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助人行为的理论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探讨
• 存在问题一:助人行为的动机复杂多样。有些人出于真心帮助他人,而有些人则可能出于追求名利、炫耀自己 等目的而做出助人行为。这可能导致助人行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引发负面效应。
• 存在问题二:助人行为的效果难以评估。由于助人行为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受助者的需求、帮助者的能力、情 境条件等,因此很难对助人行为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估。这可能导致一些无效的或低效的助人行为得不到及时纠 正和改进。
01
02
03
04
情感支持
提供情感上的安慰、鼓励和支 持,帮助他人面对困难和挑战

信息支持
提供信息、建议和指导,帮助 他人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
物质支持
提供物质资源、金钱或实际帮 助,以满足他人的基本需求。
行动支持
通过实际行动参与解决问题或 提供帮助,如志愿服务、救援
行动等。
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实例
帮助老人过马路
体系强调互助和利他主义。
05 促进助人行为策略探讨
提高个人助人意愿和能力培养
1 2
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个人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 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助人的内在动力。
培养助人技能
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个人掌握助人的技 巧和方法,提高助人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3
倡导积极心态
鼓励个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更加开放和 包容的态度面对他人的需要,从而更愿意伸出援 手。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影响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对助人行为的期望和 规范不同,因此文化背景会影
响个体的助人行为。
价值观念
个体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其对助 人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 识。
社会化过程

[教学]助人行为的理论

[教学]助人行为的理论

助人行为的理论人们为什么会出现助人行为?它发生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同学派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理论观点。

概括说来,在心理学历史上主要呈现出本能论、社会交换论、公平论、社会规范论、道德发展论五种理论形态。

一、本能论生物学家威尔逊(E.Wilson)在1975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中主张人的助人行为是先天决定的,它通过遗传得来,是人类的本性,是不学而能的人类本能行为。

威尔逊研究了大量的动物的利他行为,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就是一种以自我牺牲换取其他个体与群体生存机会的本能。

他观察发现,面对危险的兵白蚁为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可以为保护其他白蚁的生存献出生命;在紧急情境下,居支配地位的雄性狒狒站在群体最显眼处,准备冲向入侵者,而当群体安全撤离时,居支配地位的雄性狒狒也是最后撤离。

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存在着这样的利他行为,为了帮助自己的同类脱离危险,它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种行为显然没有任何企图,也不期待得到回报,明显是有益于其他同类的利他行为。

他比较了动物的利他行为与人类的助人行为后进一步得出结论:人类的助人行为也是由本能所决定的,是通过遗传基因传递下来的一种人类本能。

助人行为确实有利于人类作为一个种系的延续与发展,本能论为解释人的助人行为提供了一种视角,但它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它们牺牲自己保全同类的利他行为完全是由本能决定的,在行为时也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动机与后果;而人的助人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是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和一定价值取向的指导下产生的。

把人的助人行为归结到、还原为动物的本能,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抽去了人类行为的主观意愿,这与事实是不相符的,因而也受到了其他的学派的批判。

二、社会交换论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在经济学交换理论和心理学行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交换论。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助人行为的理论

助人行为的理论

社会交换论强调了内部酬赏的重要性,从社会交换的角度出发来考察人类的行为,对理解助人行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它将人看成纯粹的“经济人”,把所有的东西都归结为收益与代价的交换过程,这又使该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公平论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社会交换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平理论。他认为受益最大,损失最小的原则不止适用于个人方面,对社会整体来说也有作用。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付出和收益与他人所投入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进行比较,如果比较的结果差别不大,人们就会有一种公平感;如果比较的结果出现较大的不平衡,发现自己比别人付出同样多的代价却有更多的收益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为了消除这种不公平感,人们会倾向于产生助人行为。
(一) 交互性规范
吉尔德纳1960年提出,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自己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这是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我们把它叫做交互性规范。按照这一规范,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或善意,会在我们心理上激起回报的压力,迫使我们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对方,从而表现出助人行为。
威尔逊曾经把他的社会交换论概括成一个公式:
行动=价值×概率
所谓价值就是完成某一行动所得报酬的价值的高低;概率是指完成某一行动时获得上述价值的可能性的大小。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得到它的概率小,便会降低报酬的吸引力;相反,如果报酬的价值小,但得到的可能性大,则会提高报酬的吸引力。人们总是选择价值与概率之积最大的行动。如果施助者认为帮助别人这一行动本身价值就很高,而且自己又有能力完成,那么他就会实施助人行为。
二、社会交换论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在经济学交换理论和心理学行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交换论。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因此,人在决定行为之前,往往先对自己、别人以及社会背景作出估价,考虑行为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或者能够减少代价的付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一、助人行为的内涵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是指以他人为帮助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它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性,即主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指导下因助人意愿而自愿帮助别人的行为。

