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先秦儒家人性观
浅谈先秦儒家人性说

浅谈先秦儒家人性说儒家思想以求任向善的心性,人性论为根本思想。
孔子的性近论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初明确提出人性问题的是孔子。
关于人性问题,孔子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这里孔子提出了性与习的关系问题。
孔子所说的性是与习相对的。
“性”是指每一个人各自的自然本性,包括性格、秉赋、智力等;“习”则指后天的努力和行为,包括学习、受各自所处环境和外在条件制约的习惯性行为方式等。
孔子不以善恶讲性,只是认为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
但是,关于人的性格为什么有不同,孔子认为,人们各自的性格、秉赋、智力等天生是比较接近的,没有太大的差别,由于后天的学习情况不同、习惯性行为方式不同,从而相异渐远,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性格。
孔子把“性”作为人的本性的思想奠定了其以后人性论的方向。
在中国哲学史上,孟子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
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在于人性,人性既是人的伦理道德生活的根据,又是人施行政治主张的基础。
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
孟子是从一个新的与他人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人性的。
这个角度就是,人之性的开始、原初和本色。
孟子认为,从人性的最本初、最深层看,每个人都存在着为善的可能。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这里的“性”就是指人性。
所谓人性,就是人最本真的存在。
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关于心理,孟子强调了两个层面:一个是“四端”之心;一个是“思”之心。
正是通过这两个层面,孟子发现了人性之善。
先秦儒家另一位大师荀子在对以往儒家思想作总结的同时,对人性也作了较为充分的讨论,提出性恶说。
荀子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判断人性本恶主要是因为看到了“人生而有欲”的事实。
既然人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这种行为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陷入“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的境地。
由于欲望本身不能节制欲望,所以人们为欲望而争而乱的行为就带有“恶”的特点。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和道家是其中两个代表性的学派,这两个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学派之一。
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共同点,但在人性论方面,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一、儒家人性论儒家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儒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天赋的,属于自然属性。
人的天赋本性使得他们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和能力,包括仁爱、公正、智慧等等。
因此,儒家思想高度重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培养人的优良品质和道德行为。
儒家认为,人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品德,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即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和学问进行人的修养,提高人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
道家的人性论有别于儒家,它认为人的本性是既善又恶的。
道家认为,人性是相互依存的,人无法摆脱自然以及环境的影响,人性的社会性和相互影响保证了社会进步的机会。
这也意味着,人的本性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天命、缘分等等,人的自然属性具有很大的弹性。
因此,道家思想更加注重自然的流动、随遇而安、不强求和自我解放,主张通过深入观察自然和事物,与之相处和感知,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和感悟。
道家认为,人应该通过对自然的呼吸和摄取,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发展自己的潜力和精神境界。
三、儒道人性论的异同在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论中,存在很大的异同。
虽然儒道两家均认为人性是有限制的,但儒家更加注重道德的价值,道家则更加注重探求自己和自然的奥秘。
在教育方面,儒家注重人的道德和修养,道家则注重感性和个人领悟的深刻。
在社会角度上看,儒家的道德价值在很多时候被看做是社会规范和法制建设的基石,而道家在社会角度上注重对自然、艺术、哲学和宗教的研究。
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论也存在相通之处。
二者都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应该积极地探索自己的天性,注重人类基本的能力和潜能,重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相互冲突,更多地是不同视角下的反映,儒道思想对中国的哲学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中国的哲学思想有着更加丰富和多样的面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人性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差异和异同之处。
本文将分析儒家和道家人性论的异同之处。
儒家对于人性的看法强调人之性善。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具有天赋的道德本能。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把人的天性比作“四体皆正,能矫其性”,表明人自然具有善良和道德的倾向。
儒家强调要发扬人之善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类完善的目标,提倡以仁义为本的行为准则。
儒家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按照内心的本能去做事,就能够实现治理的目标。
与此相反,道家对于人性的看法则较为悲观,认为人性本恶。
道家认为人性是一种被各种欲望所诱导的本能,人因为贪婪、欲望等存在而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道家强调要通过放弃欲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来达到人类完善的目标。
