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1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案(一)----许水龙

外国新闻传播史教案(一)----许水龙外国新闻传播史(一)授课人:许水龙教学目标:了解国外的新闻发展简史,发展阶段,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无产阶级报刊发展的阶段及其特点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人类传播活动经历的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二、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传播技术的关系:三、古代罗马《每日纪闻》的性质,其基本内容和作用:《每日纪闻》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是古代统治者采用的重要传播方式之一。
公元前59年的古罗马,凯撒当选执政官后下令创设。
当时的名称是“阿尔布”,后来人们称之为《每日纪闻》。
是将每日公布元老院及公民大会的议事纪录,用尖笔书写在罗马议事厅外一块涂有石膏的特质木板上。
书写内容多为政府要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凯撒创设《每日纪闻》的目的就是争取舆论支持,扩大政治影响。
传播当时已经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公元前27年,凯撒的养子凯撒.屋大维成为罗马最高的主宰者。
公元前6年,屋大维恢复《每日纪闻》,从此该手写公报时断时续刊布会议记录、帝国故事、战争消息等,一直到公元330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为止。
公报除了写在布告牌上,还有书记员抄写,颁发给各地要人和驻军首长。
有学者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传播系统。
而起灭亡,部分原因是由于《每日纪闻》的停办,传播组织远落后于其他社会组织的发展,无法协调复杂的活动。
四、欧美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八、廉价报纸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共同特点:1、历史背景: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革地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各国相继进入廉价报纸时期。
1)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2)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
3)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中外新闻传播史

中外新闻传播史第一章新闻传播的起源第一节口头新闻时代1.以口头语言传播为主,非语言传播为辅。
语言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巴比伦通天塔)2.非语言传播手段①标记传播(结绳记事)借助一定的物体或标记为载体,传递或储存音讯的传播方式②声光传播(击鼓传讯,烽火报警)以声音或光线作为传递信息载体③图式传播(印第安人的图形文字)(最高级)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递音讯、记载事实第二节手写新闻时代1.文字的产生和书写材料的改进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终止,文明时代的开始,并为手写新闻传播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2.古代西方手书传播形式①公告式的官方公报(古罗马的《每日纪闻》)“历史上第一份官方报纸”②书信式的新闻信(小普林尼:苏威尔火山爆发)3.古代中国手书新闻传播汉代:邸报——唐代:进奏院状——宋代:定本制度/民间小报摸索题:1.文字的传播优势体现在?①便于储存和查找②传播面广③传播更为迅速④传播具有新闻性⑤传播更具准确性2.《每日纪闻》是什么媒介?在西方新闻史上为何具有如此突出地位?①是历史上第一份公告式的官方公报。
②当时,《每日纪闻》要紧报道元老院的议事记录;历史学家们认为,罗马帝国之因此能统治宽敞的疆域,至少还有一部分缘故是由于它有一个发达的、包括《每日纪闻》在内的信息传播系统,而罗马帝国的灭亡,也与其扩张过甚、传播系统相对滞后有关。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萌芽和争取出版自由的斗争第一节近代报业的萌芽和进展1.近代报业显现的历史条件(摸索题)①必要条件: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为印刷新闻传播奠定了基础,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三座里程碑)包括⑴毕昇发明活字排版印刷术(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9)⑵德国古登堡改进金属活字印刷术(公元1450年前后)②必要条件:社会关于新闻信息的需要信息需求旺盛的缘故:⑴地理大发觉、环球航行⑵全球市场的形成与殖民掠夺⑶文艺复兴运动⑷宗教改革⑸近代民族国家的普遍建立③重要条件:邮政事业的产生2.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最早运用这一新技术的出版物是《小字》。
