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失眠的中医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研究进展

时间缩短或彻夜不眠。失眠症是 临床多发病 , 属于中医学“ 不寐” 范畴。 关键词
睡眠是人类生活 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睡眠障碍 则是一组常见病 、 多发病 , 在社会节奏加快及竞争 加 剧 的今 天 , 眠 已经成 为一 种 十分普 遍 的现象 而 失 成为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资料


7 6
Xni gJu a o Taioa C ieeMei n i a or l f rd i l hns d ie jn n tn c
新疆 中医药
21 0 2年 第 3 0卷 第 1 期
2 1 V 10 o 0 2 o3 N . . 1
会引起 医源性疾病 , 因此治疗本病具有一定 的优
显示 , 成年人失眠发病率为5 4 % 在老年人 中失 5 t 1 , 眠更普遍。5岁以上者失眠 占总失眠数的4 %,O 0 0 6~ 9 岁的境遇性失眠, 0 或慢性失眠高达9 %2 0t ] 。失眠的 表现形式有入睡困难 、 过早觉醒 、 睡眠不实和夜 间 觉醒次数过多等翻 。 近年来 , 随着不寐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 正确诊
起, 多见于青壮年 , 治以清热化痰为基本法 , 同时顾 及疏肝健脾 ; 另一种为阴虚火旺 , 多见于素体虚弱
或久病之人 , 以滋阴降火、 治 养心安神 。 1 复方制剂 何展旺、 . 2 雷夏燕[ a l 用百乐眠胶囊 口 服治疗失眠, 对照组采用柏子养心丸。连续观察2 周 后结果表明 :治疗组和对照组经给药 1d 4 后的有效 率分别达到9. 1 %和9 . 7 0 %。曾永青[ 0 9 1 用甜梦胶囊 口 服治疗失 眠疗程 1周 ; 2 结果表明 : 甜梦胶囊对于改 善更年期综合征失眠临床症状较明显 。中轻度失眠 显效2 例 , 4 治愈1例 , 3 有效2 例 , 8 无效 1例 , 5 总有效 率为8%。 1 1 专方加减 戴子辰【 . 3 q 应用竹 叶石膏汤加减 ( 若 心中烦躁不宁加焦栀子 、 淡豆豉 : 心悸、 健忘加酸枣 仁、 炙远志 : 多梦加丹参 、 琥珀末 : 胃纳欠佳减石膏 , 加陈皮 、 六神米 曲) 治疗顽固性不寐5例 , 8 总有效率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8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2期·综述·3.3 外用方法独特彝医外用方法较为独特:①彝医喜用动物皮外用作垫、护具,如全身皮肉酸痛用豹皮缠于手脚或睡于之上,可以治好。

②彝医喜用活物吸毒,如用水蛭吸吮瘀血。

③鲜品捣敷,如用山蠏、小鸡捣敷骨折;治大腿生疮化脓用山麻雀一只捣烂包敷患处。

④干粉撒敷,如用豹骨粉止血。

⑤研粉水调敷,如熊胆麝香治蛇伤,研粉内服。

⑥外搽:如熊胆治水逼伤寒用涂搽肚脐。

⑦烟熏,如用麝香、灵猫香驱邪毒昏迷。

⑧彝医喜用“香针”疗疮,即将麝香装入獐子獠牙中,遇患痈毒疮疡者,用“香针”在毒疮周围涂划,有消肿排毒功效[10]。

4 结语彝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的瑰宝之一,其中动物药极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特色,尤其在彝族医药独特理论和彝族动物药独特用法方面,这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富有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1] 玉溪民族宗教事务局.吾查们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28.[2] 杨本雷,余惠祥. 中国彝族药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2.[3] 贺廷超,李耕冬. 彝医动物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9[4] 林璨,张维维. 彝医动物药与《本草纲目》中动物药的比较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317-1318.[5] 余惠祥. 浅谈彝医对动物药的认识及应用特点.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9(3):16-17.[6] 余惠祥. 古代彝医动物药史略. 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171-178.[7] 陈抒云,袁航,曹树萍,等. 对彝族动物药发展的认识. 中医杂志,2014,55(16):1360-1364.[8] 杨本雷,杨勤运. 谈谈彝族方药的整理与开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1):41-42.[9] 胥筱云,杨福珍. 《哀牢山彝族医药》中所用动物药整理.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1):26.[10] 张娥,顾健,罗小文,等. 彝药回心草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文集,2010:307-309.目前,在失眠症治疗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人在正常的休息时间内难以入睡、不能保持睡眠、睡眠质量差等表现。

