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讲解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调研报告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调研报告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主要用于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
然而,农药的使用也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本报告将讨论农药对空气、土壤、水体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是农药对空气的影响。
农用喷雾剂和烟雾剂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农药残留物和气溶胶颗粒物释放到大气中。
这些农药颗粒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进而污染周围的生态系统和人类居住区。
此外,农药还可以在土壤表面蒸发,形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进一步进入空气中,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产生潜在的危害。
其次是农药对土壤的影响。
农药的施用会直接接触到土壤,并对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其他非靶标生物产生毒性影响。
长期使用农药会导致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减少,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农药的残留物可以在土壤中积累,进而进入食物链,对生物体造成间接影响。
再次是农药对水体的影响。
农用化学品在雨水的冲刷下,可以从田间和植物表面流入附近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中。
这对水生生物和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风险。
农药残留物中的有机磷和氯化烃等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并可能积累在食物链的高层级中,对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危害。
最后是农药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农药的使用直接导致许多有益昆虫、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下降。
农药对蜜蜂的毒性尤为值得关注,因为蜜蜂对作物的授粉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农药的使用可能导致生态系统中的许多关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被破坏,对生态平衡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起来,农药的使用对环境产生了广泛而严重的影响。
为了减少这些负面影响,农业生产需要寻找替代农药的策略,如推广有机农业和生物防治。
此外,政府和农民也需要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其在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进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并确保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能有效地控制农作物的害虫和病虫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药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本文将介绍农药污染的现状,并探讨一些防治措施。
农药污染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水体污染:农药通过农田灌溉和雨水冲刷等途径,进入水体,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农药残留会导致水中生物的死亡和生态失衡,甚至影响到下游的饮用水安全。
2. 土壤污染:农药在施用后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期积累会导致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不仅使农作物含有农药残留,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3. 空气污染:农药在施用和喷雾过程中,会产生农药的气溶胶,通过空气传播,造成空气污染。
这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危害,也可能对人体呼吸系统产生影响。
为了减少农药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具体如下:1. 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适当的农药种类和用量,并按照使用说明正确施用。
避免过量使用和密集喷洒,以减少农药在环境中的累积和残留。
2.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细菌等生物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推广生物防治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使用量,从而减少农药污染。
3. 加强监测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定期对农作物、土壤、水体等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农药污染问题。
加强对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防止非法农药的滥用。
4. 推广绿色农药: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友好、对作物和生物无毒性、低毒性的农药。
推广绿色农药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5. 增加农药残留物的处理手段:研发和推广有效的农药残留物处理技术,包括土壤修复、水体净化和生物处理等方法,以降低和清除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量。
农药的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农作物产量提高和环境保护形成了一定的矛盾。
通过合理使用农药、推广生物防治、加强监测和监管、推广绿色农药以及增加农药残留物的处理手段等措施,可以减少农药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浅谈化学农药对水生态的影响

浅谈化学农药对水生态的影响化学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农业生产物质,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杂草和病害,提高农作物产量。
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对化学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减少农药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建议。