外国新闻史第一章PPT课件

2020/11/28
威尔伯 施拉姆
“最后7分钟”比喻:“如果人 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 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 展如下:
21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 (10万年前) 23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 年前)
2020/11/28
羊皮纸
牛羊生皮放进石灰水泡,浸透,去毛,在架 子上凉干。然后用水和浮石打磨,直至平滑。 最后,成品按照标准的薄木版切割成块,上 面打蜡,用苇管笔书写。
2020/11/28
蔡伦纸
剥树皮,捣碎,泡烂,再加入沤松的麻 缕,制成稀浆,用竹蔑薄薄捞出一层凉干, 揭下,造出了最初的纸。后又将破布、烂鱼 网捣碎,或制丝绵时遗留的残絮等,掺进浆 中,再制成的纸便难以扯破了。为了加快制 纸进度,蔡伦又指挥大家盖起了烘焙房,湿 纸上墙烘干,不仅速度快,且纸张平整。
2020/11/28
弗里德里克·威廉斯《传播革命》中的传播史 表盘
刻度上的24小时,代 表着西方晚期智人克罗马 努人到现在的360个世纪, 即36000年,故称“一天 等于360世纪”,口头传播 在一天的开始便出现了; 手写阶段则在20时才姗姗 来迟;印刷阶段出现时已 经到了22时38分,距一天 的结束只有不足一个半小 时;电子传播阶段出现则 距一天结束只剩少得可怜 的三分钟。
2020/11/28
(二)印刷术: 1、隋唐——雕版印刷; 2、北宋——毕升活字印刷; 3、1450——约翰·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
2020/11/28
印刷术的应用和推广,在人类传播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15世纪下半叶出现印刷的新闻传单; (2)15世纪末出现印刷的小册子和新闻书——时效性差、篇幅 不等;
外国新闻史 第一章

一、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
三个阶段: 原始传播 口头传播 手写传播
原始媒介阶段
原始媒介:指人类史前时期语言发明之 前最先使用的标记、图式、声光等媒介。 特点:不能表达复杂的意思
符号传播
标记传播:结绳记事、 珠贝传令等 声光传播:烽火号令、 旗语传信、吹奏号角 等 图式传播:岩画、图 画等
结绳记事汉 朝郑玄的 《周易注》 中记载: “古者无文 字,结绳为 约,事大, 大结其绳, 事小,小结 其绳。
神话蕴藏的意义
在人类社会中,传播是难以避免,不存 在永恒的秘密; 人有一种传播事实的欲望; 流言,其最初的源头可能本是事实; 流言的传播是掩藏不住的; 理发师等这种小人物,有接受和传播信 息的优势,也是流言扩张的动力所在。
启示
信息应自由、公开的进行传播; 媒介与政府的关系; 西方:监督与被监督 我国:管理与被管理 重大举措:2007年6月24日,民事诉讼法 修改条例中规定新闻媒介可以报道突发事 件真实信息,删除了媒体不得“违规擅自 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规定。
口头媒介 文字媒介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网络媒介 英尼斯的媒介时空观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重要观点)
分类 时间型媒介
代表 粘土、石头和 羊皮纸
空间型媒介
纸草纸、白报 纸
时空复合型 媒介
印刷媒介、电 子媒介和网络
特性 质地较重、耐久 性强的媒介。适 于克服时间的障 碍,较能长久保 存。 质地较轻、容易 运送的媒介 ,较 适于克服空间的 障碍。 克服时空的障碍。
人类早期的新闻传播
特点: 性质上,一种直接传播或间接传播方式; 范围上,属于亲身传播和团体传播; 流向上,相向传播和回应传播。 总结:属于人际传播的层面。
二、封建时代的新闻传播
《外国新闻史》第一章 西欧专制王权型新闻传播事业体系

封建和集权统治者认为传播事业的主要存在价值和基本职能就是作为一种工 具协助统治阶级完成任 务,因而整个社会传播事业应作为一种为上层统治者们服务的建设性力量, 而不是一种相反的异己势力而存在。
第三,信息交流的运行模式 封建社会里的信息传播体系基本上形成了以封建上层权力为中心的两个主要 信息流程模式:其一是在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横向流动的“水平式流程模式” ;其二是从封建上层权力中心流向下层被统治阶级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单 向垂直式流程模式“。
1625年詹姆斯一世死后,其子查理一世即位。 他为了达到更为专制的目的而对任何异己言论 都实施残酷的镇压。
1641年,“长期国会”取消了臭名昭著的“星 法院”和皇家特许出版公司,英国新闻出版业 第一次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
查理一世
三、法国波旁王朝的出版管制活动