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心脾肾气的虚弱或者心火上炎所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情绪烦躁、心烦意乱、多梦等。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

本文将介绍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针灸治疗失眠针灸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促进睡眠的目的。

近年来,对针灸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针灸穴位的选择和针刺方法的优化上。

1.针灸穴位选择研究发现,在失眠患者中,Yintang、Shenmen、Neiguan、Sanyinjiao等穴位的针刺能够显著改善睡眠质量。

其中,Yintang是位于额头正中线的穴位,针刺能够促进心神安定、缓解焦虑情绪,对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有良好的效果。

2.针刺方法优化针刺方法的优化是针灸治疗失眠的关键。

传统的针刺方法主要包括旋转针、扎刺和泻法等。

近年来,研究者通过优化针刺方法,如微刺、连刺等,减少针刺刺激,提高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采用微刺针灸方法治疗失眠,能够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药治疗失眠中药治疗失眠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中药通过调节心脾肾气的功能,改善心火上炎的症状,从而恢复正常的睡眠。

近年来,对中药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中药的药效成分和配方的优化上。

1.药效成分研究研究发现,中药中的一些药效成分能够直接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调节睡眠。

例如,一种名为天然杜冷丁的中药成分,能够改善睡眠,缓解失眠的症状。

2.配方优化研究传统的中药治疗失眠通常采用多味中药复方,研究人员通过优化中药复方的配伍关系,提高疗效。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调节剂和补益剂的配伍使用能够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

三、推拿按摩治疗失眠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部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舒缓心神、促进睡眠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失眠症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失眠症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

失眠症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摘要】回顾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治疗失眠症的文献,认为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主要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四个方面,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主,专方专药、针刺和耳穴疗法亦显现一定的优势。

中医治疗失眠症方法较多、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失眠症;中医药;研究;综述失眠症,是以入睡和(或)睡眠持续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类疾病[1]。

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入睡;重则彻夜不眠,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常能明显改善睡眠状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现将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症的概况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失眠症属祖国医学“不寐”范畴,《黄帝内经》又称“不得卧”、“目不暝”。

失眠症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创立的“阴阳消长论”、“营卫循行论”,认为如因邪客或脏虚致营卫之气不循常度,阳盛不得入于阴或阴虚不能纳阳,则阴阳失交而为不寐。

后世医家又在脏腑藏神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心主神明理论”和“脑主神明理论”。

纵观历代医家对失眠症的病因病机认识不离以下四个方面:①情志所伤;②饮食不节;③病后及年迈;④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

病位主要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在此基础上,刘福友[2]认为失眠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演变过程,失眠多由情志不舒,肝失疏泄,气机郁结,魂不入肝,阳不入阴所导致;而气结不舒,郁久化热,火扰心神,心神不宁是发生或加重失眠的重要因素;气滞日久,血运不畅,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奉养心而心神失养,致睡眠愈发加重。

王翘楚[3]认为当前失眠症的诱发因素以精神因素为主,故提出虽五脏功能失调皆能导致不寐但临床辨治应以肝为主。

王晓惠[4]等认为本病多因忧思劳倦,和心、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总属阴阳失调,阳不入阴。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是指无法获取足够的睡眠,无法进入或维持睡眠状态的症状。

它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多年来一直在失眠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

一. 中医理论与失眠的关系根据中医理论,失眠通常与心神不安,心火上炎,肝火旺盛等因素有关。

中医草药治疗失眠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舒缓心境,安抚肝脏,以改善睡眠质量。

二.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种类1. 安神药物安神药物是最常用的中医草药类别之一,包括黄连、远志、酸枣仁等。

这些药物具有镇静、安抚心神、缓解紧张焦虑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2. 益气药物益气药物可以调整人体气血平衡,增强人体机能,改善睡眠质量。

