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导学案答案
2020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课时作业23: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第6课《儒林外史》——匡超人(时间:45分钟满分:45分)一、语言建构与运用(30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染.泡(rǎn)朱履.(fù)冠.冕(ɡuān)给.事中(jǐ)B.藩.司(fān) 盘桓.(xuán) 敝.友(bì) 国子监.(jiàn)C.肄.业(sì) 装奁.(lián) 荫.袭(yìn) 拗.不过(niù)D.诰.命(ɡào) 装殓.(liàn) 什.物(shí) 补了廪.(lǐn)答案D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桓”应读“huán”;C项,“肄”应读“y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纯洁面如土色肄业千真万确B.粘帖竖旗杆责备沉鱼落雁C.盘桓摽梅之候装奁闭月羞花D.侥幸眼花缭乱恍若九霄云外答案B解析帖—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贫穷落魄的多。
《儒林外史》是专写知识分子的小说。
吴敬梓真是把________的知识分子写活了。
没有中举前的周进和范进等的形象,真是刻画得________,至今还________。
中国历史上有一批穷困的知识分子,贫无立锥之地,决不会没有面团团的富家翁相。
中国诗文和老百娃嘴中有很多形容贫而瘦的穷人的话,什么“瘦骨嶙峋”,什么“骨瘦如柴”,又是什么“瘦得皮包骨头”,等等,都与骨头有关。
这一批人一无所有,最值钱的仅存的“财产”就是他们这一身瘦骨头。
这是他们人生中最后的一点“赌注”,轻易不能押上的,押上一输,他们也就“涅槃”了。
然而他们却________喜欢拼命,喜欢拼这一身瘦老骨头。
他们称这个为“骨气”。
()。
要举实际例子的话,那就可以举出很多来。
《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就是这样一个人,结果被曹操假手黄祖给砍掉了脑袋瓜。
近代有一个章太炎,胸佩大勋章,赤足站在新华门外大骂袁世凯,袁世凯不敢动他一根毫毛,只好钦赠美名“章疯子”,聊以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课时作业17: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第6课《儒林外史》——匡超人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给谏大喜,进去和夫人说下,择了吉日,张灯结彩....,倒赔数百金装奁,把外甥女嫁与匡超人。
B.如此恶棍,岂可一刻容留于朗朗乾坤....之下!C.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D.时间过得真快,好像昨天刚刚进入高中,可转眼间离毕业的日子已经是屈指可数....,心里不免有些惆怅。
答案 C解析C项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此处用来形容科学家的勇气不恰当,属贬词褒用。
A项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B项朗朗乾坤:指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D项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那丈人郑老爹见女婿就要做官的人,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
B.总是你这天灾人祸的,生生的把我一个娇滴滴的女儿送死了!C.行业标准有利于市场竞争更加规范,只有不断优化商业模式,提升用户体验,才能使一家公司良性发展。
D.我们应该完全有信心吸收一切人类的优秀资源,包括后现代的好的方面,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迈向新时代。
答案 C解析A项句式杂糅,删掉“的人”。
B项语序不当,“生生的”放在“女儿”后面。
D项“一切人类的优秀资源”有歧义。
3.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A.余素鄙陋,一事无成,反受此殊遇,非陨首结草,不可报也!B.日前,因家庭之故,辱贤弟垂示,兄非草木,宁不知感激乎?C.贵稿因排版问题所搁置,延误甚久,十分抱歉,现已出版,万乞见谅!D.礼物微薄,聊表私衷,万望笑纳,事情进展如何,仍望随时告知。
答案 B解析“垂示”,意赐示,一般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而语境中是弟弟对兄长,所以不合适。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比较是认识对象间的相同点或相异点的逻辑方法。
课时作业21: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后(行进中落在别人后面) 县尊(县官)B.隐占身体(作潜伏的意思) 诰命(封建时代受过封号的妇女)C.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 补了廪(取得廪生的名义,成为资深的生员)D.掼(扔) 藩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的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没有谁能抽离时代而踽踽独行,也没有谁不被时代气质所________。
“国家一定要更开放,开放才有未来”。
任正非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
改革开放塑造了中国企业家的气质,中国企业家也在不断“刷新”改革开放的风貌。
任正非身上体现出的开放气度,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年代的总体精神气质,(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是打开国门还是关闭大门?是共创繁荣还是________?答案不言自明。
华为和中国企业,顺应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发展,契合了历史发展潮流,势必获得了更多的正向回馈。
中国企业是善于学习的企业,中华民族是善于学习的民族。
葆有这样的大局观和胸怀,我们就不会陷入局部发展利益的窠臼;秉持这种精神气质奋力前行,我们就能取得更为________的成就。
世界十大互联网企业,中国占据四席;一批批中国企业在国内________,也积极走出国门,为世界经济做出应有贡献,就是最好的佐证。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涵养顾影自怜丰沛风生水起B.涵盖顾影自怜丰沛风行水上C.涵养孤芳自赏丰饶风生水起D.涵盖孤芳自赏丰饶风行水上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精神气质,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
B.这种精神气质,是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
C.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和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都来源于这种精神气质。
D.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都来源于这种精神气质。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含答案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1.可憎(zēng) 2.肄业(yì) 3.诰命(gào) 4.盘桓(huán) 5.妆奁(lián) 6.衣衾(qīn) 7.装殓(liàn) 8.招赘(zhuì) 9.权厝(cuò) 10.孝悌(tì) 11.藩司(fān) 12.泥淖(nào)(二)多音字 1.监2.差⎩⎨⎧ 差遣chāi 参差cī3.吓4.什⎩⎨⎧ 什物shí什么shén5.揣6.冠⎩⎨⎧衣冠人物guān 沐猴而冠guàn7.横 8.拗⎩⎨⎧执拗niù拗断ǎo二、写准字形1.2.⎩⎨⎧ 竖旗gān 杆立gān 竿见影3.4.⎩⎨⎧ 散qì讫qì迄今为止5.6.⎩⎨⎧ jiǎo 侥幸ráo 饶恕 7. 8.⎩⎨⎧diàn 玷辱zhān 沾染三、辨析词语1.盘桓 徘徊 彷徨例 句①这条几乎是在半山腰上开辟出来的“天路”,它盘桓于崇山峻岭之间。
最低海拔为146米,最高海拔达到875米,落差竟达700多米。