(一)权相黎塞留和法国报业的创立
1474年,法国的封建王权已开始管 制出版印刷事业。最初由巴黎大学 负责,后来政府建立了出版特许制 度,直接管制出版印刷事业。 法国封建社会最早的新闻刊物的出 现,同波旁王朝主教大人黎塞留有 着密切的关系。
一、英国都铎王朝的特许出版独占制度
(一)亨利八世与皇家特许出版独占制度的初创
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是开始管理王国内出版 印刷事业的第一位英国君主。他通过四项步 骤开始了其控制英国出版印刷事业的历史:
1.禁止国外出版商在英国从事出版印刷,保 护国内出版商的特权利益; 2.任命专职皇家出版人员负责监督出版; 3.给予经过选择的印刷商独占经营的专利权 益,防止任何反对势力出版印刷品; 4.保护被授予特权的印刷商们的专营利益, 并对整个出版印刷事业进行强权管制。
亨利八世
一、英国都铎王朝的特许出版独占制度
外新史-第一章1

• 这一天的最后几分钟,新闻传播科技突飞猛
进,人类正处于加速曲线的顶端,一系列重 要的传播方式和工具出现了: • 无线电报、电影摄影机 11点55分47秒; 11点55分47秒; • 商业广播 11点56分48秒; 11点56分48秒; • 有声电影 11点57分04秒; 11点57分04秒; • 最早的电子计算机 11点57分40秒; 11点57分40秒; • 电子摄影法发明 11点57分50秒; 11点57分50秒; • 电晶体发明 11点57分52秒; 11点57分52秒; • 彩色电视产生 11点58分02秒。 11点58分02秒。
•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 “大鼓电报” 大鼓电报”
图式传播 指用简单的书写符号或图形来表达意思、传 递音讯、记载事实的传播方式。 图式传播是原始音讯传播的高级形态(通常 被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 “这里有鱼” 这里有鱼”
束
新闻定义的四种观点:
• 事实说,即将新闻视为一种事实 • 报道说,即将新闻视为一种报道或传播的活
动 • 信息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信息 • 手段说,即将新闻归结为一种手段
哈罗德·拉斯韦尔《 哈罗德·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 能》 • 环境监视功能 • 社会协调功能 •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查尔斯· 查尔斯·赖特又补充了第四功能:提供娱乐
第一章 新闻传播的起源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新闻传播
一、新闻传播是怎样产生的? • 1.新闻是什么? 1.新闻是什么?
• 2.传播是什么? 2.传播是什么?
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 3.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3.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新闻传播与社会的关系 • 1、新闻传播产生于社会生存、生产和生活的 需要。 • 2、它又受到社会物质和技术条件、民族性格、 文化教育精神条件以及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 • 3、它对社会又反过来又很大的能动作用。 、它对社会又反过来又很大的能动作用。
外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机构及其活动,总称为新闻传播事业。
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涉及新闻行业的构成、规模、迁移与兴替。
它受一定的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制约,总是不可避免地打上相应地域、相应历史阶段的技术、制度和思想环境的印记。
本书的写作宗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追录宏大的历史、拼接生态的地图、描摹变迁的影迹。
在本书中,作者采用通史的方式,以时间为经,以前述的七大剖面为纬,以新闻事业在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展开为主干,移步换形,力求藕断丝连,将西方与世界新闻传播事业史的宏观画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本书涵括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埃及、南非、巴西和墨西哥等。
作者通过对这些国这家新闻传播的介绍,包括外国新闻传播史上所有重要的关节点。
