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一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古代人类与早期人类社会1.人类起源的地点和时间2.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3.石器时代的特点和分期以及遗存4.新石器时代的发展和特点二、中国古代朝代及相关历史事件1.夏、商、周三代的演变2.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3.秦朝的建立和政治制度4.汉朝的历史事件、文化与科技成就三、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技1.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2.儒家思想的发展及代表人物3.道家思想的发展及代表人物4.科技成就: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四、亚洲古代文明和交流1.恒河文明的特点和代表城市2.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教义和传播3.波斯帝国与波斯文化的背景和特点4.希腊城邦文明和罗马帝国的起源、发展及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五、世界各地的文明和交流1.古埃及文明和金字塔的建造2.古巴比伦文明和汉谟拉比法典3.古代阿拉伯帝国和文化特点4.神秘的印加帝国以及马丘比丘遗址的发现六、资本主义的起源发展及生产方式的变革1.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特点2.工业革命的发展及其对资本主义的推动3.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4.资本主义社会的创新与发展七、中国近代史及反帝斗争1.鸦片战争及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辛亥革命及其实现了什么3.反帝斗争的发展和历史事件4.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八、世界两次大战及其对世界的影响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原因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及其影响3.战后国际秩序与新冷战九、中国当代社会及时代特点1.解放战争的胜利与新中国的成立2.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实践和特点3.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影响4.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新变化以上是初一历史的重点知识点,需要同学们理解并记忆,以便在考试中可以灵活运用。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知道历史事件,更要了解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和意义。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七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 古埃及文明- 尼罗河的重要性- 法老和金字塔- 象形文字和宗教信仰2.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 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的发明3. 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文明- 种姓制度的起源- 佛教的诞生4. 古代中国文明- 夏、商、周三代- 青铜器和甲骨文- 封建制度和社会结构二、希腊与罗马的古典文明1. 古希腊- 城邦制度- 斯巴达和雅典的对比- 希腊哲学和科学2. 古罗马- 罗马共和国和帝国- 罗马法律和建筑- 基督教的兴起三、中世纪时期1. 欧洲封建社会- 封建制度的建立- 骑士文化和城堡- 教会的权力和影响2. 伊斯兰文明的扩张- 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的传播 - 阿拉伯帝国的建立- 伊斯兰文化和科学的贡献3. 东亚的帝国- 中国的唐宋变革- 日本的平安时代- 蒙古帝国的兴起与扩张四、文艺复兴与探索时代1.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 艺术和科学的复兴- 宗教改革和欧洲的分裂2. 探索时代-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欧洲与世界的联系五、近现代历史1.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和影响- 社会结构的变化- 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2. 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 民族国家的建立- 帝国主义的扩张- 一战的爆发和后果3. 二战与冷战- 二战的起因和结果- 联合国的成立- 冷战时期的对抗和合作六、现代世界的形成1. 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文化交流和冲突-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 信息时代- 互联网的发展- 信息技术的影响- 数字化社会的挑战3. 当代社会问题- 人口问题和城市化- 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以上是对七年级历史课程中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这些知识点覆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起源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科技和社会变迁。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和理解,为进一步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历史总复习知识点考点总结归纳整理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早期文明的形成1.人类社会的演化:-人类起源和繁衍-狩猎采集时期-农业生产时期-城市文明时期2.文明的起源:-早期文明的形成条件-早期文明的代表:尼罗河流域文明、幼发拉底河流域文明、黄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二、中华文明的发展及古代中国的崛起1.华夏文明的形成:-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先民的聚居与生产-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2.中华文明的发展:-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3.古代中国的崛起:-汉朝、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三、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及相互影响1.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文明:-希腊城邦、希腊神话-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2.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古埃及的宗教信仰和文化3.古印度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婆罗门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四、古代东亚文明的交流与繁荣1.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丝绸之路的影响2.东亚文化圈:-东亚文明的共同特征-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五、世界近代史的起点1.大航海时代:-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活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2.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发展六、近代西方殖民扩张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1.西方殖民扩张:-殖民主义的原因和特点-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的殖民地2.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影响-亚非拉国家独立运动的兴起七、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启示1.鸦片战争和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结果-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后果2.太平天国起义:-起义的原因和目标-起义的失败和教训3.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失败-辛亥革命的背景和结果4.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学生运动的兴起和目标-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5.五卅运动与北伐战争:-工人运动的兴起和目标-北伐战争的背景和结果八、现代世界的演进和国际关系的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纳粹德国的崛起-盟军的胜利和战后的布局2.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分裂3.世界联合国的建立与发展:-联合国的宗旨和结构-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合作方面的作用以上是七年级历史总复习的知识点和考点的总结和归纳。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一、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1. 元谋人。
- 元谋人可不得了,他们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那时候大概是距今约170万年。
想象一下,170万年前的老祖先,他们已经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活动啦。
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虽然工具很简单,但这可是人类智慧的开端哦。
