜筮成卦方法,即所谓的“大衍之数”的揲蓍求卦法。

这种“四营十八变”中的同余结构经专家学者研究分析,与现代数论中关于数的可除性的同余式理论相吻合,这种数学技巧也曾在古代历法上元积年的计算中得到运用。

第二,除了非常实际的预测目的之外,自然数更多地被运用到对宇宙的认识这种哲学理论中。

当然,就是预测活动本身也由这些哲学思想所指导。

对自然数的理解以一种哲学方式理论化,将它与天地人整个时空体系相联系,数抽象地包涵了天地万物,数能定万物之象。

数理哲学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最基本的十进制之数在认识功能上几乎达于极致,与我们生存的空间和时间紧密联系,并且以代码的方式出现在这两种数阵格局当中。

理在数中,一切不可抗拒的事物之必然规律性被称为“天数”或“天理”。

古代被称之为“数术学”的种种关于数的思想渗透到音律、历法,气象、天文、气候、医学、地理各项学科之中,结构成了中国古代一个充满辩证统一思想的无所不包的哲学整体。

这一哲学体系表现出的长处在于认识事物时,始终保持一种辩证统一的整体性,因而总是能体现出大体准确和完整。

若借用物理学术语,可以说总是在以一种‘场’的观点来看待世间一切,而不是在用由质与能体现的‘粒子’和‘波’的概念来研究物质世界。

有其长必有其短,最明显的不足是,正是由于总习惯于用整体的眼光看事物,而没能促进其运用种种分解的手段去量化剖析一切,因而对不同尺度上事物的结构、成分等具体细节无法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自然会表现出某种朦胧和不确定性而显得神秘。

在认识理论上,这种长与短与自然科学思维体系构成了一种明显的对应。

在自然科学思维体系中,物理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基础地位,随着分科而学的趋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了解向纵深挺进,声学、光学、热力学、电磁学等学科日渐成熟而自成系统。

对大自然的观察与认识依靠工具的改进,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先进。

人类观察力在空间尺度上大大地扩展,并不断向更深的微观世界和更广的宏观世界延伸。

分科而学的专业分工方式,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种种细节有了具体而越来越精确的了解。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现代科学事业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辩证地看问题,科学如此地成功和具有说服力,它的短处在哪里呢?每当科学在某一领域取得较大的突出成就时,就会有人出来以这一成就为基础来解释整个世界。

翻阅一下科技发展史,很容易找到这样的例子。

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知识和成就使他们相信整个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在旋转运动,这样一种主流的科学性的解释(注意!并非宗教意义上的解释)持续了一千多年,直到哥白尼出来才被突破,我们今天早已知道,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虽是对前者的突破,也是不完备欠准确的,已被更新的观察事实所推翻。

后来当热力学取得巨大成就时,同样,又有人出来运用这些成就解释宇宙,断言宇宙终有一天会‘热寂’或‘冷死’,很多科学家至今仍深信不疑。

事实上热力学的权威性学者对宇宙中的热最原始的来源也未曾有过最本质的思索和了解,就在用他们获取的局部的学科新知识去试图解释整个宇宙。

在自然科学体系内这样的情况不断发生,上世纪三十年代,科学家认识到比氢原子更复杂的原子核是在大质量恒星的爆炸力作用下聚合生成的,这样一种局部性学科认识马上被运用到宇宙理论上,由此一个称为“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得以流行,很多科学家试图用它来解答人类自古以来最大的疑问——宇宙是怎样产生的?自然科学体系主要通过分解的方式在不同时空尺度上逐渐获得种种认识之后,在解释大自然而构建理论时,极易犯这样的错误,用对时空的局部认识去顶替时空的整体理论,以蠡测海或者说瞎子摸象这些成语中所指的以偏概全的毛病,在科学理论中比比皆是,可谓通病。

人类科技史明白显示,不同时期科学理论的缺陷和错误总是须要后人来补充或修正甚至于完全推翻。

那么科学怎么会进步的呢?回答是:依靠科学的精神!科学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呢?科学精神的实质主要就在于批判。

科学从不树立什么神圣的权威,一切都可以批判,包括科学自身。

科学正是依靠对体系内自身的种种不完备或错误进行批判和纠正,以获得持续不断的进步。

在回忆近代哥白尼、加利略事件时,人们总是很容易以一种简单浅表的方式去理解,认为那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这样说又对又不完全对。

说对,因为那确实是当时科学与宗教(更严格地说是西方基督教)在认识宇宙上的一种对垒。

但今天的我们应对这一事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所认识。

首先,哥白尼与加利略推翻的“地球中心说”,本质上是自然科学体系内的一种天体学说,因而这是科学自身的批判性否定。

科学与基督教在思维方式上的对立表现在教会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理论框架,即:上帝创造了人和一切。

任何其他学说都只能为此大框架服务,基督教正是由于“地球中心说”对自己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础有用,才从自然科学理论中欣然接受了它,拿来加以利用。

而科学从来不为自己设立什么固定不变的理论大框架,一切从事实出发,哪怕是自己体系内曾经建立过的任何理论都得接受时间与实证的检验。

这就是批判的精神。

可以说,有不有批判的精神正是科学与宗教最本质的区别所在。

虽然存在这样的区别,但须特别指出的是,科学与宗教(当然,另外还有艺术)同属于人类的主体文化,是不同思维能力的结晶与外在表现,在根本上是不应该处于矛盾对立面的,当时与科学严重对立的更准确地说应当是文化上的专制,这种专制是由拥有权势的教会来体现的。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正是专制而非宗教才是科学的死敌。

专制总是与权势形影不离地纠缠在一起,在不同的时间与地域,专制会由教会、政治集团或行会帮派等等拥有一定权势的实体组织来体现。

而不管由谁来体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容任何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存在,并且总欲将其视为异端邪说的对方置于死地。

没有过于集中并被滥用的权势,就不会有专制。

试想当年基督教教会如果象东方佛教和道教那样不掌有世俗权势,也就不可能发生与科学的严重对抗。

对于历史上的专制,人们有切肤之痛的记忆,古代帝王的专制且不说,单就二十世纪,规模极大,影响极恶劣的中外专制对科学及一切文化的损害,就值得特别一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