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习重点1.记:把握本文的字音、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把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特别,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头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受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糊涂的熟悉。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头,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伴侣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其次十回“匡超人快乐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表达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 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 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 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 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 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 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 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 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 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 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户也一反常态,到处说他早就知道他的女婿是文曲星下凡, 不会与常人一样的,对范进更是毕恭毕敬。后来,范进入 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 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 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的时候,他却以为是明朝的 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制度不仅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 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 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 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 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 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 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 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 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 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 一能员”。
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 身上。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 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 的道理。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 夜晚伴父亲,念文章”。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 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后 来知县被审,他唯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 杭州。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 来聚会,互相唱和。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 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妻。
语文同步优化指导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课件: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二、字形辨认 yì 肄 业
1.酒sì 肆 招zhuì 赘
3.桀ào 骜 不驯 直duō 裰
5.点zhuì 缀
竖旗ɡān 杆 2.立ɡān 竿 见影
bì 敝 人 4.荫bì 蔽
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
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
股取士恨如仇敌。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
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艺术 他“寓庄于谐”的叙事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举 评价 足轻重的地位。
四、词语积累
1.宴尔: _安__乐__。__《__诗__经__·邶__风___·谷__风__》__有__“__宴__尔__新__昏___(婚__)_”_的__诗__句__。__后_ _来__就__用__“__宴__尔__”__指__新__婚__。__也__作__“__燕__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日 , 我市上空云量较多 ,温度一直徘徊 在4.3℃至 10.3℃之间,外出感觉舒服。
③《单身公寓》有着浓郁的都市情调和幽默机智的对话, 将中年白领的危机、年轻白领的彷徨、新新人类的洒脱都刻画 得入木三分。
高中语文(人教版 选修 中国小说欣赏)教师用书: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含答案

课文节选的部分为匡超人二到杭州,灵魂发生急剧蜕变之后的故事。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1.可憎(zēng) 2.肄业(yì) 3.诰命(gào) 4.盘桓(huán) 5.妆奁(lián) 6.衣衾(qīn) 7.装殓(liàn) 8.招赘(zhuì) 9.权厝(cuò) 10.孝悌(tì) 11.藩司(fān) 12.泥淖(nào)(二)多音字 1.监2.差⎩⎨⎧ 差遣chāi 参差cī3.吓4.什⎩⎨⎧ 什物shí什么shén5.揣6.冠⎩⎨⎧衣冠人物guān 沐猴而冠guàn7.横 8.拗⎩⎨⎧执拗niù拗断ǎo二、写准字形1.2.⎩⎨⎧ 竖旗gān 杆立gān 竿见影3.4.⎩⎨⎧ 散qì讫qì迄今为止5.6.⎩⎨⎧ jiǎo 侥幸ráo 饶恕 7. 8.⎩⎨⎧diàn 玷辱zhān 沾染三、辨析词语1.盘桓 徘徊 彷徨例 句①这条几乎是在半山腰上开辟出来的“天路”,它盘桓于崇山峻岭之间。
最低海拔为146米,最高海拔达到875米,落差竟达700多米。
②当日,我市上空云量较多,温度一直徘徊在4.3℃至10.3℃之间。
外出感觉舒服。
③《单身公寓》有着浓郁的都市情调和幽默机智的对话,将中年金领的危机、年轻白领的彷徨、新新人类的洒脱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辨 析盘桓:①逗留;徘徊。
