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教案精修订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标题:《儒林外史》教案学科: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儒林外史》的背景、作者和主要人物;2. 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和主题;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风格;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小说《儒林外史》的社会意义和主题;2. 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3. 掌握小说中的关键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电子白板或黑板;3. 课本《儒林外史》。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利用幻灯片展示与《儒林外史》相关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与学生讨论:你们有了解过《儒林外史》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第二步:介绍背景知识(10分钟)1. 利用幻灯片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出版历史。
2. 分享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梗概,以吸引学生进一步了解。
第三步:阅读与讨论(2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儒林外史》的选段或指定章节。
2. 学生分小组讨论选定的章节,并提出他们的问题和理解。
3. 整个班级共同讨论小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价值观和主题。
第四步:人物形象分析(15分钟)1. 使用电子白板或黑板,列出《儒林外史》中的主要人物。
2. 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性格特点、行为动机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
3. 每个小组展示其分析结果,全班讨论不同角度的解读。
第五步:语言鉴赏(15分钟)1. 选取小说中的关键语言表达,例如反讽、比喻等,介绍其使用方式和作用。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他们发现的其他有趣的语言表达,并说明其意义和效果。
3. 学生逐一发言分享他们的发现,全班共同讨论。
第六步:课堂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再次强调小说的社会意义和主题,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2.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小说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儒林外史》 教案

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前后形象对比教学难点: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预习检测:通过预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集体朗读范进中举后发疯的选段。
2、教师巡视,仔细听读,纠正错误读音。
3、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1、提问:从“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你体会到范进当时怎样的心理?2、提问:中举给范进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预设在此问中,通过对话、动作等描写,渗透对小说人物的分析胡屠户:嫌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众乡邻:中举前:无人过问中举后:寻范进、劝老太太、拿鸡蛋酒米、送鸡、出主意、招待官差、抹胸口、捶背心、洗脸、贴药膏、捡破鞋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张乡绅:•拉关系;‚送贺礼;送房产。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四、拓展延伸,剖析主题1、你认为“中了”和“好了”是怎样的一种顺序?2、想象一下,范进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生各抒己见,预设好坏皆有)3、资料连接:选一段原著中范进后期生活的片段,理解中举后范进的圆滑和虚伪,从而体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课堂小结文章通过范进中举前後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追求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五、作业设计阅读《儒林外史》原著,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范进中举好了品质沦丧中了世风日下疯讽教学反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儒林外史教案(含板书及反思)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及其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作者及成书背景。
2. 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对社会现象的反映。
2.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成书背景、小说简介等。
2.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成书背景。
2. 简介小说主要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3.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举例说明。
4. 学生分享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儒林外史》2. 作者:吴敬梓3. 成书背景4. 讽刺手法教学反思:1. 学生对作者及成书背景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小说中讽刺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社会现象。
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封建社会的官场百态。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 理解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
2. 学生预习课文,关注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范进、周进等。
3. 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5.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2. 范进、周进等主要人物3. 人物特点4. 社会现象的联系教学反思:1.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情况。
2. 是否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与社会现象的联系。
3. 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儒林外史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儒林外史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标题:《儒林外史》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和背景。
2.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主题。
4.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和背景。
2. 掌握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3.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主题。
教学难点:1. 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主题。
教学准备:1. 《儒林外史》的文本或摘录。
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与《儒林外史》相关的图片或书籍封面,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儒林外史》这本书了解多少?它是哪个时期的作品?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进行简短讨论。
Step 2:背景介绍(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以及小说的背景和写作动机,包括作者的生平经历、清代社会背景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和小说的背景。
Step 3:情节梳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儒林外史》的基本情节,包括主要人物的关系、事件发展及其影响等。
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进行,确保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情节有清晰的认识。
Step 4:人物分析(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包括主角、配角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等。
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的方式,让他们选择一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Step 5:社会背景与主题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主题,帮助他们理解小说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揭示。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事件与社会现象的关系,并帮助他们总结出小说的主要主题。
Step 6: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课时的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完整的《儒林外史》文本,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儒林外史》教案

