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word练习题
2016秋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

22 扁鹊见蔡桓公1、走近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①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用热水焐,现在写作“烫”)②火齐.之所及也(“齐”〈jì〉,药剂,现在写作“剂”)(2)古今异义①立有间.(古义:一会儿,片刻;今义:表示两者之间的距离)②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止,停;今义:居住,住所)③不治将益.深(古义:更加;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④今在骨髓,臣就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多用作动词,求,邀,聘)⑤故.使人问之(古义:副词,特地;今义:事故,所以,因此)⑥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行走)(3)一词多义【之】①故使人问之.(代词,代她跑的原因)②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以】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②臣就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汤熨之所及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我)无奈何也。
③倒装句臣就是以无请也(宾语“就是”前置,应为“臣以就是无请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宾语“好治不病”前置,应为“医之好以治不病为功”)3、主题解说本文通过记叙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说明了有病及早诊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启示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可拒绝有益的帮助。
4、重点突破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了她的讳疾忌医?提示:①“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的固执、自信。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出她对医生的猜忌、反感。
③“桓侯又不悦”说明她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难点攻克请简要说说作者就是如何采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示: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测试题22课 扁鹊见蔡桓公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测试题22课扁鹊见蔡桓公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扁鹊.(què) 桓.公(huán) 腠.理(còu) 还.走(xuán) 汤熨..(tàng wèi) 火齐.(jì)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更加(2)桓侯故.使人问之于是(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达到(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寻找(5)桓侯遂.死于是,就3.“之”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文言虚词之一,下列各句中判断错误的一项是(D)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无实在意义)B.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C.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代指这件事)D.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助词,的)(解析:D项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5.翻译下列句子。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您有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2)居十日,扁鹊复见。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4)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6.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3)体现蔡桓公固执、自以为的形象的句子是寡人无疾。
(4)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他害怕别人知道他生病的事实的心理状态。
7.说说你对下面这段材料的理解。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它会迅速跳出锅外。
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将最终导致青蛙被煮死。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语文九级上2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学海导航]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会给我们造成终身的遗憾。
“防患于未然”“知错就改”是值得提倡的。
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
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的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这则寓言记叙了蔡桓公的病情不断恶化,可他固执地拒绝扁鹊的几次忠告而致死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学习这则寓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深刻哲理;理清本文叙事的脉络;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积累通假字、文言词语。
[精彩视点]一、韩非——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以法治理国家,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嬴政的重视。
他的法治主张,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要求,从历史发展来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韩非写文章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其峻刻峭拔的文风,与《孟子》的雄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其代表作有《说难》、《孤愤》等,均收入《韩非子》中。
其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著名的有“守株待兔”“南郭吹竽”“买椟还珠”“老马识途”等。
二、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
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
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简洁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
“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
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
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
九年级语文上册扁鹊见蔡桓公 同步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体裁),选自,此书中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如:,。
作者, _________(朝代)人,家。
(7分)2、给加点的字注音(9分)①立有间.()②腠.()理③寡.人()④医之好.治不病()⑤桓.()侯不应.()⑥汤.()熨.()⑦骨髓.()⑧桓侯遂.()死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4分)①立有间..()②针石之所及.也()③司命之所属.()④臣是以无请.也()⑤无奈何..也()⑥使人索.扁鹊()⑦桓侯遂.死()4、说出下边加点的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8分)①疾:寡人无疾.()②故:桓侯故.使人问之()疾.恶如仇()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益:不治将益.深()④居:居.十日()延年益.寿()我的新居.()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是(4分)()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C、桓侯/故使人问/之D、君之/病/在肌肤6、朗读下面三句话,看用什么语气读比较恰当。
(6分)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②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7、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12分)①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通解释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解释③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通解释二、阅读理解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8、用课文中的原句回答:(14分)(1)描写扁鹊细心观察桓侯的句子(2)扁鹊诊断桓侯病情的初期症状是,用缓和的语气规劝桓侯的句子是。
