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一、失眠症概述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失眠症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短期失眠通常由应激事件引起,而慢性失眠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状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1.1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根据不同的研究,其患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差异。

研究表明,失眠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失眠的困扰。

此外,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导致失眠症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1.2 失眠症的影响长期的失眠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

因此,对失眠症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中药治疗失眠症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2.1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心肾不交”、“肝郁化火”、“脾虚生湿”等病理变化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失眠症的方剂多以安神、疏肝、健脾、补肾等为治疗原则。

2.2 中药治疗失眠的现代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治疗失眠的机制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点使其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3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在临床上,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也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三、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失眠症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失眠症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回顾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治疗失眠症的文献,认为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四个方面,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主,专方专药、针刺和耳穴疗法亦显现一定的优势。

中医治疗失眠症方法较多、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药;研究;综述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1]。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黄帝内经》又称“不得卧”、“目不暝”。

失眠症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创立的“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认为如因邪客或脏虚致营卫之气不循常度,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则阴阳失交而为不寐。

后世医家又在脏腑藏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心主神明理论”和“脑主神明理论”。

纵观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离以下四个方面: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病后及年迈;④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

病位主要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在此基础上,刘福友[2]认为失眠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失眠多由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魂不入肝,阳不入阴所导致;而气结不舒,郁久化热,火扰心神,心神不宁是发生或加重失眠的重要因素;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奉养心而心神失养,致睡眠愈发加重。

王翘楚[3]认为当前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因素为主,故提出虽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但临床辨治应以肝为主。

王晓惠[4]等认为本病多因忧思劳倦,和心、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总属阴阳失调,阳不入阴。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保持睡眠的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气血不足、心火上炎、肝阳亢盛等内在因素和情绪紧张、环境干扰等外在因素导致的。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采用调理五脏六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失眠多选择草药、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点。

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远志、酸枣仁、黄连等药物,具有安神、降火、调理脾胃的功效。

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也用于治疗失眠。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增加睡眠总时间、缩短入睡时间,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西医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探索了失眠的病因,并发展出了多种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咨询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催眠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依赖性和药物耐受性等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西医治疗失眠的一种非药物疗法。

该疗法通过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长期效果较好。

咨询治疗主要包括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手段。

通过与失眠患者的交流和分析,咨询师能够找出失眠的深层次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研究发现,咨询治疗对于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展望中医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表明,两种医学在治疗失眠方面各有优势。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_高德菊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_高德菊