其次,行为性质的亲社会性,即主体的行为是社会大力提倡、符合社会期望、有利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

亲社会性是助人行为的关键前提,不具有亲社会性的助人行为不属于助人行为,如罪犯帮助同伙诈骗、盗窃等。

第三,行为结果的利他性,即主体行为的结果使他人获得了帮助、缓解或摆脱了困境。

助人行为根据是否需要得到回报可分为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无偿助人行为与低层次的有偿助人行为。

无偿助人行为是不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任何个人回报的行为,甚至还要排除“做好事”的想法。

助人行为人不期待对自己有任何回报,但不排除期待受助人对社会的回报。

例如,人们资助困难儿童上学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一个陌生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把一个不幸者从着火的汽车里拉出来然后悄无声息地走开。

有偿助人行为是期待受助人对助人行为人有所回报(包括物质回报与精神回报)的行为。

比如,拾到别人的东西归还别人,但要求对方给予合理的补偿或回报等。

对于这些出于个人目的帮助他人或要求对方有所回报,只要在社会道德、法律许可的范围之内的助人行为,虽没有无偿助人行为高尚,但因其对受助人有利、并被社会所认可,所以有偿助人行为仍能被社会所认可与接受。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对人在怎样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助人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助人行为的决策理论?3?。

该理论认为助人是一个负责的社会认知和理性决策过程。

首先是注意到事件并正确地解释(知觉有需要帮忙)。

倘若没有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或是未将事件解释为有人需要帮助,则助人行为就难以发生。

第二阶段是确定个人的责任。

当人们注意到事件的发生并解释为需要帮助之后,如果认为自己不需要承担责任,则助人行为就不会发生。

第三个阶段是权衡行为的利弊。

助人行为PPT学习课件

助人行为PPT学习课件

第六章 助人行为
(2)紧急助人实验(拉特纳和达利,1968 ) 实验情境:大学生被试被请到实验室与其他大学生讨论大
学生活问题。让被试相信,各个讨论者不相互见面,而是在 小隔间里以电话系统讨论更好。
实验条件:①被试独自与另一个人讨论; ②让被试相信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两个人; ③让被试相信,一起讨论的有6个人。 (实际上只有一个真正的被试参加)
讨论开始时,其中一个讨论者(实际为标准化的录音)发言时 谈到自己在大学生活中发过癫痫病。当再轮到这个讨论者的 声音在电话中出现时,他表现出癫痫再次发作的声音,“我 要死了…呃…救命…呃呃…发作了…呃。”
第六章 助人行为
90
85
旁 80

者 70
62
助 60

比 50
率 40
30
20
1
2
旁观者数目
180 166
160
140
消 耗
120
时 间
100
93
80 31
60
52
5
40 1
2
5
旁观者数目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第六章 助人行为
(3)不幸女士实验
被试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目的:了解被试是否去救助一位受伤的女士。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到隔壁办公 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上够东西的声音,
紧 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 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 开身上这东西。” 实验结果:被试单独一人时,70%的人会试图以不同方式提供帮助;两个被 试在场时,出现其中一人试图提供帮助的比例为40%;而如果旁观者换成无 动于衷的假被试,则仅有7%的真被试尝试提供帮助。

02-助人行为

02-助人行为

社会规范论的解释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通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当别人帮助了自己之后,自 己就需要通过帮助别人缓解人情所带来的焦虑感。此外,还有社会责任规 范,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只要利他者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式的收益,那 么促使人类在非亲属之间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以进化。
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
助人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的解释
助人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我们的基因,可以通过遗传继承下来。 “利他主义”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
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 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在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前, 往往要先对自己、对别人及对社会背景作出估价,考虑助人行为是否能够 给自己带来快乐或减少自己的痛苦。
是什么原因使得吕保民能 气贯长虹,勇斗歹徒?
助人行为的概念
(一)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无个人动机
有个人动机
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 行为,即利他行为 (Altruism)。
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与利他 主义的慈善行为相比,有些助人行为是 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社会交换论的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在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前往往要先对自己对别人及对社会背景作出估价考虑助人行为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或减少自己的痛苦
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
2018年9月8日,吕保民在幸来自北 街菜市场发现一男子持刀抢劫, 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 受重伤。最后在村民们帮助下, 歹徒被制服。吕保民其见义勇为 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07助人行为要点

