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中医认识
失眠中医课件ppt

合理饮食与运动
饮食调理
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饱或过饥,避免食用刺激性强的食物,有助于改善睡眠 。
适当运动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力,促进睡眠。但应注意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05
失眠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尽量在每天相同的时间入睡和 起床,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
睡前放松身心
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放 松身心的活动,缓解压力和焦 虑。
避免刺激性物质
如咖啡、茶、烟等,以及避免 在睡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凉爽, 使用舒适的床垫和枕头,保持
房间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保健方法
中药调理
根据中医理论,失眠可能与心火旺盛 、肝郁气滞、脾胃不和等有关,可选 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身体 的气血流通,缓解失眠症状。
失眠中医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 失眠的心理疗法 • 失眠的日常调理 • 失眠的预防与保健
0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的定义与分类
失眠的定义
失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睡 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差,从而 影响白天正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种 症状。
失眠的分类
根据失眠的原因和表现,可以分 为短期失眠、长期失眠、急性失 眠和慢性失眠等类型。
推拿按摩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肩部等部位, 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睡眠。
饮食调理
根据中医食疗理论,选用具有安神、 养心、舒肝等作用的食物进行调理。
养生建议
增加运动量
控制情绪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疲劳,有助于睡 眠。但注意不要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
失眠《中医内科学》

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中医内科学》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
中医如何认识失眠

中医如何认识失眠?
1、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中医认为睡眠与阴阳盛衰关系密切。
《灵枢·口问》:“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
简单来说就是:阴阳二气,平衡调和,阳入阴使阴气盛则眠,阴潜阳升使阳气盛则醒。
2、中医对失眠的认识(相关图像)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正常获得睡眠的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就是阴阳失去了平衡,导致阳盛阴衰,阴阳不交。
其有两个方面:一是阴气亏虚不能完全容纳阳气;二是阳气过盛不能完全进入阴气。
导致心神不安,而失眠。
3、失眠的病因(相关图像)
3.1暴饮暴食,导致脾胃损伤,产生痰热,胃气失和,扰乱心神,出现失眠。
3.2 情志因素,情绪波动,喜怒哀乐,均可影响心神。
3.3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出现失眠。
3.4病后、及年迈体弱等也可出现。
4、预防治疗
4.1 保持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
4.2要在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施以安神镇静。
4.3注意精神治疗的作用。
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保持精神舒畅。
5、生活注意(相关图像)
早睡:夜晚应该在子时(21-23点)以前上床,在子时进入最佳睡眠状态。
因为按照《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夜半子时为阴阳交会之时。
放松心情: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眠。
饮食:平时可吃一点养心阴的东西,如冰糖百合莲子羹、小米红枣粥、藕粉或桂圆肉水,所以适当地补益心阴将有助于健康。
泡脚:睡前用温水泡脚,可以促进心肾相交,对阴阳平衡有促进作用。
浅谈中医对失眠产生的多种认识以及治疗方法

浅谈中医对失眠产生的多种认识以及治疗方法摘要: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五脏机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失眠是当今社会常见的一种疾病,笔者在潜阳宁神汤的课题试验中发现,患者对此方有着不同的疗效反应,据此推测,失眠不仅仅只是阴虚阳亢,遂查阅经典,在前人的经验总结上得出失眠普遍存在的诱发因,包括情志损伤,阴阳不交,阳虚心悸,饮食伤脾论,风邪乘心,胸膈郁热多种可能诱发因,而在辩证论治上也有不同,用药更是千差万别。
于是总结概括失眠的病因病机及部分治疗方法,为临床的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失眠成因;中医;治疗失眠经笔者研究查找,认为失眠的普遍成因有5种,分诉如下:1.情志损伤类七情内伤,是由于情绪变化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类病因。
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损伤内脏精气,故可导致或诱发多种情志疾病和身心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即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外在环境的过于强烈的变化,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可导致脏腑气阴阳失调,气血运行失常,如大惊大喜伤心,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主宰和调控机体的一切生理和心理活动,故能导致失眠。
《素问·举痛论》也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说明不仅仅喜乐过度可伤心,而且思虑,盛怒,恐惧,大惊等情志太过都能伤及心神,从而导致失眠。
而治疗方法因人而异,但总归是平复心神,使心发挥其藏神的作用,从而解决失眠问题。
2.阴阳不交类《内经》[2]谓:“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
”心阴不得心阳养护,则变为心阴虚,心阳不得心阴制约,则心阳亢盛,阴阳失调,故失眠。
《内经·生气通天论》里说:“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精神的正常离不开阳气的维护。
里面又提到更严重的可能:“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失眠的中医认识

