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的心理护理

合集下载

产后心理护理有哪些

产后心理护理有哪些

产后心理护理有哪些当母亲得知自己怀孕时,内心是无比幸福的。

在这近一年的怀孕过程中,母亲做什么事都要顾及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比如说不能穿漂亮的衣服,也不能做自己喜欢的运动,有时也不能吃自己想要吃的食物。

当宝宝生下以后,母亲以为就可以随心所欲了,但是产后抑郁症这一词打破了原来的想象。

部分母亲在生下孩子以后会感到情绪的低落,往往也会因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吵大闹,要想预防此类事情的发生,就需要针对产妇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一、产后抑郁概述产后一部分宝妈会出现一些不良心理或者情绪,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悲伤哭泣、胆小害怕、烦躁不安、易怒发火、快感缺乏以及但心多虑等,比较严重的患者甚至可能会失去自理能力和照顾幼儿的能力,其心理悲观绝望,甚至会自伤自杀。

若是能够早期识别到产妇的不良心理及情绪,能有效避免心理问题扩大化,并字啊合理的护理下,帮助其进行心理疏导,那么就能够有效避免产后抑郁症对产妇的影响。

导致产妇出现产后不良心理的原因较多。

首先是产妇完美主义的性格,完美主义的女性在产后往往对成为母亲的期望较高,以至于其不屈于现实,并且在遇到困难后不愿意寻求帮助,因此很难适应成为一个新的母亲,若是此时,丈夫很少一起参与到照顾孩子或者是陪伴产妇的过程中来,那么他们将会承受较大的压力;其次,若是产妇在怀孕期间有过比较强烈的情绪波动常见的有亲朋离世和战争等。

除此之外,产妇体内内分泌环境的变化也有可能导致产妇出现心理问题或者不良情绪,尤其是在产后24小时以内,产妇体内的激素水平发生急剧变化,这是导致产妇发生产后心理及情绪波动的生物学基础,根据相关研究发现,产妇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患者主要表现为情绪的轻松和愉快,而在产后分泌的胎盘类固醇突然减少,则会加速不良心理问题的出现概率。

二、产妇产后心理问题的表现第一是产妇情绪上的改变,患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持久性的情绪极低落,主要表现为表情的英语,无精打采,长时间的困倦,容易流泪和哭泣,同时,患者会常常感觉到心情的压抑和郁闷,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产妇多数情况下情绪是从低落的状态。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

产妇的心理状态与护理引言:产妇是指怀孕并分娩后的妇女,她们在分娩后需要适当的护理和心理支持,以帮助她们顺利度过产后恢复期。

本文将探讨产妇的心理状态以及对其进行的护理措施。

一、产妇心理状态:1.兴奋与紧张:产妇在即将分娩前往往会感到兴奋和紧张,尤其是对于第一次生产的产妇来说。

这种情绪的表现包括焦虑、睡眠困扰、食欲不振等。

产妇需要得到家人和医生的支持与鼓励,以减轻她们的紧张情绪。

2.疼痛与疲劳:产妇在分娩过程中会经历剧烈的疼痛和身体极度疲劳。

分娩结束后,她们的身体仍然处于虚弱状态。

这种身体上的不适会影响到产妇的心理状态,使她们感到抑郁和无助。

产妇需要合理的休息和营养,同时还要有家庭成员和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

3.自我价值感:部分产妇在分娩后可能会出现对自己身体改变的否定以及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怀疑。

她们可能会对自己无法照顾好孩子、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庭等方面产生焦虑和压力。

对于这种情况,产妇需要得到其他家庭成员和朋友的鼓励和肯定,同时可以通过参加产后康复班等活动来提升自信心。

二、产妇心理护理:1.提供情感支持:通过医护人员的关怀和倾听,帮助产妇宣泄情绪,减轻焦虑和紧张感。

医护人员可以与产妇交谈,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感受,并提供适当的安慰和支持。

2.提供信息与教育:产妇需要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以及分娩后的恢复过程。

医护人员可以向产妇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教育,包括产后饮食、运动、乳房护理等方面的建议,帮助产妇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

