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

合集下载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注重礼仪道德教化,强调人的修养和人伦关系;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两家对于人性的理解和看法有着一些异同之处。

儒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良好的品质和潜力,只需受到正确教育和良好环境的熏陶,便能实现自己的完善和发展。

儒家思想中的“仁”就是人性中的最高境界,是推动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通过琢磨和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原则,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而道家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性痴愚、欲望无限,只求享乐,缺乏自我约束和理智控制。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放弃功利的欲望,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态和境界。

道家认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该通过放弃个人欲望和努力追求心灵的自由,以达到达到人生的真谛。

儒道两家对待人性的发展方式也有所不同。

儒家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人性可以得到完善和发展。

儒家思想提出了“教化”和“礼乐”等重要概念,强调通过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引导,使人明辨是非、行为端正,使人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习惯。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体应该将欲望降低到最低限度,寻求个体内心的内在力量,通过修炼内心状态来达到心灵的自由。

道家主张通过养生、修炼、禅悟等方式,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协调,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发展。

儒道两家对于实现人性的境界和目标亦有不同观点。

儒家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人可以达到仁爱众生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境界。

儒家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强调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彼此关系的建立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道家则主张摆脱俗务,返璞归真,寻求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境界。

道家追求圆融的境界,强调追求自由自在,达到心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在人性论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人性本善与本恶的观点、发展方式以及目标境界等方面。

儒家主张人性本善,通过教化和修养实现人性的完善;而道家则倾向于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实现人性的发展和升华。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人性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差异和异同之处。

本文将分析儒家和道家人性论的异同之处。

儒家对于人性的看法强调人之性善。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具有天赋的道德本能。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把人的天性比作“四体皆正,能矫其性”,表明人自然具有善良和道德的倾向。

儒家强调要发扬人之善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类完善的目标,提倡以仁义为本的行为准则。

儒家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按照内心的本能去做事,就能够实现治理的目标。

与此相反,道家对于人性的看法则较为悲观,认为人性本恶。

道家认为人性是一种被各种欲望所诱导的本能,人因为贪婪、欲望等存在而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道家强调要通过放弃欲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来达到人类完善的目标。

老子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调要遵循柔弱自然的原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生活的最高境界。

儒家和道家对于修行的方法也存在差异。

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类完善的途径。

儒家通过修身来达到心性的完善,通过齐家来达到家庭和谐,通过治国来达到社会秩序的安定,最终达到天下的和平。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仁义道德,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相反,道家则认为修身养性要通过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方式。

道家通过舍弃世俗欲望,回归自然来实现心性的完善。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尘世的物质欲望,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使得自己与自然合而为一。

儒家和道家对于社会实践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儒家重视社会秩序和规范,强调要通过道德的规范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一直强调强调礼、义、仁等道德规范,讲究顺从、服从裨益等。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及时儒家的道德倾向是善的,但也强调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反,道家则强调要保持自然与人的和谐。

道家认为过度的社会规范会限制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建议人们放下社会束缚,回归自然。

道家认为,只有通过放松社会限制,返璞归真,才能够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论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

论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

非常追求“ 善” , 他说 : “ 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 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 , 心善渊, 与善仁 , 言善信 , 正 善治, 事善能 , 动善时。 ” 老子又说 : “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 故 无弃人 , 常善救物 , 故无弃物。” 意思是人们依其 自然本性

事实上 , 墨家并没有提 出明确的人性论主张 , 但我们 通 过 分 析可 得 知 墨 子对 人 性 大概 有 以 下 两种 观 点 : ( 1 ) 人

近也 , 习相远也” 。“ 性” 指的是先天素质 , “ 习” 指的是后天 习染 , 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丘认为 , 人的先天素 质没有多大差别 , 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 用, 才造成人 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人 的天赋素质相近, 打
三、 道家 老子 、 庄子 的人 性 论
如此 , 孔子提倡 “ 有教无类 ” 的教学方针 , 广泛吸收学生。 他 实行开放性的“ 有教无类” 方针, 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 的 需求 , 适应 了社会发展需要 , 是顺应历史发展潮 流的进步 思想 。除了“ 性相近也 , 习相远也” 的观点 , 关于人性问题 ,
就 是 仁义 礼智 的萌芽 , 是人 真正 的本 性 。 基 于 上 面两 点 , 孟
的气质就是他的德性或完善 , 人们应当由于本身的缘故而 寻求它 。老子 、 庄子所追求的“ 人性” 顺其 自然 , 无所欲 , 无 所求 , 其所要达到的是 自然生命之纯洁 、 朴实 , 精神安 宁 、 恬静的境界 。道家人性论的起点, 在于人的生命 和精神皆
【 专题研讨 】
论先秦儒 、 墨、 道、 法人性论

