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作业

人教版必修二: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作业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时加餐拔高练|课后加餐练|1.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D.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解析:选D 英国在19世纪仍是世界霸主,经济实力急剧衰落的叙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项;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作用下的产物,不属于前提,故排除B项;自然科学研究出现重大进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开始紧密结合特点的成因,故排除C项;工业革命首先发生于英国,其前提条件是英国代议制的确立,由此推断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的政治前提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确立,故选D项。

2.1882年,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高频交流电,在当时,更为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却把这种沿用至今的伟大发明称之为“魔鬼的触角”,宣扬交流电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甚至会毁灭人类。

这反映出( )A.特斯拉电的技术领先爱迪生B.科学技术推广应用步履艰难C.高频率交流电缺陷影响运用D.时代需要呼唤电气时代到来解析:选B 材料体现的是交流电问世后,受到传统技术和观念的抵制,被爱迪生攻击,故B项正确。

3.《全球通史》曾经这样形容过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早先,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而如今,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

”下列发明属于“定制”的是( )A.珍妮纺纱机B.电灯C.汽船D.蒸汽机车解析:选B 珍妮纺纱机、汽船和蒸汽机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属于“发明是个人对机会作出响应的结果”。

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属于“发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际上是定制的”,故B项符合题意。

4.导致石油开采业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和陆空交通工具发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远洋轮船的出现B.飞机的出现C.汽车的出现D.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解析:选D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创制并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出现汽车、飞机、远洋轮船,带动了石油开采和化工产业的发展。

初中历史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

初中历史人教九年级下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

课题: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时课后作业一、学习目标1.了解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电力方面的重大发明、内燃机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化学工业和新材料;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题目呈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下列能够体现其时代特征的发明是( )A.飞梭B.轮船 C.火车D.电灯2.某历史学家认为“19世纪80年代,世界交通领域里的一场革命源于一种新动力的发明”。

这种“新动力发明”应是( )A.蒸汽机B.内燃机C.发电机D.飞机3.内燃机的发明是19世纪后期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成就,发明以汽油味燃料的内燃机的是( )A.德普勒B.戴姆勒C.本茨D.福特4.有两个国家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它们是( )A.英国、法国 B.法国、德国C.英国、美国 D.德国、美国5.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电力时代,其引发力量不是来自生产技术本身,而是来自似乎同生产没有关系的科学研究成果。

”下列发明或创新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①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②西门子制成发电机③本茨研制成三轮汽车④瓦特改良蒸汽机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世纪60-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下列哪些产品( )①碱②飞机③硫酸④人造燃料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7.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瓦特对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二十世纪的石油世纪,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

“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是指(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③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④促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A.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B.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C.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D.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9.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发展是( )A.雇佣关系出现B.手工工场出现C.自由资本主义产生D.垄断组织形成10.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分工达到“世界城市”和“世界农村”的分离与对立的完成阶段,形成日渐明朗的分工格局。

2023-2024人教初中9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后作业第2单元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2023-2024人教初中9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课后作业第2单元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选择题1.某历史兴趣小组办了一期黑板报,其中有如下的一段宣传材料:这个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更明亮的“眼睛”,而不再害怕大自然的黑暗。

请你给这段宣传材料添加一个合适的标题( )A.“信息时代”的到来B.“汽车时代”的到来C.“蒸汽时代”的到来D.“电气时代”的到来2.观察下图,1870—1950年石油消费的比重在世界能源消费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B.内燃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3.他以“为人类幸福生活而发明”作为人生理想,在他逝世后,为了悼念他,全美国熄灯一分钟,甚至连自由女神手上的火炬也不例外。

人们送给他“照亮世界的人”的美誉。

这位人物是( )A.牛顿 B.爱迪生 C.瓦特 D.爱因斯坦4.“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结束之际,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浪潮已经兴起。

”“技术革新”最显著的成就是( )A.集中的手工工场出现B.珍妮纺纱机的开始使用C.新式交通工具的问世D.电力进入生产生活领域5. 有这样一段广告词:“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

