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下册课后习题:第四单元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天眼”身在洼地,但在科学家眼中,它心系深空,是一座“天空实验室”。

到现在为止,应该没有天文学家上过太空,但他们却是最了解宇宙的一群人,靠的是什么?不少人小时候尝试过用曝光的胶片观看日食,还有动手能力更强的,用两个放大镜自制过光学望远镜。

望远镜就是天文学家了解宇宙的必备工具。

但射电望远镜不同于人们熟悉的光学望远镜,它不能直接成像,而是抓取目标的无线电信号,用数据说话。

天文学家利用“天眼”开展工作,有点类似移动靶射击运动,需要不断地选取目标、瞄准目标射击、分析结果。

据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柯伽介绍,第一步要考虑望远镜频率是否合适、灵敏度是否足够、目标是不是在可视范围内,以便确定观测源的坐标,形成观测列表。

第二步是望远镜控制部门执行观测。

如何精确控制“天眼”瞄准动辄光年之外的目标?简单地说,一是通过天体坐标计算出望远镜所需的“姿态”,二是驱动电机控制望远镜的“姿态”。

因为地球在不停自转和公转,这样的观测比移动靶射击复杂得多,要不断地修正望远镜的位置,不断地瞄准目标,并确保一直命中靶心。

第三步是通过编程来分析数据。

外表安静的“天眼”,内心澎湃,每秒最高传输数据38 G。

海量的数据,基本没有手动分析的可能,所以天文学家都是“程序员”,用大数据手段实现天地“连线”。

前辈科学家发现的物理定律,我们在物理实验室里做实验,结果都能验证定律为真。

在“天空实验室”里呢?那可不一定。

天文学跟物理学密不可分,大尺度时空结构、宇宙演化、高能天体(如黑洞、脉冲星等)都是以广义相对论为重要理论基础的。

前人依靠头脑做实验,得出了理论,理论研究走在前面,后人如何验证呢?这些天体质量惊人、距离以光年计,对应的物理参数和空间都是人类无法达到的,只能用“天空实验室”来验证。

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一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高考语文第一章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Ⅱ群文通练一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含解析

Ⅱ群文通题现代高科技群文通练一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主题解说2020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这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是怎样一种装置?究竟能探索宇宙有多远?它会给中国空间探测能力带来哪些变化?读了下面两篇文章,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

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

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

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

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

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

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

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

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练习 (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练习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踏过平庸,一生为中国“天眼"燃尽陈芳董瑞丰刘宏宇“天眼”之父南仁东,17日被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24年,8000多个日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心无旁骛,为崇山峻岭间的中国“天眼”燃尽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调试期的“天眼"已经一口气发现多颗脉冲星,成为国际瞩目的宇宙观测“利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天眼"与“天宫”“蛟龙"、大飞机等一起,被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丰硕成果……南仁东来不及目睹。

但他执着追求科学梦想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天眼”:一个国家的骄傲看似一口“大锅",“天眼”是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可以接收到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

它有着超高的灵敏度和巡天速度。

与美国寻找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凤凰"计划相比,“天眼”可将类太阳星巡视目标扩大至少5倍。

随着“天眼"的落成,中国射电天文学“黄金期”正在开启,越来越多国际天文学专家加入中国主导的科研项目。

20多年前,这是一个异常大胆的计划。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不到30米。

1993年,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此召开。

科学家们提出倡议: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会后,南仁东极力主张中国科学家启动“天眼"项目。

“天眼”到底是一个多大的工程?在“天眼"馈源支撑系统高级工程师杨清阁的印象里,这个工程大到“漫山遍野”。

这又是一个多细的工程?“600多米尺度的结构,馈源接收机在天空中跟踪反射面焦点的位置度误差不能超过10毫米。

"杨清阁说,“南老师做的事,就是带领我们用漫山遍野的设备和零件建起这口精密的‘大锅’。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落实训练高效增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含解析[京津鲁琼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落实训练高效增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含解析[京津鲁琼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中国天眼”FAST的成果“首秀”,又一次让中国科学界站到全世界面前。

