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是我国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科举制度的腐朽、官场的黑暗、士人的虚伪等。
通过阅读《儒林外史》,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也能培养批判思维。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阅读《儒林外史》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如古文词汇、封建礼教制度等。
此外,学生可能对讽刺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主要内容,掌握作品中的讽刺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批判现实社会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讽刺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原因:讽刺手法是《儒林外史》的核心特点,学生需要掌握这一手法,才能深入理解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讨论、教师引导的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辅导资料等教学资源。
六. 说教学过程1.引入: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指导: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关注作品中的讽刺手法。
3.讨论分析: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案例,分析讽刺手法的运用。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讽刺手法。
5.实践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讽刺手法,创作小作文。
6.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批判现实社会的意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背景:清代科举制度•主题:讽刺封建社会的弊端•手法:讽刺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13

(1)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2)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3)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4)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二)学会讲故事
方法指导:
[1]梳理你想讲述的故事情节,准备一个简要的提纲;
[2]讲述时既要抓住故事梗概,也要注意- -些生动的细节,让自己的讲述更有吸引力;
[3]注意休会故事中包合的作者的情感态度努力在自己的讲述中体现出来。
然后赵氏挑掉期生看了随即点点头,手一垂,人就挂了。
少年王冕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4、结构简介
教师介绍:现在通行的《儒林外史》共有56回。对于它的结构,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总体上看来,整部书是一个首尾呼应的回环式结构。
5、人物我知道
(一)简介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哪些典型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吴敬梓的文学常识;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一. 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一部讽刺小说,以明清两代为背景,描绘了许多士人在科举制度下的生活。
本课节选的是《儒林外史》中较为精彩的片段,通过讽刺的手法,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如科举制度的腐朽、士人的虚伪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士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作者的讽刺手法和创作特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学作品,对古代社会有一定的了解。
但《儒林外史》的特殊题材和讽刺手法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并分析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创作特色。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儒林外史》的背景和创作特色。
2.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手法。
3.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背景和创作特色。
2.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讽刺手法。
3.讨论法:学生讨论,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备课资料:相关文献、评论、解读等。
2.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3.学习用品: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儒林外史》的封面、作者简介和作品背景,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讽刺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享自己的见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及反思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指导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不同的讽刺笔法,让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透露出的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
阅读时,要注重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三、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四、主要人物介绍参考示例:1.周进(腐儒的典型)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文学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文学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教案
文学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案
引言
本教案将介绍《儒林外史》一书中的讽刺元素,并提供阅读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作品概述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儒学为背景,通过讽刺手法揭示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作品以幽默的笔调刻画了当时官场上的种种荒诞现象和人物形象,使人感受到一种痛快的解压。
讽刺手法分析
儒学是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作者运用讽刺手法来批评儒学的应试教育和封建礼教。
他通过夸张、对比和讽刺角色的描写,将儒学中的虚伪和偏见暴露无遗。
阅读指导
1.熟悉儒学背景:了解当时的儒学教育体系、礼教的传统观念以及官场上的权力斗争等背景知识,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讽刺元素。
2.注意讽刺细节:关注作品中描述的人物、场景和对话,寻找其中的讽刺元素,思考作者的用意和批判目标。
3.对比现实情境:将作品中的讽刺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进行对比,思考作品的时代意义和对社会的启示。
总结
《儒林外史》是一部富有讽刺意味的作品,通过幽默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虚伪。
本教案提供了阅读指导,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这部作品并理解其中的讽刺元素。
以上为本文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案编写提供帮助。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儒林外史》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的一篇名著导读,是我国清代著名作家吴敬梓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作品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官僚制度的腐败和儒林士人的丑恶嘴脸。
教材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解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讽刺文学的特点,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对名著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儒林外史》作为一部讽刺文学作品,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讽刺手法的理解,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学会欣赏讽刺文学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讽刺手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现实生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2.难点: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如何从作品中汲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启示。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与讨论: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文,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及其作用。
3.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并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中汲取启示。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5.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七.说板书设计1.板书内容:《儒林外史》讽刺手法及其作用2.设计思路:通过板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讽刺手法的特点和效果。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儒林外史》“众多文人逸闻趣事连缀而成”之结构,理解当时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2.了解儒林人物、赏析讽刺笔法。
3.参阅相关资料,理解小说主旨,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精神和力量。
【重难点】1.梳理重要人物的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对重要人物进行分类。
