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标题:中医药治疗失眠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摘要: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对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评估中医药在失眠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 研究问题及背景:失眠对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已引起全球关注。

传统的西医药物治疗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其不良反应以及长期使用的依赖性仍然存在。

相比之下,中医药在治疗失眠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如疗效稳定、副作用少等。

然而,中医药在失眠治疗中的具体效果、治疗机制等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2. 研究方案与方法:2.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的临床观察及随机对照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共招募300名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选取实验组:选取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失眠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

对照组:选取符合中医诊断标准的失眠患者,采用常规西医药物治疗。

2.3 数据采集通过临床观察,收集病例基本信息、主诉、病史等资料。

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数据。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3.1 病例基本信息分析对所有病例的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等。

3.2 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辅助检查结果等,评估临床治疗效果,并根据失眠症状的改善程度分级。

3.3 不良反应的监测和分析对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分析。

4. 结论与讨论: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评估了中医药在失眠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在改善失眠症状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因此,中医药在失眠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容量较小、观察时间较短等。

进一步的大规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将有助于验证本研究的结果,并进一步阐明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机制。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医药与西医药物的联合治疗,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西医药物的不良反应。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人在正常的休息时间内难以入睡、不能保持睡眠、睡眠质量差等表现。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心脾肾气的虚弱或者心火上炎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心烦意乱、多梦等。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本文将介绍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失眠针灸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促进睡眠的目的。

近年来,对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方法的优化上。

1.针灸穴位选择研究发现,在失眠患者中,Yintang、Shenmen、Neiguan、Sanyinjiao等穴位的针刺能够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其中,Yintang是位于额头正中线的穴位,针刺能够促进心神安定、缓解焦虑情绪,对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有良好的效果。

2.针刺方法优化针刺方法的优化是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

传统的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旋转针、扎刺和泻法等。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优化针刺方法,如微刺、连刺等,减少针刺刺激,提高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采用微刺针灸方法治疗失眠,能够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药治疗失眠中药治疗失眠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中药通过调节心脾肾气的功能,改善心火上炎的症状,从而恢复正常的睡眠。

近年来,对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中药的药效成分和配方的优化上。

1.药效成分研究研究发现,中药中的一些药效成分能够直接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调节睡眠。

例如,一种名为天然杜冷丁的中药成分,能够改善睡眠,缓解失眠的症状。

2.配方优化研究传统的中药治疗失眠通常采用多味中药复方,研究人员通过优化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提高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调节剂和补益剂的配伍使用能够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推拿按摩治疗失眠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部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促进睡眠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是指无法获取足够的睡眠,无法进入或维持睡眠状态的症状。

它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多年来一直在失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一. 中医理论与失眠的关系根据中医理论,失眠通常与心神不安,心火上炎,肝火旺盛等因素有关。

中医草药治疗失眠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舒缓心境,安抚肝脏,以改善睡眠质量。

二.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种类1. 安神药物安神药物是最常用的中医草药类别之一,包括黄连、远志、酸枣仁等。

这些药物具有镇静、安抚心神、缓解紧张焦虑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2. 益气药物益气药物可以调整人体气血平衡,增强人体机能,改善睡眠质量。

常用的益气药物包括人参、党参、黄芪等。

3. 补肾药物失眠往往与肾虚有关,而肾虚又与人体精气血不足有关。

因此,补肾药物在中医草药治疗失眠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的补肾药物有枸杞子、淮山药、山药等。

4. 祛风药物失眠患者有时候会伴随着头痛、眩晕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风邪侵袭所致。

因此,祛风药物也常被用于治疗失眠。

常用的祛风药物包括菊花、藿香、柴胡等。

5. 清热药物失眠患者常常伴随体内火热表现,如口干舌燥,烦躁易怒等。

清热药物是一类具有降火清热作用的中医草药,用于治疗失眠效果显著。

常见的清热药物有黄连、黄芩、板蓝根等。

三.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1. 中药复方中药复方是将多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研究进展在失眠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提高睡眠效果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2. 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失眠的治疗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等,通过研究发现它们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提高睡眠质量。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保持睡眠的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研究成果。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气血不足、心火上炎、肝阳亢盛等内在因素和情绪紧张、环境干扰等外在因素导致的。

中医治疗失眠主要采用调理五脏六腑、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方法。

中医药治疗失眠多选择草药、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点。

草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失眠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远志、酸枣仁、黄连等药物,具有安神、降火、调理脾胃的功效。

研究表明,这些中药对改善睡眠质量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很少出现不良反应。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也用于治疗失眠。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失眠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针灸治疗可以增加睡眠总时间、缩短入睡时间,并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西医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探索了失眠的病因,并发展出了多种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失眠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咨询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和催眠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

