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对两汉时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儒家注重礼仪道德教化,强调人的修养和人伦关系;道家则强调自然之道,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两家对于人性的理解和看法有着一些异同之处。
儒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天生都有良好的品质和潜力,只需受到正确教育和良好环境的熏陶,便能实现自己的完善和发展。
儒家思想中的“仁”就是人性中的最高境界,是推动个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通过琢磨和奉行“仁义礼智信”的原则,来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而道家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认为人性痴愚、欲望无限,只求享乐,缺乏自我约束和理智控制。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其自然,放弃功利的欲望,追求自由自在的心态和境界。
道家认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应该通过放弃个人欲望和努力追求心灵的自由,以达到达到人生的真谛。
儒道两家对待人性的发展方式也有所不同。
儒家认为通过正确的教育和道德规范,人性可以得到完善和发展。
儒家思想提出了“教化”和“礼乐”等重要概念,强调通过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引导,使人明辨是非、行为端正,使人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习惯。
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个体应该将欲望降低到最低限度,寻求个体内心的内在力量,通过修炼内心状态来达到心灵的自由。
道家主张通过养生、修炼、禅悟等方式,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协调,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发展。
儒道两家对于实现人性的境界和目标亦有不同观点。
儒家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人可以达到仁爱众生并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境界。
儒家追求的目标是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强调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彼此关系的建立实现自身的价值。
而道家则主张摆脱俗务,返璞归真,寻求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境界。
道家追求圆融的境界,强调追求自由自在,达到心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在人性论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人性本善与本恶的观点、发展方式以及目标境界等方面。
儒家主张人性本善,通过教化和修养实现人性的完善;而道家则倾向于认为人性本恶,通过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实现人性的发展和升华。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儒家和道家是其中两个代表性的学派,这两个学派是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学派之一。
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有很多共同点,但在人性论方面,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一、儒家人性论儒家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
儒家认为,人性的本质是天赋的,属于自然属性。
人的天赋本性使得他们有很多优秀的品质和能力,包括仁爱、公正、智慧等等。
因此,儒家思想高度重视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培养人的优良品质和道德行为。
儒家认为,人应该注重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品德,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即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儒家思想主张通过教育和学问进行人的修养,提高人的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
道家的人性论有别于儒家,它认为人的本性是既善又恶的。
道家认为,人性是相互依存的,人无法摆脱自然以及环境的影响,人性的社会性和相互影响保证了社会进步的机会。
这也意味着,人的本性往往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包括天命、缘分等等,人的自然属性具有很大的弹性。
因此,道家思想更加注重自然的流动、随遇而安、不强求和自我解放,主张通过深入观察自然和事物,与之相处和感知,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和感悟。
道家认为,人应该通过对自然的呼吸和摄取,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发展自己的潜力和精神境界。
三、儒道人性论的异同在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论中,存在很大的异同。
虽然儒道两家均认为人性是有限制的,但儒家更加注重道德的价值,道家则更加注重探求自己和自然的奥秘。
在教育方面,儒家注重人的道德和修养,道家则注重感性和个人领悟的深刻。
在社会角度上看,儒家的道德价值在很多时候被看做是社会规范和法制建设的基石,而道家在社会角度上注重对自然、艺术、哲学和宗教的研究。
不过,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论也存在相通之处。
二者都强调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应该积极地探索自己的天性,注重人类基本的能力和潜能,重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并不是相互冲突,更多地是不同视角下的反映,儒道思想对中国的哲学传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让中国的哲学思想有着更加丰富和多样的面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在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种重要的思想流派,对于人性的看法也有一定的差异和异同之处。
本文将分析儒家和道家人性论的异同之处。
儒家对于人性的看法强调人之性善。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具有天赋的道德本能。
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把人的天性比作“四体皆正,能矫其性”,表明人自然具有善良和道德的倾向。
