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案例分析----磁器口
磁器口古镇建筑分析

磁器口古镇建筑分析第一篇:磁器口古镇建筑分析磁器口古镇建筑分析镇磁器口位于重庆市城西的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处,原名龙隐镇,因明清时盛产瓷器和运转瓷器而改为磁器口。
而在抗战时期,更有“小重庆”之称。
磁器口有悠久的历史,被称为千年古镇。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来万盏明灯”是其繁荣写照。
磁器口不仅以其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建筑风格而广为人知,更因其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民风、民俗而闻名遐尔。
古镇昔有“三多”:庙宇多、名人足迹多、茶馆多。
在磁器口,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宫十八庙”之说,宝轮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等。
历史上有不少的名人来过磁器口古镇,相传朱元璋之孙允皇帝削发为僧来重庆、四川总督刘湘到磁器口办厂、国学大师吴宓在这里任教、更有徐悲鸿、傅抱石、王临乙、张书族、丰子恺、宗白华等众多的全国知名的美术家及美学家。
在古镇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馆。
昔日在这千年古镇,随处可见茶馆。
在陪都期间,这一个小镇茶馆就有100多个。
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茗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
名特小吃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被誉为磁器口的“三宝”。
2磁器口古镇旅游中凸显的问题 2.1古城镇规划开发规模较小古镇磁器口具有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城镇建筑风格。
它被两条缓河切为金蓉正街、金碧街和金沙街,并呈“川”字形排列。
三条街道通过桥梁相连接,不通汽车。
一条石板路从江边蜿蜒逶迤,向上坡方向延伸,顺着石板路进入场中心就是千年古寺宝轮寺。
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街区形成若干曲径通幽和富于转折变化的小街巷。
街道由石板铺成,沿街店铺林立。
街巷的建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大多是明清建筑风格。
旧山城特有的吊脚楼、石板街、梯坎路、临街旧式茶馆,而这些历史陈迹都完好地保存在磁器口大街上。
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古镇的开发程度还远远不够,对游人开放的就只有通向江边的一段短短的街道而已。
还有很大一部分街区和巷道以及掩映在其中的古建筑没有开发出来,这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不利于古城镇的保护。
文化产业案例分析----磁器口

文化产业案例分析----磁器口第一篇:文化产业案例分析----磁器口磁器口古镇园区(古民居产业园区)民间艺术创意产业街打造中国历史名街一、简介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是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
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
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
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
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是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磁器口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个古镇的称谓。
1998年磁器口古镇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被命名为中华美食街、新巴渝十二景、重庆市首批创意产业基地。
为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2009年,专门成立了磁器口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
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发展目标是通过古镇打造,加强与红岩联线、歌乐山生态保护带的协作,将园区建成集红岩文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沙磁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圈。
规划建设面积包括古镇核心区、控制区和协调区,歌乐山烈士陵园。
园区目前已开发古镇核心区,包括佛、道教文化、码头文化、茶馆书艺文化、饮食文化、抗战文化、民间手工艺文化、文博等二、发展环境1、交通环境2、商业环境3、人文环境三、沙磁文化磁器口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与津(江津)沙(白沙)文化区、成都金牛(金牛坝)文化区、北碚文化区并列为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
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结合,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是现代教育史上高举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旗帜的一座丰碑,也标志着沙坪坝作为文化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发扬光大。
我希望沙磁文化能够带动重庆文化的发展,让重庆真正成为重庆文化区,甚至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
磁器口调研报告

街景:宽阔繁华
历史人文渊源