3.建立社交支持系统:产妇可以加入产前产后康复班、母婴健康团体等社交网络,与其他产妇交流经验和感受。

这样可以帮助产妇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感,增强她们的社交支持系统。

4.鼓励积极而适度的体力活动:适量的体力活动有助于产妇的恢复和身心健康。

医护人员可以指导产妇进行适度的运动,比如产后散步、瑜伽等,以增强产妇的自信心和身体的恢复能力。

5.定期复诊和产后随访:医护人员要定期进行产后复诊和随访,检查产妇的身体恢复情况,并解答产妇在恢复过程中的问题和疑虑。

产妇心理护理范文

产妇心理护理范文

产妇心理护理范文产妇在孕期经历了身体和情绪的巨大变化,而分娩过程又是极其痛苦和紧张的。

产妇在产后恢复期需要适当的心理护理来帮助她们调整心态,缓解身心压力,促进身体康复和母婴情感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产妇心理护理所需的重要性及实施方法。

首先,产妇心理护理对于她们的身体康复非常重要。

产后产妇往往有疲劳感,身体疼痛,恶露等问题,这些都会对她们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适当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她们的焦虑和不安感,提高她们的情绪状态。

产妇可以参加产后康复班,与其他产妇交流经验,分享感受,建立支持系统。

护理人员可以提供情绪上的支持和鼓励,并针对个体情况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指导,如饮食习惯,居家护理等。

这种情感上的共享和支持有助于产妇更好地应对身体康复过程。

其次,心理护理对于促进母婴情感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产后的妈妈需要适应新角色的转变,从原来的孕期妈妈到如今的新生妈妈。

这个转变会带来很多不同的情感和压力。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鼓励妈妈和婴儿亲密接触,指导正确的喂养和育儿技巧,帮助她们建立母爱情节。

同时,护士还可以教导爸爸正确的陪伴方式,提供专业意见和支持。

良好的母婴情感发展有助于婴儿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建立,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助产士和其他护理人员需要关注产妇在心理上可能面临的问题。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产后心理问题,产妇在产后会感到心情低沉、焦虑或压力大。

护士可以通过协助妇女调整作息时间、锻炼身体,提供合理的药物治疗等方法来帮助产妇缓解抑郁症状。

此外,产妇还可能在婴儿护理和育儿方面感到无助和焦虑,护士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产妇增强信心和应对能力。

总结起来,产妇心理护理对于产妇的身体康复和母婴情感的发展非常重要。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情感支持、建立支持系统和提供专业指导来实施心理护理。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产妇调整心态,缓解身心压力,促进身体康复和母婴情感的发展。

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

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

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孕产妇在怀孕期间和分娩过程中经历了身体上的巨大变化和心理上的压力,因此需要特别的心理关怀和支持。

了解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和提供相应的心理护理对于保障她们的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

1.情绪波动:孕产妇在怀孕期间由于激素的变化和身体状况的改变,经常会出现情绪波动的现象。

她们可能会经历兴奋、焦虑、恐惧、疲惫、忧虑等情绪,甚至出现产前抑郁和焦虑症状。

2.自我身份重建:怀孕和分娩是一个重要的生命经历,孕产妇需要面对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重新认知和调整。

她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形象、母亲的角色和能力产生负面的情绪和自我怀疑。

3.对未来的焦虑:孕产妇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会产生焦虑。

她们可能会担心分娩的风险、育儿能力的不足、对宝宝的照顾和养育的困惑等问题。

4.婚姻关系的变化:孕产妇的婚姻关系可能会受到孕期情绪波动、身体状况的变化、育儿压力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

她们可能会和丈夫产生矛盾和冲突,需要适当的支持和理解。

为了帮助孕产妇应对这些心理特点,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心理护理措施:1.提供信息和教育:提供全面和准确的产前和产后知识,帮助孕产妇了解身体变化、分娩过程和育儿知识,以减少其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和焦虑。

3.培养积极的应对方式:鼓励孕产妇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如运动、放松训练、与他人分享感受等,以应对情绪波动和压力。

