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案第六专题 九日齐山登高
江苏省高三语文上册 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全套教案

专题一“风神初振”的初唐诗专题整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古体诗按形式分类如下表:古体诗(古风)⎩⎪⎨⎪⎧ 四言诗:出现最早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如《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长恨歌》乐府诗:诗题有歌、行、引、歌行、吟、曲等名称古诗中景与情的关系一、理论讲解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其实,赏诗也不过“情、景二端”。
从高考的角度讲,答诗歌鉴赏题,也不过“情、景二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特点。
因此,分析、掌握诗歌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成为学习古典诗歌的关键。
一般说来,古典诗歌里情与景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1.乐景衬乐情以在写景绘色方面备受推崇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为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时节,天色向晚,山雨初霁,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
这里对清新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追求恬淡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清新美好的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写照。
2.哀景衬哀情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用“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描绘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的阴冷凄清的景色,用这种阴冷凄清景色衬托出离人之间的哀愁。
3.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倍增其哀乐。
”这是古代诗歌中可追溯到《诗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是“反衬”这一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的最基本的体现。
从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也可看出这一特点,中间两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唐诗宋词选读春夜别友人等》教案2【教学目标】一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是如何通过空间、景色的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教学流程】一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陈子昂,24岁举进士,他屡上书言事,辞多真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后因忤上被降职,解职还乡后,被县令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的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代表作还有《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诵读品味。
1、自读诗歌2、个别小组展示3、个人朗读,齐读。
三品读理解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银烛,名月,长河(银河),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别”?金樽,绮筵(饯别之宴),离堂,别路3、诗歌在时间上有何变化?夜晓——拂晓4、诗歌中的场景,在空间上有何变化?室内——室外四品读探讨1、诗人施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空间上从离堂华筵到别路山川,作者遥想到洛阳古道。
景色上从银烛青烟,金樽绮筵到明月高树、长河晓天,作者想到悠悠道远。
情感上从室内的相对无言的离情缠绵到室外的时光催人难舍难分,作者想到悠悠离情相会在何年。
总之,景色随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物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变化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渲染:对环境、景物的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渲染出人物的离情之悲切。
衬托:以景衬情,如“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明写时间和景物,暗写离人的难舍难分,即通过写景物来烘托深化人物的感情。
【学习总结】本诗写惯见的离情别绪,却无惯用的吁叹哀伤之词,而是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学习巩固】归自南阳李昌祺去日犹秋暑,归日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1)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知能提升检测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知能提升检测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一、基础巩固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44502012】A.兵车行.行:出发B.武皇开边意未已.已:停止C.独留青冢.向黄昏冢:坟墓D.信.知生男恶信:确实【解析】“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后为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答案】 A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句( )例句:武皇开边意未已.A.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B.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C.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解析】D项中的“已”和例句中的“已”意思相同,都作“停止”讲。