老子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调要遵循柔弱自然的原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生活的最高境界。
儒家和道家对于修行的方法也存在差异。
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类完善的途径。
儒家通过修身来达到心性的完善,通过齐家来达到家庭和谐,通过治国来达到社会秩序的安定,最终达到天下的和平。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仁义道德,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相反,道家则认为修身养性要通过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方式。
道家通过舍弃世俗欲望,回归自然来实现心性的完善。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尘世的物质欲望,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使得自己与自然合而为一。
儒家和道家对于社会实践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儒家重视社会秩序和规范,强调要通过道德的规范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一直强调强调礼、义、仁等道德规范,讲究顺从、服从裨益等。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及时儒家的道德倾向是善的,但也强调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反,道家则强调要保持自然与人的和谐。
道家认为过度的社会规范会限制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建议人们放下社会束缚,回归自然。
道家认为,只有通过放松社会限制,返璞归真,才能够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学派。
儒家强调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注重治理国家和塑造人格。
道家则更注重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在人性论方面,儒家和道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儒家和道家对人性的看法都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引导人性的善良,强调人的天性是可以被培养和改造的。
儒家学说中的“人性善”的核心概念是“仁”,即以仁爱为出发点,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
而道家则认为,人性本真,人的本质是纯粹、无欲无求的。
道家追求的是超越凡尘,返璞归真的境界。
儒家和道家对于治理的看法也存在一些差异。
儒家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仁者,通过道德感化和道德约束来治理国家。
儒家追求的是通过守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而道家则认为,为了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地,领导者应该摒弃个人的欲望和功利心,放下权力和财富的纷争。
儒家和道家对于个人修养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儒家注重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重视教育和仪式。
儒家强调学习和修身养性,通过学习经典和尊敬长辈来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
而道家则注重追求虚无和自由,强调“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认为,通过摆脱欲望和个人的执着,个人可以达到无我无物的状态。
儒家和道家在人性论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而道家则更注重个人修养和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人性本善,儒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引导人性的善良,而道家则更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和超越。
儒道两家都在探索人性真理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儒道两家在思想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在社会中的角色,强调“仁爱”、“孝道”等,而道家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等,重视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人性论方面,儒道两家也存在差异和联系。
下文将从儒、道两家的人性论的基本思想、特点和异同进行分析。
一、儒家人性论儒家的人性论主要是指“性”和“情”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与生俱来的“性”。
虽然“性”有某种共性特征,但它同时也有个体化、多样性的特点。
儒家称之为“性与情相生相克”的理论。
性是人生命本质的东西,而情指的是受到社会影响所形成的人内在的习惯和情绪。
情是影响性的负面因素,所以儒家强调要“扬弃”情,以修养和涵养“性”。
儒家提倡“知行合一”、“以情治情”等,旨在培养和弘扬人的“仁爱”、“孝道”等美德,使人的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实现。
道家的人性论是指人的本质是“道”,“道”是宇宙间最高的存在。
道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自然”,即回归最初的本性,消除自我意识,无为而治,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道家倡导的自由、无为、不争等思想,强调发挥自己的本质,以达到自我实现和归一于大道的境界。
在人性的发展和实现方面,道家注重修养内在,以回归本能和本质为主要目的。
儒道两家的人性论在思想上存在差异和联系。
从人的本质和目的来看,儒家和道家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儒家视人的本性为与生俱来的,“仁”是追求的根本目的,要通过涵养“性”达到。
而道家认为人是与“道”相通的,本质上超越“仁”的范畴,其目的是超脱个体逐渐达到对大道的认知。
在人性的发展和实现方面,两家观点也有区别,儒家强调要通过涵养“性”的方法达到虚心慎微、仁爱厚道的境界;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所依据的是个人试图超越经验界限以及放弃个体的硬性努力、宽容、包容和自我否定等。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摘要】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大思想流派,对人性观持有不同的看法。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养性,追求仁义礼智信;而道家则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无为。