古镇磁器口最早叫白崖场,始 于宋真宗咸平年间(公元998-1003 年),因白岩寺而得名。明建文四年, 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篡位,从 地道逃出皇宫削发为僧,亡命天涯。 流落巴蜀时,曾在白岩山上的宝轮寺 “ 挂单 ” 隐匿达四、五年之久。因 真龙天子曾隐于此,后来世人将宝轮 寺易名龙隐寺,所在白岩场也改称龙 隐镇。龙隐寺由此而香火旺盛,成为 川东名刹,龙隐镇也随之沾了光。 龙隐镇改名为磁器口,源于瓷器。 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 主要产业。在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在 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 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 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镇上瓷器 业鼎盛时达七十余家,外地装运的船 只停满了大码头,繁荣了古镇的经济。 后来,就将龙隐镇改为了瓷器口;再 后来,因 “ 瓷 ” 字通 “ 磁 ” ,便 叫做了磁器口。
名人足迹多
20世纪初,四川总督刘湘到磁器口,开办了炼钢 厂、机修厂,成为四川最早的炼钢基地。 在抗日战争时期省立教育学院在磁器口办学时, 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吴宓在这里任教。著名的诺 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抗战 时期就曾就读磁器口正街宝善宫内的嘉陵小学。 磁器口凤凰山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美术委员会驻 地,聚集了徐悲鸿、傅抱石、王临乙、张书族、 丰子恺、宗白华等众多的全国知名的美术家及美 学家。《红岩》小说中的“华子良”,更是家喻 户晓,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动的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 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 镇上有马鞍 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
地块内流线
河滩:对岸粗犷,自己细致 河滩开阔,江景为主要景观面
凤凰溪:特色,味道 民居:朴素,有趣 与河滩的连接:引导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 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

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特征分析及其现代化传承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摘要:街巷是中国传统居住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对街巷的保护和更新,深入对街巷内涵的挖掘,本文通过对街巷空间的研究,试图寻找出这一传统空间的特征并探讨其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之道。
关键词:街巷;外部空间;场所;尺度及比例;磁器口改造在我国历史规划中,“街--巷--院落”是城市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街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但城市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居住形式正在被逐渐取代,我们的城市空间越来越多的向西方建筑--(围合)广场的形式转变,居住空间越来越硬性,远不如街巷空间的功能多用,情感柔性亲切。
一.街巷概念在古代,街巷都有道路的意思,但有区别,涵义不尽相同。
李劲松《园院宅释》:“巷:小于街的房间道,胡同。
”本文中街巷的概念:是住宅与大街联系的通道,是居民生活的舞台,与中国传统的城市格局和居住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街巷与空间尺度的基本关系1、从空间形态看街巷与院的关系“外部空间主要是借建筑体而形成的”(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 ,巷是借住宅而形成,其从外部包围着住宅,也被住宅从两侧面围合。
巷与住宅存在着图底反转,通常将巷视作住宅间联系的通道,但借助图底反转,亦可把巷视作街坊的内院——邻里共同拥有的院子。
2 、街巷空间的尺度首先是功能,在古代城镇人行与车行界限模糊,街道气氛融洽;而今路面有了人行、车行、自行车道等划分,设障碍或绿化分隔,交往频率低,街巷空间功用限于街区内部使用,交通量小,尺度适应慢节奏的传统邻里生活。
其次是行为和情感的需要,不同的空间尺度对人的视觉和心理产生迥异的影响。
这些感受将影响到人们在空间中的行为趋势。
此外,历史原因亦是重要因素,封建等级制度曾深深影响着城镇的道路尺度,“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都城大小不同其道路宽度不同三.以磁器口为例分析1、历史背景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童家桥,嘉陵江畔的千年古镇。
昔日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
古镇调研1

保护更新前概况
至20世纪90年代末,由嘉陵 江,清水溪,凤凰溪和渝碚路 所围成的历史文化市镇格局和 自然风貌基本保持完整。磁正 街,横街,黄桷坪巷的历史建 筑基本保持完好。
保护更新前面临的问题
重庆大学2000年《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设计》
解决方案
针对街区功能性衰败,提出以旅游带动发展;针对街区物质性衰败,通过建筑和城 市规划改善物质环境。(重庆大学2000年《磁器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设计》)
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 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发展目标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 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 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规划原则
以保护磁器口历史街区山地风貌及传统民居特色等物质要素为重点,采取积极而审 慎的保护措施,发扬山地建筑文化传统,焕发街区活力。
保护原则
立足现状,因地制宜,采取“整体控制、重点保护、统一协调”的原则。突出保护 重点,合理确定控制区域,综合提高街区的历史、文化、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
建设控制区等级
区位分析
磁器口古镇在沙坪坝区西北部, 东临嘉陵江畔,西接歌乐山,南接 沙坪坝,北接石井坡,独有“一江 两溪三山四街”地貌。
• 辖区1.8万人,面积1.5 平方公里
辖区1.8万人,面积3.5平方公里。
古镇内主要由步行道路连接, 颇具特色。
3.