儒家强调要发扬人之善性,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人类完善的目标,提倡以仁义为本的行为准则。
儒家认为如果人们能够按照内心的本能去做事,就能够实现治理的目标。
与此相反,道家对于人性的看法则较为悲观,认为人性本恶。
道家认为人性是一种被各种欲望所诱导的本能,人因为贪婪、欲望等存在而失去了本真的自我。
道家强调要通过放弃欲望,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来达到人类完善的目标。
老子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强调要遵循柔弱自然的原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实现生活的最高境界。
儒家和道家对于修行的方法也存在差异。
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类完善的途径。
儒家通过修身来达到心性的完善,通过齐家来达到家庭和谐,通过治国来达到社会秩序的安定,最终达到天下的和平。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仁义道德,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相反,道家则认为修身养性要通过返璞归真、无为而治的方式。
道家通过舍弃世俗欲望,回归自然来实现心性的完善。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超越尘世的物质欲望,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使得自己与自然合而为一。
儒家和道家对于社会实践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儒家重视社会秩序和规范,强调要通过道德的规范来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一直强调强调礼、义、仁等道德规范,讲究顺从、服从裨益等。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社会规范的约束,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及时儒家的道德倾向是善的,但也强调社会规范的作用。
相反,道家则强调要保持自然与人的和谐。
道家认为过度的社会规范会限制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发展,建议人们放下社会束缚,回归自然。
道家认为,只有通过放松社会限制,返璞归真,才能够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学派。
儒家强调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注重治理国家和塑造人格。
道家则更注重个人修炼和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在人性论方面,儒家和道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儒家和道家对人性的看法都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引导人性的善良,强调人的天性是可以被培养和改造的。
儒家学说中的“人性善”的核心概念是“仁”,即以仁爱为出发点,倡导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和尊重。
而道家则认为,人性本真,人的本质是纯粹、无欲无求的。
道家追求的是超越凡尘,返璞归真的境界。
儒家和道家对于治理的看法也存在一些差异。
儒家强调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做一个仁者,通过道德感化和道德约束来治理国家。
儒家追求的是通过守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国家的和谐稳定。
而道家则认为,为了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境地,领导者应该摒弃个人的欲望和功利心,放下权力和财富的纷争。
儒家和道家对于个人修养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儒家注重个体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重视教育和仪式。
儒家强调学习和修身养性,通过学习经典和尊敬长辈来达到个人修养的目的。
而道家则注重追求虚无和自由,强调“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认为,通过摆脱欲望和个人的执着,个人可以达到无我无物的状态。
儒家和道家在人性论方面存在一定的异同。
儒家注重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追求社会的和谐稳定;而道家则更注重个人修养和追求自由自在的境界。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人性本善,儒家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引导人性的善良,而道家则更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和超越。
儒道两家都在探索人性真理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及其对古代法制的影响,法制史论文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及其对古代法制的影响,法制史论文摘要:文章梳理了先秦诸子的人性论观点,无善无恶说,性善说,性恶说,绝对性恶说。
论证了人性论对中国传统法制的影响:“性善论”导致对皇权刚性约束规范的缺失,“性恶论”--重典治吏的逻辑起点。
“性善”与“性恶”这两种矛盾的人性论,被后世的王朝统治者们交替采纳,当辩护君权独大,不需要法制层面的刚性约束时,“性善”论是人君的有力武器,当论证重典治吏,严酷处罚违法官吏时,“性恶”论是不二之选。
对于人性的矛盾认识,使得中国古代约束君权和约束官吏走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
关键词:性善;性恶;约束君权;重典治吏;有关人性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所热衷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 --确切的说就是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向来是中国哲学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
”[1]人性论不仅是作为一种思想,而居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主干地位,并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动力。
[2]先秦诸子们对于人性的认识基本是按照“善、恶”的框架来展开的,先秦诸子对人性善恶的激烈争论,深深的影响了后世的传统法制。
一、先秦诸子的人性论观点从夏代起,统治者便利用“天命”来进行统治,所谓“有夏服天命”. (《尚书·召诰》)认定夏王“受命于天”.一切万物都是由天或上帝来主宰。
一切权威由天或上帝来承载。
人事是渺小和卑微的,对人性的讨论淹没在对天帝的崇拜之中。
西周时期,情况有所改变,周王为了论证统治的合理性,将统治的目光转向了人事,提出“明德慎罚”, “以德配天”稍稍纠正了夏商两代对天的崇拜,但是还是没有怀疑和否定“天命”的思想,“天命糜长,有德居之”.天命会转移和变化,但是本身还是存在的。
