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一、失眠症概述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失眠症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短期失眠通常由应激事件引起,而慢性失眠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状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1.1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根据不同的研究,其患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差异。
研究表明,失眠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失眠的困扰。
此外,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导致失眠症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1.2 失眠症的影响长期的失眠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
因此,对失眠症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中药治疗失眠症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2.1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心肾不交”、“肝郁化火”、“脾虚生湿”等病理变化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失眠症的方剂多以安神、疏肝、健脾、补肾等为治疗原则。
2.2 中药治疗失眠的现代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治疗失眠的机制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点使其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3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在临床上,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也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三、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药在老年人失眠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中医药在老年人失眠症治疗中的应用研究1.引言失眠是指无法正常入睡、无法保持睡眠或早醒的一种睡眠障碍。
老年人失眠症的发病率较高,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许多困扰。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下面将介绍在老年人失眠症治疗中中医药的应用和研究成果。
2.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认为失眠症是由于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不畅等导致的。
中医药治疗失眠症主要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调节脏腑功能和舒缓情绪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
3.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常用方法3.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失眠症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连、龙眼肉、柴胡等。
这些药物可以镇静安神、调理脏腑功能,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3.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被广泛用于治疗失眠症。
经过针灸的刺激,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平复情绪,增强脏腑功能,进而改善失眠症状。
3.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通过经络调理和按摩技术来改善失眠症。
按摩可以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压力和焦虑,从而提高睡眠质量。
4.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医药在老年人失眠症治疗中的应用。
一项针对老年失眠的临床试验表明,中医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质量,并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中药复方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5.注意事项与禁忌在应用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5.1 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避免一刀切的治疗方法;5.2 监测药物的剂量和效果,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5.3 遵医嘱使用药物,不可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5.4 注意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和禁忌症,避免不良反应。
6.结论中医药在老年人失眠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与潜力。
通过调整阴阳平衡、调节脏腑功能和舒缓情绪等多种途径,中医药能够改善老年人失眠症的症状,并且安全性较高。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医药在老年人失眠症治疗中的具体机制,以及发展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保持睡眠的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气血不足、心火上炎、肝阳亢盛等内在因素和情绪紧张、环境干扰等外在因素导致的。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采用调理五脏六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失眠多选择草药、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点。
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远志、酸枣仁、黄连等药物,具有安神、降火、调理脾胃的功效。
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也用于治疗失眠。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增加睡眠总时间、缩短入睡时间,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西医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探索了失眠的病因,并发展出了多种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咨询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催眠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依赖性和药物耐受性等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西医治疗失眠的一种非药物疗法。
该疗法通过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长期效果较好。
咨询治疗主要包括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手段。
通过与失眠患者的交流和分析,咨询师能够找出失眠的深层次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研究发现,咨询治疗对于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展望中医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表明,两种医学在治疗失眠方面各有优势。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题目: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存在的睡眠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药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失眠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失眠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
针对传统治疗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药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在失眠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1.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药是否有效治疗失眠?中药的治疗效果如何?中药的治疗机制是什么?2. 研究方案方法2.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设计,将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组。
2.2 受试者选择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其他因素。
2.3 治疗方案中药治疗组接受中药治疗,安慰剂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周期为8周。
2.4 数据收集收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并使用失眠症状评定量表(ISI)和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以表格和图表形式呈现。
4. 结论与讨论中药治疗组的失眠症状在治疗后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中药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结构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治疗失眠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有望成为失眠治疗的可行选择。
本研究有助于促进中药治疗失眠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中药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药,失眠,临床研究,治疗效果,机制。
26621700_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022年1月第9卷第1期January.2022,Vol.9,No.1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187 通信作者:林漪清,E mail:730247419@qq com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林连华 林漪清(厦门市中医院,厦门,361000)摘要 失眠作为身体亚健康的一种表现,会极大地降低生命质量与工作学习效率,为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治疗的方式主要有西药治疗与中药治疗。
其中,西药治疗可以迅速发挥效果,但常常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且极易形成药物依赖性,影响到人的身体功能。