5.夫妻关系的维护:教育孕产妇和丈夫如何应对孕期的情绪变化和身体状况的变化,鼓励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加强夫妻关系的稳定。

总之,孕产妇的心理健康对于她们和家庭的幸福至关重要。

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帮助她们应对情绪波动、调整自我身份、减轻焦虑和担忧,有助于促进孕产妇的身心健康和积极的育儿体验。

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理护理

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理护理

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理护理
1.生理原因: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特别是雌激素、孕激素和孕酮的水平下降,对大脑的调节作用减弱,导致情绪不稳。

同时,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和疲劳也会造成心理负担。

2.心理原因:产后女性面临着新的家庭角色转变,需要承担照顾婴儿的责任,可能会感到无能和压力。

同时,产后女性也可能对自身的身材、外貌等方面感到不满意,对自己和婴儿的未来产生负面的预期。

3.社会原因:产后女性常常面临来自亲友和社会的各种期待、压力和评价,还可能受到未婚夫的不关心、不支持和不理解,这些都可能增加她们的心理压力。

针对产妇产后心理障碍,以下是一些心理护理的措施:
1.提供支持和理解:产后妇女需要感受到亲友和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他们的关心和鼓励可以减轻她们的压力和不安。

家庭成员应该尽可能地提供帮助,鼓励产妇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困扰。

2.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产妇的内心需求和情绪表达,对她们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回应。

与之交流的人需要耐心和善解人意,不断鼓励她们积极面对产后困难。

3.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产妇认识到产后心理障碍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消除她们内心的焦虑和自责感。

与自身经历相似的人的经验分享也能给予产妇更多的勇气和支持。

4.促进自我关怀:鼓励产妇进行休息、运动、饮食和社交活动,提醒她们关注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帮助产妇树立正确的身体形象观念,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总之,对于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我们应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以帮助产妇顺利度过产后心理困难期,保证她们身心健康的恢复。

产妇产后心里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里护理

产妇产后心里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里护理

产妇产后心里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里护理产妇产后心理障碍是指在产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包括产后抑郁症、产后焦虑症、产后恐惧症等。

产妇在经历了孕期的身体和心理变化,以及分娩后的身体恢复阶段,往往会面临许多困扰和压力,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产后心理障碍的发生。

以下是对产后心理障碍原因的分析以及相关心理护理的措施,供参考。

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1.激素变化:妊娠期间,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大幅度增加,分娩后激素水平骤降,此种激素变化可能导致情绪波动和心理问题的出现。

2.生理疼痛和不适: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可能经历剧烈的疼痛和身体不适,而分娩后的伤口恢复以及乳房哺乳等过程也可能导致不适感,这些疼痛和不适也会对产妇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3.身体形象问题:妊娠期间女性体重增加,腹部变大,分娩后无论是体重恢复还是身材变化,都可能影响产妇对自身形象的满意度,进而引发心理压力。

4.生活方式的改变:产妇需要调整原有的生活方式,面临睡眠不足、照顾新生儿的需要、时间管理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可能导致产妇情绪不稳定。

5.外部压力:产妇可能会面临来自家庭、社会和工作的压力,如对新生儿抚养的不确定性、与家人之间的冲突、经济负担等。

这些外部压力可能会对产妇的心理状态造成负面影响。

心理护理的措施:1.家庭支持和理解:产妇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产后的压力和困扰需要及时倾诉和沟通。

3.自我调节和保健:产妇可以尝试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如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参与适当的运动和体育锻炼,这些都有助于舒缓情绪和缓解心理压力。

4.交流和支持群体:加入产后交流和支持群体,与其他经历相似问题的产妇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和情感,可以帮助缓解焦虑和孤独感。

5.关注身体健康和形象:合理饮食,保持适度的运动,注意个人形象的打扮和整理,有助于提高产妇对自身形象的满意度,减轻心理压力。

6.避免孤独和无聊感:尽量避免产妇长时间独处或无事可做,可以尝试参与一些兴趣爱好的活动,与他人交流,这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和无聊感。

