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器口文化相关资料

合集下载

磁器口非遗项目23个

磁器口非遗项目23个

磁器口非遗项目23个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磁器口非遗项目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多个领域,共有23个具体项目。

以下是这些项目的具体内容:1.磁器口民间故事:流传于磁器口的各类民间传说、故事,反映了当地百姓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智慧。

2.磁器口剪纸: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题材丰富,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磁器口年画:以传统题材、民间故事、吉祥图案等为创作灵感,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4.磁器口草编:利用当地丰富的草料,编制成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具有实用性及观赏价值。

5.磁器口刺绣:采用传统技法,图案多样,针法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6.磁器口锣鼓: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展现了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7.磁器口秧歌:传统舞蹈,以扭、唱、跳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民俗氛围。

8.磁器口花灯:传统民间艺术,以舞蹈、歌唱、戏剧等表现手法,展现了民间喜庆氛围。

9.磁器口茶艺:具有悠久历史,讲究茶道、茶艺、茶文化,展现了磁器口人民对茶的独特情感。

10.磁器口传统小吃:特色鲜明,口味独特,如陈麻花、磁器口毛血旺等,深受食客喜爱。

11.磁器口民居建筑:具有地域特色,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展现了磁器口独特的人文景观。

12.磁器口码头文化:源于古代水运交通,涵盖了民间艺术、商业贸易、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

13.磁器口佛教文化:磁器口地区有许多寺庙,如华严寺、石佛寺等,体现了佛教在当地的深远影响。

14.磁器口道教文化:磁器口道教文化历史悠久,如磁器口道教庙会等,展现了道教在当地的传播与发展。

15.磁器口婚嫁习俗:具有地域特色,讲究礼仪,反映了当地民间对婚姻的观念和道德观念。

16.磁器口民间信仰:如土地公信仰、城隍信仰等,体现了当地民间信仰的多样性。

17.磁器口节庆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展示了磁器口民间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重庆磁器口古镇寻找古老文化的痕迹

重庆磁器口古镇寻找古老文化的痕迹

重庆磁器口古镇寻找古老文化的痕迹重庆磁器口古镇位于中国重庆市沙坪坝区,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古老镇子。

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磁器口古镇蕴藏着丰富的古老文化痕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寻觅。

本文将带您深入磁器口古镇,亲身体验其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文化之美。

一、古镇介绍磁器口古镇始建于明朝时期,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古镇以制瓷业闻名,是中国重要的古代瓷器产地之一。

如果您对瓷器文化感兴趣,可以在古镇的瓷器博物馆里欣赏到各种精美的瓷器艺术品,了解到瓷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二、古建筑群磁器口古镇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走在古镇的街道上仿佛穿越回了过去。

这些古建筑精美而古朴,充分展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游客可以参观古镇的庙宇、宅院和街巷,感受传统建筑的魅力。

