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优秀10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优秀10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同学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1、指名背背俺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二、学习1、理解课题的意思: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俺们听听?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4、学习这首诗:⑴出示整首诗。
⑴指名读一读。
⑴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⑴交流: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评议,他讲得怎样?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1、背诵古诗。
2、用自身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壮美山河疑是银河落九天。
第二课时一、复习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二、学习《绝句》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1、学习一、二两句: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考虑:诗人看到了什么?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3篇)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3篇)教案一:《登鹳雀楼》教案古诗概述:《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通过描绘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登临高处、俯瞰大好河山的壮丽感受和对时间的思考。
教学目标:1. 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创作目的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3.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准备:1. 《登鹳雀楼》课文2. 拓展阅读材料:关于《登鹳雀楼》的相关文章或评论3. 图片或PPT展示鹳雀楼的图片和实地风景教学过程:引入:在课堂上放映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这幅画的特点和感受。
导入:老师出示《登鹳雀楼》的课文,并带领学生读一遍诗歌。
然后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解读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讲解:1. 找出关键词:鹳雀楼、百丈、俯仰、黄河、万里、群山、飞儿、烟霭、千门、豪情。
2. 解析这些关键词的意义和用法,例如鹳雀楼是登高处的建筑物,百丈表示高度,俯仰表示往下或往上看,黄河是中国著名的长河,万里表示河流的长,群山表示山脉众多,飞儿是指飞翔的鸟儿等等。
3. 分析作者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鹳雀楼所带来的美景和壮丽感受的技巧。
实践:1. 让学生自己朗读《登鹳雀楼》。
2. 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段诗句进行朗读和解读,通过朗读和交流,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组织学生创作一幅描绘鹳雀楼景观的画作,注重画面的细节和色彩的运用。
拓展: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或评论,了解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检测与评价:1. 设计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选择题和解答题,考察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对学生展示的画作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案二:《静夜思》教案古诗概述:《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夜晚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1. 了解《静夜思》的背景和创作目的2. 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语和表达方式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准备:1. 《静夜思》课文2. 拓展阅读材料:关于《静夜思》的相关文章或评论教学过程:引入:播放一段关于夜晚的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夜晚的宁静和祥和。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3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案(优秀3篇)篇一:语文唐诗教案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律诗的有关知识,学习鉴赏律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格律美。
2.在分析品味诗歌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的格律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古诗,培养阅读兴趣,理解每首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情感。
难点积蓄文化沉淀,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点拨法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3.课件。
3课时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
先看第一首《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性简傲,嗜酒,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律诗每首限定四联八句,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3.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4.律诗还讲究声韵美,讲究押韵,一般二、四、六、八句押韵,押平声韵。
还讲究平仄。
篇二:语文唐诗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诗的精神特质,和唐诗的时代价值,领略唐诗的风采。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教案「篇一」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3掌握两首古诗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2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
2.3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3.2感受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1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2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教学难点1.1生字词的认识与书写。
1.2古诗的意境理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两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吗?”1.2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
2.学习《静夜思》2.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静夜思》,注意停顿和节奏。
2.2学生自读《静夜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3教师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大意。
2.4学生讨论诗人为何会“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5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学习《春晓》3.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春晓》,注意停顿和节奏。
3.2学生自读《春晓》,体会诗人的情感。
3.3教师解释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大意。
3.4学生讨论诗人为何会“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5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4.课堂小结4.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两首古诗的理解。
5.课后作业5.1学生回家后,向家长分享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悟。