②回环旋绕。
徘徊:①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②比喻犹疑不决。
③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思量 打量 例句 遇事多思量,一打量就作出判断,往往失之准确。
辨析思量:考虑;想念,记挂。
打量:观察(人的衣着、外貌);以为,估计。
四、成语释义1.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2.光天化日:文中比喻大家都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7.《儒林外史:匡超人》

《匡超人》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3、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4、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1、立足文本,疏通文意,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能够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2、从教材提供的选段出发,辐射到小说的有关章节,全面了解匡超人在那样的儒林环境中,是怎样从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到可笑可鄙的人的。
难点:1、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2、了解小说讽刺的艺术手法,入挖掘作品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作品及作者1.介绍作者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
吴敬梓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岁(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年,在南京21年)。
幼即颖异,善记诵。
稍长,补官学弟子员。
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
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
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
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
后卒于客中。
敬梓生平最恶举业,费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
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
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
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语文同步导学人教中国小说欣赏讲义:第四单元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Word版含答案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教案:4.7儒林外史

(一)《儒林外史》独特的艺术成就
问题一作品的独特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这部作品不仅以讽刺作为主要的艺术手段,而且在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心事件来结构故事的方式不同,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接的人物,既独立又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它奠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来的文学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立足文本,通过品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悟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评述人物的形象特征,欣赏并品味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学生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解读的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3.课堂体验
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讨论参与积极。
课后练习
对照课后问题进行思考,读出自己的感悟,记下发现并思考的问题。
章节:从士林到官场课时:3课时备课人:郑旭二次备课人:
细节描写,夸张的语言,写实手法,等等,这些是形成小说讽刺艺术的基础。
(二)中外文学视野中的《儒林外史》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要为之抱不平:“《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像不永久,也不伟大了。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穷极文士情态,争传写之。(程晋芳《吴敬梓传》)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四单元 第7课 《儒林外史》匡超人 含答案

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掌握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形容非常紧急。
其中,“刻不容缓”侧重于不容拖延,可用于形容客观的形势紧急,也可以形容主观的要求迫切;而“迫在眉睫”侧重于已在眼前,只能形容客观的形势紧迫。
例句 a.楼市提案各有各的理,多数认为抑制房价__________。
b.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说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经______________。
②顾名思义·望文生义辨析两个成语都是连动结构,但意义差别很大。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后者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例句 a.桂花蝉,______________,想是香味如桂花,或因桂花开时乃有,未详。
b.这几天“智运会”三个字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容易______________,把它和残疾人联系在一起。
四、速读感知课文初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你如何看待匡超人的这一转变?请写一个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八股选家马二先生为骗子洪憨仙送葬归来,途中碰到匡超人。
由此,故事转到匡超人身上。
匡超人流落他乡,无以谋生,只能沿街拆字,马二先生资助他盘缠回乡,并教诲一番“文章举业”“显亲扬名”的道理。
回乡之后,匡超人尽心侍奉父母,“早半日做生意,夜晚伴父亲,念文章”。
其孝心与苦读精神感动了偶然经过的知县,在他的提携下,匡超人先后中了秀才和举人。
后来知县被审,他惟恐祸及自己,在潘保正的帮助下,来到杭州。
先与景兰江、浦墨卿、赵雪斋等一帮所谓“名士”往来聚会,互相唱和。
后碰到潘保正所推荐的潘三,得其照顾,颇赚了一些银子,又在潘三的帮助下娶了妻。
接下来就是节选部分。
第二十一回“冒姓字小子求名念亲戚老夫卧病”,写的是牛浦郎在庵里念诗,趁和尚下乡念经,偷看牛布衣诗稿,喜出望外,想在同姓“牛”字上做文章。
于是请郭铁笔刻了“牛浦之印”“布衣”阴阳二方图章。
卜老爹将外甥女嫁与牛浦郎。
一日牛浦郎讨赊账路过庵前见几匹马在庵门口,便大着胆进去看,原是老和尚的学生做了京里九门提督,现齐大人请老和尚到报恩寺去做方丈。
