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概论第二讲当代中国历史方位

当代中国概论第二讲当代中国历史方位
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各种地 貌俱全,相互交织。 全国 2/3 以上的面积均为山区。(山地 占陆地总面积的33%,高原占26%,丘陵 占10%。)盆地占19%,平原占12%。
当代中国的行政区划
黑吉辽冀内晋陕, 京津鲁豫苏沪皖, 宁甘青新藏川滇, 台闽浙赣鄂渝黔, 琼粤桂湘港澳南。
(南指南方,为押韵而添)
三 城乡人口受教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 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 10.71%。
数据3
[数据 4]
中国要用世界7%的耕地资源和7%的水资源 来供养十几亿人对食物的需求。中国要用 世界2%—3%的公共财政资源为13亿人口提 供各类基本的公共服务,要办世界规模最 大的教育、卫生医疗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事 业。中国要为占世界总劳动力1/4的各类劳 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同时要为世界1/5的老 龄人口提供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
[数据3]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肮脏能源的 生产国和消费国
煤炭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1%; 世界上第一耗水大国,占世界用水总量的 15%;每天有机污水排放量居世界第一, 相当于美、印、日排放量的总和; 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二位。
2009年数据
初步测算全年能源消费总量31.0亿吨标 准煤,比上年增长6.3%。
城镇人口621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 数的46.6%;乡村人口71288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数的53.4%。
2012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 比上年增加6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71182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2.6%,比上 年末提高1.3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635 万人,出生率12.10‰;死亡人口966万人, 死亡率为7.15‰;自然增长率4.95‰。

第一讲 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第一讲 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三)如何把握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 1、要正确认识重要战略机遇期,既要有 机遇意识,又要有忧患意识
• 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决定性
• 重要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 • 我国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 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 2、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是牢牢 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 史发展阶段,在这个时期也存在若干 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阶段,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 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不 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 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 经济效率不高:2005年劳动生产率在79个国家中排 第69名。 • 自出创新能力不强:原始创新能力和集成创新能力 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装 备长期依赖进口。 • 结构性矛盾:总需求结构矛盾、总供给结构矛盾、 城乡地区结构矛盾。 • 增长方式:“四高一多”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 未根本改变。
•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 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 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 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 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 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 外开放要求更高。
二、如何认识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
• 国情不仅指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 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 自然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而且 指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性质及其 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一、当今中国的历史方位
• 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规定:到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 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 近几年,国内外一些机构或学者从不同的 角度出发,认为中国已经不再是发展中国 家,已经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

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主要特征

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与主要特征

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 方位与主要特征
陆立军1,王祖强2
(1 浙江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金华 ; 321004 2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杭州 ) 311121
摘要:全面、准确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基础性、导向性工作。重温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经 济发展新特征、全域城市化、改革全面深化、产业高级化、高水平国际化、美丽中国建设、橄榄型社会结构、文化 强国建设、政治文明纵深发展等十个方面,探析新时代中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各领域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 征和新趋向,可以对“新时代”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摒弃唯gdp论英雄更加关注质量效益和生态环境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资源要素从低质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绘出了一道漂亮的新旧动能转换增长曲线经济发展方式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显著居民收入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呈现出产业结构深度优化发展质量和结构效益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同步提升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时代;历史方位;时代特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1005 - 2674 2018 05 - 047 - 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全 面、准确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 重大课题。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水 平是确定历史方位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两者的交汇处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发展阶段)。马克 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 -1858)》中把劳动者经济权利的实现程度作为划分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标 准,[2]指明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和自由人的联合体。恩格斯在《反杜林 论》中指出,生产和交换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在勾画人类历史发展的图画时,生产方式和 交往方式共同构成一组坐标。[3]重温《资本论》及其创作史,给予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认准自身所处的 历史方位,把握时代的本质特征,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及其路线、方针、政策至关重要,甚至是第一位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这就在空间与时间、世界与历史的坐标上标示出当代中 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历史方位、时代特征、历史机遇的重要论 述,既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脉相承,又结合当代中国实际作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2012级研究生专用,36课时,按12周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导论(3课时)本讲教学目的要求:1.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和主要内容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基本要求4.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1.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进步旗帜二、中国特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形成就2.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1.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2. 学习本课程的方法本讲思考题:1.通过教学谈谈你对中国历史任务的认识和理解。

2.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说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

3.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与优点。

本讲参考书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第1—1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2.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3课时)本讲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国情。

