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中医对不寐的论述

中医对不寐的论述失眠症是指无法入睡、睡眠质量差或睡眠时间过短的一种常见睡眠障碍。
中医认为,失眠症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情志因素包括情绪波动、压力过大、忧虑焦虑等。
中医认为,情志因素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导致阴阳失衡,进而影响睡眠。
因此,治疗失眠症时,中医注重调整情绪,舒缓压力,通过针灸、按摩、中药等方法来平衡气血,恢复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认为,失眠症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相应的功能。
失眠症可能是某个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如心火旺盛、肝郁气滞等。
中医治疗失眠症时,会根据具体症状来调节相应的脏腑功能。
例如,对于心火旺盛导致的失眠症,中医可以采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来治疗;对于肝郁气滞引起的失眠症,中医则可以通过疏肝理气的方法来调理。
此外,中医还会结合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失眠症还会考虑气血不和的问题。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或气血运行不畅都可能导致失眠症的发生。
因此,中医治疗失眠症时,会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可以采用补气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来调养气血,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总的来说,中医对于失眠症的治疗是综合调理全身的方法。
中医注重平衡阴阳,调整情绪,调理脏腑功能,恢复气血平衡。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可以根据具体症状进行综合治疗。
此外,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治疗效果。
对于失眠症患者来说,中医的治疗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当然,在接受中医治疗时,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调整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是指困难入睡、睡眠质量差以及早醒等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
中医对于治疗失眠有着独特的理论与方法,近年来在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一、中医理论研究进展1.睡眠调节理论根据中医学的观点,失眠常与气血不和、肝郁气滞等相关。
因此,中医重视通过调整气血运行,舒筋通络的方法来治疗失眠。
此外,中医也注重平衡心神、调节情绪,进而提高睡眠质量。
2.针灸治疗研究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在失眠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兴奋性神经递质和脑中枢的活动,改善失眠症状。
例如,电针和温针可以调节脑内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而针刺海底、心兑等穴位可以改善失眠者的睡眠质量。
3.中草药治疗研究传统中草药配方在失眠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中草药配方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等精神状态,改善失眠症状。
此外,一些中草药如酸枣仁、丹参等也被证实具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二、临床研究进展1.针触疗法针触疗法是一种组合了针灸和按摩的疗法,近年来在失眠治疗中被广泛研究。
研究显示,针触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失眠相关的症状,如焦虑、抑郁等。
2.脑电生物反馈治疗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通过监测和训练患者的脑电波来改善睡眠质量的方法。
研究表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提高失眠患者的深睡眠比例,减少夜间觉醒次数,改善睡眠质量。
3.心理疗法心理疗法在失眠治疗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研究发现,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心理疗法可以减少失眠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睡眠质量。
三、基础研究进展1.分子机制研究2.脑机制研究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涵盖了理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基础研究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中医治疗失眠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指导,为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方法不一致、样本量较小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设计,提高研究质量。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人在正常的休息时间内难以入睡、不能保持睡眠、睡眠质量差等表现。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心脾肾气的虚弱或者心火上炎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心烦意乱、多梦等。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本文将介绍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失眠针灸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促进睡眠的目的。
近年来,对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方法的优化上。