睡眠问题得中医认识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这八个字瞧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得两个重要状态就是睡眠与觉醒,即寤寐,这就是两个瞧似相反却就是一体两面得状态,正如阴阳得关系一样、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她病症一样,不仅仅就是人体形质上得问题,而就是心身共同失常得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得人得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得认识。
阳不入阴《道德经》“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它阐释了“朴”与“器”得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得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就是各种形器得根本、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
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得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
"对失眠得认识亦然。
从阴阳得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阳入于阴:眠阳动于阴:梦阳出于阴:醒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就是终究不能“用",它得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得各种体现。
这些虽然就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得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营卫就是人体生命活动得重要物质基础,她们得正常运行就是人体必需维持得基本生命节律。
从生理上瞧,卫气得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得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就是与自然界得昼夜节律相应得。
《灵枢。
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
”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得关系,我们得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得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得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就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灵枢。
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得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就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
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

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
中医上失眠一般是指不寐,中医认为不寐可能是气血不足、阴虚火旺、肝火扰心等原因引起的。
不寐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
1.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会导致气的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减弱,血虚会导致无法充分濡养脏腑、经络等,进而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出现心失所养的情况,不能濡养心神,使白天的阳气不能入阴,而出现不寐的现象。
2.阴虚火旺:
当体内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不寐伴随着心烦意乱、耳鸣健忘、舌红、脉细等症状。
3.肝火扰心:
由于情志不舒,导致肝气不畅,使肝气郁结,进而内里生火,肝火易内扰心神,心神不安就可能会出现不寐的症状。
若出现不寐的情况,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

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
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首先有肝郁化火证,表现为突发失眠、性情急躁易怒、心烦不能入睡、或入睡后多梦惊醒、胸胁胀闷、善太息、口苦咽干、目赤、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我们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热内扰证表现为失眠时作、噩梦纷纭、易惊易醒、头目昏沉、脘腹痞闷、口苦心烦、饮食少思、口黏痰多、舌质红、苔黄腻或滑腻、脉滑数,一般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阴虚火旺证表现为虚烦不眠、入睡困难、夜寐不安、甚则彻夜难眠、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少津、健忘耳鸣、腰酸梦遗、心悸不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胃气失和证表现为失眠,多发生在饮食后脘腹痞闷、食滞不化、嗳腐酸臭、大便臭秽、纳呆食少、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或滑数,用保和汤加减;瘀血内阻证表现为失眠日久、躁扰不宁、胸不任物、夜多惊梦、夜不能睡、夜寐不安、面色青黄、或面部色斑、胸痛、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饮水即呛、干呕、或心悸怔忡、或急躁善怒、或入暮潮热、舌质暗红、舌面有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心火炽盛证表现为心烦难眠、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口舌生疮、口干腰酸、梦遗滑精、舌质红、苔干、脉细数,一般用导赤汤加减;心脾两虚证表现为头蒙欲睡、睡而不实、多眠易醒、醒后难以复寐、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纳谷不香、面色萎黄、口淡无味、食后作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用归脾汤加减;心胆气虚证表现为心悸胆怯、不易入睡、寐后易惊、遇事善惊、气短倦怠、舌质淡、苔白、脉弦细,用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肾不交证表现为夜难入寐,甚则彻夜不眠、心中烦乱、头晕耳鸣、潮热盗汗,男子梦遗、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健忘、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尖红、少苔、脉细,一般选用交泰丸或天王补心丹加减。
中医论失眠