②当日,我市上空云量较多,温度一直徘徊在4.3℃至10.3℃之间。
外出感觉舒服。
③《单身公寓》有着浓郁的都市情调和幽默机智的对话,将中年金领的危机、年轻白领的彷徨、新新人类的洒脱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辨 析盘桓:①逗留;徘徊。
②回环旋绕。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比喻犹疑不决。
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思量 打量 例句 遇事多思量,一打量就作出判断,往往失之准确。
辨析思量:考虑;想念,记挂。
打量:观察(人的衣着、外貌);以为,估计。
四、成语释义1.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2.光天化日:文中比喻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课标版教材,涉及章节为《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五章“三角形”,具体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判定和应用。
重点讨论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判定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普遍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图片:三角形自行车架、三角形桥梁等。
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知识讲解:(1)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2) 三角形的性质:角、边、面积等。
(3)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例题讲解:例题1: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例题2: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和分类:用图表形式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2. 性质和判定方法:用文字和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3. 例题解答:用步骤和图示展示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习题2:求证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 答案:习题1答案:图形①为等腰三角形,图形②为直角三角形,图形③不是三角形。
习题2答案:通过勾股定理证明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三角形结构的生活实例,深入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课时作业20: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语言应用(2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大肆侵害着人类健康。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
为守护百姓的健康,广大医护人员冲在第一线,成为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主心骨”和“定心丸”。
这些“白衣战士”,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与死神竞速,用满腔的工作热情来履行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生动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不懈追求,在最危险的地方出最崇高的精神品质。
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使命担当、职业素养、专业知识,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
有人闻令而动,瞒着家人深夜驰援湖北武汉;有人主动请缨,夜以继日奋战在救治一线;有人孜孜不倦,不断向公众普及科学防控知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紧要关头,广大医护人员经受了严峻考验,做出了巨大贡献。
病毒无情人有情。
医护人员是最可爱的人,也是最可敬的人。
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里,医护人员和患者竖起大拇指互相鼓励,定格了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温暖瞬间。
这是的决胜战线,也是不容有失的生命防线。
我们向每一个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白衣战士致敬,向每一位奉献在救死扶伤岗位的白衣天使学习。
只要万众一心、,疫情防控阻击战定能捷报频传,广大医护人员定能早日凯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展现彰显同仇敌忾同舟共济B.展现彰显众志成城风雨同舟C.彰显展现众志成城同舟共济D.彰显展现同仇敌忾风雨同舟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命担当、职业素养,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屏障。
B.疫情当前,广大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使命担当,是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屏障。
课时作业7:第6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染.泡(rǎn)朱履.(fù)冠.冕(ɡuān)给.事中(jǐ)B.藩.司(fān)盘桓.(xuán)敝.友(bì)国子监.(jiàn)C.肄.业(sì)妆奁.(lián)荫.袭(yìn)拗.不过(niù)D.诰.命(ɡào)装殓.(liàn)什.物(shí)补了廪.(lǐn)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怠慢教习沉鱼落雁张灯结彩B.女婿嫦娥九宵云外闭月羞花C.吹嘘泥淖戛然而止赏罚分明D.轴心拙稿眼花缭乱大吹大擂3.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 )A.话说匡超人看了款单,登时面如土色,真是“分开两扇顶门骨,无数凉冰浇下来。
”B.到织锦店里织了三件补服:自己一件,母亲一件,妻子一件。
C.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D.自从那年到杭州,至今五六年,考卷、墨卷、房书、行书、名家的稿子,还有《四书讲书》《五经讲书》《古文选本》——家里有个账,共是九十五本。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最近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5.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清时期,社会小说的两种表现形式主要是“讽刺小说”和“谴责小说”,《儒林外史》和《官场现形记》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匡超人》参考答案学习过程:一.走进文本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许以"伟大"二个字的只有两部作品,一是《红楼梦》,一是《儒林外史》,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选自《儒林外史》中的文章《匡超人》,重温伟大作品,体会伟大之处。
二.说说你知道的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儒林外史》的结构:本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往往一回或者几回描写一个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为引子,例如,正文部分首先写的是周进,由周进选录范进,小说转入对范进的描写,又由范进路遇了严监生,接着小说开始对严监生的描写,严监生的遗物给他的哥哥严贡生,小说开始描写严贡生;同样,由范进写到王惠,由王惠写到蘧公孙,由蘧公孙写到娄府二公子;由蘧公孙写到马二先生,由马二先生写到匡超人,像串糖葫芦一样串在一起,创造了一种"糖葫芦式"结构。