【答案】 D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44502013】A.耶娘妻子..走相送B.行人..弓箭各在腰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D.归来头白还戍边..【解析】A项为“妻子、儿女”;B项为“从军出征的人”;C项为“华山以东”。
【答案】 D4.下列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武皇开边意未已B.归来头白还戍边C.古来白骨无人收D.禾生陇亩无东西【解析】D项,“陇”通“垄”。
【答案】 D5.下列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B.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C.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D.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解析】B项为夸张,其余为顶真。
【答案】 B6.下面是关于杜甫的上联,请以李白为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江畔孤舟,途中瘦马,沉郁顿挫,尽显诗圣品格(下联)【答案】(示例)①花间美酒,醉后狂歌,豪放飘逸,才是谪仙本色②天上明月,杯中美酒,豪放飘逸,更露谪仙风骨7.根据具体语境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导学号:44502014】随便翻阅杜诗,都可以读出大把大把的泪水来:杜甫为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而哭,“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为百姓颠沛流离、家破人亡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国家烽烟四起、兵革不断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壮士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而哭,“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他的泪水是滔滔雄波滚滚岩浆,一滴滴都是沥血大爱,一声声都是冲霄大恨,不哭则已,一哭,往往成为虎吼龙吟,感天动地的绝唱!杜甫哭父老乡亲艰难苦恨,哭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哭英雄志士抱负成空……唯独不哭自己,他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他忘记了个人的生死安危。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学案:专题六 综合技能培养 Word版含解析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一)——技巧初探,仙人指路[对应学生用书P51]诗歌表达技巧指的是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用景写情,使用典故抒情、说理等都是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李诗写的是诗人实实在在的经历,场景具体,景中含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
而徐诗则借吟咏三峡来说理,借议论来抒情,说明愁苦只在人心,无关乎猿啼。
[答案]①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
②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
1.提问常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对这首诗(这个诗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式:你觉得这首诗哪两句写得好?为什么?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具体解题格式:正确解答:这类提问,着重点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很多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
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案(36份)-苏教版26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以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
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他类诗歌。
下面就几种常见题材的诗歌鉴赏方法逐一解说。
一、咏物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写作技巧:()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答题步骤:()“读清”全诗。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题目。
卜算子·兰曹组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这首词全篇咏幽兰,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题干要求找出其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可见需从整首词入手。
本首词的标题是“兰”,单独一个植物名字,这类诗歌一般要么运用象征手法,要么运用托物言志手法。
整首词都在写兰,表现了作者对隐士节操的敬仰,可以确定最突出的表现手法为托物言志。
答案: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