真正对“天”思想的责难,来自西周末年,随着旧的统治的崩溃,新的思想产生了,“天命不彻”, “下民之孽,匪将于天;尊沓背憎,取竟由人”.[3]郑国的子产也认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 (《左传·昭公十八年》)对民的真正重视,对天的真正远离预示着新的制度的产生,也预示着新的人性哲学的开端。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儒道两家在思想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在社会中的角色,强调“仁爱”、“孝道”等,而道家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等,重视个体的自由和自我实现。
在人性论方面,儒道两家也存在差异和联系。
下文将从儒、道两家的人性论的基本思想、特点和异同进行分析。
一、儒家人性论儒家的人性论主要是指“性”和“情”的关系。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与生俱来的“性”。
虽然“性”有某种共性特征,但它同时也有个体化、多样性的特点。
儒家称之为“性与情相生相克”的理论。
性是人生命本质的东西,而情指的是受到社会影响所形成的人内在的习惯和情绪。
情是影响性的负面因素,所以儒家强调要“扬弃”情,以修养和涵养“性”。
儒家提倡“知行合一”、“以情治情”等,旨在培养和弘扬人的“仁爱”、“孝道”等美德,使人的性得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实现。
道家的人性论是指人的本质是“道”,“道”是宇宙间最高的存在。
道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自然”,即回归最初的本性,消除自我意识,无为而治,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道家倡导的自由、无为、不争等思想,强调发挥自己的本质,以达到自我实现和归一于大道的境界。
在人性的发展和实现方面,道家注重修养内在,以回归本能和本质为主要目的。
儒道两家的人性论在思想上存在差异和联系。
从人的本质和目的来看,儒家和道家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儒家视人的本性为与生俱来的,“仁”是追求的根本目的,要通过涵养“性”达到。
而道家认为人是与“道”相通的,本质上超越“仁”的范畴,其目的是超脱个体逐渐达到对大道的认知。
在人性的发展和实现方面,两家观点也有区别,儒家强调要通过涵养“性”的方法达到虚心慎微、仁爱厚道的境界;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所依据的是个人试图超越经验界限以及放弃个体的硬性努力、宽容、包容和自我否定等。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摘要】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是两大思想流派,对人性观持有不同的看法。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修身养性,追求仁义礼智信;而道家则主张返璞归真,追求自然无为。
虽然两家在人性观上存在异同,但也有共同点,例如都重视修养道德品德。
儒道两家人性观的差异主要在于对人性本质的理解和修养途径的不同。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的重要性在于为后世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于人类价值观和社会伦理有着重要启示。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虽有异同,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先秦时期,儒家,道家,人性观,异同,共同点,影响,重要性,启示。
1. 引言1.1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论及其异同先秦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期,儒家和道家作为两大思想流派在这一时期的思想争鸣中各自提出了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儒家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伦理规范,认为人性是可以通过修养和教化来完善的;而道家则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认为人性本身就是自然的表现,应该随顺自然去发挥自我。
虽然儒家和道家对人性有各自独特的观点,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比如都强调个体的修养和道德修养,都认为人性具有天赋的善良本性。
不过,在具体的修养方式和达到境界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完善人性,而道家则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儒家和道家的人性观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研究先秦时期儒道两家人性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和演变,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得对当代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儒家人性观儒家人性观是先秦时期儒家对人性本质的理论观点。
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追求完善。
在儒家看来,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每个人都有良知和道德感,可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道德境界。
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对两汉时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科技资讯 SC I EN C E &TE C HN O LO G Y I NF O R MA T IO N 学 术 论 坛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基础决定着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因为不同的人性论基础决定着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的问题——道德教育是否必要?应该怎样进行道德教育?在大多数道德教育的研究者那里,人性大致分为三类:人性随神性而人性善;人性随着动物的本性而人性恶;一般的中民之性不善不恶。
先秦儒家思想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他们的人性论。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处于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初始阶段,他们的人性论相比较而言较为粗糙,结构比较简单,逻辑上也不甚严密,但却是两汉时期道德教育人性论的基础。
1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总体说来,先秦儒家思想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有各自的人性论理论,也有各自理论上的漏洞,为两汉儒家人性论的发展和理论化、系统化提供了空间。
