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开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3年高一1月月考语文无纸试卷完整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松竹梅与中国文化风骨松、竹、梅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自然事物,也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一种人格精神的象征。
这种人格的象征物,既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将自然人化的传统。
这个传统,既可能源于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又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有关。
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物我同一,所以自然事物就容易被人格化。
中国古代文学重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所以用自然事物作文化和人格的象征,也就成了一种修辞手法。
这种人格化的自然事物,在植物界,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
传说苏轼被贬到黄州,有个地方官去拜访他,问他一个人在这儿是否感到寂寞,苏轼指指门外说,我这儿有“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何寂寞之有。
又传说爱梅成痴的林逋终生不娶,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所谓“梅妻鹤子”,都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人喜爱松、竹、梅,固然离不开观赏其外在形象,但更多地却是欣赏其内在品格。
这种品格虽然古人对之有不同的提炼和概括,但如松的枝干如铁、岁寒后凋,竹的中空外直、宁折不弯,梅的凌霜傲雪、玉洁冰清等等,却是自魏晋以降中国人所推崇、所提倡的一种风骨。
这种源于先秦儒者“浩然之气”的风骨,在中国古代曾用来评品人物、鉴赏书画,后来又用于文章,成了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对推动历代诗文革新,起了重要的作用。
由松、竹、梅这些自然事物所体现的风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首先是出于中国人遵循天道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也。
故古人主张养“浩然之气”,培植一种强旺的内在精神,以应对人生的各种艰难困苦,成就人生的各种事业,这是中国文化讲风骨的精神源头。
与古代不同,现代中国人所讲的风骨,一方面固然有古代文化的精神传承,另一方面,也有现代文明的影响和现代精神的浸润。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风骨,往往与人的主体性有关,就个体而言,多表现为个体的人格或个性,就群体而言,则多为一个民族的主体性,即通常所说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
2020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在读到《我与地坛》时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亚全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句话正可以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
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
《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是那样强烈。
我记得我把刊发作品的那一册杂志抓在手里,郑重地摩挲着相关的几个页面。
我想到儿童时期的高尔基,每当读到一本喜欢的书,就将书页对着阳光看,以为其中一定藏着感动人的奥秘。
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
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
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
我寻找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
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
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
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史铁生的最初反应,与处于类似境遇的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凭什么是我,来承受这样的苦难?但这样的情绪并无助于改变这一个坚硬的事实。
无奈中他只能平静下来,努力让自己思考,试图弄明白一些事情。
时间并未能平复伤痛,但有助于让他认识伤痛。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韩启辉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定都长安,以洛阳为东都,这两座城市是唐代文人仕途理想的重要寄托。
文人身处京城时,俯瞰天下;离开京城后,望京、忆京的复杂心理直接影响其诗文书写。
受都城文化影响,初唐行旅诗创作有了新的拓展。
赴京与离京是初唐行旅诗中的独特题材,特别是赴京应试、落第归乡的双向书写呈现出鲜明的诗歌景观错位特征。
诗人在赴京与出京途中,既有京城向心力的外在吸引,也有故乡情感支撑的内在动力;既有个人抱负的述怀,也有暂时失意的宽慰。
调露元年(679)陈子昂初次出蜀,途经荆门时作《度荆门望楚》,高唱“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永隆元年(680)暮秋,他在落第归蜀途中思亲,作“孤舟多逸兴,谁共尔为邻”之句,又在寄友人诗中说“莫言长落羽,贫贱一交情”,还有“的的明月水,啾啾寒夜猿。