化学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污染水源:化学农药在施用后,随着雨水和灌溉水流入水体,导致水体污染。
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水中具有一定的溶解性,易残留在水中,长时间污染水源,使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2. 影响水生物种群:化学农药的残留会对水中的生物种群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杀虫剂、除草剂等农药会对水中的鱼、藻类等生物产生毒害作用,降低水生物的生存能力,破坏生态平衡。
3. 加速水体富营养化:有机磷类农药残留在水体中会诱发藻类大量生长,形成藻华,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降低水质,使水体变得浑浊,影响水生态环境。
以上种种影响都说明了化学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施用农药:农民在施用化学农药时,应该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合理施用,减少农药残留。
还可以采取农业生态防治技术,如搭建昆虫诱杀灯、种植花卉与作物间作等,降低农药使用量。
2. 推广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利用天敌、天敌与病虫害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农田害虫、杂草和病害的农药。
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小,因此可以适当推广生物农药的使用。
3. 建立水体监测体系:建立完善的水体监测体系,定期对水体进行监测和评估,在发现农药残留量超标或对水生物造成影响时,立即采取措施减少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加强环境教育:加强对农民和农业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倡导绿色农业,促使他们减少农药使用,提高化学农药使用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化学农药对水生态环境存在较大的影响,我们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手段,减少化学农药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水生态环境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药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农药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对农药污染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药污染的现状1. 农药污染的来源农药污染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农田土壤和地下水:随着农药的施用和农作物的生长,农药残留在土壤中,经过渗透和降解后,容易进入地下水中,从而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2)农产品:由于农药在农作物上的残留,食品中会存在农药残留问题。
(3)大气:农药在喷洒时,很容易随着气溶胶的形式扩散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
(4)水域:在灌溉过程中,农药会随水流进入河流湖泊等水域,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2. 农药污染的影响农药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1)生态环境破坏:农药残留会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平衡。
(2)水源污染:农药残留在地下水和水体中会影响饮用水的质量,给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3)食品安全问题:食品中的农药残留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长期摄入可能引发慢性疾病。
(4)生物多样性丧失:农药对昆虫、鸟类等野生动物造成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防治措施研究1.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加强农药的使用管理,采取严格的施用标准和技术规范,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和频次,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品种,并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正确使用,避免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乱喷乱洒的现象。
2.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农药替代技术,它利用天敌、病原体或天然植物提取物等自然因素来控制农业害虫和病害,相比传统农药,生物防治技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小,对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更有利。
应该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替代化学农药的使用。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为了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而使用的化学物质。
由于农药的使用不当,导致农药在环境中的广泛污染。
本文将探讨农药污染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
农药污染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存在。
农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和土壤。
喷洒农药导致的雾霾污染、农田灌溉水中的农药残留和土壤中农药的积累等都是常见的问题。
这些农药残留会直接危害农田生态系统,并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和动物,对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为了减少农药的环境污染,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农药的使用应该严格遵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农药管理制度,加强对农药的注册和监督,严格限制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方式。
农民应该接受农药使用和管理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农药的正确使用和储存的意识。
应该鼓励农民使用无农药或低农药的农业生产技术,例如有机农业和生物防治。
这些技术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农药残留的监测也是防治农药污染的重要手段。