第一章世界信息传播活动的发轫第一节人类交流与传播的起源第二节古代欧洲手抄的消息与新闻传递第三节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字信息传播第二章15至18世纪西方印刷新闻业的形成第一节西方的兴起与印刷革命第二节近代印刷报纸的出现第三节西欧集权政府对报刊的控制第四节资产阶级革命与报刊第五节资产阶级政党与报刊第三章19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报业的演进第一节工业革命与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第二节西方廉价报业的出现第三节美国的新新闻事业与西方的大众文化第四节西方社会与报刊的多元化第四章信息的全球流动与通讯社事业的成长第一节西方的殖民扩张与世界新闻市场的雏形初现第二节西方首批四大通讯社的由来及其国际化第三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通讯社的成长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通讯社市场第五章20世纪前期的西方主流报刊业第一节20世纪早期西方报业的垄断化第二节20世纪客观报道与西方报业的分化第三节20世纪西方国家的大众化杂志业第四节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对新闻传播业的影响第六章20世纪前期的无线电广播业第一节视听大众媒价的发展第二节无线电技术的发明与改进第三节美国广播业的开端与发展第四节世界广播业的创建与普及第五节国际广播的兴起第七章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宣传第一节十月革命与苏联媒介体系的建立第二节德、意、日法西斯宣传运动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新闻政策与宣传战第八章20世纪中后期的电视业第一节电视技术的突破第二节电视事业的初步发展第三节战后新出现的电视传播样式第四节世界主要的电视大国与大台(网)第五节电视对其他新闻媒介的影响第九章战后西方国家新闻传播业的整合第一节西方新闻媒介与国家机器的整合第二节西方新闻媒介产业结构和规模的变化第三节战后西方国家新闻事业的繁荣第四节跨国传媒的并购历程第十章战后苏联─俄罗斯与东欧地区新闻事业的演变第十一章战后第三世界国家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十二章全球化与20世纪末期的世界信息传播业。
外国新闻传播史

外国新闻传播史《莱茵报》德国资产阶级三四十年代革命浪潮的舆论中心。
1842年1月,在德国莱茵地区科伦市创办。
是一份资产阶级民主派报纸。
全名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
马克思参加了报纸的筹备,曾任撰稿人和编辑。
从1842年10月起担任实际上的主编。
该报揭示了一些当时的重大社会问题,并对普鲁士的官僚制度、政治措施进行了有利的抨击。
由于马克思领导的《莱茵报》具有革命的民主主义立场,矛头常指向普鲁士王国的根本制度,因为一再遭检察官挑剔。
并于1843年4月被查封。
《莱》存在时间不长,但它是德国第一家具有广泛影响的资产阶级反对派报纸,恩格斯称它是德国现代期刊的先声。
《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
创办背景和经过: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先后来到巴黎,为未来德国革命进行舆论上的准备。
为了传播革命思想,贯彻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德国的政治纲领,领导分散在各地的盟员的斗争,马、恩决定在德国创办大型日报。
1848年6月1日这份大型日报正式出版。
为了继承《莱茵报》的革命传统,又表示两者之间的区别,所以定名为《新莱茵报》。
《新》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机关报,但为了团结更多的人,这份报纸在刊头上标出“民主派机关报”字样。
编委会由八人组成。
马克思任主编,恩格斯为他的助手,实际上的副主编。
两人除负责报纸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还经常为报纸撰稿。
马克思领导编委会的工作有两大特点:一是器重编辑们的才华,科学分工,用其所长;二是要求边界们几座报纸工作,又参加社会活动,把办报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
《新》除周一外,每天出版。
十分重视新闻的时效性,遇到重大消息出号外。
发行以订阅为主,也有零售。
发行中的最大困难是经费。
马克思为这份报纸一贫如洗。
1848年9月,报纸一度停刊。
后随革命新高潮的出现,又复刊。
由于编辑部人员遭到迫害,马克思等人被莱茵省警察厅驱逐,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总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命题包含三层意思: 复现历史都表现为现时的思想活动; 研究历史都由现时的兴趣所引发; 把握历史都按现时的水平去衡量。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当代史即 是人们心灵中的历史,则一切历史 都是思想史。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Hale Waihona Puke 传统史学的缺憾1)随便罗列人名、地名,对读者毫 无意义,它不但不能激起读者的思 想和兴趣,反而使他没有精神。
2)不讲别的重要事情,专偏重政治 事实的记载。
3)好叙述非常特殊的事件,不是因 为这些故事可以说明一般事物的进 展,或某时代的情况,而只是因为 它们在编年史中很突出。
《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