常用的益气药物包括人参、党参、黄芪等。

3. 补肾药物失眠往往与肾虚有关,而肾虚又与人体精气血不足有关。

因此,补肾药物在中医草药治疗失眠中起到重要作用。

常用的补肾药物有枸杞子、淮山药、山药等。

4. 祛风药物失眠患者有时候会伴随着头痛、眩晕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风邪侵袭所致。

因此,祛风药物也常被用于治疗失眠。

常用的祛风药物包括菊花、藿香、柴胡等。

5. 清热药物失眠患者常常伴随体内火热表现,如口干舌燥,烦躁易怒等。

清热药物是一类具有降火清热作用的中医草药,用于治疗失眠效果显著。

常见的清热药物有黄连、黄芩、板蓝根等。

三. 中医草药调理失眠的研究进展1. 中药复方中药复方是将多种中药组合在一起使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研究进展在失眠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许多临床研究表明,中药复方在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和提高睡眠效果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

2. 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及其对失眠的治疗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等,通过研究发现它们能够调节神经递质平衡,提高睡眠质量。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作者:高德菊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第04期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中图分类号:R256. 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 - 2349( 2015) 04 - 0084 – 021 失眠的概念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

近年来,失眠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实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各医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对中医药治疗失眠做如下总结。

2病因病机的认识失眠常见病冈多为外邪、情志、病后、劳逸、饮食等。

病机多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脏腑损伤、气血失调及痰火、瘀血致病。

禹琪[1]认为气机调畅,出入如常,才能阴阳相交,安然人寐。

注重肝气不疏,气机郁滞、逆乱,阴阳失交导致失眠。

张志浩[2]认为1)肝肾阴虚是不寐的基本病机。

2)心火、肝火是不寐的重要诱冈。

3)心肾不交是不寐的重要病机。

马恰怡等[3]督脉痹阻是失眠发生的重要经络学机制,督脉阳气亏虚则一身阳气皆不足,阴阳失衡,人体昼夜不分,则睡眠觉醒的节律发生变化,不寐乃生。

3中医药治疗进展3.1 名方加减治失眠3.1.1 心脾两虚型金明浩[4]以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21例。

药物组成: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炒麦芽、山楂、熟地黄、丹参。

总有效率90.5%,。

3.1.2心肾不交型李宪章[5]采用甘麦大枣汤合天王补心丹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49例。

药物组成:甘草15g,小麦30g,大枣20g,玄参15g,麦门冬10g,酸枣仁20g,柏子仁15g,远志8g,五味子8g,知母10g,丹参15g,朱茯神30g,合欢花6g。

总有效率95. 18%。

王义相[6]采用上下两济丹加减治疗顽固性不寐33例。

基本方:黄连6g,肉桂3g,人参15g,白术15g,山茱萸10g,熟地30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研究进展
失眠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IMS),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证,祖国医学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主要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紊乱,阴阳失调。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增大,失眠症的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很多患者使用镇静剂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且易产生依赖和成瘾性。

近年来,中医特色疗法以其独特的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失眠治疗,现将有关中医疗法在失眠方面的应用综述如下。

标签:失眠症;中医药;作用机制;综述
[文献标识码]A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

近10年来中医治疗失眠方法多种多样,疗效明显、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等优势日益显著,临床研究与日俱增。

不但可以预防发作、控制或缓解症状,而且有很好的远期疗效。

但中医药的滥用也日益明显,临床工作中应该加强管理。

人一生当中约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它是人生命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之一,缺乏好的睡眠质量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有35%以上的人群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为了能够有效治疗患者的失眠症,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必须找出合适的治疗方法。

现代中医认为,失眠症的产生主要与患者的心、肝、脾、肾等器官有关,下文主要对失眠症的治疗现状以及中医治疗的方法和优势进行详细分析,从而为治疗失眠症提供几点科学的建议。

1.失眠症治疗存在的问题分析
很多患者在失眠之后,由于对失眠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患者躺在床上不可避免出现精神紧张。

一些患者误以为数绵羊、数数字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失眠症状,因此强制性数数,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失眠程度的加深。