客思浩方乱,洲浦寂无喧”之句。
骆宾王辞亲赴京,自诫道“不学浮云影,他乡空滞留”。
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前后,骆宾王应试未果,归义乌途中作《望乡夕泛》,既说“归怀剩不安”,又说“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正是在动力与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他们始终奔走在人生旅途中,而由于身份境遇不同,他们诗歌中的景观书写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从汉大赋开始,望京主题成为诗歌常见的情境模式。
初唐时期,士人普遍产生“重内轻外”的地域观念,因而诗人在行旅中不乏回望京城的描写,总是望而不见、遥不可及。
诗人对于望长安的描写不仅是概括性的宏观书写,诗歌结构、篇章布局也深受都城气象影响,与宫廷诗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
初唐诗歌对于京城景观的描写和刻画,多出现在骆宾王《帝京篇》、卢照邻《长安古意》等长篇古体诗中。
徐增《而庵诗话》认为,《帝京篇》“首望出帝居得局;次及星躔山川、城阙离宫;次及诸侯王贵人之邸第,衣冠文物……”,形成了一定的写作结构、抒情模式和技巧。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02月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02月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
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
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
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
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
“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
"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海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
〃雅,是规范、典雅。
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
“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
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
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
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 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
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
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
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
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
河南省信阳市高一语文下册开学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河南省信阳市高一语文下册开学考试题(附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意境这一词的提出在唐朝。
日僧遍照金刚在《文境秘府论》里介绍唐朝的诗论,在《南卷·论文意》里有“夫作文章,但多立意。
”“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
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
”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
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
“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
托名王昌龄的《诗格》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
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
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
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
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
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
”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联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
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
河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答案(pdf)

2022年春期第二次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C【解析】“开始以公共健康为主题”错误,原文说的是“开始思考公共健康主题”。
2.B【解析】“横向议论”错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纵向议论。
3.A【解析】B项“应该舍弃个人利益”错误。
C项,“只要打破这种原则,就能解决与公共健康伦理之间的冲突问题”表述过于绝对。