虽然两家在人性观上存在异同,但也有共同点,例如都重视修养道德品德。
儒道两家人性观的差异主要在于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和修养途径的不同。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的重要性在于为后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人类价值观和社会伦理有着重要启示。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虽有异同,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先秦时期,儒家,道家,人性观,异同,共同点,影响,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期,儒家和道家作为两大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的思想争鸣中各自提出了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儒家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伦理规范,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修养和教化来完善的;而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认为人性本身就是自然的表现,应该随顺自然去发挥自我。
虽然儒家和道家对人性有各自独特的观点,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比如都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都认为人性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
不过,在具体的修养方式和达到境界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完善人性,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观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研究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和演变,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儒家人性观儒家人性观是先秦时期儒家对人性本质的理论观点。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追求完善。
在儒家看来,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感,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道德境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个主要的思想流派。
虽然儒家和道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是它们在人性论上却有一些共同的观点,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强调人性的善良,并认为人天然具有良知,懂得是非。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通过自我修养,人可以达到完善的境界。
道家也认为人性本善,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追求无为而治。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人性本善是可以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的。
儒家和道家都主张追求人的自由和无为而治。
儒家认为人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
儒家强调,人应该遵守礼法,尊敬长辈,注重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与秩序。
道家则认为,追求无为而治是人的最高境界。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不要追求名利地位,不要执着于物质欲望,而是要放下执念,顺应自然的法则,达到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儒家和道家在人性论上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儒家认为人的善良和良知是天赋的,而道家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纯净无为的,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
儒家注重人的积极参与和社会责任,而道家则倡导放下执念,追求自在自由。
儒家强调人的社会化和家族责任,认为人应该遵守礼法,尊敬长辈。
而道家则认为,人应该放下执念,顺应自然的道,不受社会规范和家族责任的束缚。
儒家认为人应该追求完善,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而道家则认为,人应该放下欲望,顺应自然的道,追求无为而治。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先秦儒家人性观
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是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条主线。
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儒家各个时期的代表者也都纷纷就人性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按照张岱年先生的观点,儒家人性论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即:“先秦是各种性论并起而纷纭无定说的时代;前汉则是性有善有恶论占优势的时代;后汉至唐是性三品论占势的时代;北宋至明中叶是性两元论占势的时代;明末至清是性一元论占势的时代。
”笔者在此文中,仅是浅析一下先秦时期的儒家人性观。
一
什么是人性?先秦儒家各派对人性的界定是否一致?
在这两个问题上,笔者较为认同西南师范大学廖其发教授的观点。
他指出,古代儒家各派所持观点虽有所异,但对一个命题都是认同的,即“生之谓性。
”并且“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即人性是天然的、自有的东西、特征、特性或资质,即人的天赋素质或天生资质。
廖其发教授在研读了大量的文献典籍,借鉴甄别了古今学者的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即:“中国古人对‘人性’本义的界定在文字表述上有一定分歧,但其抽象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其所代表的认识对象是基本同一的,中国古代人性论所要争论的问题也是基本同一的。
”
中国古人何以会提出人性论并有如此持久而激烈的纷争?争论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还是其他怎样,到底目的何在?
