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巴金 导学案 答案

合集下载

8《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2016.4

8《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2016.4

8 《短文两篇》导学案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自学指导】1.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反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解释词语旸谷:姮娥:3.整体感知(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答:【课堂学习】4.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答:5.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答:6.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答:7.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答:【巩固提升】8.古诗文默写(1)《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描摹愁绪的千古名句是:运用想象写作者壮志豪情的诗句是:(2)描写秋天的古诗词:(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文天祥《过零丁洋》)(4)《与朱无思书》中:总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总领全文的句子):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写江流气势磅礴的:▲课外阅读遇见树苏沧桑①我相信,江南的每一个婴儿,第一次睁开眼睛时,一定会看到树,至少,也闻到过树。

树就在屋外,从老屋的每一个缝隙里,渗进来暗绿色的呼吸,提前让一个婴儿感受泥土的味道,雨水的味道,星辰的味道,早晨和黄昏不同的味道——万物生命之初的清纯味道。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两篇文言短文。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学习难点.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理解类比手法的作用。

2.《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作用。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以及“铭”“说”等相关的文体知识。

积累并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自主突破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德馨.()调.素琴()鸿儒.()案牍.()甚蕃.( ) 濯.清涟( ) 亵.玩( ) 鲜.有闻()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仙则名.()(2)调素琴..()(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5)可爱者甚蕃.()(6)亭亭净植.()(7)濯清涟.而不妖()(8)陶后鲜.有闻()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 ,___ _。

(5)《红楼梦》中有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不叫污陷淖泥中。

《爱莲说》中表意与之相近的文句是“,”。

5.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合作探究6.刘禹锡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7.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8.《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9.《陋室铭》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当堂测试(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用)

巴金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师用)

八年级语文科导学案设计:吴泽群审核:审批:印制数量:班级:小组:姓名:使用时间:月日星期学习课题:8、短文两篇《日》《月》巴金第_ 课时累计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学习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学习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学习过程:(备注栏内请老师们补充复备情况,请同学们补充课堂笔记)流程及预见性问题学习要求时间安排备注一、巩固旧知,激趣导入:1、你能说说下列故事吗:“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奔月宫。

”--《淮南子》2、走近巴金。

3、“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巴金在这两篇短文中要表达什么呢?二、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自由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读完,灯片出示下列词语,请第1组逐一朗读,然后全班齐读)夸.父()皓.月()姮.娥()旸.谷()瞬.间()露.台()一撮.灰()奔.月()2、(朗读课文,《日》第2组,先单个读前4段,然后齐读第5段。

《月》第3组,先单个读1-5段,然后齐读第6段。

出示灯片:)整体感知课文:(1)《日》《月》这两文中“日”“月”分别代表着什么,找一找两文中出现得最频繁的词或句。

(2)面对日和月,作者分别联想到了什么?(明确,教师板书《日》—光和热—飞蛾扑火、夸父逐日《月》—冷、死—某某人、姮娥奔月)三、合作探究,落实目标:(一)合作研讨-《日》(1题,第四组,2题,第五组,3题,第六组,4、5题,第七组,6题,第八组)1、作者所写的“飞蛾”“夸父”,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的目的,结果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作者写这两个事物有什么用意?说故事,入新课,知作者4’朗读正音4’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巴金其人,在书上做好笔记,准备进行介绍。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第11课《短文二篇》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11.短文二篇素养目标1.诵读课文,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疏通文意,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4.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法指引动静结合和以虚写实手法的作用1.动静结合:(1)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

比如说把静景写活,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或动静有机结合,衬托所写事物的灵动活泼,意境优美等。

(2)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以独特的形式、视角,表现独特的情绪、情感。

比如说在文章中加入动静结合的景物描写,彰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心理变化。

(3)突出文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某种心境、心态和情感。

比如说以动衬静,通过表现景物的静谧,可以表现作者内心的安逸或寂寞,感伤或闲适;或彰显对所写之物的喜爱之情。

2.以虚写实:以虚构或想象的手法写出现实中的人或事。

能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起到让人眼前一亮,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 (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时人称之为“山中宰相”。

作品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要作品有文赋《赤壁赋》《后赤壁赋》,诗词《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背景简介 (1)《答谢中书书》: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谢中书书》正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书信的一部分。

(2)《记承天寺夜游》: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

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人教版初二八年级】

《短文两篇》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使用说明】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一、预习点兵。

1、知识链接。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官至监察御史,他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执政,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最终招致失败,受到达官权贵的排挤、打击。

但始终不屈。

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意为简陋的房屋。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有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他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之作。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能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颐.()蕃.()淤.泥()濯.()清涟.()蔓.()亵.()玩噫.()3.重点词语释义。

名:斯:德馨:上:鸿儒:白丁:丝竹:案牍:劳形:蕃:濯:清涟:植:亵:焉:隐逸:君子:噫:鲜:宜:4.特殊句式5.一词多义(句、之、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3《短文两篇》(部编本九下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案附答案)

13《短文两篇》(部编本九下语文公开课导学案案附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⑶诘难⑷文采藻饰⑸傅彩⑹矫⑺学究⑻寻章摘句⑼滞碍⑽味同嚼蜡⑾要诀⑿吹毛求疵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课后巩固】4.文本探究: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排比说理以及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原文各举一例,并说说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5.语言品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学生在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语言的特色。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充分预习课文,圈画出富有哲理的句子。

2、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3、要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4、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作者介绍: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自主学习】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自号,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

2、《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谥号,眉州眉山人,(朝代)著名、。

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三苏”,同为“ ”之列。

短文两篇学案答案

短文两篇学案答案

《短文两篇》学案李颖学习目的:1、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象征手法。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含义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预习指导:一、了解作者及文章背景巴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1904年11月25日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无党派。

1934年到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

《神》、《鬼》、《人》三部短篇。

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

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时代背景——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

二、理解生字,注音:旸姮皓浸三、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文中提到的故事1、飞蛾扑火——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飞蛾扑火”就是这一习性的真实写照。

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

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

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

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

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绕着灯光打转转,直到最后精疲力尽而死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日》、《月》导学案
设计:管庆春
一、学习目标:
1.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这两首散文诗,提高感悟能力。

2.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3.收集关于“日”“月”的诗词、名句。

二、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字。

现、当代作家。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0年秋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1927年赴法国巴黎求学,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时,始用巴金的笔名,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

三、合作探究《日》
◆1、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作者在赞美他们。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
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夸父、飞蛾内容的叙述都是铺垫,目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


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
命,这也是作者的追求。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
界吗?”
飞蛾、夸父热烈追求光和热的牺牲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
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是为整个世
界的光明和幸福,所以这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胜利的期盼、向
往,对黑暗社会的愤恨。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
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体会到了作者的人生
追求吗?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献身,赞美他们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决心。

合作研讨-《月》
◆1、月亮在文中带给你的突出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哪些描写体
会出来的?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冷。

◆2、“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3、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

末尾引用嫦娥奔月是为了赞美她的献身精神
四、作业
1、收集本课所学中累积的“日”“月”诗词,抄写在背诵本上。

2、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