同时,一些古建筑内部也展示了磁器制作的历程,让人了解更多关于瓷器的知识。

三、磁器文化体验磁器口古镇作为瓷都,有着独特的瓷器文化传统。

在古镇的瓷器作坊里,您可以亲手参与制作过程,亲眼见证瓷器的诞生。

通过体验,您将更深刻地了解到磁器制作的复杂和精湛技艺,感受到匠人们对瓷器的热爱和执着。

四、民俗风情除了瓷器文化,磁器口古镇还保留了丰富的传统民俗风情。

每年的农历腊月,古镇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吸引着海内外的游客。

庙会期间,您可以欣赏到各种传统表演,品尝到道地的重庆小吃,购买到各种新年的纪念品。

这是感受重庆传统文化氛围的绝佳时机。

五、美食之旅重庆作为中国四大火锅之一的发源地,磁器口古镇也是重庆火锅文化的重要代表。

在古镇的街边小店里,您可以品尝到正宗的重庆火锅,感受到麻辣的独特味道。

此外,古镇的美食还包括著名的酸辣粉和豆花等特色小吃。

无论您是对辣的狂热爱好者还是喜欢品尝各地特色美食的人,磁器口古镇都会让您留连忘返。

六、自然景观磁器口古镇不仅有着灿烂的文化,还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

古镇周边的山水环境幽美,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

您可以选择在山间徒步,欣赏自然美景,体验独特的山水风情。

磁器口简介

磁器口简介
DOCS SMART CREATE
磁器口简介
CREATE TOGETHER
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CS
01
磁器口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磁器口古镇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磁器口古镇起源于北宋时期
• 当时因瓷器贸易而兴起
• 成为重庆重要的瓷器生产基地
• 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明清时期磁器口古镇达到鼎盛
• 瓷器产业进一步发展
DOCS
03
磁器口古镇的吊脚楼建筑
• 建筑基础以木桩支撑
• 楼层之间以木板相隔
• 吊脚楼建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磁器口古镇的主要景点与景观
磁器口古镇的古镇大门
• 古镇大门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
• 墙面雕刻有传统吉祥图案
• 古镇大门是磁器口古镇的象征
磁器口古镇的龙隐寺
• 磁器口古镇著名的佛教寺庙
• 寺庙内的佛像雕塑精美
磁器口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
• 悠久的瓷器制作历史
• 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
• 多元的宗教文化
磁器口古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 研究重庆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 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文化资源

⌛️
磁器口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01
磁器口古镇的瓷器制作技艺
• 传统瓷器制作技艺传承至今
磁器口古镇的社会风貌与人文气息
磁器口古镇的社会风貌
• 古镇风貌保存完好,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
• 街头巷尾传统小吃琳琅满目
• 居民生活悠闲,民风淳朴
磁器口古镇的人文气息
• 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 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价值

重庆磁器口景区简介

重庆磁器口景区简介

重庆磁器口景区简介
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形成天然良港,是巴渝文化的摇篮。

作为重庆市区内最大的古镇,磁器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众多。

从唐宋以来,就是川东地区的商业中心和军事要塞。

磁器口古镇因盐而兴,因商而盛。

早在宋代就是“一江两溪三山四街”中“二溪”(嘉陵江和长江)的航运枢纽。

如今,这
里还保留着大量明清建筑,是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文化古镇。

磁器口古镇包括磁器口和白公馆两个风景区,有重庆“小延安”之称。

磁器口以其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而享誉海内外。

走进古镇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达8米的“石像”——千手观音。

她身着彩色袈裟、手执如意、脚踩莲花,凌空舞动着,展现出了观音菩萨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精神和神奇魅力。

千手观音周围的八个仙女也各显神威,手执各种法器或花环或扇子或绸带,也都以不同的姿态展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美好形象。

—— 1 —1 —。

磁器口文化

磁器口文化

瓷器口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
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

瓷器口原名龙隐镇,传说明朝初
年朱元璋之孙允汶皇帝被四叔燕王朱棣篡位,削发为僧来重庆,隐避于宝轮寺,天王殿墙上有“龙隐禅院”四
个大字。

故将原“白岩镇”改名为“
龙隐镇”。

在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在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
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

渐渐地“ 磁器口”名代替了“龙隐镇”。

现已
发现古窑遗址20余处。

古镇重庆瓷器口是沙磁文化发源
之地,抗战时聚集了郭沫若、徐悲鸿、丰子恺、傅抱石、巴金、冰心等文化名人。

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先生曾在镇上就读。

关于磁器口的介绍

关于磁器口的介绍

关于磁器口的介绍
磁器口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块重要招牌。

磁器口在唐代以前就是巴国都城,宋代时成为重庆最大的商业中心,被誉为“小重庆”。

磁器口街道依山而建,沿江而修,青石板铺就的路面,长达千米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人声鼎沸。

磁器口曾是重庆十大名街之一。

如今,这里保留着大量的老建筑,是一座完整保存着大量历史遗存的古镇。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磁器口就有过13次修建。

至清末民初时,这里已经形成一个非常繁华的
集市。

这里也是重庆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

磁器口原名“龙隐镇”、“龙隐溪”。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曾在此建都;清朝乾隆年间将“龙隐”改名为“磁器口”;1915年因磁器口古镇被辟为中国第一座民间博物馆而改名为“磁器口古镇”。