1 失眠的概念
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 睡眠为特征的 一 类 病 证,是 临 床 的 常 见 病、多 发 病。 近 年 来, 失眠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实中 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各医家积累了大量的临 床经验。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对中医药治疗失眠做如下总结。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作者简介: 高德菊( 1975 - ) ,主治医师,主攻方向: 中医学,E - mail: 1046121268@ qq. com,Tel: 13642169347
2015 年第 36 卷第 4 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8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失眠,组方: 黄芪 20 g,生地 20 g,麦冬 20 g,红花 10 g,丹参 10 g,酸枣仁 25 g,炙甘草 15 g,太子参 15 g 1 剂 / d,水 煎 取 汁 300 mL,分 3 次口服。30d 为 1 个疗程,总有效率 86. 6% 。李 静[14]自拟眠安方治疗原发性失眠 70 例,眠安方由黄连 6 g,牡 丹皮 12 g,栀子 10 g,郁金 12 g,炒酸枣仁 30 g,茯神 12 g,珍珠 母 30 g 等组成,水煎取汁 200 mL,每日 l 剂,1 日 2 次; 对照组 予以氯硝西泮每次 1 mg,日 1 次,睡前 30 min 服用。2 组服药 时间均为 28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2. 1% ,对照组总有效 率 81. 2% 。 3. 3 针灸及贴穴治疗失眠 3. 3. 1 针法治 疗 失 眠 孟 宏 等[15] 运 用 针 灸 治 疗 顽 固 性 失 眠。选用百会穴、神庭穴,通穴,完骨穴、风池穴。配穴: 神门 穴,内关穴,三阴交穴。针刺手法要求“快刺皮,捻进针,提插 气”。10 次为 1 个疗程,疗效颇佳。徐世芬[16]采用电针百会 神庭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 48 例。治疗组取穴: 神门、三阴交、 百会、神庭、安 眠、太 溪、足 三 里 和 太 冲。 头 部 穴 位 用 毫 针 针 刺,快速刺入头 皮 下,匀 捻 转,得 气 即 止。百 会 与 神 庭 接 电 针 仪,每周 3 次( 隔日 1 次) ,连续治疗 6 周。有效率 87. 5% 。周 运[17]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失眠 50 例,治疗组给予薄氏腹针 疗法和热敏灸相结合,每天 1 次,连续治疗 10 次后休息 2 天, 30 次为 1 疗程,1 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86% , 对照组有效率是 58% , 3. 3. 2 灸法治疗失眠 汤昌华[18]采用温和灸方法治疗: 病 人取侧卧位,暴露腰部,医者点燃艾条,将点燃端对准腰部之 双侧肾俞及命门穴整片区域进行施灸,艾条距皮肤约 3 cm,保 证艾灸的热力。每次需 20 min。1 次 / d,7d 为 1 个疗程,疗程 间隔 3d。痊愈率为 45. 65% ,总有效率达 91. 30% 。 3. 3. 3 穴位埋线法治疗失眠 张东艳[19]穴位埋线治疗心脾 两虚型失眠。埋线操作: 心俞、脾俞、内关、三阴交、神门、安 眠、百会,双侧取穴。选用腰穿针、羊肠线对准穴位快速刺入, 达到针感后,针芯抵住羊肠线向前推,针管往后退,退出穿刺 针后针孔处消毒棉球按压,以胶布固定。每 15d 埋线 1 次,2 次为 1 个疗程。效果显著。 3. 3. 4 贴敷法治疗失眠 陈晓蓉[20]采用耳穴埋豆改善不寐 26 例。取穴主穴: 神门、皮质下、交感、内分泌。配穴: 心、肾。 方法用耳穴探测棒按压,找到取穴点。将耳穴贴对准敏感点 贴于耳部穴位,并轻轻按揉 1 min,嘱每日按揉 3 ~ 5 次,3 天 换贴 1 次。治疗后明显改善睡眠质量。 4 结语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题目: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且广泛存在的睡眠障碍,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药作为中医药传统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失眠治疗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旨在评估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失眠已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健康。

针对传统治疗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药作为一种综合疗法在失眠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1.2 研究问题本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中药是否有效治疗失眠?中药的治疗效果如何?中药的治疗机制是什么?2. 研究方案方法2.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对照实验设计,将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和安慰剂组。

2.2 受试者选择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其他因素。

2.3 治疗方案中药治疗组接受中药治疗,安慰剂组接受安慰剂治疗。

治疗周期为8周。

2.4 数据收集收集受试者的基本信息,并使用失眠症状评定量表(ISI)和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估。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使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

结果以表格和图表形式呈现。

4. 结论与讨论中药治疗组的失眠症状在治疗后明显改善,睡眠质量得到提高。

中药可能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结构等机制发挥治疗作用。

中药治疗失眠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有望成为失眠治疗的可行选择。

本研究有助于促进中药治疗失眠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中药治疗失眠的具体机制,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药,失眠,临床研究,治疗效果,机制。

26621700_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6621700_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2022年1月第9卷第1期January.2022,Vol.9,No.1世界睡眠医学杂志WorldJournalofSleepMedicine187 通信作者:林漪清,E mail:730247419@qq com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林连华 林漪清(厦门市中医院,厦门,361000)摘要 失眠作为身体亚健康的一种表现,会极大地降低生命质量与工作学习效率,为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治疗的方式主要有西药治疗与中药治疗。