”“爱迪生点燃了世界”是指(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B.发明内燃机C.研制成功耐用白炽灯泡D.改良蒸汽机6.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交通运输工具领域的发明成果越来越多,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交通运输领域的一场变革是( )A.蒸汽机的发明B.电动机的发明C.发电机的发明D.内燃机的发明7. 1908年前后,欧美流行这一首诗:“富人成双而至,他们坐的是罗尔斯罗伊斯(汽车),穷人乘坐的福特(汽车)而至,他们笑个不停。

”推断诗句中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第二次工业革命C.文艺复兴的发展D.改良蒸汽机的运用8.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就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充满了“青年时代”“所具有的活力,处于高速发展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息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社会经历了许屡次工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一次极具影响力的事件。

通过进修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更好地了解工业化经过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科技创新,为我们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二、设计目标: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科技创新认识。

三、设计内容:1. 第一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 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和产生原因;- 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欧洲和美国等国家的影响。

2. 第二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事件- 着重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创新,如电力、内燃机、钢铁等;- 分析这些发明对工业化经过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 第三部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深遥影响;- 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当今世界的启迪和借鉴。

四、设计方法:1. 教师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问题,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科技博物馆或工业遗址参观,亲身感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和影响。

4. 教室展示:鼓励学生制作展板或PPT,展示他们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能力。

五、设计评判:1. 学生表现:通过教室表现、小组讨论和展示等方式评判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评判:安置相关作业,如写作业、钻研报告等,评判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设计总结: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认识和科技创新认识,为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和影响;3. 能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和发展。

二、教学内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起源;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过程;3.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影响;4.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2. 小组讨论和展示;3. 视频资料欣赏;4. 教室互动问答。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源1. 通过图片展示和视频资料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源;2. 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意义;3. 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第二课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影响1. 分组展示各自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分析;2.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过程;3. 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影响。

第三课时: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1. 小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2. 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3. 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评分;2. 小组展示评分;3. 课后作业评分;4. 期末考试评分。

六、教学资源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视频资料;3. 相关案例分析资料;4. 小组讨论和展示材料。

七、教学安排:本次作业设计方案将通过三节课的形式进行,每节课内容紧密相连,逐步深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思考能力。

八、教学效果:通过本次作业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性和影响,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历史和社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发展历程;2.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现代工业社会的影响;3. 能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时期;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现;3.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4.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时期及主要内容;2. 图片展示: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一些重要发明和发现;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定义,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期及主要特点;2. 第二课时: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现,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更多;3.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并汇总各组讨论结果。

五、教学评估:1. 定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掌握程度;2.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作业设计:1. 精读课本相关章节,做好笔记;2. 搜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资料,撰写一篇短文介绍;3. 小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并撰写一份讨论总结报告;4. 参与班级展示,分享自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看法。

七、参考资料:1. 《第二次工业革命简介》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现代社会》以上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希望学生们通过本次学习能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谢谢!第二课时一、作业目的: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希望让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更深入的了解,包括其背景、影响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查阅资料,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和起因,包括科技进步、市场需求、资本积累等方面的因素。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2)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课时作业(人教版必修2)

第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选择题1.1889年,第四届世界博览会在法国首都巴黎举行。