然而,长期使用药物会导致依赖性和药物耐受性等问题。

认知行为疗法是西医治疗失眠的一种非药物疗法。

该疗法通过改变失眠患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习惯,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

研究表明,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显著提高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且长期效果较好。

咨询治疗主要包括咨询师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等手段。

通过与失眠患者的交流和分析,咨询师能够找出失眠的深层次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

研究发现,咨询治疗对于改善睡眠质量和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中医与西医治疗失眠的展望中医和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现状表明,两种医学在治疗失眠方面各有优势。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_高德菊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_高德菊

1 失眠的概念
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 睡眠为特征的 一 类 病 证,是 临 床 的 常 见 病、多 发 病。 近 年 来, 失眠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实中 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各医家积累了大量的临 床经验。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对中医药治疗失眠做如下总结。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作者简介: 高德菊( 1975 - ) ,主治医师,主攻方向: 中医学,E - mail: 1046121268@ qq. com,Tel: 13642169347
2015 年第 36 卷第 4 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8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失眠,组方: 黄芪 20 g,生地 20 g,麦冬 20 g,红花 10 g,丹参 10 g,酸枣仁 25 g,炙甘草 15 g,太子参 15 g 1 剂 / d,水 煎 取 汁 300 mL,分 3 次口服。30d 为 1 个疗程,总有效率 86. 6% 。李 静[14]自拟眠安方治疗原发性失眠 70 例,眠安方由黄连 6 g,牡 丹皮 12 g,栀子 10 g,郁金 12 g,炒酸枣仁 30 g,茯神 12 g,珍珠 母 30 g 等组成,水煎取汁 200 mL,每日 l 剂,1 日 2 次; 对照组 予以氯硝西泮每次 1 mg,日 1 次,睡前 30 min 服用。2 组服药 时间均为 28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2. 1% ,对照组总有效 率 81. 2% 。 3. 3 针灸及贴穴治疗失眠 3. 3. 1 针法治 疗 失 眠 孟 宏 等[15] 运 用 针 灸 治 疗 顽 固 性 失 眠。选用百会穴、神庭穴,通穴,完骨穴、风池穴。配穴: 神门 穴,内关穴,三阴交穴。针刺手法要求“快刺皮,捻进针,提插 气”。10 次为 1 个疗程,疗效颇佳。徐世芬[16]采用电针百会 神庭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 48 例。治疗组取穴: 神门、三阴交、 百会、神庭、安 眠、太 溪、足 三 里 和 太 冲。 头 部 穴 位 用 毫 针 针 刺,快速刺入头 皮 下,匀 捻 转,得 气 即 止。百 会 与 神 庭 接 电 针 仪,每周 3 次( 隔日 1 次) ,连续治疗 6 周。有效率 87. 5% 。周 运[17]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失眠 50 例,治疗组给予薄氏腹针 疗法和热敏灸相结合,每天 1 次,连续治疗 10 次后休息 2 天, 30 次为 1 疗程,1 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86% , 对照组有效率是 58% , 3. 3. 2 灸法治疗失眠 汤昌华[18]采用温和灸方法治疗: 病 人取侧卧位,暴露腰部,医者点燃艾条,将点燃端对准腰部之 双侧肾俞及命门穴整片区域进行施灸,艾条距皮肤约 3 cm,保 证艾灸的热力。每次需 20 min。1 次 / d,7d 为 1 个疗程,疗程 间隔 3d。痊愈率为 45. 65% ,总有效率达 91. 30% 。 3. 3. 3 穴位埋线法治疗失眠 张东艳[19]穴位埋线治疗心脾 两虚型失眠。埋线操作: 心俞、脾俞、内关、三阴交、神门、安 眠、百会,双侧取穴。选用腰穿针、羊肠线对准穴位快速刺入, 达到针感后,针芯抵住羊肠线向前推,针管往后退,退出穿刺 针后针孔处消毒棉球按压,以胶布固定。每 15d 埋线 1 次,2 次为 1 个疗程。效果显著。 3. 3. 4 贴敷法治疗失眠 陈晓蓉[20]采用耳穴埋豆改善不寐 26 例。取穴主穴: 神门、皮质下、交感、内分泌。配穴: 心、肾。 方法用耳穴探测棒按压,找到取穴点。将耳穴贴对准敏感点 贴于耳部穴位,并轻轻按揉 1 min,嘱每日按揉 3 ~ 5 次,3 天 换贴 1 次。治疗后明显改善睡眠质量。 4 结语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失眠是指在正常作息情况下无法入睡或睡眠质量受到明显影响的一种睡眠障碍症状。

中医对失眠的研究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和总结,在针灸、中药、中医按摩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的理论基础、病机病因、治疗方法等方面探讨中医对失眠的研究。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通过观察人体各种生理现象,将人体的功能状态和疾病归于阴阳失衡、五行失调等原因。