2.把握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

3.认识走科学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1.当代中国国情概述2.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2.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3.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坚持统筹兼顾本讲思考题:1.通过教学谈谈你对当代中国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谈谈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思修

谈谈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思修

谈谈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思修
谈谈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理解思修是:
历史方位能够标识自身所处的位置,搞清来时的路,辨明前进的方向,它是人们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时空坐标。

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来说,要避免迷失方向,少走弯路,不走回头路,就必须准确把握自身所处的位置。

既要搞清楚在自身发展历程中的方位,也要搞清楚在人类历史和世界发展中的方位,努力寻找自身发展与人类和世界发展的交汇点,把握时代脉搏,抓住历史机遇。

历史方位视域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体上,当今中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且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因此,要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从历史比较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历尽艰辛,创造性地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的道路、理论和制度基础。

需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向着更高层次提升。

也就是说,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中特知识点

中特知识点

导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2.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 中国共产党仅仅依靠人民完成了三件大事:一、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上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四个基本问题: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二、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四、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9.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一、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解放,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中国初步改变了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状况,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走向繁荣富强的国家;三、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实现了从领导革命到领导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转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周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第二周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基本特点包括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两方面(一)基本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个没有变”: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二)历史方位1.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2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3.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重要战略机遇期1、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发展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紧紧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时间的长期性空间的开阔型影响的全局性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世纪头二十年(1)前十年提出战略机遇期的依据: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利的国内形势:后十年仍然处在战略机遇期的依据:三、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1、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NO-2 基本国情

NO-2 基本国情

6.从文化建设看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 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 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 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 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 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 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 诸多新课题。
文化 教育 政治 制度 经济 制度阶级 状况Fra bibliotek国际 环境
历史 特点
人口 因素 自然 资源
生产力 发展水平
民族构成及 传统
地理 状况
2.把握国情的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象、任务、 性质、动力、前途等)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得失
社会主义改革的顺利发展(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
(3)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 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2015年,国家上调贫困标准 (人均纯收入3000元),按 此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 7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 (港澳台除外)近二十分之 一。
中国贫困人口数量超过了英、 法、意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 数量。
(4)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 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 资源环境压力
城乡、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 平的差距也较大。目前西部地区 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仅为东部地区 的73.5%;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 资源,而广大农村只拥有约30%的 卫生资源,农村居民人均卫生费 用不足城市居民的1/4。
5.从民主政治建设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 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 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 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 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 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 继续深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简言之,一是由于以人为本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这些正是构成科学发展观核心内容的基本要素。

二是由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统筹兼顾,能否实现的前提和关键。

从理论上看,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纯粹描述自然界和社会运动客观过程的一般发展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主要是指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问题。

是党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总结实践经验而形成的,人民如何自觉地创造历史,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观点。

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一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有自觉能动性的基本观点,贯彻于社会发展论。

在尊重自然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突出人的主体性,集中表达了人类应该如何能动地改变客观世界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以及这一主体和客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进程所持的基本观点。

二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贯彻于社会发展论。

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推动者,理应成为社会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享用者。

所以,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充分肯定了人、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从实践上看,把以人为本确立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抓住了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总体战略。

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态,必须走发展之路,这是大势所趋,人之共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果。

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别扩大;资源耗损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贪污腐败、安全事故、官僚主义等社会消极因素不断发生,虽经整治,形势依然严峻。

这些情况已经危害了人民的利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发展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这就是不仅要把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动摇,而且必须更加明确:发展的主体是谁、依靠谁来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归于谁?衡量发展功过成败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提出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正确回答这些重大原则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人民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

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都应由人民做主,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

所以,主张发展应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立场。

只有正确解决这一世界观问题、立场问题,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排除发展过程中各种错误倾向和消极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矛盾;才能真正做到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发展的成果最终惠及社会全体成员。

放眼人类历史和当代世界现实可以看到,人类真正自觉地设计整个社会发展的蓝图,以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动员组织全社会的力量予以实施,并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从社会主义社会才开始的,也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所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应该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我认为,以人为本应该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理由主要有: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当然也是一脉相承的。

二是科学发展观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是今后长时期内统领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指导方针和战略思想,不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而且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等各个领域各项事业的
建设和发展,都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都必须把以人为本放在规划和实践发展的核心位置,确保其成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评价标准。

那么,顺理成章,以人为本也就理所应当地,应该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

当然,确立这一科学论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做出更加严密的逻辑论证。

这是一个大课题,是需要经过一系列专题研究才能综合完成的。

我在这里只能做到先提出问题,举例说明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