07助人行为要点

(三)受助者的感受 自尊的威胁 受助者的反应
高威胁
消极的情感反 应
朋友或兄弟姐妹、 相似的陌生人提 供的帮助; 帮助要求具有重 要技能如智力或 创造力
积极情感反应
低威胁
二、社会作用力的理论
代表人物:特纳
社会作用力:是指“其他人的存在
或行动对个体产生的任何影响”。 渊源: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归因对于助人决策的作用
对他人需要帮助的 对需要帮助者 原因推断 的情感反应 不可控制 移情、同情 例子:同学需要借 笔记是因为他病 了
助人意愿 高——该 人值得 去帮助
可控制 生气、激怒 例子:同学借笔记 是因为他逃课了
低——该 人不值 得帮助
帮助者和 提供帮助的类型 不喜欢、不相似 的陌生人帮助; 帮助要求一些不 重要的技能
(二)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
象的亲社会行为。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一 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 。 (三)利他行为 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 为,即利他行为。
三者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
二、助人行为的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解释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
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 的一种情感体验。 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的 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以受他 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应的体验。
(二)动机提升
我们用引导人们内在动机的方法,
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 种有益的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 大限度的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 己获得满足与快乐。

8.3 助人行为的培养

8.3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帮助人们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增加人们的助人可能性。

直接的人际相互作用可以明显增加人们的助人行为,因此,通过增加人际相互作用来激发人们的助人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二、示范作用
示范作用对助人行为的提高实际上是基于社会学习理论的,即我们的助人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助人行为而获得。

(一)现场的示范作用
利他行为的榜样任务会促进其他人的助人行为。

行为榜样能有效的引起儿童的助人行为。

(二)媒体人物的示范作用
研究表明,电视节目中的亲社会榜样对人的影响作用比反社会榜样还要大。

观察到他人的助人行为则增加了助人的可能性,实际上,不同的强化形式深层次的影响到我们的助人行为。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按“移情—同情—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产生的,有效的移情是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的基础,而同情心又是对困境中他人实施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条件。

因此,通过移情训练培养儿童的同情心理就成为移情训练的直接目标。

(二)动机提升
用引导人们内在动机的方法,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的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足与快乐。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助人行为有两个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掌握如何帮助别人的知识或技能。

因此,通过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实践如何助人的行为,可以培养儿童的助人行为。

五、助人技能的学习
在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上达到高水平的被试,更倾向于拒绝在实验条件下对别人实施伤害性侵犯,证实价值取向确实影响到个人对其他人行为的方向,并且道德水平越高,相应的亲社会倾向也越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二)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比助人行为概念更为规范的描述对社会有益行为的概念。

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二、助人行为的理论
(一)干预模式
助人决策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的思索:
(一)帮助需求觉察
一个人是否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后,首先取决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方需要帮助,即他是否注意到了对方的困境。

(二)助人责任意识
当旁观者观察到情境的紧急性,认识到他人的确需要帮助时,他并不一定会采取行动,旁观者会考虑自己是否应该承担帮助人的义务,自己是否有责任帮助别人。

当个人的责任越明确时,助人的可能性越大。

(三)得失权衡
人们会权衡在一个特定的行为中潜在的收益与付出是否对等,付出的代价越大,助人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

(四)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
当你明确你应该采取助人行为时,你还会评价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用什么方式帮助。

只有在人们确认自己有能力帮助并且可以在现场找到合适的帮助方式时,个人才会对事件进行直接干预。

助人决策的过程图示:
图1 助人决策的过程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社会作用力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特纳(tane ,1981)提出。

社会作用力是指“其他人的存在或行动对个体产生的任何影响”。

1.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该原则又被称为倍增效应,或者称为电灯泡效应,是指当一些社会源或称作用源、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I(impact)的量应当是这些社是的 是的 给予帮助
会源的强度S(strength)、接近性I(immediacy)和社会源数量N(number)乘积的函数,即I=f(SIN)。

影响源的数量越多(如群体规模较大)、各个影响源的影响力越大(如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影响作用越直接(如影响源在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直接发挥作用),个体所受到的作用力也越大。

2.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力场的作用力增加,但与原有影响源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所产生的作用力是递减的。

其公式为:I=sNt(t<1)。

式中I表示社会作用力(impact),小写的e表示一个比例常数,N表示社会作用源的数量,t是幕指数(t<1)。

N的值和t的值是限定描述值(limited descriptive value),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有所变化。

3.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

社会作用力的值是目标靶的强度、接近性与数量三者的负指数,即I=f(1/SIN)或I=sN-t (t<1)。

这个作用力原则常被用来解释那些社会责任分散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