在中医的眼里,失眠是由于心脾不和、肝郁脾虚、心火旺盛等原因导致的。

其中,心脾不和指心与脾脏功能失调,心神无法安抚,易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肝郁脾虚指肝气郁结与脾虚衰弱,脾失运化,而导致失眠症状出现;心火旺盛则是由于心火上升过旺,使人心烦不安,影响睡眠。

中医的病机病因研究主要包括内外因素的影响。

外因主要包括环境、气候、饮食等方面。

内因则与个体体质、情绪状态、精神压力等有关。

中医认为,失眠与脾不健、心郁等密切相关。

因此,饮食调理、调节情绪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方法。

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采用了针灸、中药、中医按摩等综合治疗方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对失眠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平衡阴阳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包括神门、心俞、膻中等。

神门穴位位于头部、颈部交界处,对于心脾不和型失眠有很好的疗效;心俞穴位位于背部,可疏肝解郁,舒筋活血,对于肝郁脾虚型失眠有疗效;膻中穴位位于胸腹交界处,可以调和心火,对于心火旺盛型失眠有疗效。

中药治疗失眠也是中医的常用方法之一、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医师可以选择适合患者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丹参、白芍等。

黄连可清热胃火,适用于心火旺盛型失眠;丹参可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对于肝郁脾虚型失眠有疗效;白芍可养血安神,对于心脾不和型失眠有疗效。

同时,中医还可以根据个体体质,配合其他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此外,中医按摩也是中医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穴位,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紧张情绪,产生放松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失眠是因为躯体、生理、心理、药物性、人为性、营养缺乏等因素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过多,5-羟色胺分泌不足引起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导致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发生了紊乱,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维持睡眠障碍(易醒、早醒和再入睡困难)。

中医将本病归为“不寐”、“不得眠”等范畴。

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以镇静安眠药为主,但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对于该病有多种分型,并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取得良好疗效。

现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病因病机
通过总结中医治疗病案,笔者发现中医学对于不寐的病机,主要归结于阳盛阴衰,阴阳不交。

《类证治裁?不寐》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刘彦廷等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和总结,认为失眠在临床上主要为痰热内阻所致,多侵犯阳明和少阳两经,为多火多痰之疾病,且失眠的兼夹证较多。

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的原因与肝脾失调有关,肝主疏泄,主藏血、藏魂;脾主统血,藏意、主思;心主血、藏神。

若肝血不足或肝失调达,即可导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失眠。

脾运失常;一
方面不能运化气血,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另一方面运化水湿失常,酿生痰饮,积而生热,痰热扰心而导致失眠的发生。

徐云生认为,病因有七情内伤、劳倦过度、饮食不节等,但以情志内伤最为多见,病位则以心肝胆脾胃为主,总的病机是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贾斌认为,失眠的病因主要有内伤、外邪两端。

内伤主要是七情太过或不及,进而导致脏腑气机逆乱、升降失常、气血不调、阴阳失交而致失眠;外邪主要是风、寒、火、热等邪气作用于人体,导致气血壅塞,进而干扰卫气的正常运行,致营卫不和而致失眠。

吕慰秋认为,失眠的发病主脏在心,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神明。

心受外邪侵袭,脏腑、经络机能紊乱,气血阴阳相对失衡,是失眠产生的重要原因。

陈己明等认为,气滞血瘀是导致本病的病机之一。

辨证分型
失眠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可致多个脏器受累,故临床辨证分型也较为多样。

高虹等将失眠分为脾胃失调、筋肉疲劳、肾阴虚3型;裘昌林按邪正虚实辨证将本病分为9型,其中实证分为心火亢盛型、肝郁气滞型、痰热扰心型、食积胃气不和型、肝胆湿热型,虚证分为胆气虚型、心脾两虚型,虚实夹杂者为心肾不交型、阴虚火旺型。

孙巧云等一。

将失眠分为肝郁化火、痰火扰心、血脉瘀阻、心胆气虚、阴虚火旺、心脾两虚6型。

徐厚平。

将亚健康失眠分为肝郁化火型、痰
热内扰型、心脾两虚型、阴虚火旺型、心胆气虚5型。

虽然对本病的辨证分型各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不外虚、实、虚实夹杂3种,以虚实夹杂者多见。

虚者多以气虚、血虚、阴虚等正亏表现为主,实者多为兼见肝郁、痰热、火热、痰饮、瘀血等邪实表现。

临床治疗
前人总结的补虚泻实、调整脏腑可视为失眠的治疗法则。

具体来说即实证泻其有余,虚证补其不足,健脾补肝益肾。

然需根据临床观察不可生搬硬套,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1.基础方加减治疗
王建将失眠分为阴虚火旺、痰热内扰、肝郁化火、心脾气血不足4个证型,分别予天王补心丹加味、黄连温胆汤及龙胆泻肝汤加味、归脾汤,取得较好疗效。

