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 乡愁习题课件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乡愁》学案(新版)苏教版

第四单元诵读欣赏《乡愁》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学习重难点】1.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2.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自主学习】1.文学常识填空。
《乡愁》的作者是(姓名),他是我国(省名)诗人。
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2.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3.归纳积累已学过的的关于“乡愁”的古诗词。
4.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5.你是否还存在疑惑,试设计2-3个有价值的问题以备课堂讨论。
【课堂探究】1.预习交流2.课堂自学:(1)划分诗的节奏。
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
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
(3)自由朗读,学生自我展示。
3.组内交流:(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请同学们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3)《乡愁》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4)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4.组际交流:(1)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2)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达标检测】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31张PPT)

4 乡愁
课外积累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汉江》
4 乡愁
【写作特色探究】
(2)构思精巧,富于音韵之美。诗歌回环往复,音韵和谐。在每节诗的同-位置上,有重复--“我在这(外)头”;有不同的看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诗人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增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4 乡愁
诗歌框架
4 乡愁
分享收获
4 乡愁
新课导入
4 乡愁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朗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小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4 乡愁
【朗读指导】
第一,把握节奏第二,注意停顿第三,抑扬顿挫,读准重音第四,注意音变与轻声。第三节的“啊”要读作“呀”, “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
课堂练习
4 乡愁
作业布置
1、为本首诗歌写一段赏析词2、课外了解余光中的生平3、背诵诗歌
4 乡愁
谢谢观看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本节课,你都哪些收获?
可从诗歌特点、情感、人生观各方面进行畅谈。
4 乡愁
课外积累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诵读欣赏乡愁(余光中)》课件公开课(8)

,例如
。提示:
(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
想感情等角度)
示范: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 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 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 同。
总结
故乡、故土是长说不衰话题。我们对故乡 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பைடு நூலகம்一抔黄土, 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 滨,也难以割舍。一纸家书,一句乡音,往 往让我们激动不已。不论你走多久,不论你 走多远,请记住回家的路。
小时侯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2 、乡愁是很抽象的情感,作者把乡愁寄托 在哪里?
托物寄情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具体可感的事物 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乡愁意象举隅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明月)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酒) 4.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归雁)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日暮)
育红中学 韩娅利
2011年1月19日,骑着摩托返乡的春运大军冒着大雪返乡。 他们身穿厚实的棉衣外加雨衣,头戴防风头盔,腿捆绑腿、 护膝,冒着雨雪长途跋涉骑车回江西老家,成为春运交通线 上一道特殊的风景。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这种情 结折射到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是浓浓的思乡情结。 从远古时“狐死必首丘”的传说到上世纪末唱红的《 常回家看看》,无不展示华夏民族那种浓得化不开的 乡情、乡愁。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C组:默写表达乡愁的诗句
优秀作品展示:
作业:比较阅读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与 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 首?为什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乡愁》课件(共20页)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2X),台湾诗人、散文家, 诞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 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代表 作《乡愁》。
(2)背景链接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走和迁徙,与亲 人的多次聚散离合之中度过的。1971年,20 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 北厦门街的故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本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对应的是人生四个阶段。
小时候—母子之别 长大后—夫妻之别 后来—母子之别 现在——游子与大陆之别
诗中用了几种意象来表现乡愁?
邮票 从远到近
船票 从小到大
“以小见大”
坟墓
海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窄)——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矮)——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浅)——两岸分别——家国之思
故乡之思
“船票”
“船票”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它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 思。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 的思恋和向往。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 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 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
“坟墓”将母亲与作者生死隔绝,只有在墓前凭吊来寄托哀思。它 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 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 遥远。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解。到后来,时 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 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 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 叹不已。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件%3A第四单元 诵读欣赏%3A乡愁 (共16张PPT)

第四 单元
乡愁
余光中
课堂·导入ຫໍສະໝຸດ 思乡诗句九月九日登高忆山 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
课堂·小结
这首诗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墓” 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表 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 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眷念,这是深深的爱国 之情。这首诗用“邮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坟 墓”表达对母亲的怀念,这是浓烈的亲情;用“船票” 表达对新婚妻子的想念,这是热烈的爱情;而“海峡” 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祖国的眷念,这是深深的爱国 之情。这几组形象构成了乡愁的丰富内涵,使乡愁有 了更明显的寄托。感情有淡渐浓,主题有浅入深。
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 兴趣。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 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 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 笔法。因此,他被誉为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 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 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乡愁是一张窄的船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的海峡——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问题·探究
这首诗使用叠词的目的
(1)声音绵长,情感悠长。 (2)声音叠加,情感浓重。 (3)第三声,情感千回百转。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乡愁》习题课件