1.针灸穴位选择研究发现,在失眠患者中,Yintang、Shenmen、Neiguan、Sanyinjiao等穴位的针刺能够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其中,Yintang是位于额头正中线的穴位,针刺能够促进心神安定、缓解焦虑情绪,对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有良好的效果。
2.针刺方法优化针刺方法的优化是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
传统的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旋转针、扎刺和泻法等。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优化针刺方法,如微刺、连刺等,减少针刺刺激,提高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采用微刺针灸方法治疗失眠,能够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药治疗失眠中药治疗失眠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中药通过调节心脾肾气的功能,改善心火上炎的症状,从而恢复正常的睡眠。
近年来,对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中药的药效成分和配方的优化上。
1.药效成分研究研究发现,中药中的一些药效成分能够直接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调节睡眠。
例如,一种名为天然杜冷丁的中药成分,能够改善睡眠,缓解失眠的症状。
2.配方优化研究传统的中药治疗失眠通常采用多味中药复方,研究人员通过优化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提高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调节剂和补益剂的配伍使用能够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推拿按摩治疗失眠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部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促进睡眠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中医毕业论文 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

中医毕业论文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中医毕业论文失眠的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引言:失眠是指患者在晚上入睡困难、持续睡眠时间较短或经常中途醒来,导致白天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等原因,失眠问题日益严重。
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是一种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本篇论文将详细探讨中医非药物疗法对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
一、中医理论与失眠治疗方式1. 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是由于人体原有的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等内因所致。
因此,针对不同的失眠原因,采用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2.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失眠问题也有独特的疗效。
针灸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通畅,以缓解失眠症状。
3. 中草药疗法中草药疗法是中医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的理论,使用特定的草药或草药配方,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4. 推拿按摩疗法推拿按摩是一种通过手法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按摩,以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疗法。
推拿按摩可以帮助身体放松,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对失眠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二、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对失眠治疗的临床应用1. 针灸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针灸疗法在失眠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八神连锁穴为例,通过对该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可以达到镇静安神、改善失眠的效果。
2. 中草药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中草药疗法在治疗失眠中也有着显著的效果。
如黄连素配伍川芎,可以清热解毒、舒肝理气,帮助缓解失眠问题。
3. 推拿按摩疗法在失眠中的应用推拿按摩疗法通过按摩特定穴位,可以舒缓神经、放松身体,从而改善失眠问题。
例如,对太阳穴进行推拿按摩,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神经紧张,对失眠患者有显著的疗效。
三、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的优势与不足1. 优势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具有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的优势。
相对于西医药物治疗失眠可能出现依赖性和副作用等问题,中医非药物传统疗法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

中医对于失眠的解释
中医上失眠一般是指不寐,中医认为不寐可能是气血不足、阴虚火旺、肝火扰心等原因引起的。
不寐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疾病。
1.气血不足:
气血不足会导致气的推动、温煦、防御等功能减弱,血虚会导致无法充分濡养脏腑、经络等,进而导致机体功能减退,出现心失所养的情况,不能濡养心神,使白天的阳气不能入阴,而出现不寐的现象。