对于这一问题,张岱年与廖其发两先生都持有相类的看法。
张岱年指出,“自来论性者,并非专为研究性而研究性,而是为讨论修养、教育、政治,不得不讨论性。
”较为相似地,廖其发也指出,“关于‘人性’的讨论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政治、哲学、伦理、法律、宗教等领域的基本问题,但主要还是教育哲学的问题。
”笔者以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著书立说的过程中,总是以其人性观为前提和基础的。
也就是说,他们所阐述的思想与教育观点都是深深建立在其对人性的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二
先秦时期儒家的主要代表者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接下来,笔者就分别来介绍一下这三位儒学大家的人性观。
孔子对于人性言之不多,论语中关于人性的表述共有两处。
一是“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
对于天道的理解,孔子明确指出天即道德之天,是道德的最终依据。
而人性,则是由天命来赋予人的。
论语中的第二处提及性是在:“性相近,习相远也”。
笔者对此处出现的性有如下理解:此处的性是否可以理解为上天赋予每一个人的道德是相近、平等的,也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之意”。
还有,笔者认为其实孔子真正在此处更多关注
的是“习”。
是什么造成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性呢?既然性相近,那么我们就只能从“习”上出发,来寻找答案了。
此处之“习”,笔者以为不外乎两层含义:一是环境,二是教育,这也是孔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根源。
正是因为孔子对人性和环境以及教育有如此的理解,才给教育以存在的可能和必要性,同时肯定教育在人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孟子对于人性问题的相关阐述则要多得多了。
在孟子看来,“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人与动物之间是有相同性的:“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
”人与动物相同的因素是“人之性”,但却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不是“人性”。
“人之性”所表征的是人的先天性的因素,这种先天性的因素实际上亦是人的本能、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和本性在很大意义上是与动物相类、相通,以至相同的。
“人性”所表征的却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因素。
人之所以为人,并不是因为人与动物相类、相同,而是因为人与动物不同,与动物不同而为人之所专有者,才是人性。
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之根本所在,正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的人性。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因此,人之本性就其本原意义而言,原本就是善的。
与孟子不同,荀子并不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为仁向善的倾向。
为仁向善,在荀子看来,完全出于人之有意作为,即出于人之“伪”,特别是出于“圣人之伪”。
“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固生于人之性也”;“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虽然荀子也像孟子一样,认为人性是人秉受于天的,是先天的,是天赋的。
但是与孟子不同,荀子将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好利恶害的自然本性,当作基本的人性。
如果顺乎人的自然本性,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相贼相残和社会的混乱。
所以,在荀子看来,人之本性为恶。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君子小人就其天性而言,并没有什么不同。
“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
人之实际的不同,完全在于后天的力量,完全在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个人的主观努力。
三
作为儒学之开山始祖,孔子一生讲得最多的是仁。
儒家对于人性之论证与说明,目的在于要为其所张扬的仁义之道确立一根基与现实之出路。
儒家之人性论,根基于其仁义之道。
孔子多言仁义,而很少论及人性。
然孔子之论仁,主要局限于仁本身,即何为仁,为什么行仁的层面上。
在孔子看来,行仁完全是人的自觉的行为。
至于为什么是人的自觉的行为,孔子并没有展开具体的论证。
孟子认为,为仁不过是使人性之中本有之善端得以发扬广大而已。
孟子这种心性论的确立,就为儒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寻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
孟子指出的这种本原的、先天性的善,正是人为仁向善之基础;人本身原有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正是人为仁向善之发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所以,儒家所宣扬的仁义礼智,并不是外在于人或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根源于人性,并且是由其发育出来的东西,是人性中本有的东西。
孟子和荀子均承认人有好利恶害的本能,荀子将这一本能称为“人之性”,而这一“人之性”是人与动物相共的。
孟子虽也承认人与动物这一相共的本能,他却不认为这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人异于动物之根本所在,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
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的“人性”。
荀子论性,只承认人与动物相共的因素,承认“人之性”,而没有孟子之所谓人之所以为人者,亦即“人性”的概念。
虽然荀子亦曾论及人与动物之区别。
“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人之有辨,是指人具有明辨是非然否的能力。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之有别于动物者,为人有义、有辨。
但荀子并未将这一区别当作基本的人性。
孟子之性善论突出人之先天因素,荀子之性恶论强调人之后天作为。
人之为仁,既不能不根于先天,但亦不能忽视后天之努力。
所以,《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性为天、为诚,强调的是人的先天性的因素;教为人、为明,强调的是人的后天性的因素。
先天性的因素突出的是人的先天根据,亦即后儒之所谓本体;后天性因素突出的是人的后天的功夫。
只强调先天,而不注重后天,只有根据而无功夫;只注重后天,而不承认先天,则只有功夫而无根据。
因此,为仁须先天与后天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廖其发著:《先秦两汉人性论与教育思想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版
3、徐克谦著:《先秦儒学及其现代阐释》,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