其中,西药治疗可以迅速发挥效果,但常常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且极易形成药物依赖性,影响到人的身体功能。

而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独到之处。

基于此,本文通过总结近几年有关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为临床上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中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ResearchProgressofInsomniaTreatedb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LINLianhua,LINYiqing(Xiamen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Xiamen361000,China)Abstract Insomnia,asamanifestationofsub healthofthebody,willgreatlyreducethequalityoflifeandefficiencyofworkandlearning Therefore,ithasarousedwidespreadconcern Themaintreatmentmethodsarewesternmedicine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Amongthem,westernmedicinetreatmentcanplayarapideffect,butoftenwithcertainsideeffects,anditiseasytoformdrugdependence,affectinghumanbodyfunction,whil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soriginalityinthetreatmentofinsomnia Basedonthis,thispapersummarizestheresearchstatusof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ofinsomniainrecentyears,andthenpro videsreferencefortheclinicalresearchof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ofinsomnia.Keywords 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reatment;Insomnia;Researchprogress中图分类号:R242;R256 2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2095-7130.2022.01.064 失眠症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极易诱发各类疾病,同时它也是引起失眠的重要病因[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失眠是因为躯体、生理、心理、药物性、人为性、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过多,5-羟色胺分泌不足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发生了紊乱,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

中医将本病归为“不寐”、“不得眠”等范畴。

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以镇静安眠药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对于该病有多种分型,并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取得良好疗效。

现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通过总结中医治疗病案,笔者发现中医学对于不寐的病机,主要归结于阳盛阴衰,阴阳不交。

《类证治裁不寐》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刘彦廷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阳明和少阳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病,且失眠的兼夹证较多。

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的原因与肝脾失调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藏魂;脾主统血,藏意、主思;心主血、藏神。

若肝血不足或肝失调达,即可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失眠。

脾运失常;一方面不能运化气血,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另一方面运化水湿失常,酿生痰饮,积而生热,痰热扰心而导致失眠的发生。

徐云生认为,病因有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但以情志内伤最为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阳盛阴衰,阴
阳失交。

贾斌认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内伤、外邪两端。

内伤主要是七情太过或不及,进而导致脏腑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气血不调、阴阳失交而致失眠;外邪主要是风、寒、火、热等邪气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壅塞,进而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致营卫不和而致失眠。

吕慰秋认为,失眠的发病主脏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明。

心受外邪侵袭,脏腑、经络机能紊乱,气血阴阳相对失衡,是失眠产生的重要原因。

陈己明等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本病的病机之一。

辨证分型
失眠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致多个脏器受累,故临床辨证分型也较为多样。

高虹等将失眠分为脾胃失调、筋肉疲劳、肾阴虚3型;裘昌林按邪正虚实辨证将本病分为9型,其中实证分为心火亢盛型、肝郁气滞型、痰热扰心型、食积胃气不和型、肝胆湿热型,虚证分为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虚实夹杂者为心肾不交型、阴虚火旺型。

孙巧云等一。

将失眠分为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血脉瘀阻、心胆气虚、阴虚火旺、心脾两虚6型。

徐厚平。

将亚健康失眠分为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心胆气虚5型。

虽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不外虚、实、虚实夹杂3种,以虚实夹杂者多见。

虚者多以气虚、血虚、阴虚等正亏表现为主,实者多为兼见肝郁、痰热、火热、痰饮、瘀血等邪实表现。

临床治疗
前人总结的补虚泻实、调整脏腑可视为失眠的治疗法则。

具体来说即实证泻其有余,虚证补其不足,健脾补肝益肾。

然需根据临床观察不可生搬硬套,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1.基础方加减治疗
王建将失眠分为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心脾气血不足4个证型,分别予天王补心丹加味、黄连温胆汤及龙胆泻肝汤加味、归脾汤,取得较好疗效。

张兰霞等治心胆气虚型,方用安神定气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心脾两虚型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型方用知柏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痰火郁结型方用柴芩温胆汤加减。