由于磁器口位于嘉陵江、长江交汇处,地理位
置优越,水陆交通方便,历来是川、渝、黔、湘四省市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

清道光年间,已形成了以龙须沟为中心的街市。

—— 1 —1 —。

重庆磁器口

重庆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名称来源
磁器口最早的名字叫白岩场,因为
这里有一座白岩寺而得名。名建文四年, 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随即就 逃到宝轮寺隐匿四五年。由此,就以皇帝 真龙天子曾经隐居在此的事实将宝轮寺改 名为龙隐寺。白岩场也被改称为龙隐镇。
龙 隐 门
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 龙隐镇的主要产业。这些商人渐 渐为龙隐镇改口,叫成了瓷器口, 缘由是这样更贴切、顺口。后来, 因为“瓷”字与“磁”相通,又 被叫成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特
古镇三多
庙宇多 名人足迹多
椒盐花生
茶馆多
磁器口古镇沙磁文化
现磁器口古镇开发 了榨油、抽丝、制糖、 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 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 茶馆等。
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 特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 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磁器口古镇的著名景点
翰林院:原为鲤鱼石学舍,清 末在此办学授课,后来考中三个举 人。 巴渝民居馆:史料记载,钟家 大院是慈禧太后管家钟云婷所建, 距今有120年历史。 宝轮寺:又名龙隐寺,整座大 殿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堪称我国 艺术的一块奎宝。
1、瓷器口古镇的名称来源
2、瓷器口古镇特色
3、 瓷器口古镇的沙磁文化 4、瓷器口古镇的著名景点 5、瓷器口古镇的特色小吃
磁器口古镇简介
的称谓。它东临嘉陵江,南接沙 磁器口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个古 镇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 坡。1998年磁器口古镇被国务院 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 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街。
巴渝民居馆 翰 昌 宝 文 林 宫 轮 院 寺 文昌宫:是九宫十八庙的圣地。

千年古镇——磁器口

千年古镇——磁器口

千年古镇——磁器口传说歌乐山凉亭驿道下的长长青草坡是磁器口的源头。

很多年前这里遍是磁器作坊,匠人挥汗如雨,艺人精雕细刻,制作各式磁器。

成品被送到码头,由那里发往全国各地。

这码头在嘉陵江边,叫九石缸。

经商的、唱戏的、说书的、办厂的、南来北往的人把码头后的小镇热闹得举袖蔽日,该镇就改了名叫磁器口。

白天芸芸众生,熙来攘往,夜里灯火辉煌,更声悠扬。

磁器口有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无论是雕梁画栋的茶楼,还是仅有粗布帘子遮着没上漆的本色木桌椅的茶摊,每天都是茶客盈门,人声鼎沸。

茶客无论是穿长衫、还是著短衣,所用茶具是玉器、还是粗磁,所用茶叶是龙井还是清明,都品着长衫飘飘、折扇摇摇的说书人娓娓道来的韵味悠长的野谈异闻,皆尝着扮相粗朴的戏子的悠扬唱腔。