《儒林外史》教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周五郎在科举考试中历经困苦,最终得到功名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和文人的悲剧命运。
通过本教案的开展,旨在使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以及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2.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3. 人物形象分析;4. 主题探究;5. 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小说背景和作者简介(1)引入:教师简要介绍《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提出问题:“你们对这部小说有了解吗?”(2)教师简要介绍小说的作者吴敬梓,并分发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3)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吴敬梓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4)学生展示所了解的吴敬梓并进行交流讨论。
2. 《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1)引入:教师介绍小说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社会情况等。
(2)教师简要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并配以相关插图。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出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故事发展线索。
(4)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
3. 人物形象分析(1)引入:教师介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分发相关资料供学生阅读。
(2)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和形象描写。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4)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互相补充和评价。
4. 主题探究(1)引入: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生分小组讨论,探究小说中的主题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3)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4)教师逐步引导,总结出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并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认识。
5. 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1)引入:教师介绍《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包括语言表达、艺术手法等。
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儒林外史(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儒林外史》的选入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材,越来越多的教师希望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这部文学巨著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众多的人物形象。
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详细阐述了在高中阶段,如何针对《儒林外史》的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一、教学目标1、认识《儒林外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明代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状况;2、熟悉小说的构成要素,了解故事情节和细节,认识各种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特征;3、能够分析小说中的各种主题和思想,观察小说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特征;4、尝试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词语、成语、典故等文化元素,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5、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提高阅读理解水平和文学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儒林外史》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2、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结构3、小说的主题和思想4、小说中的文化元素和文学语言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
通过老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结构,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
2、导读法。
通过针对小说的重点章节,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主题和思想,加深文化内涵的理解。
3、分组讨论法。
小组内通过讨论、交流,彼此借鉴,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加深学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4、批判性阅读法。
针对小说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进行批判性的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案例分析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一些案例展开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提高其文学欣赏水平。
四、教学策略1、注重在学生的实际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感悟,分析和理解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
2、通过教学案例的引导和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第2课时精品教案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的相关情节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借助思维导图对本书人物进行分类。
2.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3.联系现实体会作品的批判意义。
【教学重点】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欣赏讽刺笔法,结合具体语段品味作品的讽刺艺术,初步掌握讽刺作品的阅读策略。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思虑;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成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深度阅读的学习任务,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作业。
明确:(1)“隐括全文”的“名流”——王冕(2)“暮年登上第”的老童生——周进(3)中举前后对比鲜明的疯子——范进(4)“添列衣冠”“胆小有钱”的兄弟俩——严贡生、严监生(5)“铮铮有名”的禀生——王德、王仁(6)“穷翰林”——鲁氏父女(7)庸中佼佼的制义选家——马静(8)从拆字少年到内廷教习的——匡迥(9)由“风流才子”而“铨选部郎”的——杜倩(10)由“豪杰”堕落为败家子弟的——杜仪(11)谦逊恬适的学者——庄尚志(12)“渐渐销磨”的“真儒”——虞育德(13)“为人以忠孝为本”的父子——萧浩父子(14)孝悌君子——余特、余持(15)自称“迂拙”其实“伪妄”的老秀才——王蕴(16)极富“义气”的“壮士”——凤鸣歧设计意图:勾连旧知,回顾《儒林外史》人物形象,激发学生新课的学习。
二、阅读探究过渡:《儒林外史》作为中国18世纪一幅全景的文人风俗画,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儒林人物形象。
初中儒林外史讲解教案

初中儒林外史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儒林外史》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把握《儒林外史》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现实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2.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1. 《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
2.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1. 《儒林外史》原著。
2. 相关参考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介绍《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及其背景。
2. 提问:《儒林外史》是什么类型的文学作品?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二、阅读指导(10分钟)1. 让学生浏览《儒林外史》原著,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夸张、对比、讽刺等。
三、人物分析(15分钟)1.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范进、周进、胡屠户等,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2. 提问:这些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现象?四、讽刺手法分析(15分钟)1. 分析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如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对封建礼教的讽刺等。
2. 提问:作者是如何通过讽刺手法揭示社会问题的?五、现实意义探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如对功名利禄的批判、对人性的探讨等。
2. 提问:这部小说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哪些启示?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儒林外史》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讽刺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围城》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指导、人物分析、讽刺手法分析、现实意义探讨等环节,使学生对《儒林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让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人生的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教案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范进中举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中表现人物性格手法。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重点:
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前后形象对比
教学难点:
体会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预习检测:通过预习,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情节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集体朗读范进中举后发疯的选段。
2、教师巡视,仔细听读,纠正错误读音。
3、大部分同学认为这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
1、提问:从“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你体会到
范进当时怎样的心理
2、提问:中举给范进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
内容具体谈谈)
预设在此问中,通过对话、动作等描写,渗透对小
说人物的分析
胡屠户:嫌贫爱富、视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
众乡邻:
中举前:无人过问中举后:寻范进、劝老太太、拿鸡蛋酒米、送鸡、出主意、招待官差、抹胸口、捶背心、洗脸、贴药膏、捡破鞋嫌贫爱富、冷漠势利。
张乡绅:
拉关系;送贺礼;送房产。
道貌岸然,老奸巨滑
四、拓展延伸,剖析主题
1、你认为“中了”和“好了”是怎样的一种顺序
2、想象一下,范进未来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各抒己见,预设好坏皆有)
3、资料连接:
选一段原着中范进后期生活的片段,理解中举后范进的圆
滑和虚伪,从而体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课堂小结
文章通过范进中举前後截然不同的生活对比,刻画了范进这个为追求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地
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揭露封建社会的
世态炎凉。
五、作业设计
阅读《儒林外史》原着,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好了品质沦丧
中了世风日下
疯讽
教学反思: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这是对话的基础。
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
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
我在教学中,提前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
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