❖ 我国第一本全球新闻传 播史领域的教材,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 该书将全球新闻传播史 建构成资产阶级报业同 无产阶级报业两条线索 相互交织、彼此冲突的 历史图景。
《世界新闻传播史》
• 1990年代,张昆的《简 明世界新闻通史》、陈 力丹的《世界新闻传播 史》等中青年学者的教 材问世。
• “究天人之际,同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言”。 -----司马迁
• 代表了当代史学研究的新方向
“新史学”的基本精神
• “在某种意义上说,历史学家与其说是 一个科学家不如说是一个语言学家。不 过他不仅仅研究人类的口语和书面语, 而且力图探究各种一切各不相同的符号 惯用语的意义。……他在法律和法令、 宪章和法案、社会制度和政治机构、宗 教习俗和仪式中寻找着共同的精神。对 真正的历史学家来说,这样的材料不是 僵化的事实而是活的形式。历史就是力 图把所有这些凌乱的东西、把过去的杂 乱无章的枝梢末节融合在一起,综合起 来浇筑成新的样态。”
最普遍和通行的意识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格言中得到凝练的 概括。 “以铜为镜。。。。。。”《贞观正要 任贤》其背后隐含 着这样一套历史哲学: 1。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是历史的木乃伊。 2。历史研究应该是尽可能趋近客观存在,还原其本来面目 这种不言而喻的史观,几乎成为一切历史包括新闻传播史研 究的主流意识和主导范式
恰似牛顿体系在20世纪初面临的局面。
• 因此新闻史首先考虑在基本的研究范式上 突破。
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发展方向
• 从微观的考据转向宏观的把握 • 从表象的观察转向深层的透视 • 从事实的描述转向意义的阐发 • 换言之,由“史实”与“学术”,
转向“义理”与“思想” 由此形成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 这一范式20世纪以来为许多史学名家所实 践。 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 法国年鉴学派的“总体史” 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 黄仁宇的“世界大历史”系列 这些“大历史观”,都是影响深远的典范, 当代史学研究的动向和新的发展。
• 立体几何对平面几何的超越是从“两点一线”等 天然公理开始的。
• 20 世纪的现代史学包括历史科学与历史哲学,正 是从对“历史是一种定性的存在而史学就是对这 种存在的准确描绘“等常识的突破。
• 在我国传统的学术分类 经 、史、 子、 集的 四部之学。其中史学地位显赫。
• 清代大儒章学诚: “六经皆史”
马克思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261页,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7
思辨的历史哲学
——斯宾格勒和汤因比
• 德国斯宾格勒与英国的汤因比 延续了思辨的历史哲学。
•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用哲 学的语言讲历史:认为人类的 历史是一个个从生到死、循环 往复的过程。
• 现代史学注重史学的思想蕴涵、哲 学意味和精神追求。
英国哲学家 柯林武德
❖ “思想是灵魂,抽掉了思想, 历史或史学就将剩下一具没有 灵魂的躯壳。” ——何兆武
哲学对史学家的影响
• 雷蒙·阿隆《论治史》:有两类史学家,一类是 读过哲学的史学家,另一类是不读、不懂、不 重视哲学的史学家。
• 伏尔泰:写历史要有哲学家的眼光,要写出 “哲学的意味”。
相关,丝丝相扣。 • 历史是个人生活和人类生活不可剥离的
组成部分,因而具有当代性而非历史性, 主体性而非客体性。 • 历史的立足点由属于过去的客位上转移 到属于当代的主位上。
代表人物 : • 美国历史学家 卡尔 贝克尔 • 意大利哲学家 克罗齐
贝克尔《什么是历史事实》
• 历史事实是什么?历史事实并非曾经发生的真实 事件,“而是证明曾经发生过这一事实的有关记 载”,“是可以使人们想象的再现这一事件的一 个象征”。
外国新闻传播史
(公元1500-2000年)
• 第一章 导论:追寻新闻传播的“光荣与梦想” • 第二章 现代传播探源:从洪荒时代到文艺复兴 • 第三章 17世纪:新闻事业的“创世纪” • 第四章 18世纪:革命烽火与新闻传播 • 第五章 19世纪(上):从政党报刊到商业报刊 • 第六章 19世纪(中):通讯社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七章 19世纪(下):大众社会与大众报刊 • 第八章 20世纪(上):电子媒介之广播篇 • 第九章 20世纪(中):电子媒介之电视篇 • 第十章 20世纪(下):电子媒介之网络篇 • 第十一章 结语:全球化与大众传播
第一章
导论:追寻新闻传播 的“光荣与梦想”
新闻传播史研究现状
• 新闻传播学是近代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到一 定水平之际,才开始逐步生成、发展、完 善起来的一门学科。
• 19世纪末德国等地开设了世界最早的新闻 课程,同时进行新闻研究。
• 19世纪末,我国新闻传播学随着近代新闻 事业的兴起而诞生。
• 国人第一部新闻传播学著述 姚公鹤 《上海报业小史》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英国):《当代史学主要趋势》,杨豫译,6页,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在传统和现代史学家中拉开了巨大鸿沟。
