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案-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新人教版第7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的影响(∨∨∨)【知识梳理】一、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和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巨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史称“公车上书”。

从此,运动揭开了序幕。

二、 1896 年6月到9月,(人物)按照维新派(代表人物为、)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

这次变法被称为“”,又因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

三、戊戌变法主要内容:1、政治上,;2、经济上,;3、文化教育上,A.地主阶级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掀起洋务运动B.各地人民的反清斗争风起云涌C.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割地、赔款D.资产阶级开始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3、戊戌变法期间,一个英国外交官来到中国,此时他不可能了解到的情况是(C )A.英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的管辖B.沙俄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C.外国商人在上海租赁土地、开设工厂D.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有外国军队驻扎4、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二、非选择题5.观察下面A、B两幅图片A B请回答:⑴这两幅图片分别指19世纪末的哪两位维新志士?他们代表当时的哪一政治派别?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造中国政体。

⑵1895年春,他们亲自参与并领导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戊戌变法⑶1898年夏,他们又积极筹划了什么变法?结果如何?有何历史影响?。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

第7课戊戌变法【学习目标】1.识记百日维新开始及结束的时间、失败的标志。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认识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活动方案】活动一:自读教材,感知基本史实1.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发起“”。

这次上书对清政府触动不大,却轰动全国。

从此揭开序幕。

2.“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史称“”(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又叫戊戌变法)。

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活动二:阅读材料,结合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影响,加深戊戌变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的认识。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但戊戌变法因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至中南海瀛台,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共6人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百日维新是戊戌变法的一部分。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摘自《百度百科》结合材料请回答:(1)戊戌变法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谁?他甘愿为变法一死,你认为他的这一做法值得吗?(2)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什么运动,促进了人们哪个方面的解放?【检测反馈】()1.通过“举人”“签名”“1895年”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联想到A.公车上书B.百家争鸣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2.画家孔维克创作的《公车上书》被列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由孔维克耗时3年完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002)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导学案(002)

3. 对本课内容仍存有的疑问,由老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解决。
变法运动的结局。
背景:1898年9月,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地点:在戊戌六君子即将被杀的菜市口,记者进行临时 采访。 被采访人:监斩官刚毅(顽固派)、谭嗣同、围观农民甲
采访记录:
记者:请问大人(刚毅),光绪帝公布的法令中,哪一点引起 了你的反对?
刚毅:
。(答复一点即可)
记者:请问谭壮士(谭嗣同),您为了变法而流血牺牲,您认 为法令中的哪一点有利于救治人们僵化的思想?
5.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1. 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 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
模拟探 展场究 示下 。景列—问—题百,日以小维组新确。定安的排形学式生进行预习并分 小组表演历史剧《戊戌变法》——众人(知 识分子、保守官僚、农民)看变法法令的场 景。通过不同阶层的人们反映,使同学们进 一步认识到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以 及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维新
在评价戊戌变法历史地位的问题上,有人认为:资产 阶级所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法令和戊戌变法的政策 大都被废除,是失败的;也有人认为:在中国近代化 的过程中,戊戌变法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的近代化 奠定了基础,功不可没。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同意 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 赞成前一种说法的理由: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 建顽固派发动政变,废除了新法,戊戌变法失败 了;②维新变法倡导变法的理论仍然是借助儒学, 说明他们的思想深处有深刻的封建烙印;③维新 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缺乏广泛的社 会基础;④维新派反对社会革命,变法内容未触 动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
谭嗣同:
。(答复一点即可)
记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您为什么不逃走呢?

历史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历史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导学案

八年上学期历史教学案八年班姓名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戊戌变法的作用的客观分析,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挽救民族危亡是爱国举动,学习谭嗣同等不怕牺牲的精神。

认识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运动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背景、领导人、上书皇帝、要求、结构、影响?2.维新派主要活动?二、百日维新1、百日维新的背景?2、戊戌变法的时间、开始、名称由来、内容、影响各是什么?3、戊戌政变原因、过程(戊戌六君子)?4、为什么叫百日维新?5.戊戌变法意义?(二)、合作探究光绪帝为什么接受和支持维新派的主张?(三)拓展延伸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四)知识梳理:略(五)巩固训练:1、近代史上那位清朝皇帝“富有青年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做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A.康熙帝B.道光帝C.光绪帝D.宣统帝2、下列关于戊戌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公车上书”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②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③慈禧太后镇压了戊戌变法④戊戌变法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3.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历史事件是()A.甲午战争失败B.公车上书C.强学会的成立D.光绪帝下诏变法4.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A、开明地主B、民族资产阶级C、工人阶级D、农民阶级5.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资产阶级力量弱小B、光绪帝没有实权C、顽固派对变法阳奉阴违D、维新派策略失误6、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的根本原因是()A、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B、光绪帝借“变法”向慈禧太后夺权C、变法不利于清王朝统治的巩固D、变法改变了祖宗的例律7、“戊戌变法”的实质是()A、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B、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与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的斗争C、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D、封建统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斗争。