就像刚学会走路的小孩迈出了第一步,这一步可是迈向文明的重要一步呢。
2. 北京人。
- 北京人住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的山洞里,距今约70 - 20万年。
这些北京人可有趣了,他们的模样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是又有点像人。
他们过着群居生活,为啥呢?因为那时候一个人可不好生存,野兽又多,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照应。
他们还会使用天然火,这火可有用啦,可以用来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还能驱赶野兽。
就像现在我们离不开手机一样,当时的北京人离不开火。
而且他们制造工具的技术比元谋人又进步了一些,会打制石器,这种石器就叫做旧石器。
3. 山顶洞人。
- 山顶洞人就更先进啦,他们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也是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他们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就像已经进化完全了一样。
他们不仅会人工取火,还懂得爱美呢,会用骨针缝制衣服,还会把贝壳、兽牙等做成装饰品挂在身上。
这就好比现代的时尚达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而且他们也是过着群居生活,不过他们的社会组织比北京人更复杂了一些。
二、原始农耕生活。
1. 河姆渡原始居民。
- 河姆渡人住在长江流域,大概是距今约7000年。
他们的房子很有特色,是干栏式建筑。
为啥是这种房子呢?因为长江流域潮湿啊,这种房子下面架空,上面住人,可以防潮。
就像现在我们住在高楼大厦里,河姆渡人住在他们的干栏式小屋里也很舒服呢。
他们种植水稻,这可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居民之一。
他们还会饲养家畜,比如猪、狗、水牛等。
他们的陶器也很精美,会制作黑陶。
想象一下,河姆渡人在自己的小屋里,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旁边还有可爱的小猪跑来跑去,生活也是很惬意的。
七年级历史最全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历史最全知识点归纳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自我。
七年级是历史学科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本文将对七年级历史知识点进行全面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一、古代人类文明1.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出现和演化。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特征、人类农业文明的出现。
3. 古代文明: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及两河文明。
二、中国古代史1. 三皇五帝和夏商西周: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
2. 春秋战国和秦朝统一: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期。
3. 西汉、东汉和三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和分裂。
4.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封建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文化繁荣。
5. 五代十国和宋金元时期:封建社会进入衰落期。
三、世界古代文明1.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2. 印度河流域文明和阿拉伯帝国文明。
3.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
四、世界中古史1. 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兴起、天主教会对欧洲的影响。
2. 阿拉伯帝国和波斯帝国:伊斯兰教的兴起、阿拉伯文化的繁荣。
3. 中国唐朝和宋朝: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发展、科技文化的繁荣。
4. 蒙古帝国和明朝: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巨大变化。
五、世界近代史1. 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的文化和思想的繁荣。
2. 16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全球化的发展。
3. 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现代工业文明和民主制度的兴起。
4. 殖民主义和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全球扩张和世界战争的影响。
5. 冷战和全球化: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
六、中国近现代史1. 鸦片战争和中日战争:中国的弱化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 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兴起。
3. 中国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中国现代史的巨变和新中国的诞生。
以上是七年级历史的主要知识点归纳。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具体事例的分析和对历史的反思,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重点知识点总结(3)制作乐器琴瑟等。
2、黄帝的贡献: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炼銅,发明了弓箭和指南车。
三、尧、舜、禹的禅让1、禅让制的含义: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推举人才的标准———贤德之人(德才兼备,以身作则);3、禅让制的实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民主推选、首领没有特权)4、继黄帝之后,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
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
5、大禹治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体现了刻苦耐劳,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4、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600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完整版)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完整版)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一、北方少数民族内迁1、西晋统一南北,三国鼎立局面的结束(1)公元263年,魏国灭蜀。
(2)西晋建立: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3)西晋统一南北:公元280年,西晋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
(4)西晋灭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5)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政府不断向内迁各族征收重税,强迫他们当兵、服徭役,甚至掠卖为奴婢。
这激起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3、东晋和十六国(1)东晋建立:公元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建立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
(2)十六国的形成:西晋末年以来的130多年中,各族统治者先后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15个主要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十六国。
十六国中期,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曾统一北方。
4、淝水之战:(1)过程: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进行决战,东晋以少胜多,前秦失败。
(2)前秦失败的原因:第一,前秦虽统一了黄河流域,但基础不稳;第二,苻坚狂妄自大,一意孤行,战时又临阵惊恐;第三,东晋内部团结,计划周密,战术运用得当。
(3)影响: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此后形成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
(4)淝水之战中有的关成语,并反映了什么?“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投鞭断流”都源于淝水之战。
这些成语反映了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由狂妄自大到临阵惊恐的心态,是前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初一历史易错知识点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中心是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经过淮安的一段是邗沟。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3、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
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4、唐朝发明的耕作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5、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他被尊称为天可汗。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归纳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归纳
一、史前时期
1. 元谋人:咱中国最早的人类之一,生活在云南那旮旯,会用简单的石器,不过那时候可没啥时尚打扮,能活下去就不错啦!