孕产妇心理护理

孕产妇心理护理

孕产妇心理护理孕产妇是社会中最为脆弱的群体之一,其心理健康问题尤为重要。

在生物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变化的作用下,孕妇在孕期、分娩和产后期间面临着不同的心理压力和挑战,需要得到专业的心理护理。

孕期是孕妇心理和生理变化最为明显的阶段之一。

这段时间孕妇会因为荷尔蒙分泌不稳定、身体的变化以及对胎儿的思考而情绪波动较大。

进行系统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负面情绪,促进孕妇的健康发展。

以下是孕期心理护理的几个方面:(1)让孕妇感受到被关心和支持孕妇在孕期最需要的是关爱和支持,家人和医疗人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让她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和支持的。

医生也需要在医学方面给予帮助和解答,同时也要积极引导孕妇去了解关于孕期和分娩的相关知识,以便让她们更好地掌握孕产妇护理的技巧。

(2)关注孕妇的情感波动由于孕期荷尔蒙水平的变化,孕妇常常会出现情感波动,特别是在孕晚期,那些可能将面临产房就诊的孕妇情感特别容易波动。

家庭或朋友可以给孕妇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医护人员应该尽量让孕妇了解分娩的过程和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让孕妇对分娩有充分的准备和信心。

(3)到医院接受检查的心理护理这个时期的孕妇一般会有很多次的产前检查,医生要尽可能让孕妇感觉到自己得到重视并为其提供合理的检查。

也应该积极解答孕妇产生的各种疑问,规范孕妇的行为,让孕妇更好地了解胎儿的运动状况。

2. 分娩期心理护理分娩是孕妇和家庭最期待的日子之一,也是孕妇和家庭心理上最为重要的时刻。

在这个过程中,医疗人员和家庭应该尽可能地为孕妇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并尽力减轻孕妇的痛苦。

以下是分娩期心理护理的几个关键性建议:(1)提供良好的分娩环境分娩环境会影响孕妇的心理状态和意愿程度。

医院可以将房间安排得舒适、宽敞,带来更良好的分娩体验,且有关的一些心理静音常常产生正面效应。

(2)给予专业的医护护理医生和护士应该是产妇和家庭的支持者和伙伴,全天候为其提供专业的诊疗和护理。

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

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

孕产妇的心理特点和心理护理孕产妇是指怀孕或分娩期间的女性,她们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因此具有一些特点和需求。

对于孕产妇的心理护理,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技巧,以帮助她们应对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并提供支持和关怀。

一、孕产妇的心理特点:1.情绪波动:孕产妇由于激素水平的改变,常常会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如焦虑、抑郁、易怒等。

这些情绪的波动可能是由于身体的不适、对待婴儿未知的担心和压力等因素引起的。

2.对自我形象的改变:怀孕和分娩过程中,孕产妇的身体外貌和体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可能会对她们的自我形象和自尊心造成影响。

3.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孕产妇可能会对将来作为母亲的角色和责任感到不安和担忧。

对于初为人母的女性来说,她们可能会面对育儿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缺乏,这也会增加她们的不确定性和焦虑感。

4.更多的依赖和支持需求:孕产妇常常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爱,特别是来自家人、朋友和医护人员的支持。

她们需要理解和尊重,以及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帮助。

二、孕产妇的心理护理:1.提供信息和教育:医护人员可以向孕产妇提供关于怀孕、分娩和育儿等方面的信息和教育,帮助她们理解和应对身体和心理上的变化。

这包括提供有关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建议,以及育儿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医护人员应与孕产妇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关系,倾听她们的需求和担忧,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

这可以通过亲切的交流、关心和理解来实现,让孕产妇感到被关注和支持。

3.提供情感支持:对于情绪波动的孕产妇,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倾听、表达理解和关心的话语来提供情感支持。

他们可以鼓励孕产妇与亲人和朋友进行沟通,寻求支持和分享感受。

4.建立自尊和自信:医护人员可以帮助孕产妇建立自尊和自信心,鼓励她们关注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提醒她们重视自己的价值和优点,帮助她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5.促进社交互动:孕产妇可以通过参加孕产教育班、产前瑜伽等活动,与其他孕妇和新妈妈进行交流和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提纲摘要
关键词
一.引言
二.产前的心理护理
1 产前心理护理的概念
2 护理对策
三.具体产程的心理护理
1 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2 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3 第三产程心理护理
四.产后的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产妇的心理护理
摘要:分娩是一个生理过程。