2017年10月10日,FAST团队携脉冲星发现的成果一亮相,就引来国内外注目,澳大利亚帕克斯射电望远镜的科学主管乔治·霍布斯评价:这是国际天文学界目前最令人激动的事件之一。

由FAST捕获的首批脉冲信号第一次向外界展示,信号分别来自1.6万光年外和4 100光年外,它们让中国实现了一个“零的突破”: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天文设备第一次发现脉冲星。

而在此之前的50年里,人类已经观测到2 700多颗各种类型的脉冲星。

所谓脉冲星,是死亡恒星的一种,属于高速自转的中子星,因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

这种脉冲信号,就好比转动的灯塔发出忽明忽暗的光,以至于脉冲星最初被发现时,一度被误以为是外星人寻找宇宙知音的信号。

FAST工程副总工程师李菂说,目前已经发现的脉冲星大多在银河系。

而FAST可以在距离200万光年的空间有所探索。

例如此次,FAST通过“漂移扫描”,对中性氢、脉冲星、银河系结构和分子谱线等多科学目标进行同时扫描的巡天观测,是世界上其他望远镜从未实现过的。

“系统的科学产出已经开始!”李菂说,FAST正在开启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

(摘编自《中国天眼FAST“首秀”前后》,《中国青年报》2017年10月16日) 材料二:调试两年来,FAST的“牛刀小试”让外界惊艳。

它首次发现的毫秒脉冲星,是至今人类发现的射电流量最弱的高能毫秒脉冲星之一,美国阿雷西博等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曾多次搜索,却始终难觅其踪。

如果FAST能捕获河外星系脉冲星,将在国际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为此,FAST工程的技术团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最早可能在明年进行探测。

未来,FAST将覆盖当今射电天文的主流热点方向和科学目标:巡视宇宙中的中性氢,以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观测脉冲星、探测星际分子,甚至还可以搜寻地球外生命……随着FAST 的正式投用,各国科学家将相继共享使用,除了可能给中国天文学带来一个“黄金时代”外,也有望诞生一些重要的原创科学成果。

实用类文本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

实用类文本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的洼坑中落成启用。

不同于其他观测宇宙天体的望远镜,射电望远镜接收的是肉眼看不到的射电波。

虽然近年我国已建成5座口径从25米到65米不等的射电望远镜,但是,与美国的305米口径和德国1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我们的观测能力还非常有限。

FAST拥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探测异常灵敏。

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望远镜相比,其综合观测能力提高了约10倍,将在未来10到20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它是中国自主创新的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望远镜,为我国天文学跻身世界一流创造了条件。

FAST可以观测到更暗弱的天体和天体现象,通过观测到的现象来分析它的物理本质,分析宇宙起源,宇宙演化和未来。

这也意味着,FAST建成之后,我国可以正式收听来自太空深处的无线电波,探秘宇宙变迁、地外新星和生命体。

不过,从某一点看宇宙,视野有限,望远镜要形成阵列才能发挥更强威力。

FAST 将和我国其他5座射电望远镜组成“天眼”群,从而更好地获取天体超精细结构。

摘编自《全球最大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今天正式启用》央广网2016年09月25日材料二FAST的建成使用同时意味着中国天文学也有自主知识产权。

数千块单元组成的球面主动反射面技术是由南仁东主导的FAST最大创新点之一,FAST的反射面要进行大范围的运动,每一个单元反射面的作用是要将球面改成抛物面,通过主动的变形实现对天体跟踪式的观测。

与传统射电望远镜采用独立分块反射面单元技术不同,FAST主动反射面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了创新性的索网技术。

但索网的制造和安装难度都很大,尤其是钢索结构超高疲劳性能的要求非常高。

FAST对钢索结构的性能要求远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规范,因此没有任何企业能够提供相关产品,南仁东等人只能将方向转向钢索的研制中。