此外,一些患者在失眠的时候,以为安眠药能够缓解失眠症状,并长期大量地服用安定药物,容易导致上瘾症状,在停药之后因为药瘾的出现而变得焦虑、抑郁、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疾病。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在患上失眠症状的同时患上焦虑或抑郁症状,这说明失眠和焦虑等精神状态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在治疗的时候应该以精神情绪方面的调节为主。

2.中医对失眠治疗的作用机制
从临床研究可知,在治疗失眠症上应用中医具有良好疗效,研究其作用机制非常有必要。

事实上,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对中枢神经递质具有调节作用
近些年以来,对于睡眠研究发现和神经递质有一定关系,并且随着研究出现了和神经递质相关的新的睡眠,从许多研究可知,中医对失眠的治疗也就是调节神经递质,从而发挥功效。

在西医方面就是采用药物治疗失眠症,比较常见的药物主要包含了巴比妥类、非苯二氮革类以及苯二氮革类几种类型,采用这种方式确实能够有效增加了失眠的时间,降低了睡眠的潜伏期,对睡眠质量进行改善,可是却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长时间使用就会让患者产生出依赖性与耐受性,例如一旦停药就会产生戒断症状等各种不良反应。

中医上分析失眠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病因为饮食失节、七情所伤等,病机所是气血失和、机体脏腑阴阳失调,导致患者心神不宁。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学习、工作的压力较大,极易产生思虑气结,时间一长就会伤脾,湿痰内生、脾虚不能化湿,针对失眠症而言,中医在治疗上多从痰火、脾胃、心肾等各个方面人手。

从现代各种医学研究来看,睡眠和失眠所涉及神经的调节机制比较复杂,而且还有许多中神经递质调控着睡眠的生理周期,但是这些递质间是怎样进行互相协调,及采用中医进行干预之后互相作用中的影响变化,还需要进行深研究。

2.2对睡眠有关因子造成影响
通过研究可知,很多细胞因子对于调解失眠夜存在较为重要作用,同时也扮演着比较重要角色。

从研究中证明一些胆囊收缩素、神经肽、食欲素以及其他的各种内源性的促眠物质都和失眠有关,对于探究调解睡眠机制带来了多方位、多角度研究途径与方法。

采用中医对失眠进行治疗中也体现出对睡眠有关因子影响作用。

研究者从研究中发现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而五脏六腑为之大主,失眠因子主要是心,病理常常会对肝胆脾胃肾造成影响,所以治疗必须要具有重心,同时兼顾全局,依据整体的观念与未病先进行预防原则,要从多个角度采取包围式的措施对主要病机进行治疗,对于病症要进行未病先防,未病先治。

相关研究总结,如果胃不和就会睡眠不安,所以在治疗上就应该从脾胃入手进行治疗,事实上这种总结主要是对肠胃受损、饮食不节以及胃气不和造成失眠病理机制之高度概括。

从现代的研究也发现,胃肠和睡眠之间实实在在是互相影响之物质基础,胃主要是受纳,而且气宜降,或者因为湿浊而阻滞,或者是食物出现积内停,对气机造成阻碍,这些因素都会扰乱心神而影响睡眠。

导致卫气虚衰,运行失序,常常停留在阳中,就不能够进入阴中,必然出现失眠现象。

从研究中表明,影响睡眠调节有关因素比较多,并且都能够对睡眠具有促进作用,有一些具备抑制睡眠的作用,当然调节睡眠的作用形式上并不是统一,还需要继续探索与发行。

从许多研究中表明,下丘脑背侧核、大脑皮层、杏仁核、篮斑等许多中枢神经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调控睡眠,应用中医能够对这些中枢神经结构有效改善,必然对失眠就起到了治疗作用。

3.中医治疗失眠进展
在中医看来,失眠症形成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气血失调容易导致患者精神状况不佳。

中医认为:气血不和容易致百病(《素问·调经论》),它认为失眠的病因很多,其中气血失调是最重要的,气血失调主要又分成阴虚失
眠或者阳虚失眠两种症状,在治疗的时候需要分开辨证而治。