为迎接这次经济盛会,巴黎修建了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作为新的标志性建筑。

下列关于这次盛会与埃菲尔铁塔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铁塔上有可能会采用电灯照明技术②展品中可能会有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③看到巴黎上空有飞机在飞行④人们可以采用电话这种快捷方便的方式进行联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B.内燃机的创制和交通工具的新发明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能源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3.2008年8月8日至8月24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那么参加1900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奥运会的运动员可能会()①通过网络视频了解最新赛况②穿着塑料胶鞋出现在赛场③用电话询问比赛情况④乘轮船去法国参赛A.①②③B.①③C.②③④D.②④4.1895年美国三百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表明()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5.我们习惯上把第一、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机械特色不同B.建筑材料不同C.主要动力不同D.交通工具不同6.与19世纪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直接相关的因素是()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巨大飞跃②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产生③整个世界基本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建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7.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表现包括()①工业革命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基础②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为密切③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扩张,控制了世界大部分地区④亚洲国家都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8.《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多数情况下,要完成大批订货,就需要有备用贷款以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3. 能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历史背景;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的影响;4.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1. 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和历史背景;2. 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 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的影响;4. 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迪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进修兴趣和能力;3.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生动直观地呈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激发学生的进修热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进修兴趣;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定义、主要内容和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4. 思考反思: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当今社会的启迪和影响,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和反思;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展示思考等;2. 作业评定:安置相关作业,如课后阅读、思考题、小组讨论报告等,通过作业评定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理解和掌握水平;3. 期中期末考核:设置期中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提升练二十二第二次工业革命(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临沂模拟)1866年,西门子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架大功率直流发电机,首次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1879年,他又发明了电动机,将电能再转变为机械能。

这表明( )A.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B.德国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列C.工厂的动力转变为以机械能为主D.统一后的德国重视科技与发明【解析】选A。

据材料得出科学与技术之间进一步紧密结合,故A正确。

2.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

这些数据说明了德国( )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B.正在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工业发展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解析】选A。

材料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德国汽车工业发展,推动就业人员增多、产量不断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正确;汽车工业的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业,而非进行充分的战争准备,故B错误;此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故C错误;材料未提及轻工业发展状况,故D错误。

3.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

分析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铁路的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先决条件C.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D.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解析】选D。

据材料“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可知,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都呈上升趋势,美洲铁路长度增长幅度最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工业发展最快,故美洲铁路长度增加迅速,同时欧、亚也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铁路长度增加,故D正确。

4.“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

”这种劳动管理体制被称为“泰勒制”,这种体制( )A.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B.盛行于中小规模企业之中C.出现于垄断资本主义阶段D.有利于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解析】选C。

这种体制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无关,故A 错误;这种体制盛行于大型垄断企业之中,故B错误;“泰勒制”适应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加固训练】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

这种现象( )A.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B.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C.得益于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D.体现了科技发明在工业中的应用【解析】选B。

由材料中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结合所学可知,大企业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一变化,实行企业间联合,对小企业进行兼并,促进了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故B正确。

5.据某史料记载:1911年8月,法国巴黎商人埃克·皮埃法尔打电话到英国伦敦订购产品,通过货轮运到巴黎销售。

然后,他又把赚到的钱投资到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等地,结果获利丰厚。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最主要条件是( )A.无线电技术的发展B.交通工具取得巨大进步C.科技和市场的拓展D.英国自由贸易政策推动【解析】选C。

从“通过货轮运到巴黎销售”“法国巴黎商人埃克·皮埃法尔打电话到英国伦敦订购产品”可知,A、B表述不全面;无线电和货轮体现科技作用,英国产品到巴黎销售,并到中国和日本投资,体现世界市场,故C正确;英国自由主义思想是影响产品销售和海外投资的原因,体现不出科技的作用,故D错误。

6.(2019·承德模拟)据记载,1910年德国5 000人以上城镇的人口数目从1871年的970多万人增加到近3 170万人,增幅达225%以上,而同期德国总人口的增长仅为58%。

这说明德国( )A.人口增长给经济发展带来压力B.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C.社会劳动力过剩形势日益严峻D.工业化促进了人口流动【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德国总人口增长率与5000人以上城镇人口的增长率的比较,故A错误;城市化水平只有高低之分,不能说明城市化发展已基本完成,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人口增加,未涉及就业问题,故C错误;材料涉及了两个时间点——1871年和1910年,此时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是中心之一,工业化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故D正确。

【加固训练】下表是1900—1901年英、德、法、美四国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的比重。

对该表提供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英国城市人口高于其他三国B.德国工业增长率远高于美法C.城市化与工业增长率成正比D.四国工业化发展状况不平衡【解析】选D。