2. 北京人:住在北京周口店,模样有点“原始风”,能打制石器,还会用火来取暖、烧烤,估计那时候的烤肉味道也不错呢!
3.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时髦多啦,会钻孔技术,还能爱美打扮,戴着漂亮的饰品。
二、夏商周时期
1. 夏朝:大禹治水有功,他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世袭制开始啦。
2. 商朝: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这商朝人喜欢占卜,有事没事就拿龟壳算算,也不知道准不准。
3. 西周: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实行分封制,把亲戚和功臣分到各地当诸侯,就像开连锁店一样。
三、春秋战国时期
1.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几位大佬争来争去,都想当老大。
2.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天天打仗,老百姓可遭罪啦。
3. 商鞅变法:秦国的商鞅搞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不过变法也不容易,得罪了不少人。
四、秦汉时期
1.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叫一个威风!统一度量衡、文字啥的,干了不少大事,不过统治太严厉,老百姓有点受不了。
2. 汉武帝:雄才大略,抗击匈奴,让汉朝强大起来。
还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各显神通。
2. 西晋:短暂统一,没多久就乱套了。
3. 东晋南北朝:乱成一锅粥,各种政权更迭,不过文化艺术方面也有不少发展。
咋样,这些知识点有没有让你觉得历史还挺有趣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隋朝经济的特点:短暂而繁荣)
1 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外戚夺
权)
3 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文帝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隋文
帝提倡节俭。
1 目的:为了增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 时间、人物:605年,隋炀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3 三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4 长度、地位及规模: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7 开通的作用:大大促动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8 评价大运河:
相关诗句:“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为利也博哉!”
————评价大运河的积极作用:大大促动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
————评价大运河的消极作用:开凿大运河,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
重的徭役负担。
全面评价大运河作用的是:“尽到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烟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
禹论功不较多。
”(积极作用:大大促动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消极作用:开凿大运河,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第二课“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 隋朝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死,隋朝灭亡。
2 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是唐高祖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1 治国思想:(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理解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教
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度压榨农民,)“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体现了唐太宗治国思想:民贵君轻
2 治国措施及取得贞观之治的原因:
1)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注意节俭,合并州县;
2)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3)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任用房玄龄、杜如晦,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3 贞观之治的表现:“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
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这个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历史上称“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1 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 治国措施:武则天时期,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3 结果: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持续增强
4 评价:称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第三课“开元盛世”
一唐玄宗的改革措施及“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
1 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为宰相
2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3 注意节俭
二“开元盛世”经济繁荣表现:
1 农业:1)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
2)农耕技术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一年两熟
蔬菜品种大多从西域引进
3)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4)制成曲辕犁,创制了筒车(用于灌溉,把水从低处引导高处)
5)抗拒天灾的水平增强了
2 手工业:1)丝织技术高超:轻、透、薄
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造型美观,是世界工艺的珍品)3 商业:1)商业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2)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综上所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唐朝的灭亡
1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2 唐朝灭亡:907年,唐朝灭亡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隋朝隋炀帝时期
1 创立: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 作用: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能够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员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1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扩充国学(科举考试很难,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有很多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进士科第一名称为状元
2 武则天:开设殿试和武举
3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三科举考试的影响
1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 科举制促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之风盛行)
3 科举制也促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四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与科举制相关的诗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第五课“合同为一家”
一唐太宗被少数民族首领称为“天可汗”,是因为唐太宗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二唐太宗时期在新疆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武则天时期在新疆设置了北亭都护府,管理新疆事物。
三唐朝与吐蕃(西藏)的友好关系
1 吐蕃的概况:吐蕃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
2松赞干布统一吐蕃:7世纪前期,吐蕃首领(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
3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方式:和亲)
1)文成公主入藏嫁与松赞干布(唐太宗时期)意义及作用: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金城公主入藏嫁与尺带朱丹(唐玄宗时期)意义及作用:吐蕃和唐朝已经“合同为一家”了,唐和吐蕃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
5 唐朝与边疆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原因: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日本、新罗、天竺【今印度】)
一唐朝与日本的友好往来
1 方式:派遣遣唐使(贞观年间,唐太宗时期)-------学习唐朝的制度,实行政治改革,参
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饮茶、铜钱,房屋建筑,重阳节登高习俗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唐招提寺,影响:鉴真在日本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
1 方式:1)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商人到唐朝经商
2 影响:仿唐朝制度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
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朝与印度的友好往来——玄奘西游(唐太宗时期)
玄奘以亲自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四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繁盛的原因:
1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都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根
本原因
2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与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3 唐朝时期,对外交通发达——必要条件
第七、八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建筑水平高超
1 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主持修建,(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单石拱桥,
比欧洲早了700多年
建筑特点:设计科学,跨度大,桥面平缓,便于交通,造型美观
2 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二印刷术——雕版印刷术
1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
2 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
3 《金刚经》——唐朝时期印制,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868年)的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