磁器口古镇保护更新内容
2. 磁器口概况
概述
磁器口千年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 嘉陵江畔,是历史上重庆发展的四大古 镇之一,也是重庆唯一保存良好的城中 古镇。以其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建筑风 格,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民风、民 俗而闻名。
瓷器口现状的调研报告

瓷器口现状的调研报告一、基本现状1.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辖区1.8万人,面积1.5平方公里.东濒嘉陵江.南北为两条溪淘环绕,用地面积36ha。
瓷器口的交通系统分为车行和人行两部分,而以人行为主,车行系统主要是和城市相连的道路系统。
2村落布局它以两条主要街道― ― 磁正街和横街为骨架。
42条巷道垂直于磁正街和横街向马鞍山脊和潢沟边缘呈枝状发展,形成特征明显的树枝状平面格局.其中山脚用于旅游观光发展,山上为民居。
3村中古教育系统有一翰林院,为原清末孙氏一家在此办学授课,曾考中三个举人,另有二学生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故有“一门三学子,五裹两翰林”之说。
4.经济状况瓷器口属古镇,旅游业发达,手工制商品业为镇内的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街道两侧布满商店,其中商店主要分为四类:吃店、饰品卖店、休闲店以及画店。
吃的又主要分为茶楼、饭店及特色小吃,比较出名的是毛血旺、千张、麻花、鸡杂等。
饰品卖店营业以民俗风情小饰品为主。
画店则以国画描摹为主。
4.风气镇中居民以茶楼为主要的休闲场所,纸牌、麻将为辅助的休闲娱乐活动。
民风趋向于商业化,当地居民以手工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方式,没有现代教育系统,几乎完全以旅游景区的形式存在。
5.历史概况磁器口古镇(原名龙隐镇),位于重庆城西14公里的嘉陵江畔。
自明、清时期以来磁器口古镇名扬巴蜀大地。
昔日这里是一个热闹非凡的水陆码头,为嘉陵江下游物资集散地。
那经千年不变的浓郁纯朴的古风,令其成为重庆江州古城的缩影和象征。
磁器口,以出产瓷器而得名。
在1918年地方商绅集资在青草坡创建了新工艺制瓷的“蜀瓷厂”,瓷器质地很好,品种繁多,名声渐大,产品远销省内外。
渐渐地“磁器口”名代替了“龙隐镇”。
现已发现古窑遗址20余处。
6.未来发展状况政府部门将在磁器口重点开发突出重庆传统特色的餐饮业。
政府部门计划将在瓷器口开发温泉项目。
同时加大对景区景点的配套设施建设,营造旺盛的人气,扩大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把旅游经济做大做强做优。
磁器口调研

24
挑
由于基地面积有限,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居住面积,磁器口居
民采取了“挑”的手法,在不靠岩壁的一面或三面出挑。居住部
分出挑,能争取有效使用面积。另一方面,对于茶馆和酒楼来说
,出挑部分形成的下不会空间,既起到了雨棚的作用, 又丰富
了造型。
25
为了适应坡道,建筑顺坡道而建,建筑的屋顶也顺应坡,这 种大屋顶排水十分流畅,并且由于坡地上下2栋房子之间不存在屋 檐,这也解决了处于基地下方的建筑屋檐滴水的排水问题。
9
景观要素
7.肌理
10
2)区位分析
场地位于磁器口临江处
磁器口古镇在沙坪坝区西北部,东临嘉陵江畔 ,西接歌乐山,南接沙坪坝,北接石井坡,独 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地貌。
石井坡
歌乐山 沙坪坝区
嘉陵江
江北区
渝中区 长江
3)地形分析
场地南面和西面临山,北面临水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 步降低。其中高差最大处达到了23米。
磁器口场地调研
2014.04.29
1)磁器口简介
磁器口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 畔,是重庆唯一保存良好的城中古镇 。以其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建筑风格 ,悠久的历史沉淀和独特的民风、民 俗而闻名。面积1.18平方公里,人口 1.8万人。