( 福建师范大学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儒家强调的是人性的改变和塑造,而
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虚空,认为人性是自然之中一部分的产物,应该尽可能地跟随自然。

因此,两种思想的人性论也有所不同。

儒家最重要的思想家孔子,认为“人性本善”。

这是基于他对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察和
思考,他相信人性的善良本质是可以通过教育和社会治理来发掘和激发的。

儒家思想还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可以让人性得到更好的发挥和体现。

另一方面,道家则认为“人性本恶”。

道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和贪婪的,这使得
人们总是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损害别人的权益。

然而,道家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错,因
为这正是自然的本性,是人们不能逆转的。

其实,尽管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论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渴望塑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儒家
认为,社会可以通过教育和治理来改善,而道家则认为,社会应该尽量跟随自然,实现
“无为而治”。

总的来说,儒家和道家在人性论上的主要差别在于他们对人性本质的看法。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社会和教育等手段,可以引导人性得到更好的发挥;而道家则认为,人性
本恶,并且认为人类应该向自然一样行动,充分利用人类自身的自然本性。

虽然有所不同,但两种思想都试图探寻一个更好的社会,这也使得两种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先秦思想主要流派

先秦思想主要流派

先秦思想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特征先秦时期,中国大地出现了一场大变动。

而体现在思想界,则是重要的“士”阶层的发展。

他们著书立说,就各自的理论争辩,出现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下面我就简要总结一下这些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思想。

一、商周宗教思想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思想信仰随之也发生了改变。

以上帝为上神的一元神宗教代替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虽然仍保存了浓重的自然的成分,但是却担负了社会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

“帝”不是以“创世者”的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的而是殷商人将自己的祖先神上升为最高神的。

还有商人的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以“天”称至上神,显然凸现了至上神被赋予“上”、“大”意义后所获得的超越意义。

天的自然生殖的特点、人格神的身份被淡化了,天被赋予了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帝向天的转化,隐含着这种品格的转变。

二、春秋时代思想春秋时期,是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阶级变动,变法成为潮流的时代。

天作为有灵性、有人格的神的意识进一步消退了,人们的思想进入了理性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人们还是持守着传统中的“德”,持守着对良好秩序(礼)和良好教养的一种理想。

这仍然是超越的,仍然具有宗教性。

其中还出现了孙武为代表的军事思想(《孙武兵法》)。

其中渗透关于战争及其与政治经济方面的各种辩证法思想。

三、儒家儒家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义。

注重伦理道德修身。

社会人与人之间行为规范,以伦理规范作为基础。

还要从个人修身开始——慎独。

提倡“德治”、“仁”,还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度。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孔子1、天命观信奉“天命”,但不信鬼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孔子给天明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

他相信天道是公正的,具终极支配意义的。

天道就被赋予了道德的、价值的品格;作为公正的天道,其终极的支配地位不可逆转,这就是“天命”。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儒道两家在思想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在社会中的角色,强调“仁爱”、“孝道”等,而道家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等,重视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人性论方面,儒道两家也存在差异和联系。

下文将从儒、道两家的人性论的基本思想、特点和异同进行分析。

一、儒家人性论儒家的人性论主要是指“性”和“情”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与生俱来的“性”。

虽然“性”有某种共性特征,但它同时也有个体化、多样性的特点。

儒家称之为“性与情相生相克”的理论。

性是人生命本质的东西,而情指的是受到社会影响所形成的人内在的习惯和情绪。

情是影响性的负面因素,所以儒家强调要“扬弃”情,以修养和涵养“性”。

儒家提倡“知行合一”、“以情治情”等,旨在培养和弘扬人的“仁爱”、“孝道”等美德,使人的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实现。

道家的人性论是指人的本质是“道”,“道”是宇宙间最高的存在。

道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自然”,即回归最初的本性,消除自我意识,无为而治,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道家倡导的自由、无为、不争等思想,强调发挥自己的本质,以达到自我实现和归一于大道的境界。

在人性的发展和实现方面,道家注重修养内在,以回归本能和本质为主要目的。

儒道两家的人性论在思想上存在差异和联系。

从人的本质和目的来看,儒家和道家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儒家视人的本性为与生俱来的,“仁”是追求的根本目的,要通过涵养“性”达到。