巴人喜欢这茶粗韵浓、水清味酽、川味十足的茶食。

闲来时,嚼着茶末子,斜着清眼或浊眼看无名画人煞有其事的用竹管毛笔舞文弄墨。

这一切平添了古镇的韵味的悠长。

磁器口有多源的饮食文化。

毛血旺是用普通的猪血、鸭血为原料,伴着巴人情有独钟的辣子来磨练人们饱经沧桑的肚肠。

豆皮是用黄豆来将人生薄薄地摊排。

椒盐花生不用五香、没有特殊的锅灶,只有普通的铁锅、河沙和食盐,却煎进了人生的百味。

麻花像是纵横交错的人间风情,一定要在油锅里煎熬,入口才会香脆化渣。

磁器口有悠久的宗教文化。

传说,在明朝时,明成祖的侄子朱允文为了避宫廷之争,从长江逆流而上,远涉千山万水来到渝州,在化龙桥歇客栈。

临江一望,滔滔嘉陵江,滚滚东流水,感叹“逝者如斯乎”,不由泯灭了争斗之心,在磁器口码头的宝轮寺出家。

所以化龙桥有一条路名叫龙隐路,宝轮寺也叫龙隐寺,磁器口原来也叫龙隐镇。

千百年,宝轮寺香火甚盛。

几经沧桑,钟声依然和着世态炎凉悠悠地送着滚滚的江水。

磁器口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庙会。

庙会时,最有特色的是舞火龙、放河灯。

十几个精壮汉子,头扎红巾,赤裸着上身、穿着黑短裤,舞着五彩的纸龙。

人们不断地往场地中间泼着铁水,竹子搭的穹门很快燃着,火花四溅,炮声轰隆,一条矫健的龙在烈焰中上下翻腾、来回穿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器口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与津(江津)沙(白沙)文化区、成都金牛(金牛坝)文化区、北碚文化区并列为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

现磁器口古镇开发了榨油、抽丝、制糖、捏面人、川戏等传统表演项目和各种传统小吃、茶馆等,每年春节举办的磁器口庙会四古镇最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吸引数万市民前往参与,是距重庆主城区最近的古镇景观,是不可多得、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历史街区,其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海内外每年前来参观、旅游的宾客达300余万人次。

1950年,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确立了重庆市第三区(1955年定名沙坪坝区)为文化区。

在沙磁文化区原有基础和精神指引下,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沙坪坝区已发展成为重庆市科技实力雄厚、文化教育发达的科教文化名区。

截至2007年,连续七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区”,连续十六年保持“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称号。

驻区高校达到19所,各类中小学校112所,专任教师共计6373人。

并在沙坪坝区西部土地上建起了包括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土主铁路物流园在内的西部新城。

正规范有序地将沙坪坝打造成为中国西部的教育、高新技术、现代物流高地。

同时,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嫁接,当前该区正着力打造动漫产业基地、文化艺术培训基地、文化创意和创新产业孵化基地。

在三峡广场内培育都市文化娱乐休闲圈,在千年磁器口培育巴渝民俗文化旅游圈,在重庆大学培育时尚文化消费圈。

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结合,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是现代教育史上高举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旗帜的一座丰碑,也标志着沙坪坝作为文化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发扬光大。

我希望沙磁文化能够带动重庆文化的发展,让重庆真正成为重庆文化区,甚至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

磁器口不仅以其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建筑风格而广为人知,更因其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民风、民俗而闻名遐尔。

磁器口的民居、、民俗与民风都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和延续。

是老重庆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最能体现磁器口巴渝文化传统的,首先要数“书场茶馆”。

重庆人坐茶馆不仅是一种传统的生活习俗,更是一种乐在其中的精神文化追求。

当年的水手、袍哥大爷、闲杂人等都喜爱出入此间,茶馆成了龙蛇混杂之地。

在陪都期间,这一个小镇茶馆达100多个。

其特色是“书场茶馆”,“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历史悠久,昔日的戏园子和剧场,都是从书场茶馆演化而来的。

它是人们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

茶馆演唱的戏曲品种很多,有川剧坐唱(打围鼓)、川曲清音、四川竹琴(道琴)、京剧越剧、打玩友,更具普遍性的是说评书。

磁器口的书场茶馆在重庆很有名气,程梓贤、曾令弟等艺人常在磁器口茶馆中说书。

听者,买一碗茶,舒舒服服地边喝茶边听、边欣赏。

热闹之时,围观、站立者和不买茶(即不付钱)光听、光看者拥挤在过道、巷前,或大街之上。

茶馆是磁器口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有一些茶馆专为人打牌娱乐之用,不管你认识不认识,几个人坐在一起便可组成牌局,大家边打牌,边聊天,茶馆是磁器口的休闲娱乐中心与信息集散中心,是人们交往、休闲娱乐的场所。