词人借花写人,以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表现自己坚贞高洁的品行,寄托自己对隐士节操的敬仰。
()“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请简要分析其含意。
苏教版高中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法探索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苏教版高中选修《 唐诗宋词选读》 教法探索
刘敬珍 ( 苏州市 新 区第一 中学 。 江 苏 苏州 2 1 5 0 1 1 )
【 摘 要】 苏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 唐诗 宋词选读》 的教 学要 围绕“ 新课标” , 结合传 统教 学方法 , 在教 法上进行探 索。 本文结合教 学实践案
2 归 类和 延 弓
可依据江苏省《 考试说明》 的表述 , 将《 唐诗宋词选读》 的教学重点 分专项归类 。如“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 ” 、 “ 鉴赏作品的语言” 、 “ 赏析表达 技巧” 、 “ 评价作 品思想 内容” 等。 每一项下又可下列若干子项。 把《 唐诗 宋词选读》 中相关篇 目对号入座 , 这样 的归类鉴赏 . 知识点教学定位准 确. 可以强化应试能力 从诗歌内容 的角度来看 , 古典诗歌 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 : 送别类、 怀古类 、 思乡怀人类 、 战争或边塞类 、 闲适类 、 借景抒情类。可 以把《 唐诗宋词选读》 中的篇 目重新组合 , 进行归类教学 如“ 思乡怀人 类” 中可包括 : 《 春江花月夜》 、 《 商山早行》 、 《 长安晚秋》 等。 这样归类后 再鉴赏 , 诗歌的主旨就基本不会出现偏差 。 除了抓住 类别外 . 还要进行适当地拓展 . 新 旧知识延引结合 . 方能 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 到提高 。 如学习苏轼《 水龙吟》 ( 似 花还是非花 ) 须 结合章氏原词《 水龙吟》 , 鉴赏《 兵车行》 要延 引《 石壕吏》 。 诗 中有诗 , 诗 外有诗 . 以诗带诗 . 把相关 的诗词优化组合 . 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 感悟 , 又丰富拓展学 习内容 . 这是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共同特色。 除了诗词之 间延引外 . 诗词 与评论及诗句与诗句 间的延伸牵引 1 比较鉴赏 也值得关注 。 如品味姜夔《 扬州慢》 中的词句“ 过春风十里” , 必须联系 到杜牧《 赠别》 中的诗句 “ 春风 十里扬 州路 , 卷上珠帘 总不如” ; 解读辛 在唐诗宋词 的教学过 程中笔者发现 .用 比较法 可以让学生在题 弃疾 《 青玉案》 中的诗句 “ 众 里寻他千百 度 , 蓦然 回首 , 那人却 在灯火 材、 手法 、 语言、 风格等各个方面对诗词有进一 步的了解 。如学 了“ ‘ 龙 阑珊 处” 。 可 以研 究梁启超对 这几句 的评论 : “自怜 幽独 , 伤心 人别有 腾虎掷 ’ 的稼轩 词” 这个专题后 . 与“ ‘ 新天下耳 目’ 的东坡词” 进行 比较 怀抱 。 ” [ 3 1 这样 的延伸拓展 . 丰富 了课程 内容 . 开阔 了学生视野 , 给学生 后总结得出 : 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 . 坦率 开朗的胸襟 . 形成 了 提 供 了更 广 阔 的思 考 空 间 豪放而飘逸的风格 ; 辛 弃疾 的词 , 既表现出慷慨激 昂的感情 , 跃跃欲试 学 生 通 过 归类 和 延 引能 够 更 深 入 地感 悟作 品 的人 文 内涵 的雄心 . 又表现 出深沉 的苦 闷和报 国无 门的悲愤 . 形成了豪放而沉郁 的风格 即便是同属豪放派 . 通过 比较也能发现苏轼 与辛弃疾之 间的 3 单总结合 些微差别 . 这样就对辛 弃疾词 的豪放风格认识得比较透彻 结合诗人 的总体风格把握其单篇 作品 的鉴赏 教学, 这 是“ 单总结 除了 同一风格的诗人外 . 也可 以把不同风格诗人 的诗篇进行 比较 合” 的一种。 要让学生熟知唐宋两代代表诗人 的个人风格 : 杜甫的沉郁 阅读 。如把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的《 丑奴儿 ・ 少年不识愁滋 味》 和婉约派 顿挫 、 李 白的清新飘逸 、 白居易 的通俗易懂 、 杜牧的清健俊爽等 。全 面 词人李清照 的《 声声慢 ・ 寻寻觅觅》 放在一起 比较鉴 赏 , 两首词都是采 地 了解某一作家的思想与作 品的风格 . 系统地掌握某一题材 的作 品的 用欲 吐还 咽式 的抒情法 . 但 因为词人派别性别均 不同 . 抒发情感手法 主题 与表达 的技 巧 . 构 建诗 歌的知识 网络 . 这对 提高对这一诗人单篇 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异 诗歌 的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 的 如李 白是唐代伟大 的诗人 . 以“ 豪放飘 除了对诗人进行比较外 . 也可 以把抒写同样内容 的诗篇放在一起 逸” 而成为唐诗 中不可企及 的典范 。 了解李 白的个人风格后 . 再引导学 比较鉴 赏 。如辛 弃疾 的词《 青玉案 . 元夕》 和欧 阳修 的诗《 生查子 . 元 生体会 《 梦游 天姥 吟留别》 和《 将进酒》 的“ 豪放飘逸 ” 的诗美特点 以及 夕》 , 内的深沉感慨 . 这样学生 的理解就不容易 出现偏差 像这样 却在灯火 阑珊处” ; 一个却说 “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 对 比阅读后 . 结合性 的教学会使学生对李 白诗词 的风格掌握得更加牢 固 学生对两首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的不 同也就有了深刻印象 这种单总结合的方法 . 很容 易使学生的知识形 成一个 经纬交织 的 除 了整首诗词外 . 还可 以把诗句放在一起 比较 鉴赏 在学了张先 网络 , 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做到系统化 , 要做到能力化 . 还需要 教师去搜 的《 天仙 子》 后, 学生 了解到 张先善 于在诗词 中运用 “ 影” 字, 其名 句 集整理, 去总结归纳 , 然后指导学生 。当然反过来教学 也是可 以的 , 即 “ 云破月来花 弄影” 让后 人赞叹不已 笔者让学生搜 集了其他写 “ 影” 这种方法 教师在平 的诗句 , 通过 比较鉴别 , 来体会“ 影” 字 的妙处 。学生搜集到 了这些 诗 通过单篇作 品的鉴赏教 学来把 握诗人 的总体 风格 ,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案1.