D项,“无须考虑个人利益”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需要向权利话语开放”“公共健康不仅需要国家权力,而且需要个人的参与”)4.C【解析】C项,“都导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错误。
选项犯了或然变已然的错误。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可知,C项前两句概括的内容,是为了说明“科学与人文的隔膜却似乎变薄了”。
5.A【解析】B项,“要求人们的关注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错误,原文材料一最后一段说的是“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可知。
C项“以便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可知,跨越学科是作者进行的客观介绍,而不是想法的目的。
D项“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的术语”错误。
根据原文材料二最后一句话可知,学科的界限是暂设的,许多学术的术语是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
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或者抛弃二者,它们和“更好地求取知识”没有必然矛盾。
6.①将科学完美化,忽视科学“非人格化”和“价值中立”的特点,将加剧其轻视生命的倾向(导致其畸形发展),造成对人类的危害。
②视科学为万能,无法看到科技无法提供“价值理性”的局限性,将导致人类“意义危机”的加剧。
③只关注科技自身的发展,忽略科学研究受到社会的制约、人文与科学可以沟通的客观事实,会阻碍科学的良性发展。
(每点2分。
每点的分析,既要指出其错在哪里,又要说明危害是什么。
)7.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插叙”说法错误,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从发觉父亲失忆,到去看病,练书法,去“昆城城北中心小学”,最后父亲划着小船汇入长河。
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下)高一年级阶段性测试(开学考)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韩愈提倡古文,又创作骈散结合的文章,这也与唐代的时代背景、政策、文化心理等有关。
韩愈之所以对骈文存在自相矛盾之处,是因为骈文从一开始就处于主体地位,其无可替代性和广泛应用性使之无法脱离文人的生活。
从先秦散文到汉赋,散文逐渐吸取辞赋的表现手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越来越注重形式,讲究骈四俪六、“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讲究押韵、对偶、用典等。
萧统的《文选》辞藻华美,唐代以诗赋取士,唐代文学必然与前代文学具有密切的继承关系,所以它一向被文人视为必读的一部书。
南朝后期,骈文受到宫体诗的影响,走上了只追求形式的道路,堆砌大量的典故,导致内容晦涩难懂。
初唐时期,陈子昂要求复古革新,主张文道合一,也并未反对骈文。
中唐韩愈提倡古文,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扩大了散文的体裁范围,逐步将散文的句法与骈文相结合,强调文章之“道”,但是他并未撼动骈文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骈文一直用于公文、书信等,可见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
不管是从审美角度还是从接受角度来看,骈文形式美、文风华丽的确优于古文。
韩愈倡导的“文以明道”的“道”即孔孟之道,力图挽救已经没落的政治秩序和思想,这肯定是收效甚微的。
如果过分强调先秦散文的价值,以己之力创造新词,不沿袭前人的词句,那么所作的文章必然文采不佳,价值不高,万一没有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信阳市2020-2021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

信阳市2020-2021年度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雨巷》是我国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叶圣陶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B . 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扮演男主角的叫正旦,扮演女主角的叫正末。
扮演反面男性角色的叫净或副净。
C . 美国当代作家海明威在中篇小说《老人与海》中塑造了“硬汉子”的典型——桑地亚哥的形象,体现了人的自尊自强的巨大精神力量。
D . 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诗人、小说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
他在其代表作《沙之书》中虚构了在现实生活中压根儿不存在的“沙之书”。
2. (2分) (2019高二上·长春月考) 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B . 景翳翳以将入景:景色。
C . 乃瞻衡宇瞻:看见。
D . 审容膝之易安审:明白,知道。
3. (2分)下列划线的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是()A . 侣鱼虾而友麋鹿B . 一觞一咏C . 卿当日胜贵D .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4. (2分) (2020高二下·宁波开学考) 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不会到这个地位。
B .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在那空闲的时候,就缓步地行走,漫无目的地游览。