中国天眼要做眼保健操吗阅读答案

中国天眼要做眼保健操吗阅读答案

中国天眼要做眼保健操吗阅读答案《中国天眼》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天眼神秘宇宙·浩瀚星空·地外文明的壮阔和玄妙﹐口古以来就寄托着人类的奇妙遐想。

人们观测天象﹐起初是用肉眼﹐继而借助光学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射电天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脱颖而出。

射电望远镜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起了矣键的作用﹐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得到的·射电望远镜的每一次长足的进步都会毫无例外地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树立一个里程碑·中国天眼一一5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盘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村。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主动反射面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个标准足球场О利用索网结构·国家天文台天眼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矣·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

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它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如果将地球生命3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无垠的广袤。

”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

”这是他留给人世问的最后思考。

从2016年9月25日起﹐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 群文通练 一 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经典练习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二 群文通练 一 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经典练习

专题二群文通练练前寄语“群文阅读”是最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它直接指向了新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肯定会影响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

目前的高三复习训练,尤其是二轮复习训练,完全可以把这一理念引进来,形成一种“群文阅读训练观”,即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组同属一个内容主题和训练主题的群文阅读,既达到了训练考点考题的目的,又在内容主题上有所积累,能提高思想认识且对读写都有益处,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复习训练效益的立体化、综合化和最大化。

群文通练一凝望宇宙第一眼——“中国天眼”(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微导语2016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这是我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

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

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

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

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组合04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微写作(解析版)-2020年新高考北京语文新题型组合训练

组合04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微写作(解析版)-2020年新高考北京语文新题型组合训练

组合04 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微写作板块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目前,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还未正式运行就新发现6颗脉冲星。

中国科学家在北京发布了它取得的首批成果。

“中国天眼”是中国“十一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基于选址方法、索网主动反射面、柔性索结合并联机器人的馈源支撑这三项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它突破了射电望远镜工程的极限。

在未来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它将是我们这个星球最先进、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人类迄今已发现2500余颗脉冲星。

但在“中国天眼”问世前,中国望远镜从未捕捉到新的脉冲星。

事实证明,重大的科学突破离不开科研仪器的进步。

世界各国相继认识到大科学装置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也在不断兴建重器。

包括“中国天眼”在内,仅中国科学院目前运行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就有23个。

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对能源、生命、天文等7个科学领域进行了系统(甲)bùshǔ。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认为,“中国天眼”调试进展超过预期、打破了大型同类设备调试周期的国际惯例,并有系统的科学产出,这得益于(乙)卓.有成效的早期科学规划和人才储备。

从最初不到5人的研究小组扩大到上百人团队,“中国天眼”凭借国内100多家参建单位的力量,由跟踪模仿发展到集成创新。

发布会当日,人们自发为“中国天眼”之父,项目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先生默哀。

2017年9月15日,在“中国天眼”落成近一周年之际,曾为之奔波奋斗的南先生(丙)溘.然长逝。

当年他毅然舍弃高薪,回国就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外国科学家们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受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南先生跟同事们说:“咱们也建一个吧!”从那时起,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如今“中国天眼”新发现的脉冲星(丁)yìyì生辉,人们感慨它“足以告慰老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中国天眼”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解说】2016年9月,“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正式落成启用。

这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是怎样一种装置?究竟能探索宇宙有多远?它会给中国空间探测能力带来哪些变化?读了下面两篇文章,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都说南仁东20年做了一件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人称“中国天眼”。

他是这项大工程的发起者及奠基人,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称“中国天眼之父”。

而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大部分是他的学生。

那么,他们造出来的“中国天眼”,究竟是一只什么样的天眼?首先我们还得追溯到望远镜的发明历史。

我们知道天文望远镜,主要有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此外还有红外、X射线、伽马射线等望远镜。