老和尚将庵中之事托于牛浦郎就走了。
牛浦郎的祖父见店里生意一日不如一日,气出病来,不久归天,卜老爹帮办了后事。
牛浦郎从坟上回来,要棺材钱的,要布钱的都来了,只得把间半房子典给屯浮桥上抽闸板的闸牌子,小两口儿搬到卜老爹家去住。
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 (1)单音字 ①可憎.(zēn ɡ) ②踌躇..(chóu chú) ③诰.命(ɡào) ④盘桓.(huán) ⑤装奁.(lián)⑥衣衾.(qīn ) ⑦装殓.(liàn) ⑧戛.然而止(jiá) (2)多音字①拗⎩⎪⎨⎪⎧拗不过(niù)拗断(ǎo ) ②揣⎩⎪⎨⎪⎧揣知(chuǎi )挣揣(chuài )③冠⎩⎪⎨⎪⎧衣冠人物(ɡuān )沐猴而冠(ɡuàn )④横⎩⎪⎨⎪⎧ 蛮横(hèn ɡ)纵横(hén ɡ)(3)辨形组词①⎩⎪⎨⎪⎧肄(肄业)肆(酒肆) ②⎩⎪⎨⎪⎧杆(旗杆)竿(立竿见影) ③⎩⎪⎨⎪⎧赘(招赘)骜(桀骜不驯) ④⎩⎪⎨⎪⎧敝(凋敝)蔽(蔽塞) 2.涵咏词义 (1)词义理解①肄业:a.修业,学习(课程)。
b.(学生)没有达到毕业年限或程度而离校停学。
②无所不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③光天化日: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④冠冕:a.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b.冠冕堂皇,体面。
(2)近义词辨析 ①刻不容缓·迫在眉睫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形容非常紧急。
其中,“刻不容缓”侧重于不容拖延,可用于形容客观的形势紧急,也可以形容主观的要求迫切;而“迫在眉睫”侧重于已在眼前,只能形容客观的形势紧迫。
例句a.楼市提案各有各的理,多数认为抑制房价刻不容缓。
b.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说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②顾名思义·望文生义辨析两个成语都是连动结构,但意义差别很大。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只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后者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例句a.桂花蝉,顾名思义,想是香味如桂花,或因桂花开时乃有,未详。
b.这几天“智运会”三个字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一些不明就里的人容易望文生义,把它和残疾人联系在一起。
四、速读感知课文初读课文,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匡超人发迹(收到来信、参加科举)、潘三遭祸(被抓)、探视刑房——匡超人骗妻进京、停妻娶妻——回乡取结、厚葬妻子——拒探潘三、路遇牛布衣等情节。
一、重点突破1.课文节选部分中的匡超人,已经由一个心地善良的青年堕落成无耻之徒,他的无耻行为是通过哪些具体事情反映出来的?表现了其怎样的性格特点?阅读课文后,完成下面的表格。
答案2.结合课文谈谈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通过描写匡超人由一个纯朴善良的农家子弟,最终堕落为士林的丑恶之人,通过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等一系列的言行展现,揭示了在科举制度毒害之下人逐渐变为衣冠禽兽的社会现实。
匡超人的转变是科举之毒的“巨大”作用。
作者对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
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
二、疑点探究3.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的过程,责任到底在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匡超人人物性格的形成、他的变质,一方面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
对“功名富贵”的追求是匡超人变质的首要内因。
当尽孝与科举功名的道路发生冲突时,匡超人选择的是后者,利己原则,这是理解匡超人这个人物变质的关键,也是这个典型人物的总特征。
过人的精力、智力和外“乖”内“韧”的性格是匡超人变质的又一重要内因。
未发迹的他已初露势利之心。
匡超人自身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才形成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
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三、美点赏析——成功的细节描写手法4.课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离别新婚妻子辛小姐时,匡超人“含着一包眼泪”,而闻结发妻子郑氏死时,却是“落下几点泪来”,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他的虚伪。
再如:匡超人吹嘘曾经选过九十五种选本,风行海内,连外国都有,北方五省读书人都拜“先儒匡子之神位”,被当场揭露还嘴硬,对人物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了夸张描写。
四、随堂写练5.本文中,堕落以前的匡超人,是一个比较淳朴善良的农村青年,是一个真实可感的匡超人。
他在外漂泊时内心仍旧牵挂着父亲;在兄长面前懂得谦卑;父亲生病时他会悉心照顾。
但是,他的人性逐渐被扭曲,人格逐渐蜕变。
为了名利逼妻回乡,为了前途忘恩负义,为了实现他自己心中的人生价值暴露了他的虚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丧失了自己的本性。
你如何看待匡超人的这一转变?请写一个片段。
3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俗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是千百代人经验积累的结果,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或许你会说什么“出淤泥而不染”,但那样的概率极小,否则,孟母干嘛三迁家门?因为两千年前,她老人家就明白“近墨者黑”的道理。
匡超人本是淳朴善良的青年,但在社会这个染缸里逐渐堕落,成为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试想,如果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温暖与和谐,个人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获得人生的成功,他的人性又怎会扭曲?电影《刑杀之法》中,卧底警员JOE,在与毒犯共居同处两年后,彻底变成了认同黑道生存法则,不愿再做回警察的毒犯。
由此可见,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为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奇医·奇方张舟平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
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
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
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
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
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
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工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
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
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