监测农田土壤、农作物和水体中的农药残留,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污染问题。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也需要完善农产品标识和追溯体系,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选择和辨识能力。
农药的替代品研发也是防治农药污染的重要方向。
研发更环保、低毒的农药及其他农业生产技术,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
这需要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药替代品的研发和应用。
农药污染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防治。
政府、农民和科研机构应该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的农药管理制度,推广无农药或低农药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药残留的监测和食品安全的监管,促进农药的替代研发和应用,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健康。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农药是保护农业作物和畜禽免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
但是,农药的使用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健康问题。
目前,全球农药污染问题比较严重,以下就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展开研究。
一、农药污染现状1、土壤污染:随着农药的广泛应用,许多农药都随着雨水或灌溉水流入土壤中,一些具有较高残留时间的农药在土壤中积累。
这些农药会对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及物种的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2、水体污染:农药使用过量或不当使用会导致田间土壤中的农药随着降雨或灌溉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造成水体污染。
水生生物及其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如鱼类、藻类、浮游动物,都会受到影响。
3、空气污染:一些农药在喷洒后,由于气温、气压等自然环境因素,很容易扩散到周边空气中,对空气造成污染。
空气中的污染物质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可导致一系列健康问题。
二、防治措施1、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是防止农药污染的重要措施。
使用农药前,一定要对病虫害进行科学辨别,选择适宜的农药和使用方法,按照说明书中的使用剂量进行喷洒。
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合理施药和选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2、加强农药安全管理:实行农药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规范农药销售、存储、运输和使用流程,建立健全质量认证制度,完善生产、销售、检测、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对销售渠道的监管,严格打击非法经营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药和兽药。
3、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微生物、化感物质等生物制剂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生物防治技术能够保证农作物健康,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法。
4、加强污染物治理:采用净化水体技术、土壤修复技术和空气净化技术等手段,改善污染环境,减少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将化学方法难以去除的农药残留物质通过植物的吸附和分解作用排出人们的生活环境。
总之,防止和减少农药污染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
随着农药的大量使用,农药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农药残留会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影响生态平衡,破坏生物多样性,甚至引发生态灾难。
农药还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农药污染已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重要问题,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深入研究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农药污染的来源和影响因素、农药污染防治技术以及农药残留监测与管理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全面了解农药污染的现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为未来农药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了解当前农药污染的情况及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探讨农药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寻找有效的防治技术并探讨农药残留监测与管理的方法。
通过研究农药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旨在为改善农业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和可持续发展建议。
通过对农药污染现状的分析和总结,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政府、农业生产者和相关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药管理,减少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2. 正文2.1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
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
农药残留在土壤中,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平衡,破坏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农药也会通过土壤的渗透作用进入地下水体,污染地下水资源,给人类饮用水安全带来威胁。
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也十分严重。
农药在农田中使用后,随着雨水的冲刷流入河流和湖泊,导致水体中农药残留浓度升高,危及水生生物的生存。
特别是水中生活的鱼类等水生生物极易受到农药的伤害,对水体的生态平衡产生破坏性影响。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