5.2家长协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书写练习。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4.课后作业的布置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欣赏了西湖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有人把西湖比作图画,有人把西湖比作美女,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诗人简介)(4)理解诗题。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①学习“晓”。
看看“晓”的偏旁,你有哪些发现?②相机解释“净慈寺”。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
①正音。
“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②识记。
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慈、竟、映”。
(4)指名读,读出节奏感。
①教师范读。
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2.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只要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阅读要素训练】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啊!你们想去看看吗?2.学习诗句。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1)品荷之多。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通用10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通用10篇)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二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二年级语文第8课《古诗》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借助汉语拼音认识12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根据诗意,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题示标(一)板题导入1、揭示并解释题目《登鹳雀楼》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用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小组讨论,组内纠错。
大声读两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读,不漏读。
(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
)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后生字词和整首诗文。
(二)小组纠错和小组内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生字词,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三)班内质疑(1)检查正确认读生字词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
(2)课件出示:多音字三、质疑拓展,讨论总结(一)自学自测学生自学,认真朗读诗文,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小组纠错小组轮流朗读诗文,互说诗句的意思,互相纠正错误。
(三)质疑拓展1、指名学生朗读诗文,师生共同纠错。
2、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指导:(1)理解诗句学习一、二两行。
指名读一、二两行。
①出示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消失”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教案

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教案二年级下册古诗《绝句》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在给诗配画的基础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会整首吟诵。
3、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理解动词“鸣”、“上”、“含”、“泊”的含义。
活动准备:课件、挂图、画有古诗内容的小图片、字卡:鸣、上、含、泊。
活动过程:一、导入1、师幼自由交流认识的飞禽引入课题。
2、教师利用课件引导幼儿简单了解黄鹂和白鹭:黄鹂:羽毛的颜色非常好看,经常站在树枝上展示它动听的歌喉。
白鹭:是一种水鸟,会用嘴捉鱼,当它们成群的飞上天空的'时候,经常是排成一行。
3、师幼一起或请个别幼儿朗诵这首关于黄鹂和白鹭的古诗《绝句》。
二、展开1、前两句采用幼儿给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内容。
老师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请幼儿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画出这两句的意思,并请幼儿解释其含义。
(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白鹭排成一行飞上晴朗的蓝色的天空。
)2、后两句采用看大挂图的形式,理解其诗句的内容。
(1)“窗含西岭千秋雪”。
西岭: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千秋雪:一年又一年。
几千年都化不了的雪;窗含:从窗户里向外望去,这些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
幼儿用手势当作“小窗户”,看一看西岭的千秋雪是不是含在你的“小窗户”里了。
(2)“门泊东吴万里船”。
东吴:是一个地方的名字,离这里有几万里路。
这些船有将要驶向东吴的,也有从东吴来的,都停在这里;停也叫停泊,或者直接叫一个字“泊”;门外停着将要驶向几万里外东吴的船和从万里东吴驶来的船。
3、老师示范朗诵并演示操作活动教具,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
4、教师采用字图搭配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古诗中的动词。
鸣:鸟的叫声;上:飞上;含:向外望去,西岭的景色好像含在窗户里一样;泊:停泊、停靠。
5、知识拓展:古诗是描写人物的还是描写景色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作者是谁?他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三、结束幼儿自由朗诵学过的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
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小诗,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三、学生自由读诗,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四、生字教学:
1、出示字卡认读:“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五、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
原上草,
一岁|
一枯荣。
野火|
烧不尽,
春风|
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
原上草,一岁|
一枯荣。
”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六、朗读全诗
七、试背全诗
八、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范写
九、拓展延伸
1、读书后古诗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
1、幻灯出示图片,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然后,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小男孩、黄蝶、花、小路)
2、大家来到这里,你认为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人呢?(可爱)
想知道这是哪里呢?这里是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店的'地方,唐代诗人杨万里就住在这里。
(教师随手板书课题和作者)
3、让生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自由读诗,扫除生字障碍
师语:杨万里看到美丽的景色,他写了一首诗
1、圈出生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2、请小老师上讲台进行生字教学,班内交流识字方法,筛出难字进行教学
3、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认读。
三、学习古诗
1、出示全诗画出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唐杨万里
篱落|疏疏|
一径|
深,
树头|
花落|
未|
成阴。
儿童|
急走|
追|黄蝶,
飞入|
菜花|
无处|
寻。
2、教师范读古诗
3、学生自由以组学习古诗,找出不理解的诗句
4、班内交流学习情况,(重点理解前两句古诗)
四、指导朗读
1、师语:这么美的春天,我们读诗时应该怎样读?
2、录音范读,学生模仿朗读
五、背诵古诗
六、指导书写
七、布置作业:
1、背会古诗,
2、积累古诗
八、板书设计:
枯
野火烧不尽
景
美丽
草
宿新市徐公店
荣
春风吹又生
人
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