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匡超人导学案教师版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第一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匡超人的生平介绍,主要成就及影响,以及其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匡超人的生平事迹,掌握其主要成就及其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2. 学习匡超人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对匡超人一生事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匡超人科学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教学重点:匡超人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成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家事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的贡献,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新课内容:(1)介绍匡超人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在科技领域的贡献。
(2)详细讲解匡超人的主要成就,分析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影响。
(3)学习匡超人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实践的重要性。
3.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科技创新成果,体会科学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匡超人相关的科学史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与匡超人科学精神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内容:(1)匡超人简介(2)主要成就(3)科学精神内涵与价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匡超人的事迹,谈谈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更多关于匡超人的资料,深入了解其科学精神,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
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但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深化。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通过本文学习,学生将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匡超人的细节刻画,展现其优秀品质及时代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提高写作技巧。
2. 了解匡超人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重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学习笔记、课外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匡超人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朗读: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理解文章内容。
3. 讲解: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讲解匡超人的优秀品质。
4. 例题讲解:以文章中的一段描写为例,指导学生分析并模仿写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熟悉的人物,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描写,互相交流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主要人物:匡超人3.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4. 优秀品质:正直、勇敢、善良、无私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人物描写方法,但在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仍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鲁迅小说精选》,进一步了解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积累写作素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人物描写方法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实践。
2. 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教案:匡超人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儒林外史》,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匡超人的人物在科举制度下的生活遭遇。
通过分析匡超人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匡超人的经历及其性格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科举制度对匡超人命运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领悟作者通过匡超人形象所要表达的批判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意图。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分析匡超人的经历,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难点:深入剖析匡超人性格的形成及其在科举制度下的悲剧命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儒林外史》文本、相关论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一个人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应该如何才能取得成功?”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儒林外史》中有关匡超人的章节,概括其经历和性格特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课堂讲解(2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进行讲解。
详细解析匡超人的经历、性格特点及其在科举制度下的悲剧命运。
强调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分析例题中匡超人的表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匡超人形象。
五、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匡超人形象分析1. 经历:家道中落→努力学习→科举考试→命运悲剧2. 性格特点:聪明、勤奋、善良、悲观、妥协3. 科举制度的影响:命运悲剧、人性扭曲、社会风气败坏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匡超人的性格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答案:匡超人性格特点:聪明、勤奋、善良、悲观、妥协。
形成原因:家庭环境的影响、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压迫、个人命运的无奈。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科书第九册第四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该文通过对匡超人的人物形象刻画,描绘了一位在艰苦环境中依然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少年形象,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2. 领悟匡超人勤奋好学、拼搏进取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与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把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原文、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引发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背景、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3. 分析:对匡超人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分析,讲解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4. 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人物描写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主题:匡超人2.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3. 文章主旨:勤奋好学、拼搏进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鲁迅全集》中的人物描写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课后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设计;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

2024年匡超人教案人教课标版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人教课标版教材,涉及章节为《数学八年级下册》的第五章“三角形”,具体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分类、性质、判定和应用。
重点讨论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和判定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不同类型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 能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以及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多媒体课件。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的普遍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示图片:三角形自行车架、三角形桥梁等。
提问:这些物体为什么采用三角形结构?2. 知识讲解:(1) 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2) 三角形的性质:角、边、面积等。
(3) 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 例题讲解:例题1: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例题2:证明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和分类:用图表形式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
2. 性质和判定方法:用文字和符号表示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
3. 例题解答:用步骤和图示展示解题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习题2:求证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2. 答案:习题1答案:图形①为等腰三角形,图形②为直角三角形,图形③不是三角形。
习题2答案:通过勾股定理证明三角形ABC为直角三角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应用。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三角形结构的生活实例,深入了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人物春秋”中的《匡超人》一文。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课文阅读理解、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探讨作者通过匡超人传达的深层含义、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匡超人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本文的描写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从匡超人的故事中汲取人生哲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形象特点及其深层含义,理解本文的描写手法。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古今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思考,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人公——匡超人。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匡超人的形象特点。
3. 例题讲解: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讲解本文的描写手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作者通过匡超人传达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匡超人》2. 匡超人的形象特点:正直、勇敢、无私、忠诚3. 描写手法:对比、象征、讽刺4. 作者传达的深层含义:坚守信念,勇敢面对困难,追求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匡超人的形象特点,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2)运用本文的描写手法,写一篇描绘身边人物的作文。