【译文】曹操南征刘表,恰逢刘表去世,他的儿子刘琮继立为君,派遣使 者要求投降。刘备驻扎在樊地,不知道曹操军队已经到了,到了宛城才得 知,于是带领军队离开。经过襄阳时,诸葛亮劝说刘备攻打刘琮,可以得 到荆州。刘备说:“我不忍心。”于是停下马呼叫刘琮,刘琮畏惧得伏地 不起。刘琮身边将领和荆州民众大多都归顺刘备。等到到了当阳,人数达 十多万,行军物资达数千两,每天行军十余里。刘备还派关羽带领数百艘 船在江陵会合。有人对刘备说:“应该赶快赶路去保住江陵,如今虽然拥 有大批人马,但能打仗的人少,如果曹操大军来了,我们用什么抵抗呢? ”刘备说:“成大事的人必以人为根本,如今民众归顺于我,我怎么忍心 弃他们而去!”
材料二: (1)从材料一中提取余光中诗歌特点的两条主要信息。
①诗中爱国与怀乡融为一体;②充分表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重。
曹公南征表 曹公①南征表②,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③屯樊,不知曹公 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 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比至当阳,众十余万,辎重④数千两,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 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 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第4课 乡愁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 乡恋是什么?是艾青的执着( )——即使变成一只鸟,即使连羽毛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要用斯哑的喉咙歌唱;是余光中的忧愁——似一 枚( )小小的邮票,如一张窄窄的船票,像一方矮矮的坟mù( ),是 一弯浅浅的海xiá( )。 (1)给选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九年级语文上册4《乡愁》习题课件(共26张)

2. 写蟋蟀唱歌的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3分) _写__蟋__蟀__之__声__无__所__不__在__,__表__现__思__乡__之__情__的__普__遍__。_______________ 3. 这首诗每段均以“就是那一只蟋蟀”发端,这样反复吟咏 的作用是什么?(3分)【重章叠句的作用】 _①__蟋__蟀__是__本__诗__抒__情__的__载__体__,__反__复__吟__咏__可__淋__漓__尽__致__地__抒__发__内__心__的_ _激__情__;__②__蟋__蟀__是__每__段__内__容__的__核__心__,__由__“__就__是__那__一__只__蟋__蟀__”__发__端_ _,__由__点__到__面__,__从__内__容__上__得__以__扩__大__;__③__反__复__吟__咏__可__使__段__与__段__之__间_ _呈__现__扩__大__—__收__缩__的__关__系__,__使__感__情__有__起__有__伏__。_________________
(3)任务三:品味语言。在《礁石》一诗中,“一个浪,一个 浪/无休止地扑过来”中的“无休止”“扑”说明了什么? _“__无__休__止__”__“__扑__”__运__用__拟__人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_赋__予__了__本__来__没__有__生__命__ _的__浪__花__以__人__的__主__观__意__志__,_写__出__了__浪__花__主__动__对__礁__石__发__起__攻__击__的__动__ _作__和__情__态__。__诗__人__通__过__对__海__浪__的__描__画__,_塑__造__了__搏__击__风__浪__,_在__狂__涛__中_ _巍__然__屹__立__的__礁__石__的__形__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优秀实用课件:14页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乡愁》》优秀实用课件:
14 页
《乡愁》说课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四单元诵读欣赏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台湾着名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苏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诵读欣赏。
苏教版全套六册教材构建的是优化整合的网式结构体系,组合上纵有序列,横有联系。
七、八年级四册课本已经按照知识、能力、思维、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发展等多股交织序列,逐项落实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要求,作了科学有序的安排。
九年级教材则一改以前各册教科书逐课编写的方法,而将一组内容、形式和语言等方面有联系的课文,围绕一种读书方法组合起来,力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提高基本语文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读书主题是“阅读有独特的感悟”,将小说家谈小说、散文家谈散文、诗人谈诗编在一起,并设计了学生谈学生作文的作文题。
诵读欣赏的作品,只要求熟读成诵,基本理解大意即可。
《乡愁》是一首短小精悍的优秀诗歌,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意蕴。
诵读欣赏这首诗,可以在学习《诗人谈诗》的基础上,将其作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形成阅读感受、学会评价作品的材料。
一、说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