最初的天文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

1609年,45岁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早年的电视,收不到信号,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

这是电磁波信号,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

1933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卡尔·央斯基,研究长途通讯中的静电噪声时,发现银河中心持续的射电辐射,从此有了射电天文学。

格罗特·伯雷应聘贝尔实验室失败,1937年在芝加哥附近的自家后院,制造出第一台射电望远镜。

这两个小伙子,取得如此重大成果时,都只有二十多岁。

天文学家都想要很大很大的“锅盖”。

以前屋顶上经常会看到“锅盖天线”,口径越大,电视画面越清晰。

射电望远镜的“锅盖”,也是如此。

所以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

当年伯雷制造的射电望远镜,抛物面天线直径是9.45米。

美国20世纪60年代在波多黎各建造了阿雷西沃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在老大位置上坐了数十年。

口径100米的射电望远镜,有德国波恩附近的埃费尔斯贝格射电望远镜,以及美国格林班克射电望远镜。

而“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抢到了老大之位。

还能不能制造更大的锅盖呢?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

不过办法是有的,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分布在辽阔的地理空间,收到信号综合分析,就相当于一个超大望远镜了。

比如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它的观测能力将是神级的。

中国是SKA的首创国之一。

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分布在从非洲到大洋洲的辽阔空间,而美国的阿雷西沃望远镜,和中国的“天眼”,都造在偏远的山窝里——喀斯特地形的洼坑中。

这有什么讲究?据专家说,好处不止一个。

位置偏远,意味着受其他无线电信号的干扰最小;洼坑地形,是建造大锅盖的理想之地;喀斯特地形,即溶岩地形,排水畅通。

建造“中国天眼”之前搜寻选址,找了300多个洼坑,南仁东拄着拐杖,亲自考察了平塘县的几十个候选台址。

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地形最理想,获得最高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总工艺师王启明说:“望远镜反射面总面积为25万平方米,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

尽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吨铝合金。

”他说,“中国天眼”有很多是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都由国内顶级企业建造完成”。

组成射电望远镜“镜面”的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有两部分,铝合金背架、反射面面板。

这个铝合金背架,是萧山企业东南网架制造拼装的。

圈梁、索网和支撑馈源舱的6座高塔,用掉的钢材有1万多吨。

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的馈源平台,1000多吨重,几乎固定在半空,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馈源的定位,却缩小了观测角度。

王启明说:“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至少会达到几千吨。

这样重的大家伙挂在空中,成本相当大了。

”他说,“中国天眼”用了轻型索支撑馈源平台方案,馈源舱只有30吨重。

(选自《都市快报》2017年9月23日,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天眼”是一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该工程团队的核心成员大部分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学生。

B.随着卡尔·央斯基和格罗特·伯雷这两个天才小伙子的发现和发明,由光学望远镜进阶到射电望远镜,世界天文学向前迈进一大步,由此步入现代天文学。

C.世上的射电天文学家,都想有大口径“锅盖”,这种追求使得抛物线天线直径从最初的9.45米到后来的305米口径再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望远镜的灵敏度也由此实现了大幅提升。

D.“中国天眼”FAST口径500米,已经到了单口径的极限,如果还想增加望远镜的探测力,就需要使用大量射电望远镜组成一个阵列,国际天文学界正在建设的“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SKA)”就是运用了这个构思。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早年的电视,屏幕上有时会出现密密麻麻的雪花闪烁,这是因为电视机没有收到外界信号。

B.无论是射电望远镜还是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选址尤为重要,当初南仁东为了给“中国天眼”寻找理想地,亲自考察了多个候选台址才得以最终确定。