而道家认为人是与“道”相通的,本质上超越“仁”的范畴,其目的是超脱个体逐渐达到对大道的认知。

在人性的发展和实现方面,两家观点也有区别,儒家强调要通过涵养“性”的方法达到虚心慎微、仁爱厚道的境界;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所依据的是个人试图超越经验界限以及放弃个体的硬性努力、宽容、包容和自我否定等。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儒家和道家是先秦时期两大流行的思想流派。

在这两家思想中,人性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儒家提倡人性善良,注重修身立德,追求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而道家则强调虚无无为,提倡自然、无为、神秘和超然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分别从儒家和道家的角度,探讨两家对人性的看法及其异同。

儒家对人性的看法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以及后来的儒家学者的著作中。

儒家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

《论语》中有“人之初,性本善”一语,这是儒家关于人性的核心观点。

儒家认为,人天生具有良善的本性,但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各种恶习、不良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人性的恶化。

儒家提倡通过教育、仁爱、礼乐等方式来培养和挖掘人性的善良一面,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孟子在其著作中进一步强调人性的善。

他认为,人的本性善良,所有的恶行都是受外界因素影响所致。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具有良善的天赋属性,这种善性来源于自然而非后天教化。

儒家还提出了“不忍人之受教而进之”的观点,认为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相同的,只是教育不当导致了不同的学习成绩。

这种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人性的本质善良,对社会的教育、培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与儒家不同,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则更为超然和虚无。

道家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游离于世俗界限之外的。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治”等观点,主张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这一观点与儒家强调的积极主动的教化培养对人性的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老子认为,人性本身就是虚无的,要达到无为的境界,不执着于功利的追求,而是要顺应自然,真诚面对自然界的变化。

道家强调自然界的无常和反复,主张顺应自然,顺道而行,不要过分干涉、干预自然规律。

道家不太关注人性的善恶,而是更加关注个体如何顺应自然,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超脱尘世的纷扰。

从儒家和道家两家对人性的看法来看,可以看出两种不同思想之间的根本差异。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通过道德修养、教育培养来发掘和挖掘人性的善良一面,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道家则认为,人性本身就是遵循自然的无为之道,追求自然、无为、虚无等境界,超然于纷扰之外。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儒家和道家是两大哲学流派,对于人性的认识和看法也有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就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进行探讨。

儒家对人性的看法主要体现在《论语》和《孟子》等经典中。

孔子提倡“仁”、“义”,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培养出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强调“性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恶行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则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倡导“性善说”,强调人的本性是好的,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发展这种善性。

他认为,人性善良是人生发展的基础,只有发展好人的本性,才能使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更高。

而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则主要体现在《老子》和《庄子》等经典中。

老子认为,人性是自然的,是一种已经确定好的东西,不需要改变和培养,所以主张“无为”,强调顺乎自然,遵循大道。

而庄子更加强调了自然和自由,他认为人的本性应该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反对儒家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规范,认为这种努力是在违背自然的本性。

儒家和道家对待人性的态度和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儒家认为人性是可以被教育和培养的,是可以通过修养和正义的道德规范来塑造的。

而道家则认为人性是天然的,是无法改变的,应该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

儒家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注重道德和伦理的培养。

而道家则更加注重自由和无为,认为人性应该追求无拘无束的自然状态。

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注重道德伦理规范。

而道家则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天然状态,反对规范和秩序。

虽然儒家和道家在人性观上有诸多的不同,但也存在着一些共通之处。

两家都认为人性是重要的,是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根本出发点,都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人性的塑造和改变。

两家都强调了人性的善良,虽然在具体理解和理论基础上有所不同,但都相信人性是良好的,是可以被发展和提升的。

两家都强调了对待自然和道的态度,儒家强调了顺应自然规律,而道家更加强调了追求自由和无为而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先秦儒、墨、道、法人性论
摘要:在人性问题上,儒、墨、道、法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形成了各自完善的人性论思想体系。

先秦儒家孔子的“性相近”说、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墨家“素丝说”、道家老庄的人性顺应自然说和法家的人性好利说,虽各有千秋,但还是为其教育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体系的根基。

关键词:儒;道;法;人性论;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58-02
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

关于人性的问题,自古以来便一直是学术上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直至目前仍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

早在几千年前,先秦诸子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儒、墨、道、法遵循不同的思维路线,形成了其各自完整的人性论。

一、儒家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
孔子关于人性论的论述中,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的差别。

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

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教学方针,广泛吸收学生。

他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需求,
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