扁鹊见蔡桓公习题及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习题精选一、基础知识题(一)选择题1.画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为()A.蔡桓公(huán)桓侯(hóu) B.寡人(guǎ)骨髓(suí)C.腠理(còu)遂死(suì) D.火齐(qǐ)还走(xuán)2.下列各组中“益”字的用法与“不治将益深”中的“益”字相同的一项()A.精益求精 B.延年益寿C.合法权益 D.有害无益3.桓候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翻译正确的一项()A.桓侯身体疼痛,派人搜索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
B.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C.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4.翻译有误的一项()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作为炫耀自己的功劳。
B.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我因此不再请他治疗了。
C.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在皮肤的纹理间的(小毛病),用热水悟,用药热敷,是可以治好的。
D.扁鹊望桓候而还走。
扁鹊远远看到桓侯,转身就跑了。
5.本文写作意图是()A.歌颂扁鹊高超的医术。
B.批评蔡桓公的讳疾忌医。
C.说明相信医生才能治好病的道理。
D.说明讳疾忌医终必丧生的道理。
6.从这则故事能够得出的启示是()A.有了病,不能讳疾忌医。
B.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及时改正缺点和错误。
C.要信赖医生,听从医生的劝告。
D.对人不能存有偏见,无端猜疑。
7.与原文不同的一项是()A.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益深。
B.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C.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D.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二)填空1.《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_____》,体裁_______,作者__________,年,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时代重要的____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
出自本故事的成语是“________”。
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19 扁鹊见蔡桓公_每课一练

每课一练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作者韩非是战国时期_______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本文讲述的故事可以归纳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
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腠.理()立有间.()汤熨.()骨髓.()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1)汤熨之所及也__________通__________,义为__________(2)火齐之所及也__________通__________,义为__________4. 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3)居十日居: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
5. 选出对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将答案填入括号中。
(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医生的爱好,是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B.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并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C.医生的爱好,是为无病呻吟的人治病,不用看自己就好了,也就有了功劳了。
D.医生喜欢给无病呻吟的人治病,反正不用看自己也会好的,功劳就大了。
(2)桓侯故使人问之()A.桓侯特意派人去问扁鹊。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 扁鹊见蔡桓公习题精选 试题

扁鹊见蔡桓公习题精选助学指要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
全文虽仅仅199字,但通过表达扁鹊和蔡桓公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人物,完好地表达了有病须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中心意思。
文章内容丰富,哲理深入,在运用比喻说理、表达事件、塑造人物方面都颇具特色。
学习本文,要注意体会按时间是顺序记叙事件的写作方法。
读读练练一、根底知识及其运用1.给下面语句中加下画线的字注音。
立有间〔〕腠理〔〕好治不病〔〕汤熨〔〕还走〔〕2.解释以下句子中加下画线字的意义。
〔1〕扁鹊望桓侯而还走〔2〕桓侯故使人问之〔3〕使人索扁鹊〔4〕臣是以无请也3.翻译以下句子。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二、整体理解创作;朱本晓2022年元月元日文中刻画人物是为了增强说理的生动性,扁鹊的好心奉劝与桓公的形成鲜明的________。
故事具有明显的劝喻色彩,它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阅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本文选自? ?。
作者_____,战国末期重要思想家,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扁鹊,战国时_____家,姓秦,名越人,医术高明,所以用传说中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2.指出文中加下画线字的读音、意义以及如今的写法。
〔1〕汤〔2〕齐“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一句是〔〕。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1doc初中语文一.语言积存1.以下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有间.jiān 腠.理còu 不应.yīngB.还.走xuán 疾.病jì汤.熨tāngC.火齐.jì骨髓.suǐ遂.suì2.以下句子中没有错不字一项为哪一项〔〕A.在骨髓,司命之所嘱。
B.泾流之大,两俟渚涯之间,不辩牛马。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将以下选项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顺序是〔〕假如我是阳光,我将;假如我是春风,我将;假如我是春雨,我将。
○1滋润人们的心田○2照亮所有的黑暗○3吹走山间的尘埃○4滋润干涸的土地A○1○3○4 B○2○3○1 C○2○4○3 D○2○1○3二.课堂点击1.讲明以下加点的词A.立有间..有间:〔〕 B.不治将恐深.深:〔〕C.使人索.扁鹊索:〔〕 D.臣是以..无请也是以:〔〕2.找出课文的两个通假字,并讲明:○1通:○2通:3请依照本课的内容概括一个成语,并讲明之。
:三.选段在线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日:〝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日:〝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日:〝君之病在肌肤,不治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日:〝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1.讲明以下加点词的含义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以为: B.居.十日居:C.扁鹊复.见复: D.桓侯不应..不应:2.翻译以下句子。
A.君有疾在腠理B.君之病在肌肤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四.课外延伸楚王急召太子«韩非子»楚王〔楚庄王〕急召太子。
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
天雨,,太子遂,延理日:〝车不得至茆门。
至茆门,非法也。
〞太子日:〝王召急,不得须无潦。
〞遂驱之,延理,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延中多潦, 驱车至茆门,延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扁鹊见蔡桓公1.走近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①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用热水焐,现在写作“烫”)②火齐.之所及也(“齐”〈jì〉,药剂,现在写作“剂”)(2)古今异义①立有间.(古义:一会儿,片刻;今义:表示两者之间的距离)②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止,停;今义:居住,住所)③不治将益.深(古义:更加;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多用作动词,求,邀,聘)⑤故.使人问之(古义:副词,特地;今义:事故,所以,因此)⑥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行走)(3)一词多义【之】①故使人问之.(代词,代他跑的原因)②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以】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②臣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汤熨之所及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我)无奈何也。