C . 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D .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吴郡的贤士大夫们跪在路边请求。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1分)5. (7分) (2018高二上·姜堰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厉害了,我的国》正是以中国历年来尤其是近五年来探索太空,开发深海,建设世界一流的高铁、桥梁、码头,5G技术联通世界,艰苦奋斗、扶贫攻坚,心系同胞、海外撤侨等的伟大发展为内容,将这些恢宏工程和其背后的人与事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试题答案1.C【分析】 A项,“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错,原文说的是“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选项缺少“也许”,说法绝对。
B项,“‘原乡意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错,原文第二段介绍“原乡意识”,第三段通过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文中并没有将“原乡意识”“原乡情结”进行比较。
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
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
2.D【分析】 “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错,应该是充分证明了“原乡意识”的存在。
3.A【分析】 “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一段,“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
4.B【分析】“但至今未能研究出一种疫苗”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对于艾滋病这种重大疾病,尽管全球医学界已经花费数十年开发疫苗,但至今尚未有一种疫苗能够走出实验室得到普遍应用”分析可知,艾滋病疫苗已有,但未能走出实验室得到普遍应用。
5.B【分析】A项,“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全球大流行,作为目前成本效益最高的卫生干预手段”错误,以偏概全,结合原文“接种疫苗能够挽救大量生命,被广泛认为是全球最成功和最具成本效益的卫生干预措施之一”分析可知,疫苗只是卫生干预措施“之一”。
C项,“不属于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错误,由材料二“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包括灭活病毒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重组载体病毒疫苗等多数在研新冠疫苗都属于此类”的信息可知,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属于此前已得到广泛应用的传统类型疫苗。
D项,“新冠疫苗的获批上市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只有克服了这种副作用,才能上市给老百姓注射”错误,结合原文“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分三期:……三期确定是否使用。
……张文宏说,三期研究认为安全,再给老百姓打,想做小白鼠,我们的流程是不允许的”可知,新冠疫苗经过三期临床实验确认了其安全性才能上市,而不是“克服了这种副作用”;由材料四“‘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是新冠病毒疫苗研发的最大不确定性。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抗体不但不抵御病毒,还会扮演‘特洛伊木马’角色,协助病毒入侵细胞,捉高感染率,助纣为虐”可知,“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不是“新冠疫苗的获批上市遇到的最大困难”,所以“新冠疫苗的获批上市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抗体依赖性增强’(ADE)副作用”的说法于文无据。
6.①机遇与挑战的矛盾:研制出疫苗,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疫苗研制困难重重,国际竞争激烈。
②快与慢的矛盾:科学研究中,领先者可占得行业先机;又要在安全性、有效性上下功夫,不能一味求快。
7.C 结尾的牛奶象征着和平、安详、幸福的生活,代表着“我”对往日和平生活的留恋与向往。
8.①从情节上看,“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我”正是通过学校的环境布置来对母校进行确认。
②从读者感受来看,文科学校却成为伤兵医院,眼前学校的环境与我记忆中的学校环境的对比(反差),让人感受到战争对文明的摧残。
③从主题看,作者充满复仇主义、军国主义、殖民主义元素的环境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的可悲现实,揭示出军国主义思想对少年的毒害,暗示了民族灾难和个人不幸的根源。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9.①小说的情节线就是“我”不断寻找真相的过程,以受伤发烧的我为叙述者,叙述视角为有限视角,“我”的感知有限,困惑无限,这样更有利于设置悬念,展开情节。
②更有利展示“我”的心理,并且在此心理过程中展示“我”对事物与世界的认识,塑造被纳粹军国主义教育毒害的糊涂浑噩的青少年形象:如“我”对炮声的赞美;“我”不知为何打仗,只觉得为国捐躯光荣等等。
③小说以“我”的意识流动为结构中心来展示人物持续流动的感觉和思想,并且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更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感受到我的痛苦和困惑,更好的展现战争的残酷,命运的捉弄,给人强烈震撼,深化了作品的反战主题。