语文选修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最新同步教课设计《唐诗宋词选读春夜别友人等》教课设计 1教课目的:1、对一篇《春夜别友人二首( 其一 ) 》,教师应在指引学生推测详细词句的同时着重领会其于宁静之中见深厚感情的艺术境地。
2、《和晋陵陆丞初春游望》一篇,固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觉新鲜而思路凄清,风景优美而情调漠然,甚至于感慨,有满腹牢骚寄于言外。
要点指引学生领会该诗在使用“虚”字上的妙处的同时,体悟诗人这类独到的感情。
教课过程: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前不见先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但是涕下。
1、参照《学习与评论》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拥有惨剧性格的抒怀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心底的波涛。
(引出作者陈子昂的介绍。
)二)作者简介陈子昂( 659- 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 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贬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告,坐牢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重申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朝诗歌改革的前驱,对唐朝诗歌及后辈诗歌创作均有踊跃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弊端,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表现。
(三)朗诵《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四)诗歌鉴赏1、依据说明,初探诗意2、找出诗中分别写“夜”、“别”、“时间”、“空间”的语句。
银烛――“夜”;离堂――“别”。
3、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如何的感情?离情别意。
4、详细剖析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思绪和沉寂状态。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寄扬州韩绰判官》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展开想象,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优美的意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在我国江南有一座小城---扬州,那里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留诗作画.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牧也曾留念忘返其间.他特别怀念与他共游扬州的好友韩绰,于是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寄扬州韩绰判官>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二、读入情1.读一读《寄扬州韩绰判官》。
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数名答.)三、品悟情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念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2.指名答.3.“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寓着诗人对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怅然情怀.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7.诗人为什么如此强烈地思念扬州好友呢?8.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9.引读“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以及明月夜均为扬州美景,诗人以调侃的语气问韩绰: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何处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其实是诗人自己在怀念扬州的美丽风光和纸醉金迷的游乐生活)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四、议深情1.学生配乐背诵.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3. 诵读提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教案第
六专题九日齐山登高
诗国余辉中的晚唐诗
【教学目标】
1、感悟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鉴赏晚唐诗人杜牧、李商隐的律诗和绝句,了解杜牧、李商隐的诗歌成就和风格。
3、进一步学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精妙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背诵《九日齐山登高》、《无题》、《商山早行》。
2、感悟晚唐诗歌在情感基调、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方面发生的变化。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九日齐山登高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背诵本诗;体味作者在用语上的旷达和情感上的抑郁密切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5’
指名学生背诵《西塞山怀古》
二、新授 25'
(一)简介作者
投影示: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世称。
晚唐诗人。
与晚唐另一位杰出诗人齐名,并称“”。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
(二)解题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秋高气爽,菊花
盛开,气候宜人,古人往往结伴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骚人墨客吟诗作赋。
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是诗人和友人张祜的酬唱之作。
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三)指导学生自由低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
(四)检查自学成果,解释下列词语
1、江涵秋影
2、翠微
3、但将
4、酩酊
5、酬佳节
6、落晖
(五)分析鉴赏
作者在诗歌中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1、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描写了何时之景?其中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客”在此指谁?
投影示:
①诗人兴致勃勃,登山游览,为我们描绘了满目(季节)景。
②“涵”字极有气势。
写尽江水之澄清,有包孕秋色,鉴察万类的空灵秀美的作用。
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
“飞”字写鸿雁南去,动静相衬,充满生气。
③“客”指诗人好友张祜。
2、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
投影示:
①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尘世难逢开口笑”,是《庄子·盗跖篇》的典故,说人的一生,常常是处在痛苦悲愁之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菊花须插满头归”出于南北朝诗人何逊的联句“插花行理鬓”,以鬓边插花表示旷达。
这在唐代可能是很流行的做法。
②颔联语虽达观但意含抑郁。
“难逢”出往日不常见,人事匆匆。
诗人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
3、分析颈联“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①这一联继续写旷达,如果说上一联比较含蓄的话,这一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投影示:
感情发生了由隐而显的变化。
因为诗人对好友说,乘这个人世难逢的好日子举杯痛饮吧!只管饮得酩酊大醉,不用在登临时因夕阳西下而生人生迟暮的感伤,要及时行乐。
②诗人真的如此旷达吗?请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加以分析。
投影示:
,这是故作旷达。
一个是远州刺史,一个是失意处士,二人。
身处逆境,他们只好故作旷达以慰客,也是自慰。
③“不用登临恨落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投影示:
自勉自励。
这两句都是写旷达,但这种旷达却是从尘世的悲愁中引出。
所以,这里的旷达,不过是悲愁中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可以说,这是故作达语。
比起直抒悲愁来,更加含蓄、深沉。
诗中的这种感情,正是杜牧一生潦倒、抑郁、怀才不遇的反映。
4、分析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
①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
齐景公为什么而落泪?
投影示:
齐景公有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而落泪。
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的落泪表示嘲笑。
②从字面上看,诗人赞同谁的观点?
投影示:
杜牧像晏子一样,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
③但结合颔联上句,他的内心是不是如此旷达?
投影示:
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
④诗人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投影示:。
尾联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
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六)总结全诗
《九日齐山登高》是一首自慰、慰友的抒情诗。
诗中曲折地表现了诗人报复不得施展而引发的不平与感慨,同时也明显地流露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失意时所产生的消极颓废、放达自信的生活情趣。
三、课堂练习 15’
1、背诵全诗。
2、这首诗首联写景叙事,蕴涵了怎样的情感?以下三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尾联反用典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襟怀?(必做题)
3、比较本诗与杜甫《登高》在思想和境界上的差别(课本【品读与研讨.1】)。
(选做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