老一辈在理论和方法上: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传统, 德国兰克学派学术风格和研究精神 阿克顿勋爵 主 编的 《剑桥近代史》
新一代历史学家:风格各异 但又有颇多相同之处
业务: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1923)
新闻传播史研究现状
• 中国史风光无限;全球史落寞寂寥。 • 几部代表性教材: • 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
1988 • 梁洪浩:《外国新闻事业史》,1992 • 张昆:《简明世界新闻通史》,1994 • 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2001 • 郑超然等:《外国新闻传播史》,2000
归结在文 、史、 哲三个方面:
1。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2。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3。一切历史都是文学史
• 澄清“历史”概念 现代史学分析:“历史”包括两层不同含义
1。 客观事实 2。人们对这种事实的认知 “抗美援朝” 其中的认知是抗击美国 保家卫 国 “韩战” 则是不同的认知
新史学——“历史”的两面性
• “如果我是一个文物收藏家,眼睛就会光盯 住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因 此我热爱生活。”这种渴望理解生活的欲望, 确确实实反映出历史学家最主要的素质。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张和声、程郁译,36页,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7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新史学认为: • 历史总是同当代社会、同现世人生息息
詹姆斯·哈威·鲁滨孙
——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新史学》,齐思和等译,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 这种局面的形成虽然遗憾但有必然性和合 理性:只有经过原始的历史才有可能展开 反省的历史,进而抵达哲学的历史,才可 能在历史哲学的层面上考虑涉及根本的深 层命题。
• 对中国史学传统的态度:充分的敬意
• 对前辈学人和研究的态度:理解和同情
更重要的是:新闻传播是的研究需要继往开 来 ,更上一层楼。
历史研究的核心命题:
• 历史有什么用? -—— 法国年鉴派宗师 马克·布洛赫《历史学
家的技艺》 • 新闻史有什么用?
对这个问题的任何回答,事实上都隐含着一 整套历史哲学。
常有的回答
• 古为中用 洋为中用 • 在于以史为鉴 ,吸取有益的经验和避免无谓的教训,这种
• 任何学科都奠基一些简单的 、不言而喻的、 天经地义的公理上。
几何学 : “两点之间只能画一条直线”
“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
似乎不容质疑,不必深究,但人类科学史、 思想史 、学术史上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常常 就是从这些看来理当如此的地方实现突破 的。
•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对牛顿经典物理学的超越, 是从“绝对空间 ”、“绝对时间”的常识观念入 手的;
——德国思想家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22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 版社,1985
• 当代史学研究的一系列新的动向和新的发 展,是以20世纪为起点,以二次大战结束 为标志的。
当代历史研究趋势
• “对于在二十世纪上半 叶支配历史学家工作的 基本原则提出怀疑的趋 势,是当前历史研究中 最重要的特征,对于历 史研究未来的发展也具 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 义。”
西学东渐:开始出现“现代化”的,分门别 类的学科,自然、 社会、 人文(史学)。
“五四”后,新学推陈出新,而史学依然停 留在史料和文献(文物)上,强调真实 、 准确地描绘历史存在。
传统史学: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 动脚找材料
• “史学就是史料学” ——傅斯年
(曾为北大校长)
❖ 埃默里父子的《美
国新闻史》是西方
遵循传统史学研究 的典范。
• 但就在中国传统史学有四部之学向现代自 然、社科、 人文 等“科学”转型之际,占 据现代学科发展主导地位的西学(包括史 学)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 我们对此反映迟钝。
• 即便西方一些经典新闻传播史著述也滞乎 其后, 依然遵循着传统的史学研究和史学 理论。
• 无论如何,这种传统的研究在20世纪已经 达到顶峰。整体上难有大的进展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