农药的污染现状及其防治措施研究一、农药的污染现状农药的广泛使用已成为现代农业中不可避免的环境问题。
农业生产中,为了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们经常使用各种农药来防治病虫害。
长期的大量使用农药也给土壤、水源等环境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在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药的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影响着整个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一方面,农药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环境中的农药残留问题。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约有200万人因接触农药而导致中毒,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也成为了人们食品安全的隐患。
农药的使用还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产生严重的污染。
农药通过土壤中的渗透、流失和蒸发等方式进入水体中,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
而且,在空气中,一些挥发性农药的颗粒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遗憾的是,农药污染的问责追溯非常困难,一旦造成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后果往往难以挽回。
农药污染的防治已经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课题。
二、农药污染的防治措施研究1. 推广绿色农药绿色农药是指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对目标有害生物有毒作用的农药,通常是指微生物杀菌剂和植物源农药。
与传统的化学农药相比,绿色农药不易产生环境残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小。
推广和应用绿色农药已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采取资金扶持、技术推广和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农民广泛使用绿色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加强监管和管理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农药的使用和管理都有一套完整的监管制度。
这些监管制度包括了对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方法、使用时机等进行详细的规定,督促农户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的滥用和残留。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农药市场和销售渠道的监管,杜绝农药市场的非法农药流通,保障农村地区的农药使用的质量和安全。
3. 提倡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根本目标,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一种农业模式。
相对于传统农业,生态农业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保护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药对地表水污染状况研究概述近20 a来,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以及精细密集农业的发展,世界上农药的使用量显著增加。
农药的大量使用已经在各种环境基质中产生了农药残留。
目前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多数河流和湖泊中都有农药残留物的存在。
因此,农药对地表水的污染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农药在田间使用后,只有少量停留在作物上发生效用,大部分则残留在土壤或漂浮于大气中,通过降雨、淋溶等途径进入水体环境。
农药主要随地表径流由农田向地表水迁移,其流失量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土壤性质、地形、气候、农业措施和农药本身的理化性质。
目前这些因素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对农药浓度及农药在整个流域中的综合效应影响尚不明确。
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展了农药对地表水污染方面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其中美国在农药对地表水的污染水平、特点和规律及预测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并已取得初步成果。
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USGS)于1991年开始实施国家水质评价计划(National Water-Quality Assessment Program,NAWQA)。
该计划提供了一个有关河流、地下水、水生生态系统水质的长期的国家范围内的信息源,旨在在河流、地下水和水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建立长期、持久且能对比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支持国家在水质管理方面的决策。
所选择的检测物质主要包括农药、营养物、挥发性有机物和金属物质等。
最终将NAWQA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水质在区域和国家范围内如何变化及其变化原因作出解释。
USGS指出,NAWQA对美国河流和地下水中农药品种与浓度进行了最全面的评估。
NAWQA执行者在1992—2001年间对美国50个州的地表水及地下水中农药污染状况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查。
此后,针对前面的调查结果,USGS分别于2001、2004和2007年对农药重点污染区域开展了高密度检测。
该项工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美国水体中农药的污染状况。
中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农药的环境问题异常突出,但目前中国在农药对地表水污染方面的研究工作尚未全面展开。
因此,笔者主要介绍了美国地表水中农药污染水平的调查结果,以及农药浓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和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方法,旨在在为我国地表水中农药污染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借鉴的同时,为建立流域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体系和实施有效的饮用水源地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美国农药的使用量及主要品种在1992-2001年NAWQA执行者实施普查期间,美国常规农药使用量年均约4.54亿kg。