③倒装句臣是以无请也(宾语“是”前置,应为“臣以是无请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宾语“好治不病”前置,应为“医之好以治不病为功”)3.主题解说本文通过记叙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说明了有病及早诊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启示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可拒绝有益的帮助。
4.重点突破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了他的讳疾忌医?提示:①“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的固执、自信。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出他对医生的猜忌、反感。
③“桓侯又不悦”说明他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难点攻克请简要说说作者是如何采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示: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
扁鹊是善意规劝与警告,桓公则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二者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6.结构图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扁鹊.()桓.公()腠.理()还.走()汤熨.()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2)桓侯故.使人问之(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5)桓侯遂.死3.“之”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文言虚词之一,下列各句中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无实在意义)B.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C.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代指这件事)D.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助词,的)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5.翻译下列句子。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居十日,扁鹊复见。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6.请用原文回答。
(1)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2)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7.说说你对下面这段材料的理解。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它会迅速跳出锅外。
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将最终导致青蛙被煮死。
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没有能力跳出来了。
这就是著名的“煮青蛙理论”。
它告诉我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立有间.(2)臣是以无请..也(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____________(4)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_________9. 下列词语中的“疾”与“寡人无疾”中的“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深恶痛疾B.积劳成疾C.大声疾呼D.眼疾手快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2)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11.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蔡桓公生病却固执己见,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最终病情恶化而身亡的故事。
B.本文揭示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
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医扁鹊见秦武王《战国策》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①。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②:“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③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①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
②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
③此:如此。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除之未必已.也()(2)将使耳不聪...,目不明()(3)扁鹊怒而投其石()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2)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14.透过“君以告扁鹊”一句,你能看出秦武王有哪些性格特点?15.分析扁鹊的话语,想一想:扁鹊所认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文言文对照翻译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扁鹊拜见蔡桓公,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道:“您有病,已经到了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桓侯说:“我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很不高兴。
过了十天,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扁鹊又进见,他(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桓侯还是不理睬。
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为什么跑)。
扁鹊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桓侯就死了。
见:动词,拜见,进见,谒见。
有间:一会儿。
疾:指小病。
腠理:中医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
将:将要。
深:本义与“浅”相对,这里是病情加重的意思。
寡人:寡德之人,古时诸侯自称的谦词,可译作“我”。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好:动词,喜欢。
治不病以为功:宾语前置句,应为“以治不病为功”。
居:停,止。
病:古时指较重病。
益:副词,更加。
深:严重。
应:答应,理睬。
望:本义是向远方看,这里可译为“望见”。
还:回转,掉转。
而:顺接连词,就。
走:跑。
故:特地。
使:动词,派。
之:指扁鹊“还走”这件事。
汤:用热水焐(wù)。
现在写作“烫”。
熨:用药物热敷。
所及:意即“达到的”,在这里可译为“治好的”,“所”在动词“及”的前面,可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可译为“……的”。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
齐,现在写作“剂”。
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不译。
“汤熨之所及”“火齐之所及”“司命之所属”中的“之”同此。
司命:传说中掌握生死的神。
所属: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掌管的。
无奈何:没有办法。
也:语气词,表示判断。
是以:即“以是”介宾短语,相当于“因此”。
请:询问。
索:寻找。
矣:语气助词,了。
遂:副词,于是,就。
【参考答案】1.què huán còu xuán wèi2. (1)更加 (2)特地 (3)达到 (4)寻找 (5)就3. D(解析:D项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B5.(1)您有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2)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
(3)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4)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转身就跑。
6.(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7. 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而易置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答出“要防微杜渐”等相同意思亦可)8. (1)一会儿 (2)不再询问(3)把……作为(4)回转,掉转9.B(解析:B项和例句中的“疾”都是“病”的意思。
A项中“疾”的意思是“痛恨”,C 项和D项中“疾”的意思均为“急速,猛烈”。
)10.(1)骨髓里的病,是司命神掌管的事,(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2)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
11.D12.(1)治愈,病消失 (2)耳朵听不清 (3)丢、扔13.(1)君王同懂得治病的人商量,又同不懂得治病的人一道来败坏。
(2)君主如果用这种方式主持秦国政事,那么君王的一个举动就会是秦国灭亡。
14.缺谋少断,个人主断能力差,容易被别人所左右,愚蠢而又显得老实。
15.要善于听取贤人的意见,要远离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