鲁迅评价"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能紧紧围绕反对科举制度这个主题,让各类人物与事件轮番出场,能深刻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4、《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所具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讽刺艺术。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达到中国古典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三.探讨《匡超人》的形象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书中正面人物杜少卿等也不过三回的篇幅)。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文来了解一下。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8-9段,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小结: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态百出之人,是什么使他蜕变的呢?介绍节选部分的相关情节:匡超人出身贫寒,在流落杭州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后遇马二先生资其路费,并嘱咐:要想在世上出人头地,必须以文章科举为重,光宗耀祖才是大孝。
回乡后,他白天杀猪,卖豆腐,给父亲做好吃的和买药。
晚上便一边服侍父亲一边读书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
一次,家中失火,他哥独自逃命,是他冲进房内,背出父亲,又跑回来,救出母亲和嫂子,后脚刚迈出门槛,火就到了门口。
闲着时,便到门口与邻居下象棋。
一日晚上在烛光下读书时,被路过的知县发现,感其孝心和苦读,提携他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
后知县被审,他惟恐祸及自身,在潘保正的帮助下,躲回到杭州。
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
这些人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清高,内心希望借此侥幸获取名利。
于是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
后碰到衙役潘三。
他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
匡超人和他一起伪造朱签、替人考试等,颇赚一些钱。
潘三也没有亏待他,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娶了亲。
小结:我们不禁叹息,这个原本淳朴善良的匡超人,怎么会堕落成无耻之徒呢?你怎么认为?明确:一个人本性的改变与他本身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关。
马二先生、假名士们、潘三是他生活与交往的圈子。
马二先生是一心鼓吹通过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富贵的人;假名士们借附庸风雅希冀名利双收;潘三是不择手段求取功名富贵的人。
功名富贵是他们的主流意识。
在这个丑陋无形但又有巨大力量的环境的引诱与挤压下,生活其中的匡超人这样的青年士子,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学会了吹牛拍马、坑蒙拐骗、装腔作势,逐渐丧失了淳朴的本性。
这样作者就借匡超人表达了功名富贵观念毁灭了青年士子的精神生命的深刻主题。
作者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得益于他的高超的描写手法。
鲁迅评价说,吴敬梓的写人艺术高超,能摄魂勾魄,那么在节选的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匡超人的?2、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例一: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
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例二: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例三: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匡超人道:"这也是第的好友。
这马纯兄理法有余,才气不足;所以他的选本也不甚行。
选本总以行为主,若是不行,书店就要赔本;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语言描写)四.延伸拓展--《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写实:作者退居幕后,不作评介例子一: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
"这时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
"例子二:"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
高松年老于世故,直盯着对方。
方鸿渐惶遽地说:"没有呀!我真没有收到呀!重要不重要?高先生什么时候发的?""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
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
《围城》分析:通过与《围城》中的片段比较,《围城》中作者有对人物的表情做介绍与评价的语句:"一般人撒谎""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表明高松年在说谎;《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的表里不一,虚伪撒谎是通过他与小厮的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作者退居幕后,没有作评论与介绍。
2、细节:刻画形象,画龙点睛例子三: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
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分析:两个手指头,平平常常,微不足道。
可是,吴敬梓却牢牢地抓住了它,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严监生气息奄奄,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总是断不了气。
他关心着一件事情,挣扎着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关心着一件什么样的重大事情呢?不是两位亲人不得见面,也不是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更不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而是灯里两根灯草费了油!点灯费油,死不瞑目!吴敬梓就是这样,通过对两个指头的着力描摩,表现了一个封建地主的悭吝、贪欲、爱财如命的性格,丰富了这一典型的文学形象。
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
与《皇帝的新装》中的两个骗子的手段异曲同工。
3、夸张:成倍夸大,强化形象例子四: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
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
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
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
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
吃完了出来,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
山门旁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吃了一碗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