2.阴虚火旺:
当体内阳邪伤阴,或因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出现不寐伴随着心烦意乱、耳鸣健忘、舌红、脉细等症状。
3.肝火扰心:
由于情志不舒,导致肝气不畅,使肝气郁结,进而内里生火,肝火易内扰心神,心神不安就可能会出现不寐的症状。
若出现不寐的情况,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是指无法获取足够的睡眠,无法进入或维持睡眠状态的症状。
它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多年来一直在失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一. 中医理论与失眠的关系根据中医理论,失眠通常与心神不安,心火上炎,肝火旺盛等因素有关。
中医草药治疗失眠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舒缓心境,安抚肝脏,以改善睡眠质量。
二.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种类1. 安神药物安神药物是最常用的中医草药类别之一,包括黄连、远志、酸枣仁等。
这些药物具有镇静、安抚心神、缓解紧张焦虑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2. 益气药物益气药物可以调整人体气血平衡,增强人体机能,改善睡眠质量。
常用的益气药物包括人参、党参、黄芪等。
3. 补肾药物失眠往往与肾虚有关,而肾虚又与人体精气血不足有关。
因此,补肾药物在中医草药治疗失眠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的补肾药物有枸杞子、淮山药、山药等。
4. 祛风药物失眠患者有时候会伴随着头痛、眩晕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风邪侵袭所致。
因此,祛风药物也常被用于治疗失眠。
常用的祛风药物包括菊花、藿香、柴胡等。
5. 清热药物失眠患者常常伴随体内火热表现,如口干舌燥,烦躁易怒等。
清热药物是一类具有降火清热作用的中医草药,用于治疗失眠效果显著。
常见的清热药物有黄连、黄芩、板蓝根等。
三.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1. 中药复方中药复方是将多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研究进展在失眠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提高睡眠效果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2. 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失眠的治疗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等,通过研究发现它们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提高睡眠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年级:2012级中西医4班学号:201208010427 姓名:李琳
摘要:失眠在中医中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
有很多因素可以导致失眠,如精神方面和饮食方面等。
本文将从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与论治等方面进行研究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字:失眠;病因病机;辩症分析与论治
失眠是大脑兴奋性增高,造成睡眠时间不足或睡眠不深熟,大都两者兼有。
中医称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等,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寐,重者彻夜不寐。
现在失眠很普遍,但对于中医来说这已经不是什么难事。
目前中医对失眠已经研究的很透彻,通过了解中医对失眠辩证与论治,就能减轻失眠带来的痛苦。
1.中医对不寐认识的发展
不寐在《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
《灵枢·营卫生会》曰:“老人之夜暝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暝者,何气使然?”“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
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余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阳气尽,阴气盛则暝,阴气尽,阳气盛则寐。
”《内经》认为不寐是邪气客于脏腑,卫气行于阳,不能入阴所致。
汉代张仲景将其病因病机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类,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有价值意义。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杂症谟·不寐》中“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
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忧,一由营气不足耳。
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
”其中将不寐病机分为邪正虚实,概括为有邪无邪两种类型。
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不得卧不能食》中“不寐之故,大约有五:一曰气虚,六君子汤加酸枣仁、黄芪;一曰阴虚,血少心烦,酸枣仁一两、生地黄五钱、米二合,煮粥食之;一曰痰滞,温胆汤加南星、酸枣仁、雄黄末;一曰水停,轻者六君子汤加菖蒲、远志、苍术,重者控涎丹,一曰胃不和,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
”
从多方面解释了不寐的病因与治疗。
清代冯兆张提出“壮年肾阴强壮,睡则沉熟而长;老年阴气衰弱,则睡轻而短。
”说明不寐的病因与肾阴盛衰有关。
2.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
睡眠以心神为主宰,睡眠与脏腑功能息息相关,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是心神。
涉及到肝脾肾三脏。
关于不寐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之虚劳病诸侯上》指出“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
”巢元方总结出来老年人气血亏虚,真元亏衰等病因可导致营卫运行失常,而致不寐。