大量资料表明,针灸疗法对失眠症有确切疗效。

许成豪等认为采用朝医太极针疗法(辨象针灸),根据辨象选择2~3个主穴(补泻相结合),随症加减配穴治疗失眠症效果显著。

郭爱松等认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症,不仅疗效显著、安全性高,而且操作简便、耗时短,是值得推广使用的治疗方法。

王小兵等认为医用羊肠线埋藏于三阴交、心俞、脾俞、肝俞、肾俞穴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优于药物组。

一些中医学者认为,失眠患者主要是因为日常生活中过于劳累,导致心火旺盛,不能下交于肾,最终导致水火不济而产生失眠。

对于此类症状,不能使用单纯使用安眠药物治疗,应该让患者改变体内水火不济的情况,从而缓解患者的情绪,达到治疗的效果。

于雪萍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失眠疗效满意,无成瘾性和依赖性,值得临床推广。

王春华等采用耳穴埋豆指导、锻炼等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指数。

患者火热旺盛:火热旺盛则会让患者的心神受到影响,中医认为,火热旺盛容易造成失眠,而失眠又会导致心神困扰而火热旺盛,可以说,彼此之间会循环加深,从而加重患者失眠症的程度。

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医生应该选择具有潜镇作用的药物,如琥珀粉、珍珠母等,将其联合安神药物,如酸枣仁等进行服用,有效缓解患者火热旺盛的情况,从而达到治疗效果㈣。

黄育平等医学者使用酸枣仁汤进行治疗,其治疗失眠的总有效率达到90.5%,效果显著。

张金兰等使用安寐丹治疗失眠症,其总有效率则达到90%,治疗效果显著。

瘀血内生主要是指患者受到情绪或精神方面的刺激,从而导致体内脾运失常,精神刺激严重的话还会导致产生气虚血瘀证。

因此应该选用宁神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通过安心宁神,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瘀血内生的情况,对治疗顽固性失眠症具有较高的疗效。

殷建权等认为黄连、酸枣仁、肉桂补肾清热安神,交通心肾,刺激涌泉穴可滋阴补肾、颐养五脏六腑,神阙则可安神宁心;中药外敷可由表入里,疏通气血,达到镇静安神之功,且操作简便、无成瘾等副作用。

一些学者认为,中成药的治疗同样非常重要,对气血亏损型患者进行治疗,药房主要包括:人参归睥丸、当归补血丸、七叶神安、安神冲剂等,通过联合几种药物,对失眠症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

4.展望
失眠病因多样,机制复杂。

近些年以来,中医药对失眠治疗所用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但吸收了现代睡眠的医学最新研究结果,也创新了中医理论,并且应用了中医动物模型,而且还选用一些新实验指标比如食欲素、胆囊收缩素8等,不但给睡眠医学进步做出较大贡献,还有效完善了中医理论。

但从现在研究分析可知重点还是调节某两种睡眠因子的作用。

相对于人体而言,调节睡眠是由细胞因子与神经递质在内多方睡眠因子共同参与过程。

因此应用中医药怎样才能够发挥出多靶点、多层次的优势,协调各个睡眠因子互相作用而治疗失眠。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医已经继承了良好的治疗传统,通过对患者进行辨证分析,有效了解患者出现失眠的主要原因,从而对患者进行辨证治疗,从上述调查发现,医生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中医治疗措施,从身体内部调节机体,达到良好的治疗结果,根据上文的临床报道显示,中医在治疗失眠症上的确具有较大的优势,它不仅能够突出中医辨证治疗思想的科学性,还能够有效调节患者的身体机制。

此外,中医治疗也有效减轻了副作用,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等情况,具有安全可靠的优势。

在用药的时候,医生必须要注意用药的剂量,避免用药剂量不足而导致疗效不明显。

中医治疗能够对患者进行全身调理,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但对于中医如何发挥多层次、多靶点优势,协调诸多睡眠因子的相互作用从而治疗失眠症,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医特色疗法治疗失眠有其独到之处,其根据中医理论体系,辨证/辨病施治,着重调治脏腑阴阳、调畅气血、阴平阳秘、扶正祛邪,从而获得改善睡眠的良好疗效,且具有经济、简便、有效、无副作用等优点,其临床应用也不断更新发展,显示了其良好的前景及临床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