中医论失眠失眠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常妨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和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
顽固性的失眠,给病人带来长期的痛苦,甚至形成对安眠药物的依赖,而长期服用安眠药物又可引起医源性疾病。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不引起药物依赖及医源性疾患,因而颇受欢迎。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
”《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
《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了用黄连阿胶汤及酸枣仁汤治疗失眠,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古今医统大全·不得卧》较详细地分析了失眠的病因病机,并对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原则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较全面地归纳和总结了不寐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方法,“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睡眠问题的中医认识失眠,中医称作不寐,其基本病机为: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大有深意,首先睡眠相关的两个重要状态是睡眠和觉醒,即寤寐,这是两个看似相反却是一体两面的状态,正如阴阳的关系一样。
其次,睡眠问题如许多其他病症一样,不仅仅是人体形质上的问题,而是心身共同失常的结果,即各种原因所致的人的神魂不能内舍。
现在我将从这两个角度阐释我对失眠问题的认识。
阳不入阴《道德经》“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它阐释了“朴”与“器”的关系,任法融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说“事物最原始的真朴,似一根圆木一样,它是各种形器的根本。
它能大能小,能方能圆,能曲能直,能长能短。
在破散成器之后,拘于具体的形器之内,它再不会有浑全之妙用。
”对失眠的认识亦然。
从阴阳的角度来说,睡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阳入于阴:眠阳动于阴:梦阳出于阴:醒一根“圆木”虽然可以变化无穷,但是终究不能“用”,它的无穷妙要也可能就此埋没,故我将在下文中从各个角度体现“阴阳”在睡眠问题上的各种体现。
这些虽然是“器”,但无不折射着“朴”的灵魂。
1、营卫与睡眠觉醒节律营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他们的正常运行是人体必需维持的基本生命节律。
从生理上看,卫气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人体的日常睡眠觉醒,而且这种规律是与自然界的昼夜节律相应的。
《灵枢.口问》:“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夜半主阴,夜者卧。
”又,“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现代医学认为松果腺感光分泌褪黑素与人体睡眠觉醒节律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用一种更加形而上的方式也阐述了人体睡眠与昼夜的关系,用一句老话形容“日出而卧,日落而息”,而落实到身体上,则是依赖于卫气随天时交替行于阴阳。
《灵枢.卫气行》对此有更加具体的阐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这是从整体上看卫气行于阴阳的走行。
具体到夜里人的睡眠时段即“阴受气”的阶段则是“阳尽于阴,阴受气矣。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
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脏一周与十分脏之八,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
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与十分脏之二。
是故人之所以卧起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这些生理上的阐述对临床治疗是有指导作用的。
后文中会单独分析。
至于失眠的病理,《灵枢.邪客》有详细的描述,并叙述了失眠的治则。
“卫气出其悍气之慓疾。
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脏六腑。
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这一段话告诉我们,卫气在生成之后,当运行于阴分时,由于邪气客在脏腑而不能潜入其中,作为卫气出入的桥梁—阴阳跷脉相因也出现问题,卫气行于阳不得行于阴则阳跷脉过度满盛,相对地,阴跷脉则气不足,这二者的落差又进一步加剧了卫气出入的难度,阴跷脉主司闭目,故目不瞑。
故治疗上可以通过调跷脉一定程度上调控卫气的出入,如针刺阴跷脉照海穴(内踝下,在卫气行阴分前的必经之道上)。
此外,《素问.气穴论》言:“肉分之间,谿谷(肉之大会为谿,肉之小会为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所以我在思考,对人体气血壅堵的“谿谷”处予以针刺或按摩导引疏通,是否也可以改善睡眠?同时,调脾胃在调节卫气运行出入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脾胃与荣卫的生成也有密切关系,《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又《灵枢.营卫生会》“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
”(“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故营卫的化源也当从脾胃中求。
其次,脾胃大肠与营卫运行也有密切关系,王洪图老师根据《内经》上卫气循行(如下图)┌—→┌→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阳阴│阳┌└—手阳明←足阳明←手少阳←┘昼跷│跷└→┌→肾→心→肺—┐阴└——└—脾←——肝←┘夜总结认为:“卫气在白天行于阳经,从足太阳膀胱经起,每循行一周,都要通过阳跷脉下注于足少阴(肾),受到足少阴肾的滋养。
即’阴为阳之基’。
卫气在夜间行于五脏,每循行一周,都在脾之处通过阴蹻脉,交会于足太阳膀胱一次,需要依靠阳气的鼓舞。
即“阳为阴之用”。
卫气运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睡眠,引起睡眠异常,但从阳入阴,从阴出阳的关键在于(最后一站):手阳明大肠和脾——‘胃不和则卧不安’”。