而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基于此,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有关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为临床上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中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ofInsomniaTreated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INLianhua,LINYiqing(Xiamen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Xiamen361000,China)Abstract Insomnia,asamanifestationofsub healthofthebody,willgreatlyreducethequalityoflifeandefficiencyofworkandlearning Therefore,ithasarousedwidespreadconcern Themaintreatmentmethodsarewesternmedicine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Amongthem,westernmedicinetreatmentcanplayarapideffect,butoftenwithcertainsideeffects,anditiseasytoformdrugdependence,affectinghumanbodyfunction,whil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soriginalityinthetreatmentofinsomnia Basedonthis,this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statusof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ofinsomniainrecentyears,andthenpro videsreferencefortheclinicalresearchof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ofinsomnia.Keywords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Insomnia;Researchprogress中图分类号:R242;R256 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2.01.064 失眠症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极易诱发各类疾病,同时它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病因[1]。
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失眠症成为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传统的中医针灸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缓解失眠症状。
本文将探讨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从中医角度解读其治疗原理和方法,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中医理论对失眠症的解释中医认为,失眠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包括情绪不稳定、内脏功能失调、气血不足等。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内脏和经络系统紧密相连,通过针灸刺激经络,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二、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方法1. 穴位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主要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阙、心俞、神门等,针刺这些穴位可以起到安神、养血、调节心脾等作用。
2. 艾灸疗法:艾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失眠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艾灸通过燃烧艾草,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进行灸热刺激,以改善失眠症状和促进睡眠。
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内关、足三里等。
3. 脉络精油疗法:这是中医结合传统穴位按摩和精油疗法的创新疗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进行按摩,并结合具有安神、舒缓压力等效果的精油进行治疗,可以改善失眠症状,促进睡眠。
三、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针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已经在治疗失眠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研究表明,中医针灸能够提高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另外,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相对安全,不会引起严重的副作用。
然而,针灸治疗在个体差异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妊娠妇女)需要谨慎使用。
四、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发展趋势随着针灸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中医针灸在治疗失眠症方面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新的疗法和技术不断涌现,如激光针灸、电针灸等。
这些创新技术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丰富了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手段。
此外,中医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还与现代医学相结合,采用了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等研究方法,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作者:沈瑞徐迪
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34期
【摘要】近年来中医相对于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结合各个医家及自身临床经验,总结治疗失眠的方法及方药,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思路。
【关键词】失眠;中医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4..02
失眠,中医学称为“不寐”,《内经》称为“目不瞑”,主要是由于阳不入阴引起的以不能入寐为特征的疾病。
轻者入寐困难,有寐而易醒,有醒后不能再寐,亦有时寐时醒等,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再寐[1]。
失眠本身虽不致命但却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西医常用镇定安神药物治疗失眠,西药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但长时间服用则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明显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
《内经》中云:“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卫气日行于阳经,阳经气盛,阳主动则寤;夜行于阴经,阴经气盛,阴主静则寐”。
若某些因素导致阴阳失衡,营卫失调,卫气夜不能入阴,阳不入阴,则发为本病。
(1)情志内伤。
情志太过,过喜伤心,心藏神;过怒伤肝,肝藏魂;过思伤脾,脾藏意;五脏为一个整体,一脏失衡,则五脏均失衡,发为本病。
(2)心脾两虚。
脾胃是化生气血的源泉,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则不能滋养全身血脉,无以奉心,影响神志,引发失眠。
(3)心肾不交。
若心肾不交,火水未济,阴阳失衡,则入寐困难,导致失眠。
(4)心虚胆怯。
《类证治裁·不寐》中说:“惊恐伤神,心虚不安”。
若胆气素虚,胆小怯懦,影响心神,也可引起失眠。
(5)痰热内扰。
脾虚生痰,郁久化热,扰乱心神,夜不能安,可见痰热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6)胃气不和。
《素问·逆厥论》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食肥甘厚味,饮食内停,致使胃气升降失常,发为本病。
2 中医治疗
治疗上整体以调和阴阳为治病原则,根据不同表现,主要有(1)辯证论治。
刘聪敏等[2]总结徐峰教授治疗失眠临床经验,将失眠分为虚实两类,虚证以脾论治,表现为脾胃虚弱;实证多从肝论治,并提出“从肝论治,以平为补”的治疗方法,疗效确切。
黄希翘等[3]从肝论治失眠,将104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根据不同证型分别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气滞型)、龙胆泻肝汤加减(肝胆湿热型)、天麻钩
藤饮加减(肝阳上亢型)、黄连阿胶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疗,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睡眠质量较前明显好转(P
3 病案举例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对失眠病因病机的研究,各医学家对失眠的诊断及治疗不尽相同,本人通过在临床中跟师学习及亲身实践,整理出常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常用半夏、酸枣仁、石菖蒲、远志、茯神等药物,方药常以古方为基础,如黄连温胆汤、酸枣仁汤、归脾汤等方剂,疗效显著,现列举医案如下:
张某,男,41岁。
2018年3月12日初诊。
不寐5年,服用佑佐匹克隆等药物未见好转。
现症:失眠,多梦易醒,口苦,心烦,胸闷痞闷,纳呆、舌苔黄腻,脉滑数。
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药用:黄连25 g、竹茹10 g、半夏10 g、陈皮15 g、枳实10 g、茯苓20 g、薏苡仁30 g、酸枣仁30 g、夜交藤30 g、焦三仙各10 g。
服用7剂后,睡眠好转,舌苔变薄。
上方加石
菖蒲10 g、远志15 g,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3个月,未复发。
本案乃痰湿内蕴,郁久化热,热扰心神所致。
本方中并未加入大量镇静安神中药,通过辨证论治,认清患者失眠病因,遣方用药,取得良好疗效,体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5.
[2] 刘聪敏,刘轩,陆续天,刘晓菲,徐峰.徐峰教授论脾治疗失眠病案3则[J].世界中西
医结合杂志,2017,12(12):1745-1748.
[3] 黄希翘,陈春红.失眠从肝论治的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25):150-151.
[4] 张建平,张淼,王焕玲,张红霞,杜武勋.田芬兰教授谈从脾论治失眠[J].云南中医中
药杂志,2014,35(05):9-10.
[5] 娄爱琴,马云枝.马云枝运用镇肝熄风汤治疗失眠症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1):153-155.
[6] 郑世飞.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心阴虚型失眠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01):23.
[7] 张元忠,赵冬梅.逍遥散加味治疗肝郁型失眠[J].吉林中医药,2018,38(01):49-51.
[8] 涂媚.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失眠症的效果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28):82-84.
[9] 王维芳.针灸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6):1285-1286.
[10] 葛书慧.针灸治疗失眠70例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20):178-180.
[11] 许幸仪,王春雷.足底穴位贴敷治疗失眠6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1):2344.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