除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关于人性问题,孔子还提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尽其心也,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矣。

”进而逐层展开了他的内涵精微的性善说。

首先,孟子认为人的天性中有“大体”、“小体”之分。

认为人皆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这“四心”实际上就是仁义礼智的萌芽,是人真正的本性。

基于上面两点,孟子提出“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自身就具有可以使他成为君子、圣人的“善”的本能,因此“修身”不须外求,人只需要对自身的善性加以存养扩充就足够了。

从教育学的角度,儒家提出了人向善的原始根据,为封建道德教育取得成效提供了可能性。

但如果说人性都是善的,并且是与生俱来的,那么所有的教育就逻辑地成了多余的,这是一种从根本否定教育的观点。

与孔孟不同,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论”。

荀子在《性恶》篇中专门论述了人性。

他认为,人之所以想为善,正是因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好声色”等,都是人生来就固有的,这是人的本性。

如果顺着
人的这些本性发展下去,必然要发生“争夺、残贼、淫乱”这样的局面。

所以说,恶才是人的本性。

二、墨家墨子的人性论
事实上,墨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人性论主张,但我们通过分析可得知墨子对人性大概有以下两种观点:(1)人性不是先天所成。

生来的人性如同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造就什么样的人。

(2)性恶论。

他认为自人类出现开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与欲望,造成社会中矛盾四起,人们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天下之乱,若禽兽焉”。

但不论人性是一种待染的素丝还是本来就有一种恶的倾向,墨子十分肯定教育的作用。

同时,墨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是刻苦、坚毅、积极、诚信、热情的,并且是一位兼相爱交相利的兼士。

墨子这一思想较之孔丘的人性论,在社会意义方面显得进步了,因为它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认识和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三、道家老子、庄子的人性论
道家认为,人的本性“素朴”而美好,而人的异化是社会生活使然,使人“复归于朴”就是道家对人发展的根本要求。

在道家看来,人类社会的理想状态就应是蒙昧时代,那时人们无知无欲、无争无斗、相安无事。

道家的人性说虽然不像儒家把人性的善恶问题专门地提出,但道家也有其系统的人性论,是不同于儒家性善论的另一种性善论。

老子非常追求“善”,他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
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意思是人们依其自然本性活动便是“善”。

人类的善就是按照其本性生活。

个人本性的气质就是他的德性或完善,人们应当由于本身的缘故而寻求它。

老子、庄子所追求的“人性”顺其自然,无所欲,无所求,其所要达到的是自然生命之纯洁、朴实,精神安宁、恬静的境界。

道家人性论的起点,在于人的生命和精神皆回归顺应自然,不为外物所为。

四、法家的人性论
法家的人性论与儒家针锋相对,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好利恶害,人之情也。

”(《韩非子?难二》)“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韩非子?奸劫弑臣》)就是说,好利恶害是人的本性,人们受利己心的驱使,在行为上总是表现出趋利避害的特点,个人利害是人们思考问题和行事之出发点和归宿点。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纯粹的利益关系,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主义者,自私自利是人之本性,就连君臣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都是相互算计的利益关系,一般人的关系更是如此。

法家认为人性是恶的,只有“化性起伪”才能使人向善。

从教育学角度,法家提出了人向善必须经过客观教育过程,为封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提供了人性根据。

但如果说人性是恶的,并且是与生俱来的,虽然解决了教育的必要性,但本质上是恶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善人,因为永远有恶根存在。

这样就必然得出矛盾的结论:任何教育虽然是必要的,但也是多余的,因为人的本质中缺乏善,没有向善的依据。

基于这样绝对的“性恶论”,法家强调治理国家必须靠高压政治、法制手
段,虽然法家的不少主张适应了完成统一的需要,但对教育持否定态度,不仅摧残了教育本身,更窒息思想和文化的发展,开创了文化专制主义的先河。

总的来讲,儒、墨、道、法的人性论是其教育思想坚固的哲学基础,在人性论的基础上,他们的教育思想才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各具特色的人性论观点使得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性、丰富多彩。

通过对儒、墨、道、法人性论的了解,我体会到一个学派完整的思想体系必定是有坚固的理论基础,正是由于他们人性论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他们的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的不同,才会形成先秦百家争鸣、中国学术蓬勃发展的时期。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隋晓明.墨家的智慧[m].金城出版社,2011.
[3]武树臣,李力.法家思想与法家精神[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4]郭婧,孟子和荀子人性论的比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6,(6).
作者简介:何柳(1992-),女,山西省人,现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大学本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