如《灵枢·大惑》“夫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故肠胃大,则卫气行留久;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
留于阴也久,其气不清,则欲瞑,故多卧矣。
其肠胃小,皮肤滑以缓,分肉解利,卫气之留于阳也久,故少瞑焉。
”这段话描述了手阳明到阳跷之间的问题如何影响“寤寐”。
所以可见调脾和大肠是调节睡眠觉醒节律的关键。
而睡眠过程中中途觉醒的问题,是否与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严重失常(如肿瘤病人五脏有积),导致卫气难以相续运行有关?这个猜想还有待临床观察和验证。
假如睡眠觉醒和卫气在脏腑运行受阻有关,并有时间规律,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于辅助诊断,或者采用调节脏腑盛衰,疏通脏腑间阻滞的针刺手段,如子午流注和五行针灸来诱导卫气的正常运行。
以上诸多分析在著名的“内经十三方”之一的“半夏秫米汤”中有深刻的体现。
《灵枢.邪客》认为失眠的治则治法在“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
”治疗上“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半夏汤的原文如下:“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
”这里面每一句都体现着上面的那条治则,首先,它的煎煮用水是“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用火是中空的“苇薪火”,久煎后又“去其滓”,这三点有一个共性—轻清通利;其次,秫米(黍?心之谷)和胃安神,资营卫之化源,“补不足”,半夏化胃中积滞痰饮,以“泻有余”“去其邪”。
但和胃化痰的药这么多,为什么选择半夏?它的生长方式十分特别,得至阴之气而生,可以很好地体现阳入于阴的意思,(与此类似,夏枯草也常用于失眠,取其得至阳之气而长,如《冷庐医话》中它与半夏合用,平衡阴阳,治遍方不愈的失眠,效果甚佳。
)张锡纯认为“半夏生当夏半,乃阴阳交换之时,实为由阳入阴之候,故能通阴阳,和表里,使心中之阳渐渐潜藏于阴,而入睡乡也。
”;又秫米与半夏相和后久煎去滓,久煎一方面制半夏之辛烈,另一方面让药的气和味可以充分的融合,也体现了“通阴阳”的意思,而滓由于其味已充分融入汤中,空留重浊之形,故弃之不要。
以上几点从营卫之生,阴阳之通,养正去邪等角度阐释了失眠的治法。
不仅有实用价值,更可以用其意衍生出其他的方子,如对于“营不足,卫有余”的失眠病人,常可以用治“阳浮而阴弱”的桂枝汤治疗,并且可以酌情增加白芍的剂量。
又如对于入睡困难或者多眠难醒,阴阳出入失常的病人,可以加入青蒿鳖甲,或者夜交藤、合欢等药物,以潜阳入阴或引阴出阳。
在针刺治疗方面可以借鉴《难经.七十一难》中“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的手法:刺卫时卧针而刺,刺荣时先按所针之处,等气散之后再纳针。
具体选穴主要依据营卫稽留阻滞的地方,补泻则遵从“补其不足,泻其有余”的原则,补泻操作可参《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
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
荣卫通行,此其要也。
”从营卫的角度考虑,对于肿瘤病人,他们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①因荣卫气血不足而失眠。
《灵枢.营卫生会》言“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肿瘤病人,体内元气耗损巨大,类似于老年人的状态。
又宗气不足,不能推动营气,营气的质地与行动力皆不足,卫气内客营气之所,二者质地皆不纯粹,五脏之气也彼此搏结,所以昼夜混沌不清,清浊相干,昼日疲倦,夜里难眠。
②卫气运行通路受阻导致睡眠问题。
前文中已经提到卫气运行的顺序,卫气夜行于阴,内走五脏,而肿瘤属阴证,且多为有形实邪,势必导致通路受阻,卫气不能周流,不能周流则夜间易醒,而觉醒时间多与积聚所在脏腑经络有关。
(此处有待大样本调查验证)。
治疗上相应地以补养营卫和治疗积聚本身两方面着手。
2、从“水”“火”角度论睡眠问题人体不能处于睡眠状态,主要在于阳不能潜藏入阴,阴阳处于格拒状态,不能交感互藏。
从脏腑角度来说上焦心肺为阳,下焦肝肾为阴,土斡旋于中。
阴阳失交的情形很多,不外乎两类:一曰阴虚不能纳阳,二曰阳盛不得入于阴。
如《诸病源候论》言“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卧者,胆冷也。
”《素问》:“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肺大,不能偃卧。
”皆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的体现。
然而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莫过于心肾关系的失衡,即水火失衡。
易经中有两个卦象,坎上离下为“既济”卦,而离上坎下为“未济”卦,水火既济方能亨通,方能安眠,如人尚未出生之时,倒立于子宫,自然呈现既济之态,待出生之后,行于世间,孜孜汲汲,为外物所牵累,心火燔灼于上不得潜降,又“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致肾水涸竭,不能涵藏。
火独燔于上,水自枯于下,呈现出否塞不通的未济之象。
对于这样的病人,一方面要注意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不良生活习惯,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药物涵养其肾水收摄其浮越的心火。
现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例对第二方面加以阐述。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出自《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统括心肾,心为火脏,肾为水脏。
生理情况,心火下交于肾,则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则心火不亢,即心肾相交。
邪犯少阴,因病人体质等原因邪从热化,致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形成既有阴虚又有火旺的未济局面。
治疗上当滋阴与降火同用,方中芩连皆气寒味苦而色黄,降心肺之火,作用偏中上二焦;白芍苦酸微寒,《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言其“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阿胶为黑驴之皮,用济水熬制而成,驴与济水皆属心,而驴皮色黑入肾,熬制而成取心肾相交之意,兼滋肝肾;鸡子黄,鸡属火,鸡子黄色黄属土,以中焦济水伏火以交心肾,《辅行诀》中此方被称作“小朱鸟汤”,陶弘景云:“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