1.1孔子人性论的优缺点分析孔子巧妙地回避了人性论善恶这一基本的哲学问题,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他认为在出生之初人性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会表现出人性的不同层次,那是因为后天学习造成的,在这里孔子只是强调道德教育是很重要的,论证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但是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讲道德教育为何可行孔子就没讲,这也是后世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空间。
1.2孟子人性论优缺点分析孟子是人性善论的持有者,在他看来,人性本善,人们之所以会在后天表现出种种恶来,只是由于他们的善良的本性被掩盖住了,道德教育的作用就是让人们的善良本性重新表现出来,孟子的人性论思想指出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人性本善,但是如果人性本善,那么人的后天行为就会是善的,偶尔出现恶的行为也不会影响主流的善性,既然如此,进行道德教育就显得不是很必要了。
孟子的人性善虽然不能说明道德教育的必要,但是人性善却能为道德教育提供可行性——如果人性本恶,道德教育就行不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对两汉时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影响摘要: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根据,要进行道德教育就必须首先理清人性论问题。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人性论不但对当时的道德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包括两汉在内的后世儒家道德教育的人性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儒家学者孔子、孟子和荀子提出了各自的人性论思想,他们的人性论影响着两汉时期董仲舒与《白虎通义》中的人性论思想。
关键词:人性论道德教育孔子孟子和荀子董仲舒《白虎通义》道德教育的人性论基础决定着道德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因为不同的人性论基础决定着道德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的问题——道德教育是否必要?应该怎样进行道德教育?在大多数道德教育的研究者那里,人性大致分为三类:人性随神性而人性善;人性随着动物的本性而人性恶;一般的中民之性不善不恶。
先秦儒家思想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要谈到他们的人性论。
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处于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初始阶段,他们的人性论相比较而言较为粗糙,结构比较简单,逻辑上也不甚严密,但却是两汉时期道德教育人性论的基础。
1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总体说来,先秦儒家思想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有各自的人性论理论,也有各自理论上的漏洞,为两汉儒家人性论的发展和理论化、系统化提供了空间。
1.1 孔子人性论的优缺点分析孔子巧妙地回避了人性论善恶这一基本的哲学问题,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他认为在出生之初人性都是差不多的,之所以会表现出人性的不同层次,那是因为后天学习造成的,在这里孔子只是强调道德教育是很重要的,论证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但是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讲道德教育为何可行孔子就没讲,这也是后世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发展的一个很大的空间。
1.2 孟子人性论优缺点分析孟子是人性善论的持有者,在他看来,人性本善,人们之所以会在后天表现出种种恶来,只是由于他们的善良的本性被掩盖住了,道德教育的作用就是让人们的善良本性重新表现出来,孟子的人性论思想指出了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人性本善,但是如果人性本善,那么人的后天行为就会是善的,偶尔出现恶的行为也不会影响主流的善性,既然如此,进行道德教育就显得不是很必要了。
孟子的人性善虽然不能说明道德教育的必要,但是人性善却能为道德教育提供可行性——如果人性本恶,道德教育就行不通了。
1.3 荀子人性论优缺点分析荀子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人性恶,但是人性恶在他的理论中已经很明显了,他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肤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2] (《荀子·性恶》篇)“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3](出处同上)而且人还贪得无厌“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荀子·荣辱》篇)在荀子的思想体系中,人性恶,后天所作的善性属于“伪”,道德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在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里,人性论基础让道德教育不可行,这是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不严密处。
总之,先秦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是粗糙的:孔子只讲了道德教育是很重要的,至于说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如何根据道德教育的人性论进行道德教育等方面都没有论述;孟子的性善论虽然讲明了道德教育的可行性,但是人性本善,进行道德教育就没必要了;荀子是性恶论的持有者,他解决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问题,但是既然性本恶,那么无论如何进行道德教育都不会有效果的,性恶论没解决道德教育的可行性问题。
两汉时期的儒家学者们对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采取了扬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有所完善。
2 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对两汉时期儒家人性论思想的影响自荀子之后,关于人性的争论就很少了,西汉的董仲舒重新把道德教育人性论提了出来,东汉集当时儒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白虎通义》又把道德教育人性论提升到另一个高度。
无论是董仲舒还是《白虎通义》,他们的道德教育人性论思想无一例外的都是受先秦儒家道德教育人性论思想影响的。