(每点2分)10.D“策或料覆”,主语为“策”,“料覆”做谓语,该句“核查”的是账本,因此为省略宾语的省略句,句子结构完整,且“功曹周谷辄为傅著薄书”中“功曹周谷”是官职名+人名,中间不应该断开。
“功曹周谷”为“著薄书”的主语,句子完整。
因此应该在“覆”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AB。
“使无谴问”“使孙权不受谴责追问”,且“权临时悦之”中“权”做主语,“悦”做谓语,“之”做宾语,主谓宾完整。
因此应该在“问”后断开,据以上分析排除C。
11.B“古代称诸侯或官员之死为‘薨’”表述错误,应改为“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之死为‘薨’”。
12.B“后跟随孙权征战关羽”理解有误,根据文中“权讨关羽,过范馆。
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
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
’”的信息可知,应是孙权去攻打关羽。
13.(1)徐州牧陶谦认为吕范为袁术侦察,暗示县令拷打吕范,吕范亲信中的勇士们将吕范抢了回去。
( “觇候”,窥视,侦察;“讽”,用含蓄委婉的话暗示或规劝; “篡取”,夺取;句意2分)(2)孙策亲自率军去征讨严白虎,另外派遣吕范与徐逸到海西攻打陈瑀,斩杀他的大将陈牧。
( “将”,率领;“攻瑀于海西”,介词结构后置,在海西攻打陈瑀;“枭”,砍头后悬首示众,砍杀;句意2分。
)参考译文:吕范,字子衡,汝南郡细阳人。
他年轻时为县吏,颇有姿容相貌。
后来吕范避战乱到寿春,孙策见到他觉得他非同常人,吕范于是自动亲近孙策,带领自家的一百门客归附孙策。
当时孙策母亲吴太妃在江都,孙策派遣吕范前往迎接。
徐州牧陶谦认为吕范为袁术侦察,暗示县令拷打吕范,吕范亲信中的勇士们将吕范抢了回去。
当时只有吕范与孙河常跟随在孙策身边,艰辛跋涉,不避危难,孙策也将他作亲人相待,常常领他进入后堂,在吴太妃跟前宴饮。
吕范后来跟随孙策攻破庐江,回师一道东渡长江,前至横江、当利,打败张英、于麋,又顺流而下攻取小丹杨、湖孰,吕范兼任湖孰相。
后来吕范兼任宛陵县县令,讨伐击败丹杨贼寇,还军吴郡,被升为都督。
这时下邳人陈瑀自称为吴郡太守,住在海西,与地方豪强严白虎勾结。
孙策亲自率军去征讨严白虎,另外派遣吕范与徐逸到海西攻打陈瑀,斩杀他的大将陈牧。
吕范又跟随孙策在陵阳攻打祖郎。
孙策去世,吕范到吴郡奔丧。
后来孙权再征战江夏,吕范与张昭留守吴郡。
曹操进兵到赤壁,吕范与周瑜等共拒曹操并将他击败,吕范被升为禅将军,兼任彭泽太守。
刘备到京城会见孙权,吕范私地请求孙权扣留刘备。
孙权征讨关羽,路过吕范官署。
对他说“过去早听你的话,现在就不要这样劳苦了。
今日我要前去攻打他(关羽),你为我守好建业。
”孙权大败关羽后回师,建都武昌,升任吕范为建威将军,治理建业,督领扶州以下至海边地区,转调溧阳、怀安、宁国为封地。
曹休、张辽、臧霸等前来讨伐,吕范督率徐盛、全琮、孙韶等部兵马,在洞口以水师抵御曹休等人。
吕范升为前将军,改封南昌侯。
当时遭遇大风,船上兵卒溺水死者数千,吕范撤军,任扬州牧。
吕范生性喜好威严仪表,州里人如陆逊、全琮以及贵族公子,都对他尊爱恭敬虔诫严肃,不敢轻佻随便。
吕范勤勉公事、遵奉法纪,起初孙策让吕范负责财务账目,孙权当时年纪还轻,私下里有求于吕范,吕范必定向孙策禀报,不敢擅自答应孙权的要求,当时他就因此受到怨恨。
孙权任阳羡县县长时,曾私用钱财,孙策有时要核查,功曹周谷动辄就将孙权的花销记在另外的账本上,使孙权不受谴责追问。
孙权当时很喜欢周谷,及至后来他统掌国事时,因为吕范忠诚,很信任他,而因为周谷善于欺瞒上司更换账本,撤职不用。
黄武七年,吕范被升任为大司马,印绶尚未授给,他便生病去世。
孙权身着丧服表示哀悼,派使者追授印章绶带。
等到还都建业,孙权路过吕范墓前痛喊:“子衡!”孙权边喊边流泪,用牛、羊、猪三牲来祭祀吕范。
14、C。
“莽莽”指广阔旷远;“鱼龙气”指江面水汽,而非“鱼龙莽撞而富有生气”。
15、同:弘大意境、磅礴气势和高远理想。
诗人面对自然的浩瀚无垠,激发出内心建功立业的抱负。
异:毛词偏重的是对个人前途与国家未来的思考,以问句形式发出深沉慨叹,答案暗寓其中,有“舍我其谁”的豪气,表现形式更为含蓄蕴藉。
黄诗偏重的是对自我力量的信心和把握命运的雄心。
以上天赋予的“一拳”之力压服自然的浩荡潮流,彰显以一己之力挑战、征服命运的霸气,凸显其锐意进取的积极人生观。
表现形式属直抒胸臆,酣畅淋漓。
16.(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7.B18.D19.C20. ①视觉训练不能治疗近视 ②正确有效的训练 ③可以延缓近视的进展21. ( 5 分)示例: ① 参展国家与企业众多, ② 意向成交金额大, ③ 展馆面积增加, ④ 专业化办展方向更明确, ⑤ 疫情防控能力强.(每点 1 分)22.【审题】本题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
本题的任务要求:“对于‘打工人’的走红,你怎么看;你对‘打工人’的内涵又有怎样的理解”。
在写作时,既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剖析,也可以综合两个方面的内容来立意。
若选择“你对‘打工人’的内涵有怎样的理解”这一内容进行立意,则应该注意材料中对“打工人”一词较为详尽的描述,涵盖“打工人”的界定、内涵以及互联网的语境中的内容。
“打工人”一词不同于以往的全新时代内涵,综合材料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打工人”的内涵主要有如下几种:努力奋斗的行动、积极进取的信念、面对生活的乐观与勇敢……“打工人”这个看似调侃的词语和形形色色的“打工人”语录,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昂扬积极地面对生活的热情与正能量。
若选择“对于‘打工人’的走红的看法”这一内容立意,则首先要弄清楚“打工人”的内涵,在界定清楚内涵的基础上,再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即可,如“打工人”走红代表着一些人对此的认同感,在“打工人”中可以看到坚韧和奋斗。
【参考立意】(1)奋斗的人生最美丽,用努力点燃梦想;(2)“打工人”是最美的奋斗者,奏响人生的奋斗之歌;(3)向“打工人”致敬,做个勇敢的“打工人”;(4)自嘲的“打工人”,追梦不停步;(5)“打工人”——自嘲背后也有坚韧与奋斗(6)“打工人”火了,这是一场网络社会的身份认同狂欢;(7)打工人:自我调侃,也是自我激励;(8)“打工人”走红:豁达幽默,也是一种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