产妇临产前中后生理和心理会发生很大变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直接影响产程进展,造成分娩障碍及产后出血增多等不良后果。

因此,我们产科工作人员应针对产妇在各个阶段的不良情绪,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减轻其心理压力,使其以最佳的心态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顺利完成分娩。

产后促进母婴之间的感情关键词:产妇产前产后心理护理
一引言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 护理工作已从以前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随着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心理护理已被广大护理人员认可和接受,并且应用到了各个方面。

近几年来,对产妇的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母婴安全是关键。

因为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处于分娩时的初产妇心情特别复杂,不良情绪可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子宫收缩抑制和子宫血管收缩,最终出现产程延长,使分娩不能正常进行,可导致滞产、难产、手术产等,为避免或减少这些情况发生,应重视产妇的心理护理,使产妇以最佳的心态结束分娩。

心理护理的运用在产妇分娩过程中,能提高孕妇和胎儿安全系数,降低剖宫产术,取得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对待产妇一般护理的同时,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产前的心理护理
1 产前心理护理的概念
所谓孕妇产前心理是指孕妇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意志、性格及情感等等。

孕妇产前心理状态是复杂的, 既有将做母亲的喜悦, 又有面对生产的焦虑、忧愁情绪, 这种复杂和矛盾的心情必然会从心理和情感上表露出来。

孕妇产前心理一般可归纳为四种:
(1)理智型: 一般文化程度较高, 情绪上比较稳定。

(2)恐惧型: 孕妇本人对医学、生育、生理等科学知识缺乏, 情绪不稳定, 多疑, 恐惧与担心。

(3)愚昧型: 文化素质低, 对生儿生女特别关心, 有的怕这怕那, 顾虑重重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4)中间型: 这种孕妇所占人数最多。

2 护理对策
俗话说:“瓜熟蒂落”,胎儿在宫内生长发育成熟后要离开母体,降临人间,这时产妇的心情往往是兴奋、焦虑、紧张及担心能否顺利分娩等异常的心理,首先医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养、自信的外表、亲切和蔼的形象,能与产妇进行有效沟通。

待产妇如亲人就像亲姐妹、亲闺女一般。

无时无刻都能让产妇感受到医务人员对她的关心、温暖和爱,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次主动了解产妇思想上及家庭情况,正确运用语言艺术,做好思想上的沟通,取得产妇和家属的信任。

医务人员的音调,用词,表情都会引起产妇的不同反应,因此,医务人员的语言,行为,心理状态及服务质量对促进孕妇在待产,分娩时的心里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能否顺利分娩起着巨大作用。

针对不同的心理反应,做出不同的护理对策。

孕妇焦虑恐惧心理来源于多方面。

如:怕孩子有畸形,怕产痛,怕难产等等, 她们情绪非常紧张。

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耐心向她们解释。

加强她们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 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和紧张心理, 注意饮食和休息, 并对其进行无痛分娩教育, 使她们有了对分娩的信心和决心, 对分娩过程有一定的安全感。

孕妇面临人生关头的决择, 心理状态是复杂的, 顾虑也是多种多样的,总之情绪非常紧张,心理变化复杂。

因此, 要把心理护理放在首位, 正确对待孕妇, 并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她、关心她、安慰她、帮助她, 使产妇的生理心理都处于最佳状态。

在心理护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努力钻研业务技术, 不断提高护理水平, 并及时对孕妇介绍产前护理知识, 尽快使她们消除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情绪。

通过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 取得孕妇及家属的配合, 解除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 取得最
佳护理效果。

心理护理要因人而异进行心理引导, 只有这样才能使护理人员逐渐进入孕妇心理, 并成为重要角色。

心理因素既是致病的原因, 也是治病的条件, 并可提供防病的依据。

努力做好孕妇产前的心理护理, 以帮助产妇顺利度过分娩期。

三具体产程的心理护理
1 第一产程心理护理
第一产程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时期。