1磁器口的历史文化沉淀与演变古镇磁器口位于重庆市区近郊,原名白崖场,始于宋真宗咸平年间。

至清初,移民大量迁入本地,白崖场镇西数十里内原有的瓷窑,依赖江流水运日渐发达,遂成川东各地瓷器供应之重镇,“磁器口”之名即由此而起。

晚清重庆开阜以来,磁器口工商贸易大为兴起,开始向近代化转向。

抗日战争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古镇磁器口的码头水运、农工商贸、宗教活动、学校教育、近代工业均被迅速推向历史的颠峰,沙磁文化作为磁器口镇传统文化与现代新文化的结合体,在此时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由于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背景,1998年磁器口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历史传统街区”。

磁器口因其紧邻都市,又存留了重庆历史、文化、民俗等诸多文化因子,被开发为旅游景观。

如今,古镇以其传统明清式的建筑、古朴的民风和赫赫有名的沙磁文化之遗风吸引着八方来客。

2 磁器口的多元文化结构2.1建筑历史街区磁器口历史街区的主要街道为磁器口正街、金沙街、金碧街。

街道与建筑沿嘉陵江及两条溪流环绕马鞍山呈台梯形分布。

其街区布局结构,以自然山水环境为基础,依山就势,形成立体空间结构形态,有机地附着于自然环境形态之中,与自然山水的空间结构浑然一体。

街道均为长条青石铺就,房屋依次排列,清代修建的石拱人寿桥、新街大桥、金碧桥连接着三街。

历史街区由街道、巷道、宅院构成了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有空间的三级空间结构,形成清晰的街区社会组织的基本模式这一空间形态是时间的结晶,表现了古镇磁器口历史的和现在的社会。

古镇建筑往往采用“占天不占地”的手法,尽量缩小建筑的基底面积,上部建筑尽量向四周伸展,以争取更多的使用空间,用诸如悬挑、吊脚、横跨、附崖等形式完成空间的拓展。

巴渝地区“地势侧陷,皆重屋累居”。

汉晋以来,僚人“遂挟山傍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

重庆地区独特的吊脚楼就是这种重屋累居的干栏式建筑发展而来的,也是对巴渝环境适应的产物。

2.2社会文化系统(1)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是历史记载磁镇出现的最早的文化之一。

磁镇历史上曾经是寺庙林立的地方,宝轮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等都是当时兴盛的寺庙,以至当地人有“九宫十八庙”之说。

传至如今,只有宝轮寺得以保存下来。

(2)巴渝文化:磁器口是巴渝文化的一个缩影。

在磁器口镇,巴渝文化主要表现有四类:一是川剧艺术,不仅乡绅市民喜闻乐见,也是该镇乡农民最爱观看的戏剧艺术;二是茶馆社交,从清朝至民国时期,茶馆一直都是民间最重要的社交场合;三是民间工艺,如磁器口镇附近的瓷器,各种竹木器具和篾货编织工艺品,都在磁器口集中,不少远销外地;四是巴渝民俗与饮食文化,诸多民风、民俗以及饮食文化在古镇磁器口得到保存,成为新时期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沙磁文化:古镇是沙磁文化的发源之地,抗战时期,这里不仅是重庆文化的圣地,而且是全国文化精英集中最多、层次最高的地方。

(4)红岩文化:抗战胜利后,随着全国内战的爆发,文化区的活动也随之转向,发生反独裁反内战的学潮,国民党对中共地下党及爱国学生运动的残酷镇压。

这一斗争的焦点红岩文化是以抗日救国为中心的沙磁文化的继续和发展,从抗战文化到红岩文化,磁器口文化由突出爱国主义转向突出革命传统教育。

3对磁器口文化的人类文化学解析3.1 对建筑历史街区的文化人类学解析建筑与历史街区是磁器口镇保留最完好的一部分文化遗存。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磁器口的建筑街区一方面是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巴渝传统文化社会意义表达的一个象征。

磁器口建筑与街区的设计和布局,深受重庆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适应本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其建筑构造造型呈诸多特征如天井、大出檐、斜撑弓、宽街沿、青瓦屋面等,增加了建筑通透空灵、潇洒飘逸的生动性。