《素问·逆挑论》指出“胃不合则卧不安”,脾胃是卫气形成的基础,也是其运行的枢机,脾胃生化乏源,则影响卫气形成,进而引起失眠。
《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则阳气盛,则寤矣。
”提示“阴阳失交”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如《景岳全书》中“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
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的理论,认为阴虚不能敛阳,使阳气不得于阴分,阴阳失和,阳浮于外,导致失眠。
另外失眠还与五脏有关。
肝为刚脏,主动主升,气郁化火,上扰心神,使情志亢奋而难以抑制,则见失眠、多梦。
影响肝藏魂的功能,魂不内藏,神明被扰,亦可致不寐。
如《血证论》中“肝病不寐者,肝藏魂……若浮阳于外,魂不入肝,则不寐。
”生理上,肝与胆互为表里。
胆府为患,亦可发生失眠,胆气虚损,决断无权,累及心神,如《沈氏尊生书·不寐》云:“心胆俱怯,触事亦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
”心藏神,主血脉,外邪侵袭,脏腑相克,可使神不守舍,阳不入阴;心血亏虚,阴虚火炎,心神失养,可发生不寐。
脾主运化,统血藏意,脾气生化无源,气血不能濡养心、肝二脏,君相火旺,可致不寐。
这与《素问·厥论篇》“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相和,脾主思,思虑过度,可致脾气升降失调,形成气结或气滞,亦可形成不寐。
与《类证治裁》所论“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一致。
肺主气,司呼吸,内藏魄。
肺气过盛,气机升降失常,神摇不安;肺气虚损,魄不制魂,魂魄离散,导致不寐。
如《内经》中“肺者藏之盖也,肺气盛则脉大,大则不得卧。
”肾主水,纳气藏精,肾中元气不足,可直接导致阳不入阴,神不安守。
《医法圆通》云:“不卧一证……有因肾阳衰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
”而惊恐、惊吓等不良情绪,亦可使肾水不固,失济于心,而生不寐。
综上所述失眠的病因不外乎素体多虚、七情、六淫、饮食劳倦、内伤久病和外伤等,其中以七情最为重要。
其病理变化。
总属阳盛阴衰,阳盛不能入阴或阴亏不敛阳,致使心神不安,阴阳失交而不寐。
主要病理因素:实邪有火、热、郁、瘀、湿、食,以热扰心神为多见;虚多责之气血阴阳,以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多见,精虚血少,髓海脑神失养级肾阴阳两虚。
3.辩证分析与论治
失眠辩证首辩虚实,虚证多属阴血不足,实证多属邪热扰心。
次辩病机。
①肝火扰心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肝火旺盛则必扰肝魂不安于
舍,常致寐中梦中惊险,梦魇甚至梦游。
临床兼证:头昏胀痛,或易躁易怒,口苦渴而喜冷饮,或胸胁胀痛,或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之以疏肝泄热。
镇心安神。
药用柴胡、黄芩、栀子、龙胆草、生地黄、白芍、牡丹皮、磁石、生牡蛎、生龙骨。
方中柴胡、黄芩、栀子、龙胆草、清心降肝胆之火;生地黄、白芍、牡丹皮,养肝阴以清热;生龙骨、生牡蛎、磁石,重镇潜阳而降肝阳之上亢病安定肝魂。
②痰热扰心水湿痰饮内停,痰欲化热,痰热上扰于心,则心之气血运不
畅,心神失于濡养,神不安舍于心,而致迟寐,甚至不寐。
临证可兼见:胸膈痞闷不舒,或神困欲寐而不得寐,或呕呃时作,嗳气,伴头痛,目眩,舌质红淡,苔白厚腻,脉滑数。
治以清热化痰,和中安身神。
药用半夏、陈皮、茯苓、枳实、黄连、竹茹、龙齿、珍珠母、磁石。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枳实,健脾化痰,理气和胃;黄连、竹茹,清心降火化痰;龙齿、珍珠母、磁石镇静安神。
若饮食停滞较甚,嗳腐吞酸,脘腹疼痛,用保和丸以和中安神。
③心血不足心血不足也不能养神,心神失养则不安舍于心,而致迟寐,
甚至不寐。
临证可见:心悸健忘,神疲食少,或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之以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药用
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
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当归、黄芪补气养血;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补心益气安神;木香行气舒脾。
④心肾不交肾精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盛而致心烦不寐。
临证兼
见: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或男子遗精,或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之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黄连、肉桂。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填精益髓;泽泻、茯苓、牡丹皮健脾渗湿,清热相火;黄连清心降火;肉桂引火归原‘
⑤心胆气虚心胆气虚,神不内守,心虚则神无所主,胆虚则善惊易怒,
虚烦不眠,胆怯心悸。
临证兼见: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药用人参、茯苓、甘草、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川芎、酸枣仁、知母。
方中人参、茯苓、甘草益心胆之气,茯神、龙齿、石菖蒲化痰宁心,镇静安神;川芎、酸枣仁调血养心;知母清热除烦。
综上所述,中医学治疗本病具有悠久的历史,拥有颇多的经典名方。
失眠病症虽然十分复杂,但若对失眠临床表现加以辨析,并以五脏为失眠证治之纲,则能更准确的把握失眠病症。
临床上虽然临证是多种因素导致,只要掌握以上方法就可以执简驱繁。
参考文献:
[1]张伯礼.薛博瑜.中医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M],2002,1(94)[2]肖月.徐世军. 中医四部经典(灵枢)[M],2010,9(207)
[3]肖月.徐世军. 中医四部经典(素问)[M],2010,9(59)
[4]肖月.徐世军. 中医四部经典(黄帝内经)[M],2010,9(219)
[5]闫雪,王琦. 试论中医体质与失眠的相关性[J].中医杂志,2011,24(10)[6]姜建国. 伤寒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M],2004,9(290)
[7]肖月.徐世军. 中医四部经典(素问),[M] 2010,9(75)
[8]游国雄. 中华医学大辞典·睡眠医学分册[M].沈阳人民出版社,2002,15 [9]南京中医学院校.诸侯杂病论校释[M].2008,12,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