针对第一产程时间长,宫缩痛,容易使产妇疲劳,如果产程观察不仔细,产妇不合作,处理不当,容易对产妇安全产生不利。

因此应设护士陪产,并根据产妇文化程度、职业、性格及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如知识分子性格内涵,易受暗示,护理过程中以宣教为主,同时把每次检查的结果及时反馈给产妇,以调动其积极性,对自制力强的产妇,多给予鼓励,同时劝其反映自己的不适,自制力差的产妇,多给予安慰,积极合作时给予表扬,采用愉快诱导教育法,对产妇少批评,不指责,更不能训斥和表示厌烦,必要时给一些止痛剂,对神经类型较兴奋的产妇,每次宫缩来临,产妇惊慌失措,护士应耐心解释。

每次宫缩时用手平放在产妇腹部,了解宫缩强度、频率,宫缩过后,听胎心音,把每次宫缩及胎儿的情况告知产妇。

告知产妇,第一产程要养精蓄锐,喊叫呻吟会过早消耗体力,对分娩不利。

宫缩进入活跃期后,宫缩会越强,收缩期长,间歇期越来越短,大多数产妇难以承受宫缩痛,会大声喊叫、呻吟,加上胎头下降压迫直肠产生排便感,部分初产妇随着产程进展,伴随羊膜囊破裂,羊水流出等系列情况出现时,往往会恐慌不安,这时护士应告诉产妇宫缩,胎儿下降,羊水破裂是正常现象,并及时指导产妇放松,不过早使用腹压,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变化,监测产妇血压、脉搏情况,监测宫缩及胎心音变化,认真描绘产程图,及时指导产妇排空膀胱。

破膜后立即听取胎心音,注意是否脐带脱垂等异常情况。

如果出现胎膜早破应指导产妇抬高臀部,预防脐带脱垂。

宫缩间歇期,适时为产妇补充水份电解质及能量,防止产妇虚脱及电解质平衡失调,让产妇顺利度过第一产程。

2 第二产程心理护理
当初产妇宫口开至(10cm),经产妇宫口开大(3~4cm),宫缩良好时,告知产妇进入第二产程,在第二产程中,助产人员要更加和颜悦色,忙而不乱.熟练果断,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与解释.给产妇安全的感觉.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

官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时再作屏气。

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给产妇信心,使产妇对我们更加信赖,以取得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温馨待产可以加深护士与产妇之间的感情,
增强产妇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感,实施护士陪产,可加强对临产妇心理状态的观察,及时针对性进行心理疏通、护理,从而及时解除各种生理、心理不良因素的影响,让产妇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以最佳的身心状态完成分娩过程。

3 第三产程心理护理
随着胎儿的娩出, 产妇感到身心放松, 这时产妇最关注的是新生儿的健康与否, 及新生儿的性别, 尤其是农村的产妇, 重男轻女的旧传统思想已根深缔固, 当产妇得知结果与愿相违时, 表现出悲伤和失望, 不能与助产士很好配合工作, 完成最后的分娩。

新生儿性别与产妇所愿相违时, 可暂不把情况告知, 而待胎盘娩出, 子宫收缩良好后再将实情告知, 热情开导, 使其消除传统思想的影响, 树立正确的生育观, 避免发现产后大出血的危验。

总之,在产科临床分娩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她关系到母婴健康.家庭的幸福。

也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

四产后的心理护理
产后耐心指导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 使产妇与婴儿早接触, 促进母婴感情, 鼓励产妇尽早补充营养以恢复分娩过程中消耗的体力促进乳汁分泌, 做到“两全齐美”加强健康宣教, 使新妈妈遇到问题应对自如, 预防伤口感染。

参考文献
[1] 满力姜世昌。

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J]。

护理学杂志. 2003,18(1).
[2]高琴,产妇分娩前的心理与护理[J].中国社区医学.2007,13(3-4).
[3]王莲, 赵淑艳, 段连玲. 浅谈临产前后产妇心理护理[J]. 实用医技杂志. 2005,
1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