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C.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斗争D.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与军阀政客的斗争
作 业
1、 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端是 (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19世纪末,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读谭嗣同的绝命诗:“不有行者,谁图将来?不有死者,谁鼓士气”?“我国二百年来,未有为民变法而流血者,如有,请自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思考:
(1)维新派要杀的贼指谁?
(2)你认为谭嗣同的死值得吗?
(3)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的其所”?
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学习方法
搜集史料法 对比法
学习过程
学习流程
学法指导
知识链接
自学
基础达标
一、戊戌变法的兴起和发展
1、背景:
2、公车上书(包括经过、结果和意义):
3、列举康有为和梁启超的主要维新活动:
二、百日维新
1、起因:
2、变法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三、戊戌变法的失败
1、时间:▁▁▁▁▁▁▁▁▁▁▁
2、标志:
3、结果:
能力提升
四、康有为、梁启超属于__________阶级________派。变法措施有利于哪些人的利益?触动了哪些人的利益?
研学
拓展提升
五、变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失败的原因及教训又是什么?
示学
一、自学中的问题同学口头展示。
二、研学中先对学然后群学小组讨论,得出共识后派一人在班级展示。
历史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设计人: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背诵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含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导学案(含答案).docx

第6课戊戌变法课前自主预习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公车上书(1)原因: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

(2)过程: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常,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3)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宣传变法: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中国如果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知识点2百日维新3.背景(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

(2)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4.戊戌变法:卅朋年6月11 口,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5.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

6.结果: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1898年9月21 口,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谭嗣同、刘光笫、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7.影响: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课堂基础达标□知识点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1895年,假如你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你将li睹到的历史事件是(B)A.火烧圆明园B.公车上书C.谭嗣同殉难D.八国联军侵华2.报刊是了解社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

由严复等人主持,号召变法图强,当时北方影响最大的报纸是(C)A.《时务报》B.《知新报》C.《国闻报》D.《万国公报》□知识点2百日维新3.在戊戌变法的法令屮,属于文化教育方而的内容是(B)A.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B.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C.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D.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4.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囚禁的清朝皇帝是(D)A.顺治帝B.康熙帝C.咸丰帝D.光绪帝5.观察下面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冋答问题。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戌变法》导学案主备人:刘云霞执教人:刘云霞备课日期 9月第七课戊戌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基础知识。

2.通过本课学习,能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1.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2.“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导入语:同学们历来都崇敬英雄人物,大家看教材中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算不算英雄?“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基础自探:(学习提示:熟读教材,看课本找答案,在课本上划一划。

划横线处,写一写。

别忘了,有疑问,主动向组内同学或老师寻求帮助,对没有疑问的内容,要尽量记住!相信你能行。

)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事件是____________。

2.公车上书的时间是_____年,当___________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_________和________,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

3.强学会的机关报是___________。

4.戊戌变法的时间是_______年,________按照维新派的意图,发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

由于这一年是旧历的戊戌年,所以称为戊戌变法,又由于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_____________”。

5.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标志是以________为首的_______派,发动了____________,等六人被杀害。

6.戊戌政变时,表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维新派人士是________。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1、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没有传到皇帝手中,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人还进行了哪些维新变法活动?(1)创办《万国公报》、《时务报》等;(2)组织强学会;(3)维新派团体形成。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导学案_4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 戊戌变法》 优质课导学案_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掌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

3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表演合作的能力。

1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编演历史审判短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学习,真正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情感,树立学生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有关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文字、图片等。

2编演历史审判会,学生自己分配角色。

4编写不平等条约比较简表。

5编写小结歌谣。

教学资源1自制多媒体课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演示文稿2音像资料:八国联军侵华等内容。

教学过程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攻占天津→攻占北京↓《辛丑条约》1901→→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政治:严禁中国人民反帝军事:拆毁炮台、在军事要地驻兵外交:划定“使馆界”影响: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思:我在设计本课时,本着学生为中心的原则,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再现历史,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破重点、化难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突破狭小的教室空间,让学生真正做到感知历史,从现实走进历史,再从历史回到现实。

立足现实,展望未来。

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本节课在设计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表演、讲故事、讨论,比较、归纳,动手设计图表,搜集资料互相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出质疑,积极探究,特别是让学生做原告陈述“八国联军的暴行”,亲自动手设计“历次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及影响”的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新理念,取得良好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戊戌变法》导学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从社会背景、过程、结果三个方面阐述了在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一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的救亡图存的变法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次进步的、爱国的改革运动。

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近代中国屈辱挨打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拯救民族的革命变化。

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变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是上册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二、课程标准: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新闻报道、图片、文字资料等各
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到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解释维新变法认识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罪过、振新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戊。

戌变法的展开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
1898年9月21日,残云如雪的北京已有了些许秋意。

这天
早上,慈禧太后在随从的簇拥下,出颐和园走小路回到紫禁城,为时103天的百日维新在这一天结束了。

慈禧一进紫禁城,就直奔光绪帝的寝宫,但光绪帝不在屋里。

此时他已走到宫门前,有人说他要跑,有人说他去迎接太后,不管如何,他被侍卫拦回,从此便失去了自由。

这一天,史称“戊戌政变”。

――――资料来源:视频截图
教师:该组图文资料展示的是什么主题?
学生:戊戌政变……百日维新……
教师:同学们,在学习本课之前,大家要分清这样几个概念:1898年是中国旧历(干支纪年法)的戊戌年;在这一年,以
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变法称为“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103天);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残酷镇压维新派的变法,称为“戊戌政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