名称来源:
1.北宋,因白岩寺而得名,叫白岩场。 2.明朝,建文帝朱允炆被篡位,逃出皇宫削发为僧,隐于宝轮寺,后来将宝轮寺易 名龙隐寺,所在白岩场也改称龙隐镇。 3.后来,瓷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龙隐镇的主要产业,将龙隐镇改为瓷器口; 4.再后来,因“瓷”字通“磁”,便叫作磁器口。
横街D/H=1:4 正街D/H=2:1 ↑
↓
20
街道空间属性:缝隙,通过缝
瓷器口古镇

旅游地形象塑造案例——重庆瓷器口古镇旅游地形象塑造的重要性重庆瓷器口古镇•资源分析•瓷器口古镇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东北部,面积1.18平方千米,因明清是盛产及运瓷器得名。
瓷器口是全国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也是中国唯一地处大城市主城区的古镇,交通便利,与重庆各区均有公交可达。
瓷器口古镇瓷器口古镇始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间(998~1003年),经历了“白崖场——龙隐场——瓷器口——瓷器口古镇”4个阶段。
因其水陆交通的便利,是长江支流嘉陵江下游的重要码头。
时至今日,瓷器口镇上的青石路老街、瓦舍祠堂、茶馆川剧、手工作坊、传统习俗风韵犹存,古老依旧。
青石路老街瓷器口旅游资源分类序号旅游资源分类特色旅游资源1水域分光类嘉陵江畔山水相映的自然风光2遗址遗迹类陶瓷院3建筑与设施类宝轮寺、青石板老街、钟家院、酒楼建筑、居民管、“小重庆”碑石4旅游商品类鸡杂锅、毛血旺、软烩千张椒盐花生、陈麻花、牛皮糖5人文活动类“疯老头”韩子栋纪念室、江边游船历史文化• 1 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是历史记载出现于磁器口最早的文化之一。
磁器口有“九宫十八庙”之说,佛、道、儒三教并存,宝轮寺、凤凰寺、云顶寺、复元寺、文昌宫……不一而足,现在保存较为完整是宝轮寺。
•2 巴渝文化。
磁器口素有“小重庆”之称,是巴渝文化的缩影,主要表现在川剧艺术,茶馆社交,民间艺术,巴渝民俗与饮食文化4个方面,诸多民风民俗以及饮食文化在磁器口得到保存,成为古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沙磁文化。
瓷器口古镇是沙磁文化的发源地,是重庆抗战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抗战时期,这里不仅是重庆文化的圣地,而且是全国文化精英集中最多、层次最高的地方。
•红岩文化。
红岩文化是以抗日救国为中心的沙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从抗战文化到红岩文化,磁器口文化由突出爱国主义转向突出革命传统教育。
磁器口形象塑造方案•下面我们将从“理念形象”“行为形象”“视觉形象”三个方面来进行磁器口的形象塑造。
•a)理念形象:根据对磁器口旅游资源特质分析、受众调查分析,磁器口的理念形象应着重从特质历史文化角度进行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磁器口古镇园区(古民居产业园区)
民间艺术创意产业街打造中国历史名街
一、简介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嘉陵江畔,始建于宋代,是历经千年变迁而保存至今的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
磁器口古镇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
马鞍山踞其中,金碧山蹲其左,凤凰山昂其右,三山遥望,两谷深切。
凤凰、清水双溪潆洄并出,嘉陵江由北而奔,江宽岸阔,水波不兴,实为天然良巷。
作为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一时,被赞誉为“小重庆”,是重温老重庆旧梦的好去处。
磁器口是重庆市沙坪坝区一个古镇的称谓。
1998年磁器口古镇被国务院确定为重庆市重点保护传统街,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被命名为中华美食街、新巴渝十二景、重庆市首批创意产业基地。