张兰霞等治心胆气虚型,方用安神定气丸合酸枣仁汤加减,心脾两虚型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型方用知柏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加减;痰火郁结型方用柴芩温胆汤加减。

周仲瑛等将失眠分为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胆气虚证、肝火扰心证、痰热扰心证5型,分别以归脾汤、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安神定志丸和酸枣仁汤加减、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治疗。

2.专方辨证治疗
刘雨杭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生地、当归、柴胡、泽泻、车前仁、山栀子、黄芩、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甘
草)随证治疗失眠50例,结果治愈27例,占54.0%;总有效(治愈27例加好转17例)44例,占88.0%;未愈6例,占12.0%。

徐楠等治疗50例失眠证属肝郁血虚型,自拟养血解郁安神汤(柴胡、地黄、白芍、川芎、远志、酸枣仁、茯苓、炒山栀、牡丹皮、当归、磁石、甘草),结果治愈20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有效率94.0%。

杨宏伟选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柴胡、枳壳、桔梗、川牛膝、甘草)治疗失眠40例,认为气滞血瘀、凝滞脑气、神明受扰而致失眠,结果临床痊愈19例(占47.5%),显效12例(占30.0%),好转6例(占15.0%),无效3例(占7.5%),有效率92.5%。

严季澜用十味温胆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酸枣仁、远志、枳实、竹茹)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199例,结果治愈20例,好转166例,无效9例,失访4例,有效率93.4%。

3.针灸治疗
王国建认为,睛明穴可起到一穴平衡二跷的作用,对于影响和协调卫气出入至关重要。

涌泉穴为足少阴肾经起始穴,此穴的作用尤在于推运肾经经气,能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配合睛明穴,有助于卫气入营。

兼取肾俞、心俞、肺俞、肝俞、脾俞。

治疗30例,痊愈11例,显效9例,好转6例,无效4例,有效率86.7%。

孔红兵等针灸治疗失眠52例,临床痊愈34例,显效14例,有效3例,有效率达98.1%,
主穴取百会、四神聪、神门、照海、申脉、安眠。

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心俞、胆俞;阴虚火旺者加太溪、三阴交;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肝郁化火者加行间、太冲。

孙宁等。

用天灸法治疗心胆气虚36例,将斑蝥、生姜、大蒜按1:2:5的比例捣碎混合,选取双侧太冲、两侧神门、右侧冲阳穴位贴敷上述药物24h,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结果:痊愈1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9例,有效率75.0%。

4.中西医结合治疗
徐凡叶以柴胡龙骨牡蛎汤(柴胡、煅龙骨、煅牡蛎、石菖蒲、郁金、白芍、法半夏、远志、陈皮、夜交藤、枳壳、茯苓、酸枣仁、生甘草)为主方随证、随症加减,配合苯二氮类西药(安定5rag)治疗失眠30例。

结果治愈10例,显效11例,好转7例,未愈2例,有效率为93.3%。

孟小丽在西药舒乐安定和谷维素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方治疗失眠,从阳虚痰阻论治,方取僵蚕、白芍、白术、茯苓、炮附子、生龙骨、生牡蛎、法半夏、酸枣仁、桂枝、全蝎、生姜,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84.4%。

赵立刚等用中药汤剂(黄芪、党参、黄精、枸杞子、远志、酸枣仁、白术、茯神木、柏子仁、甘草)口服,加西药天眩清1支2ml,睡前肌注治疗失眠64例,结果治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1例,有效率97.1%。

结语
中国睡眠研究会2003年3月21日(世界睡眠日),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在500万调查问卷中,存在睡眠障碍的比率为38.4%。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提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失眠的患者也在逐年增多,合理而有效的治疗失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人认为,对于大多数失眠患者,中医药较西医治疗毒副作用小,预后相对较好,对于疾病可标本兼治。

失眠的治疗应该包括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心理治疗和综合性治疗。

医生要指导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及易消化饮食,做到食饮有节,寒温适中,要忌浓茶、咖啡、兴奋药品等,早在《素问?逆调论篇》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

又《沈氏尊生书?不寐》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祥,虚烦不眠”,故患者应保持心情愉悦,消除顾虑及紧张情绪。

本人通过总结古今医案发现,在失眠的诊治中,医者大多注意到了依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但很少与性别联系起来。

由于女性特有的生理机制,体内雌性激素水平随初潮、青春期、月经周期、妊娠、停经等变化,睡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且与男性相比更容易受到社会及家庭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睡眠障碍。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性别与失眠的关系可视为一个切入点,筛选出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方药,拟定针对女性特定而统一的诊断与疗效标准,发挥中医治疗失
眠的优势并拟定基础方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