C.美国阿雷西沃望远镜1000多吨重的馈源平台几乎固定在半空,如果我们按照阿雷西沃的方案,我们500米望远镜,馈源平台重量会是阿雷西沃的好几倍。

D.FAST“镜面”有4450块反射面单元,每一块标准单元由铝合金背架和反射面面板这两个部分组成。

3.根据文章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为“中国天眼”拟一条百科词条。

不超过80个字(包括标点符号)。

答: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天眼神秘宇宙,浩瀚星空。

地外文明的壮阔和玄妙,自古以来就寄托着人类的奇妙遐想。

人们观测天象,起初是用肉眼,继而借助光学望远镜……随着科技的发展,射电天文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脱颖而出。

射电望远镜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比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文学的四大发现,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都是用射电望远镜观测得到的。

射电望远镜的每一次长足的进步都会毫无例外地为射电天文学的发展树立一个里程碑。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又称FAST,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它盘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村。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

主动反射面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利用索网结构。

国家天文台天眼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

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息息相关。

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

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它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

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如果将地球生命3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年,那么在这一年中的最后一分钟诞生了地球文明,而在最后一秒钟人类才摆脱地球的束缚进入太空无垠的广袤。

”南仁东的心中,总是藏着许多诗意的构想。

“让美丽的夜空带我们踏过平庸。

”这是他留给人世间的最后思考。

从2016年9月25日起,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

这个庞然大物开始睁开“慧眼”,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

借助这只巨大的“天眼”,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与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提高了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沃305米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综合性能也提高了约10倍。

“天眼”能够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

天眼可把中国空间测控能力由地球同步轨道延伸至太阳系外缘,将深空通讯数据下行率提高100倍。

其应用价值可以是为自主导航这一前瞻性研究制作脉冲星钟;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为国家安全服务;提供高分辨率和高效率的地面观测;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今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发布会宣布,中国天眼经过一年紧张调试,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并确认了多颗新发现的脉冲星。

这是我国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脉冲星。

中国天眼团组利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早期科学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并进行后随观测认证,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6颗脉冲星。

其中2颗新发现的脉冲星,距离地球分别约4100光年和约1.6万光年,另外4颗还有待测量。

(取材于陈芳、丹长江等人的相关文章)4.下列关于“中国天眼”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天眼的启用是射电天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成为我国首次发现脉冲星的天文望远镜。

B.中国天眼依靠索网结构和馈源舱可随天体移动调整视线的指向,可以看到遥远的太空的任何地方。

C.中国天眼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其灵敏度、综合性能和探测范围等都位居世界一流。

D.中国天眼启用一周年,已经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而且部分脉冲星已经得到系统认证。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用光学望远镜观测到的类星体、脉冲星、星际分子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称为天文学的四大发现。

B.地球文明相对于漫长的地球生命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而人类摆脱束缚对广袤无垠的太空进行探索,这还只是科学构想。

C.中国天眼方圆5公里成为“静默”区,这便于它尽可能减少无关信号的干扰,专注地捕捉来自宇宙深空的信号。

D.中国天眼可使我国空间测控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它能诊断识别微弱的空间讯号,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使天气预报更加准确。

6.中国天眼被视作中国射电望远镜的又一长足进步,请概括“进步”的具体表现。

答:答案精析1.C[A项原文是“该工程核心团队的成员”。

B项原文是“伽利略,在一根管子两端装了两个镜片,对着月亮一看,看到了环形山,从此有了现代天文学”。

D项过于绝对,原文是“单个望远镜,要做得更大是很难了”。

]2.A[偷换概念,原文中说“收不到信号”是指收不到视频信号,但可以收到外界电磁波信号。

]3.“中国天眼”是由南仁东发起并投入建设,以贵州黔南州平塘县的大窝凼为台址,大多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最大单口径和最高灵敏度的球面射电望远镜。

4.B[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并不意味着能看到任何地方。

]5.C[A项是射电望远镜实现的。

B项构想已随天眼的启用而渐成现实。

D项原文是“跟踪探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服务于太空天气预报”。

]6.①观测范围更广,观测角度更灵活。

②信号捕捉更深远,探测对象更高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