围护结构多为竹编夹泥墙套白,与深色木构架形成对比,墙壁通气性能好,有人称之为“可呼吸的墙”。

为适应地形的变化,结构形式主要采用穿斗式和捆绑式两种,布局灵活,形成丰富的空间效果。

建筑用材多采用竹、木、土、石等地方材料,既易于加工成材,迅速拼装,又节约了造价,增加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磁器口的建筑与历史街区也是磁器口社会文化的体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观念、思想和生活状况。

如磁器口以宝轮寺为风水的控制点,以水口为门户,形成的建筑街区格局,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的自然观,而且也揭示了磁器口昔日商业活动、世俗生活以及宗教活动的遗迹。

而且宝轮寺位居磁镇的制高点,既可以鸟瞰全镇景物,又显示了佛家远离尘世的意境,与山下熙熙攘攘的码头形成两个万千不同的境界,宗教文化对街区布局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磁镇的“三多”之一———茶馆,由于其服务对象不同,经营形式不同,而导致其在建筑风格上也不尽相同。

开设在正街的茶馆、茶社一般规格较大,多为一楼一底,轻瓦粉墙,雕花木窗,砖木夹壁穿斗式,具有明清时期川东民居风格;而开在背街小巷、河边码头的茶馆,规模可大可小,多为巴渝风格的竹木捆绑式吊脚楼;至于茶棚、茶摊,大多结构简单,随处可见。

由此可见,不仅自然环境对建筑街区的形式构造影响重大,人类的习俗、文化模式和社会结构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建筑的式样、街区的模式更是影响深远。

312 对社会文化的文化人类学解析磁器口宗教文化发达,每逢农历初一、十五,以及释迦牟尼出生日、观音菩萨生日、春节、放生日等等,四乡八场的人都来磁器口赶庙会,烧香拜佛,求愿还愿。

它不仅是人群集聚之地,也是个信息交流的中心,而且在这种场合,可以打破平时的各种行为规范,随心所欲的抒发平日被压抑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庙会已成为固定的贸易集散地,成为普通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巴渝民俗文化是以磁器口人的日常生活及各种节气和其相应的仪式活动构成的一种本土文化。

清明风筝、端午龙舟、七月河灯、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以及踏迹、迎富、蚕市、拔河、端午赛龙舟等等民俗活动,不仅丰富了磁镇和附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在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意义上,还增强了社区民众的认同感和团结精神,加强了对本地居民的凝聚力,使社区趋于形成更加一致的文化结构,对社会结构的稳定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沙磁文化的主题是抗战救亡运动,包括学生救亡运动和高层名人荟萃的讲演和学术交流活动。

沙磁文化作为一种抗战时期特有的文化凝聚了人心,突出了爱国主义的革命教育。

红岩文化则激励了无数的有志青年,成为对祖国新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典范。

4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磁器口的保护和发展当前传统文化不断受到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击,身处重庆城区的磁器口历史街区也不例外。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历史街区所依存的乡土生活环境、地区产业结构、居民生活方式、民风民俗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尤其在旅游开发中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使古镇文化模式发生着结构性的改变,出现了“博物馆化”和“舞台化”的趋势。

对建筑文化的保护需要保护建筑所遗存的乡土文化环境,这更需要我们从文化人类的角度来正确面对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4.1 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保护特殊的建筑技艺是文化特殊性的一种表现,在历史街区更新中,乡土建筑所依附的传统建筑技艺对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犹为重要。

1999年ICOMOS大会通过的《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中就明确指出“与乡土性有关的传统建筑体系和工艺技术对乡土性的表现至为重要”。

宪章中同时指出“为了与可接受的生活水平相协调而改造和再利用乡土建筑时,应该尊重建筑的结构、性格和形式的完整性”,这也为当前进行磁器口建筑维修与改建提供了指引,进而为磁器口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412 提倡整体的文化保护当前对古镇磁器口的保护与开发,主要围绕明清建筑观光和磁镇传统饮食业进行的,而对古镇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却没有足够的把握,以至于古镇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沙磁文化”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