2.1 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对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的影响先秦儒家的人性论思想对董仲舒的人性论思想的影响表现在孟子的性善论成为董仲舒人性论思想反对的内容,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被董氏人性论思想吸收、继承和发展,先秦时期的“正名责实”思想也被董仲舒引入了他的道德教育人性论思想,外加上董仲舒引入了阴阳概念,最终成就了董氏道德教育人性论的性三品说。
(1)董仲舒道德教育人性论思想的提出。
代表秦汉时期儒家道德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的是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
在人性论问题上,董仲舒首先是从对“性”字的分析开始的,他认为“性”字右边的组成部分是“生”字,他认为“生之谓性”,即把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质作为本性。
在人性的善恶上,董仲舒和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对立,和荀子一样,主张区分本性和人为。
在董仲舒看来,人后天所表现出来的善行是道德教育的结果,“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
(2)孟子人性论思想对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董仲舒批评孟子把人和禽兽相比,他认为孟子把善于禽兽的那点表现就认为是人性本善是不对的。
假如和禽兽相比,人是本性善;假如按照人道的要求,人性就不是善的。
所谓人道的要求,就是圣人所说的善,其内容是“循三纲五常,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爱,敦厚而好礼,乃可谓善”。
而且,董仲舒认为孟子的人性本善和“性”这个名的意思不合。
“性之名不得离质,离质如毛,则非性矣”。
这里的不能离“质”是指不能离开人这个血肉之躯来谈论本性,在董仲舒看来,离开血肉之躯来谈本性,谈的乃是毛一类的东西,而不是人的本性。
(3)荀子“化性起伪”人性论思想对董仲舒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是天生的,人所做的善行是后天的道德教育的结果,所以道德教育是一个“化性起伪”的过程,道德教育是必要的。
荀子认为人性是天质之朴思想成为董仲舒对人性论最大贡献——用“天质之朴”的质料构成去说明天质之朴的性质的基础,董氏引入了阴阳概念对这一理论进行阐释。
董仲舒认为,阴阳二气性质不同。
阳主德,阴主刑;阳行顺,阴行逆。
聚合成人,正是人性中有了阳性,所以道德教育就有了可能;人性中有了阴性,道德教育就有了必要。
(4)董仲舒的“性三品”论。
董仲舒是“性三品”论者,他认为有三种人性——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在董仲舒的人性论中,圣人是道德教育的教育主体,中民是道德教育的教育对象。
在董仲舒的道德教育理论里,他看到了道德教育不是万能的,这就需要用刑罚去对付他们,这种理论的漏洞反映了董仲舒注重客观现实的一面。
2.2 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对《白虎通义》人性论思想的影响《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德论》或《白虎通》,是受东汉章帝召集,将、大夫、太常下属博士及博士弟子、议郎、郎官等官员和今文经学家和古文经学家聚集在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汉章帝命令班固把最后的讨论结果整理成书。
这本书所讨论的所有问题中从纵向上看包括两个方面。
一面是对名词概念的阐释;另一方面是介绍有关的知识和规定。
《白虎通义》是东汉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秩序而召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对《五经》进行注解的儒家经典。
《白虎通义》中的人性论思想受先秦儒家人性论思想影响表现在把先秦儒家“仁”的思想注入了人性,使人们按照“仁”的要求去办事由外在规定变成了内在自觉。
(1)《白虎通义》中人性论的提出。
《白虎通义》和董仲舒一样,受荀子的“生之为性”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性的“性”字的意思就是“生”,人性是与生俱来的,并且是与“情”概念一同提出的,“情者,静也;性者,生也。
此人所禀六气以生者也。
”东汉许多儒家学者在《白虎通义》中认为,性生于阳,情生于阴,因而性善情恶。
情中有利欲,所以有恶,但情不全是恶,情主要是用来辅佐性的。
(2)孟子的“四端”说对《白虎通义》人性论的影响。
孟子指出人有“仁、义、礼、智”四端,《白虎通义》便把这四端与人的生理结构及机能联系起来,东汉儒者对人性作了更具体的解说。
在《白虎通义》的《性情》篇里就提出,五脏、六腑各自体现着人性的一个方面:肝仁、肺义、心礼、肾智、脾信。
五脏的性质,各有自己的内在根据:“肝所以仁者何?肝,木之精也。
仁者好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
”“肺所以义者何?肺者,金之精,义者断决,西方亦金,杀成万物也。
”“心所以为礼何?心,火之精也。
南方尊阳在上,卑阴在下,礼有尊卑,故心象火,色赤而锐也。
人有道尊,天本在上,故心下锐也。
”《白虎通义》的作者——东汉的儒家学者们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人的本性、并且与五行之气一一对应是为了从人的内在寻找道德教育的根据,把外在的道德要求变成内在的道德自觉。
(3)“天命之谓性”思想对《白虎通义》中人性论思想的影响。
《孟子》把天意说成是人的本性,《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就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白虎通义》把这个问题就阐述得更加明确。
在《白虎通义》里,人性,即仁义礼智信的本性,也是天之所命。
通过引入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天”或者说“上帝”的概念,人行事遵守仁义礼智信,就不仅仅是个社会道德问题了,还拔高到奉丰天命、顺天意的宗教问题。
如果说董仲舒的言论还停留在外在的规定上的话,《白虎通义》把人按仁义礼智信行事说成是出于人本性就把人的符合五常的行为初步地内在化了。
把天意说成是人的本性,《白虎通义》还未能作出很多发挥,而且把主要精力从外在转向内在,《白虎通义》也仅仅是个开始。
总之,先秦儒家学者的人性论无一例外地为道德教育思想作了铺垫,是包括两汉在内的后世儒家道德教育人性论的基础。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重提人性论,从他的“性三品”论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董仲舒受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影响;《白虎通义》是东汉时期儒家学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部书里,人的生理结构与功能、五行说与孟子的“四端说”相结合把道德教育的外在规定性转为内在的自觉修养,先秦儒家的“天命之谓性”思想使《白虎通义》成为把天意说成是人的本性,把主要精力从外在转向内在的开端。
参考文献[1]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2] 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译[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9.[3] 曾振宇,傅永聚.春秋繁露新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