周仲瑛等将失眠分为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5型,分别以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安神定志丸和酸枣仁汤加减、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治疗。

2.专方辨证治疗
刘雨杭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泽泻、车前仁、山栀子、黄芩、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甘草)随证治疗失眠50例,结果治愈27例,占%;总有效(治愈27例加好转17例)44例,占%;未愈6例,占%。

徐楠等治疗50例失眠证属肝郁血虚型,自拟养血解郁安神汤(柴胡、地黄、白芍、川芎、远志、酸枣仁、茯苓、炒山栀、牡丹皮、当归、磁石、甘草),结果治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

杨宏伟选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柴胡、枳壳、桔梗、川牛膝、甘草)治疗失眠40例,认为气滞血瘀、凝滞脑气、神明受扰而致失眠,结果临床痊愈19例(占%),显效12例(占%),好转6例(占%),无效3例(占%),有效率%。

严季澜用十味温胆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酸枣仁、远志、枳实、竹茹)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199例,结果治愈20例,好转166
例,无效9例,失访4例,有效率%。

3.针灸治疗
王国建认为,睛明穴可起到一穴平衡二跷的作用,对于影响和协调卫气出入至关重要。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起始穴,此穴的作用尤在于推运肾经经气,能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配合睛明穴,有助于卫气入营。

兼取肾俞、心俞、肺俞、肝俞、脾俞。

治疗30例,痊愈11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4例,有效率%。

孔红兵等针灸治疗失眠52例,临床痊愈34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有效率达%,主穴取百会、四神聪、神门、照海、申脉、安眠。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心俞、胆俞;阴虚火旺者加太溪、三阴交;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肝郁化火者加行间、太冲。

孙宁等。

用天灸法治疗心胆气虚36例,将斑蝥、生姜、大蒜按1:2:5的比例捣碎混合,选取双侧太冲、两侧神门、右侧冲阳穴位贴敷上述药物24h,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结果:痊愈1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9例,有效率%。

4.中西医结合治疗
徐凡叶以柴胡龙骨牡蛎汤(柴胡、煅龙骨、煅牡蛎、石菖蒲、郁金、白芍、法半夏、远志、陈皮、夜交藤、枳壳、茯苓、酸枣仁、生甘草)为主方随证、随症加减,配合苯二氮类西药(安定5rag)治疗失眠30例。

结果治愈10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未愈2例,有效率为%。

孟小丽在西药舒乐安定和谷维素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方治疗失眠,从阳虚痰阻论治,方取僵蚕、白芍、白术、茯苓、炮附子、生龙骨、生牡蛎、法半夏、酸枣仁、桂枝、全蝎、生姜,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

赵立刚等用中
药汤剂(黄芪、党参、黄精、枸杞子、远志、酸枣仁、白术、茯神木、柏子仁、甘草)口服,加西药天眩清1支2ml,睡前肌注治疗失眠64例,结果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有效率%。

结语
中国睡眠研究会2003年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500万调查问卷中,存在睡眠障碍的比率为%。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失眠的患者也在逐年增多,合理而有效的治疗失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人认为,对于大多数失眠患者,中医药较西医治疗毒副作用小,预后相对较好,对于疾病可标本兼治。

失眠的治疗应该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心理治疗和综合性治疗。

医生要指导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及易消化饮食,做到食饮有节,寒温适中,要忌浓茶、咖啡、兴奋药品等,早在《素问逆调论篇》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

又《沈氏尊生书不寐》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眠”,故患者应保持心情愉悦,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

本人通过总结古今医案发现,在失眠的诊治中,医者大多注意到了依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但很少与性别联系起来。

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机制,体内雌性激素水平随初潮、青春期、月经周期、妊娠、停经等变化,睡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且与男性相比更容易受到社会及家庭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睡眠障碍。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性别与失眠的关系可视为一个切入点,筛选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拟定针对女性特定而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发挥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并拟定基础方药,在临床
上推广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