为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2009年,专门成立了磁器口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
2010年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发展目标是通过古镇打造,加强与红岩联线、歌乐山生态保护带的协作,将园区建成集红岩文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沙磁文化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经济圈。
规划建设面积包括古镇核心区、控制区和协调区,歌乐山烈士陵园。
园区目前已开发古镇核心区,包括佛、道教文化、码头文化、茶馆书艺文化、饮食文化、抗战文化、民间手工艺文化、文博等
二、发展环境
1、交通环境
2、商业环境
3、人文环境
三、沙磁文化
磁器口古镇是沙磁文化发源之地,与津(江津)沙(白沙)文化区、成都金牛(金牛坝)文化区、北碚文化区并列为中国大后方四大文化区之一。
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现代精英文化和民族革命战争中大众文化的结合,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结合,是现代教育史上高举爱国、民主、科学、进步旗帜的一座丰碑,也标志着沙坪坝作为文化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发扬光大。
我希望沙磁文化能够带动重庆文化的发展,让重庆真正成为重庆文化区,甚至是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文化圈。
四、著名景点
翰林院:磁器口翰林院原为鲤鱼石学舍,是当时读书人向往之地。
房屋现还保存在中院,内庭有一座小拜月台,是当年主人举行家庭祭祀的地方。
巴渝民居馆:馆内浓缩着磁器口古镇建筑的精髓,通过木、石、砖的建构,形成围合的空间与恬静的院落。
史料记载,钟家大院是慈禧太后管家钟云婷所建,距今有120年历史;该大院还具备中国北方四合院与南方四合院的特色。
宝轮寺:又名龙隐寺,据说明朝建文帝曾在此隐居,现存寺内“大雄宝殿”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所题。
宝轮寺整座大殿构造雄浑,据称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堪称我国建筑艺术的一块瑰宝。
文昌宫:文昌宫是九宫十八庙的圣地。
有这样一个说法:磁器口香火最旺的寺庙是宝轮寺,最热闹的道观就是文昌宫。
五、古镇特色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
已有1800年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
古镇有古朴粗犷的巴渝遗风,有古风犹存的茶馆、有历史传承的码头文化;有佛、道、儒三教并存的九宫十八庙;有正气凛然的红岩志士抗战遗址;有独具特色的川剧清唱、火龙表演,有工艺独特、品种繁多的传统旅游产品,有享誉四方的毛血旺、千张皮、椒盐花生等饮食三宝。
古镇三宝
毛血旺、烩千张皮、椒盐花生号称古镇三宝或称三绝。
古镇三多
古镇磁器口,从老人们的叙谈中得知,古镇昔有“三多”:庙宇多、名人足迹多、茶馆多。
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古镇“中心化”问题
2、社区居民过度商业化
3、社区主动参与意识薄弱
七、探索解决问题打造中国历史名街
(一)、探索解决旅游承载力不足问题,为古镇发展“筑巢”
1是打造古镇客厅。
2是修缮街区院落
3是完善公共设施。
(二)、探索解决发展后劲不足问题,为古镇发展“引凤”
1是拓展开发思路。
2是提升商业价值。
(三)、探索解决旅游项目单一与文化缺失问题,为古镇发展“铸魂”
1是举办民俗节庆。
2是开展重大庆典。
3是创办文化刊物。
4是挖掘保护非遗资产。
(四)、探索解决旅游管理粗放问题,为古镇发展“蓄力”
1是实施精细服务。
2是加强经营引导。
3是强化安全监管。
4是维护品牌风貌。
八,未来发展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