2. 答案:(1)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分析示例:正直,面对邪恶势力敢于斗争;勇敢,面对困难毫不退缩;无私,为了国家利益舍弃个人利益;忠诚,对国家和皇帝忠诚。
(2)作文示例: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描绘一位身边的人物,展现其性格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匡超人形象的理解较为深入,但在描写手法方面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人物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选修《匡超人》,主要内容包括:1. 教材章节:第三章《匡超人的成长》2. 详细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了匡超人从一个贫苦家庭的少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逐渐成长为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匡超人的成长过程,理解其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正能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成长过程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内心世界。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励志成长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人或事给你带来了正能量?2. 阅读引导:让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了解匡超人的成长过程。
3. 讲解分析:(1)童年时期:讲解匡超人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分析其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2)少年时期:讲述匡超人结识恩师,接受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
(3)青年时期:分析匡超人参加科举考试,勇敢追求理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远大抱负。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一道关于匡超人成长过程的阅读理解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对匡超人的认识,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2. 内容:(1)童年: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向上(2)少年:知识改变命运(3)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勇往直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无固定答案,要求学生真实、生动地展现自己的成长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匡超人的成长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

匡超人优秀教案上课实用讲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章节,详细内容为《匡超人》一文。
本文通过对匡超人形象的细腻刻画,展示了其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感知能力。
2. 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绘,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3.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技巧的掌握,学会从人物言行中感悟精神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匡超人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匡超人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a. 外貌描写: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匡超人外貌的描绘,分析其作用。
b. 言行描写:分析匡超人言行举止的描写,感悟其精神品质。
c. 心理描写:通过匡超人的内心活动,理解其在逆境中的乐观态度。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匡超人的认识,以及从中学到的人物描写技巧。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人物描写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人物描写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匡超人形象特点:身处逆境,乐观向上2. 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言行、心理3. 写作技巧:细腻描绘,展现精神品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一位乐观向上的人物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人物描写方法,对匡超人形象特点的理解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其他关于人物描写的文章,提高学生对人物描写的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匡超人》主备:田阳、刘晓琴、王宝龙审核: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主题、艺术成就。
2、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重难点:重点:分析匡超人的人物形象。
难点: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明确: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
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
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
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
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
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
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介绍《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明确:《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1)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2)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3)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3、字音辨识可憎()踌躇()诰命()盘桓()妆奁()衣衾()装殓()丝绦()孝悌()泥淖()睿智()藩司()茧绸直裰()缮写()二、课堂研讨《儒林外史》为我们塑造了近200个生动鲜活却又令人含泪去笑的人物形象,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匡超人的形象别具意义,作者不惜笔墨,用了五回多的篇幅来描写他。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今天我们通过节选的课文来了解一下。
1、结合课文节选部分的第4-6段以及第8-9段,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明确: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厚颜无智--吹嘘自己(第9段)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
2、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征?例一: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
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例二: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例三: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语言描写)3、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明确: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
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
当尽孝与科举功名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
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
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
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
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三、巩固检测(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给(gěi)事中肄(yì)业掼(guàn)下来B.藩(pān)司词讼(sòng) 飕(sōu)的一声C.踌躇(chú) 诰(gào)命恁(nèn)大年纪D.补廪(lǐn) 装奁(lián) 摽(piāo)梅之候【答案】C(A给:jǐ,B藩:fān,D摽:piǎo)2.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落后(行进中落在别人后面)B.隐占身体(作潜伏的意思)C.祭酒(国子监的主管官)D.掼(扔) 县尊(县官) 诰命(封建时代受过封号的妇女) 补了廪(取得廪生的名义,成为资深的生员) 藩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的官)【答案】A(落后:后来;县尊:对知县的尊称)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国有企业难以遏制管理层对国有资产的巧取豪夺?关键在于所有者缺位,在于经营者缺乏制度化约束。
B.“老老实实读书,规规矩矩做人”,两句朴实的话语,是老师送给我们的心灵鸡汤。
C.陈格雷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不知所云。
D.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答案】C(A项,巧取豪夺:用欺诈的手段取得或凭强力夺取(财物、权利),贬义词。
B项,心灵鸡汤:新兴成语,语出美国作家坎菲尔和汉森合著的畅销书,指含有知识、智慧和温暖的话语。
C项,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语言混乱,所说内容让人无法理解。
含贬义,易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D 项,薪尽火传:比喻学问技艺代代相传。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冰岛研究人员发现了首个有助抗老年痴呆的基因变异类型,携带这种基因变异类型的人进入老年后出现痴呆症状的风险大大减少。
这一发现有助于寻找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方法。
B.最新研究发现,每天坐三个小时以上将导致预期寿命减少两年,就算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没有吸烟等不良嗜好,也无助于改变这一结果。
C.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吃饭时养成了边吃边用手机上网,然而医生发出警告,这种行为会影响消化,时间长了甚至可能造成消化系统紊乱。
D.新疆吐鲁番地区胜金店墓地出土的人腿假肢,经过严谨的科学考证,被证实是距今约2300年左右的人类假肢。
它比此前公认的世界最早的人类假肢早了数百年。
【答案】B(A项,搭配不当,“风险大大减少”应改为“风险大大降低”;C项,成分残缺,在“上网”后加“的习惯”;D项,语。
)意重复,可以去掉“约”或“左右”5.下面根据情节概括的人物性格特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赴京巴结李给谏,考取教习——热衷功名B.惊闻潘三被抓,怕牵连,拒相见——人情冷暖C.攀高结贵,匡超人停妻再娶——爱慕虚荣,薄情寡义D.长安路上遇牛布衣,吹自己贬马纯上——自高自大,骄傲自满【答案】D(应为“恬不知耻,忘恩负义”)6.下面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写匡超人考取功名后喜不自胜,得意忘形,充分暴露出他追求功名的狂热。
这也是他人格变化的转折点。
B.匡超人做官以后蛮横地打发妻子回乡,到了京师重又娶妻,表现了他攀龙附凤,嫌贫爱富的卑鄙心理。
C.匡超人不知“先儒”何义,可见他不学无术,胸无点墨。
由此可见当时学风不正,社会黑暗,像匡超人这样厚颜无耻之人竟然入太学,真是颠倒黑白。
D.匡超人说,“唯有小弟的选本,外国都有的”虽有吹嘘之嫌,但也说明他擅长文化交流活动。
【答案】D(那是匡超人厚颜无耻的胡说)(二)语段精读阅读课文“话说匡超人看了款单,登时面如土色……享了几个月的天福”语段,回答7~8题。
7.选文第一段中写匡超人知道潘三落难后的恐慌和逼迫娘子的蛮横,主要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了匡超人什么性格?明确: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躲避遭祸的潘三,表现了他的虚伪、势利;逼娘子下乡,表现了他的急功近利。
8.小说叙述匡超人有妻又娶妻一事,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含义?明确:停妻再娶一事,并非匡超人一例,作者意在借助此事讽刺当时士林阶层攀龙附凤、嫌贫爱富的畸形心理。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