1964-2001年间,农业用途的农药使用量稳定增长,1964-1980年从<18.14亿增至>36.29亿kg,1980-2001年基本维持在31.75~36.29亿kg之间。
1980-2001年,农业用途的除草剂和杀菌剂使用量比以前略有降低,杀虫剂使用量降至原来的一半[卜。
1964-2001年间,非农业用途的农药使用量保持相对恒定,1964-1980年基本维持在11.34~13.61亿kg之间,到1998年降至约8.62亿kg,而1998-2001年又有所增加,其中主要原因是用于家庭或花园的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使用量有所增长。
目前,在美国主要使用的农药品种可归为4类:有机磷类、三嗪类、酰胺类和氨基甲酸酯类¨。
美国主要使用的25种除草剂和25种杀虫剂及其用量见.图1由图1可知,主要的除草剂品种包括莠去津、异丙甲草胺、2,4一D、草甘膦、乙草胺等,主要的杀虫剂品种包括毒死蜱、特丁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西维因等。
这些使用量较高的品种基本包含在上述4类中。
NAWQA选择检测的农药品种包括广泛使用的20种除草剂和16种杀虫剂,而杀菌剂和其他类型的农药很少分析。
另外,在有机氯类农药被禁用之前,DDT、狄氏剂、艾氏剂、七氯等曾在美国大量使用,并且造成水体环境的持久性污染。
因此,NAWQA对32种有机氯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在河底沉积物和鱼体组织中的含量进行了监测。
部分使用较普遍的农药品种(如:草甘膦、氟铝酸钠)由于受当时分析方法或预算的限制而未被选择。
NAWQA在进行水样分析时共选择了75种农药和8种农药降解产物,这些品种使用量占美国农业用途农药使用总量的78%,调查结果显示了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在大部分水系中的总体分布情况,但并不代表地表水中残留农药的准确浓度。
2 地表水中农药的残留情况及分布特征2.1 地表水中农药残留情况1992-2001年,USGS对186条河流的水样、1 052条河流的沉积物样品及700个不同河流的鱼类样品进行检测,在水样中检出21种杀虫剂、52种除草剂、8种代谢产物、1种杀菌剂和1种杀螨剂,在沉积物和鱼类样品中检出有机氯农药及其代谢产物共32种。
在所采取的90%的水样中至少有1种农药或降解产物检出,对鱼类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在发达地区超过90%的样品检出有机氯农药,同时对沉积物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农业区有57%的样品检出有机氯,而城市区有80%的样品检出有机氯,表明在地表水环境系统中普遍存在农药残留。
在绝大部分河流的水样中检出除草剂共18种(注册为农业用途的11种,非农业用途的7种),主要包括莠去津及其降解产物脱乙基莠去津、异丙甲草胺、氰草津、甲草胺、乙草胺、西玛津、扑灭通、丁噻隆、2,4一D、敌草隆等(图2)。
调查结果表明,河流中除草剂残留总量范围为0.2~9.3 Ixg·L ,变动幅度很大,显现出较大的离散性。
在农业地区河流中检出率和检出浓度较高的除草剂均是在农田,尤其是玉米田使用量较大的莠去津、异丙甲草胺、氰草津。
在城市地区河流中检出率较高的除草剂包括扑草通、莠去津、2,4一D和西玛津。
在调查期间,水样中检出率较高的杀虫剂共6种,主要包括二嗪农、西维因、毒死蜱等。
杀虫剂残留总量范围为0.O1~3.3 Ixg·L~。
农业用途使用量最多的杀虫剂为毒死蜱,但其年用量仅为除草剂莠去津的20%,其他主要杀虫剂(二嗪农、呋喃丹、西维因、马拉硫磷)的用量总和不及毒死蜱的一半。
在农业地区和城市地区河流中毒死蜱的检出浓度(<0.1 Ixg·L )和检出率均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毒死蜱在水中溶解度较小,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弱,不容易由农田向地表水迁移。
在城市地区,杀虫剂二嗪农、西维因检出率较高(图2)。
调查检出的杀虫剂品种数是除草剂的1/3,主要是因为农田中除草剂的施用量远远高于杀虫剂。
USGS强调,在对8个农业区(占农业区总数的9.6%)和2个城市区(占城市区总数的6.7%)河流水样的检测中发现农药的年均浓度超过了人类健康基准。
农业区超标物为除草剂莠去津和氰草津以及杀虫剂狄氏剂,而城市区超标物主要是杀虫剂二嗪农和狄氏剂[13 3。
57%的农业区河流水样中农药浓度超出水栖生物标准,超标物主要是除草剂莠去津和甲草胺、杀虫剂毒死蜱和谷硫磷;83%的城市区河流水样中农药浓度超出水栖生物标准,超标物主要是杀虫剂毒死蜱、二嗪农和马拉硫磷。
瑞典地表水中农药的检出品种与美国相似,而印度地表水中检出浓度较高的农药品种增加了除草剂敌稗和杀虫剂克百威,这与当地农药的使用品种和使用量有关。
数据显示,国外地表水中检出率和检出浓度较高的品种基本上是除草剂,这是因为除草剂使用量比杀虫剂大。
在中国使用量较大的是杀虫剂,冈此目前监测到的数据基本是有机氯和有机磷类乐虫剂的。
瑞典OLLERS等¨报道了当地湖、河水以及污水处理厂出水中农药的浓度范围。
许多农药如西玛津、莠去津、特丁津、异丙甲草胺和2,4一D在检测限(ng·L )范围内均有检出。
印度IOANNIS等¨报道了该国对地表水的长期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检出率较高的农药包括莠去津、西玛津、甲草胺、异丙甲草胺、扑草净、二嗪农,在河流中检出浓度最高的除草剂是于1993-1994年在阿克西欧河中检出的敌稗,达20 600 ng·L~,检出浓度最高的杀虫剂是2003年在阿克西欧河中检出的克百威,达7 300 ng·L~。
张祖麟等¨刮在对厦门港表层水中有机氯农药的调查中,检出了一定含量的l6种有机氯农药,仅环氧七氯和硫丹低于检测限而未检出。
据报道,在杭州市各大水系中仍然存在有机磷农药和有机氯农药的代谢物DDE,总DDT、总六六六质量浓度分别为0~0.270、0~0.006 25 Ixg·L~;有机磷农药主要污染物为对硫磷,其检出质量浓度在0-0.445 g·L-1之间,远低于标准限值,这与有机磷农药半衰期短、较易降解有关]。
综上所述,在地表水中检出率较高的农药均具有较低的土壤有机碳吸附常数。
值和较高的环境持久性,同时也与当地农药的使用品种和使用量有关。
2.2 检出农药的地理分布特征在地表水中检出的农药品种和浓度表明农药的地理分布与使用强度间关系密切,同时也受气候、农药本身的理化性质及当地的水文系统特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通过比较不同农药本身的理化性质和使用情况,NAWQA描述了这些因素的综合效应对农药分布的影响,并以检出率较高的农药品种莠去津、异丙甲草胺、西玛津、扑灭通、毒死蜱、二嗪农为例分析影响农药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J。
其中,莠去津和异丙甲草胺是20世纪90年代曾在美国广泛使用的2种除草剂,年消耗量分别约为3 402和3 039万kg。
这2种除草剂主要用于玉米田,大约85%的莠去津和75%的异丙甲草胺用于玉米田,少量为非农业用途。
莠去津还用于针叶林、草坪、圣诞树种植场、高尔夫球场和宅院草坪(尤其在美国南部地区),异丙甲草胺还用于草场、篱笆、苗圃和园林。
两者在水中均有较大的溶解度和较强的移动性,但莠去津比异丙甲草胺的环境持久性更强。
土壤中莠去津的降解半衰期为146 d,而异丙甲草胺只有26 d(表1)。
莠去津和异丙甲草胺在农业地区河流中的检出浓度分布与玉米种植的地理分布基本一致。
在农业地区河流中莠去津和异丙甲草胺的检出浓度(>0.5 Ixg·L。
)普遍较高,且这些高浓度点基本集中在美国的玉米种植带。
在城市地区河流中莠去津和异丙甲草胺也有检出,但比农业地区的检出浓度低,浓度水平基本为0.05~0.5 g·L~,并且检出浓度分布比农业地区更为分散,这与2种农药的使用情况是一致的。
在美国南部城市地区河流中莠去津的检出浓度(>0.5 g·L )较高,这是因为在南部地区城市草坪中广泛使用莠去津川。
在城市地区莠去津的检出率和检出浓度均高于异丙甲草胺,这与2种农药的环境持久性及使用强度有关。
西玛津和扑灭通是美国常用的2种除草剂。
两者总的使用量均较低,但是作为非农业用途的使用比例较高。
与莠去津和异丙甲草胺相比,可使用西玛津的作物种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