工业化在一定时期能够促进城市化的发展,通过表格可以看出这四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不一致,故D正确。

7.1832年,纽约铺设了第一条铁轨运行公共马车(轨道马车)并得到推广;1863年,第一条由蒸汽机拉动的“下水道火车”在伦敦投入运营;1870年,第一条使用蒸汽驱动的城市高架铁路在纽约诞生。

以上史实说明,当时的英美( )A.城市交通方式彼此相互影响B.城市生活促进铁路交通创新C.城市交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D.新型交通方式引领城市化浪潮【解析】选B。

由材料“1832年”“1863年”“1870年”的时间信息,可知工业革命的进行促使城市化进程加快,进而促进铁路交通创新,故B正确。

8.下表是《德国三大产业劳动力比例变化(1882—1907年)。

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A.农业人口的流失导致了农业衰退B.城市化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缓慢C.经济结构得到了重大调整和完善D.工业和服务业已与英国并驾齐驱【解析】选C。

从材料中农业人口比例减少,工业和服务业人口比例增加,可知德国工业革命的开展使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故C正确。

9.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中产阶级发起了服装改革的潮流,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典型的男装是西装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

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

这一时期的服饰变化( )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下降B.适应了生产领域的变革C.缩小了男女间的贫富差距D.强化了服装的装饰作用【解析】选B。

根据材料“从19世纪中叶开始……男子的服装变得十分简洁”和“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得出半个世纪以来,男女服饰简洁实用,再结合时间分析,该时间阶段为工业革命,工业化推动服饰变迁,简洁实用的服饰便于操作机器,适合工业化以来的生活快节奏,故B正确。

10.(2019·洛阳模拟)19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却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

出现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英国海外殖民地大幅减少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C.自由贸易政策的普遍推行D.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解析】选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迅速开展,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德发展速度超过英国,因此世界贸易出现了多个中心的格局,故B正确。

11.读下图某国原材料和制成品进出口额占总进出口额比例变化(数据表示百分比),据此判断该国是( )A.英国B.法国C.美国D.中国【解析】选C。

美国两次工业革命同时进行,在1929年之前,美国经济发展,原材料进口量和制成品出口量都比较多。

故C正确。

12.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它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

材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 )A.不能推动农业文明地区的近代化B.改变了世界经济近代化的方向C.阻碍了工农业文明地区的交流D.助推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解析】选D。

垄断组织对亚非拉国家的控制掠夺,进一步使亚非拉国家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节选)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材料二与世界有电的历史几乎同步,1879年中国上海公共租界点亮了第一盏电灯,随后1882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用电业公司——上海电气公司。

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

同年,华裔商人成立广州电灯公司,开始了民族资本创办电力的历史。

1904年比利时商人在天津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并于1906年开始了中国交流电的历史。

到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千瓦,有电的地方仅是上海、广州、北京、香港等中心城市和租界内,中国电力工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幼芽状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电力工业诞生的意义。

美国、德国在电力工业中的成就折射出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领先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12分)(2)综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力工业起步的社会背景和中国电力工业的特点,并指出我国电力工业兴起的意义。

(13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世界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第二问据设问“美国、德国在电力工业中的成就折射出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起国和中心国,因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迅速发展,国力大大提升,改变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力量对比等。

第(2)题第一问据材料二信息逐条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第二问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经历了从民用电力到工业电力的过渡,布局极不合理,绝大部分集中于沿海地区,中国民族电力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制约和影响;第三问据材料二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改善了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促进了中国重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丰富了人民的社会生活;促进了社会进步。

答案:(1)意义:改善了人类能源结构,推动了新兴工业部门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兴起以及钢铁工业等其他重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8分)影响:导致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对世界市场的争夺;导致大规模对外殖民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最终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

(任意两点4分)(2)背景:伴随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传入中国;外国殖民者在租界使用电器的诱导刺激和示范;清朝洋务运动推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发展加快;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对民族工业发展的促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