2.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叙事艺术,欣赏讽刺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课前准备:1.借助阅读卡,用4周时间完成《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每天阅读30分钟左右)。
《儒林外史》阅读卡序号回目回目主要出场人物阅读日期1第一回2第二回——第四回3第五回——第六回4第七回——第九回5第十回——第十二回6第十三回——第十四回7第十五回——第十六回8第十七回——第十八回9第十九回——第二十回10第二十一回——第二十二回11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四回12第二十五回——第二十六回13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14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回15第三十一回——第三十二回16第三十三回——第三十四回17第三十五回——第三十六回18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19第三十九回——第四十回20第四十一回——第四十二回21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22第四十五回——第四十六回23第四十七回——第四十八回24第四十九回——第五十回25第五十一回——第五十二回26第五十三回——第五十四回27第五十五回——第五十六回2.分析书中人物性格特点,画思维导图给书中人物进行分类。
示例: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解读题目出示《儒林外史》书籍的图片。
设问“儒林”是指什么?外史又是指什么?明确:儒林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王衍传》中,描述了当时儒家学者王衍的学术荣誉。
后来,儒林逐渐成为儒家学派的代称,并且在宋代以后,逐渐泛指学术界或文化圈。
简而言之就是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外史”意思是非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研讨课教案_9

讽刺,狙击之辣手——《儒林外史》专题精读课【教学目标】1.品读《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2.理解《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作用。
【教学过程】课堂:一、导入由“看文段,猜人物”活动趣味导入。
教师小结:三句话,三个人,我们已经感受到吴敬梓犀利的文风。
鲁迅称《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这种讽刺精神滋养了很多文人的笔墨,在后来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我们都能领略到这种精神的传承。
例如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甚至是近代鲁迅的文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种讽刺的魅力。
要说影响最大的当属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那么,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讽刺技法的运用上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设计意图:由“看文段,猜人物”活动趣味导入,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考察学生的阅读情况,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还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儒林外史》的讽刺文风,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环节。
二、如何讽刺之典型示范投影出示:教师:百度百科上说讽刺是“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
”说得直白一些就是通过一些艺术手法拐着弯地揭露、批评或嘲笑。
比如我想讽刺你很胖,我就说,你的脸正如十五的月亮。
教师:九(下)出现的两本选读书目也颇具讽刺特色。
《围城》善用讽刺,其中奇趣横生的比喻和灵活多样的典故让我们印象深刻;《格列佛游记》通过“陌生化”的艺术手段,以荒诞的情节揭露现实的本质。
而鲁迅称《儒林外史》的讽刺是“狙击之辣手”,那么《儒林外史》的讽刺有何特色?读懂讽刺作品,可通过典型人物或典型细节体会其批判精神,在课前任务单中,我们共同阅读了马二先生游西湖的典型段落。
教师小结:鲁迅先生形容吴敬梓的讽刺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由马二这一典型段落,我们已经发现了《儒林外史》讽刺的几大特点:1.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进行讽刺;2.运用夸张进行讽刺;3.展现人物自身的矛盾进行讽刺。
三、如何讽刺之由篇到本通过马二这个典型人物,我们已经窥到了吴敬梓先生讽刺艺术之一斑,课前,我们还摘录了书中大量关于讽刺的片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1.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学会欣赏、品味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品的批判、讽刺意义。
一、导入新课
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
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指导
讽刺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几千年来,讽刺作家们以笔为武器,无情地揭破虚伪,鞭挞丑恶,在笑声中批判社会现实,创造了许多经典作品。
阅读这些作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体会批判精神。
讽刺作家塑造人物,叙述故事,锋芒所向并非个别的人,而是以之为典型,针砭时弊,揭露某种社会现象背后的荒谬本质,从而间接地表达对理想的向往。
(2)欣赏讽刺笔法。
讽刺作品的笔法是多种多样的。
在看似子虚乌有的情节和夸张变形的描写中曲折地揭示现实矛盾,这是讽刺作品常见的一种手法。
另一种常见的手法则是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不同的讽刺笔法,让作品具有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同时透露出的作者对讽刺对象的感情、立场和观点,值得在阅读时细加品味。
(3)联系现实深入理解。
讽刺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批判精神,具有强烈的爱憎情感。
阅读时,要注重联系现实,深入思考。
三、作家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传世。
四、主要人物介绍
参考示例:
1.周进(腐儒的典型)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
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
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
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
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2.王惠(贪官污吏的典型)
南昌太守王惠,是一个贪官的典型。
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3.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
他最为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
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
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
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4.严贡生(地痞恶棍)
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小二的猪,打折王大的腿。
坐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
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
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产。
真可谓“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
5.匡超人(由淳朴善良的青年,变成卑鄙恶劣的文痞)
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心亦令人感动。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
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
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
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6.杜少卿(正面人物)
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
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
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装病拒绝应征出仕。
五、内容主旨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
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
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气。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六、艺术特色
1.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和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2.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节的大笑等,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3.人物塑造真实。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按照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
即使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处,而不是脸谱式描绘。
小说中许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发展的状态,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
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
吴敬梓笔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单色的,而是善变的、杂色的。
4.《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题,也有大致清楚的时间线。
但全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
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些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有的人物上场表现一番以后,就不再出现,有的人物还再次出现,但基本
上只是陪衬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