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七章 助人行为

合集下载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

《心理学导论》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后,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对其有了相对统一的定义:即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3、德国生理、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4、心理学界的学派之争最早出现在构造主义心理学和机能主义心理学之间。

5、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二、名词解释:1、认知:所谓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知过程2、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三、简答题1、简述心理学的主要派别。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格式塔学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2、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教育和学校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3、简述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围绕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四、论述题1.你认为学习心理学有何意义?心理学能解决什么问题?: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它既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学习心理学,可以加深人们对自身的了解。

通过学习心理学,你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心理活动,以及自己现在的个性、脾气等特征又是如何形成的等等。

同样,你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到人际交往中,通过他人的行为推断其内在的心理活动,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更准确的认知。

第七章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第七章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 辛德勒是纳粹统治下欧洲犹太人的营救者。二战时,希特 勒政府有计划地杀害了上百万的犹太人。
❖ 对一些人来说,这场大屠杀象征了人类本质最丑恶的一面, 不仅仅是刽子手们凶残的行为和纳粹有计划的谋杀,还包 括国际社会的无动于衷。
❖ 然而在大屠杀中也涌现了一些伟大的利他主义英雄,一些 冒着生命危险庇护犹太人的英雄。
❖ 1992年10月,勃兰特因患癌症以78岁的高龄逝世。一生 都在致力于担任“和平使者”。
三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反被诬陷索 赔
蒋婆婆摔倒后,手里死死抓住一位9岁小朋友的手。小朋友家人 表示,3个孩子当时是去搀扶老人,却被诬陷。蒋婆婆则称是小孩将
。 自己撞倒
如果是您的话,您是扶还是不扶? 为什么?
一、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概述
❖ 结果发现,进行过开锁训练的儿童都主动提供 了帮助,而控制组的儿童由于没有接受过训练, 年幼儿童大多未能提供帮助。说明儿童是否受 过亲社会行为的训练会影响其亲社会行为的事 实。
(五)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发展与教育
同情心:是适应社会和群体合作的道德基础,是 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感情上能激起共鸣, 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发自内心地在行动 上给予应有的慰藉、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
❖ 活动过程:
一、游戏“拼红心,找朋友”,引起幼儿交往兴趣。 1.教师提出游戏要求:今天我们要去公园,请你找一个 好朋友手拉手。 2.教师介绍游戏规则:每名幼儿手拿半个红心去和别人 拼,如果能拼成一个红心,就可以成为好朋友。提示:你 应该怎么说,才能让人家愿意和你拼红心? 3.幼儿合作操作,找朋友。 4.游戏小结 (1)提问:小朋友都找到好朋友了吗,你怎么找到的? 你怎么说的? (2)小结:跟人家——起做事时态度要友好,要有礼 貌,这样,人家会觉得你很客气,然后就愿意和你一起做 事。

第七章 民事法律行为 课件

第七章  民事法律行为 课件

意思表示
而成立的法律行为
依单独(主体)的 意思表示即成立
单向意思表示对人的 须向相对人表示才成立的单独行为 单独行为
如,解除合同、免除债 务、追认行为
无相对人的 无须向相对人表示也成立的单独行为 单独行为
如,设立遗嘱、捐助行 为、抛弃所有权
(二)财产行为、身份行为
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 (二)无意的不一致
– 2、误传:指由于传达人或传递机关的错误而
使表意人的意思表示发生错误。
案例5 • 效力:传达人相当于表意人之喉舌,故在归责上,
误传的责任一般由表意人承担。
例题
– 《民通意见》第77条规定:意思表示由第三人义务传达, 而第三人由于过失转达错误或没有转达,造成他人损失的, 一般可由意思表达人负赔偿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 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标准:是否有对价 有偿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律 行为。 无偿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从对方取得利益,无须向对方支付对价的法 律行为。
六、双务法律行为、单务法律行为
标准: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负担关系 双务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承担义务的法律行为。 单务法律行为:当事人一方承担义务的法律行为。
三、意思与表示不一致
• (一)故意的不一致
– 1、真意保留(又称虚假的意思表示、虚伪的意思表示 、单独虚伪表示等)指表意人故意隐匿其真意,而表
示与其真意不同之意思的意思表示。
• 构成:
案例1
• 第一,须有意思表示。
– 表意人做出的表示必须具有法律意义。如果表意人表示将不受表 示行为的法律约束,则意思表示不成立,不存在真意保留问题。
(四)诺成性法律行为、实践性法律行为
标准:其成立是否以标的物的实际交付为要件 诺成性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即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实践性法律行为: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外,还需交付标的物方 可成立的法律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国家司法救助法细则

国家司法救助法细则

国家司法救助法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国家司法救助活动,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司法救助,是指对遭受犯罪侵害或者民事侵权,无法通过诉讼获得有效赔偿,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当事人,由国家给予适当经济资助,帮助其摆脱生活困境的制度。

第二章救助原则第三条辅助性救助原则:国家司法救助是对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当事人现有赔偿制度的一种补充,不得替代主要赔偿来源。

第四条公正救助原则:国家司法救助的实施应当公开、公平、公正,确保救助资金用于真正需要救助的当事人。

第五条及时救助原则:对于符合条件的救助申请,应当尽快审查并作出决定,确保救助资金及时到位。

第六条属地救助原则:救助申请应当向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出,由当地法院负责审查和执行。

第三章救助对象与条件第七条救助对象:(一)因遭受犯罪侵害导致重伤、严重残疾或死亡,无法通过诉讼获得赔偿,生活困难的;(二)因民事侵权行为造成重伤、严重残疾或死亡,赔偿义务人无力赔偿或赔偿数额明显偏低,生活困难的;(三)其他符合救助条件的情形。

第八条救助条件:(一)当事人提出申请;(二)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三)符合本细则第七条规定的救助对象;(四)救助资金充足。

第四章救助方式与标准第九条救助方式:(一)一次性经济救助;(二)定期救助;(三)其他必要的救助方式。

第十条救助标准:救助金额根据当事人的实际困难、赔偿情况、救助资金状况等因素综合确定,确保救助金额合理适度。

第五章救助申请与审查第十一条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救助申请,也可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启动救助程序。

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救助申请后7日内进行初步审查,符合条件的,进入实质审查程序;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

第六章救助决定与执行第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在实质审查后15日内作出是否给予救助的决定,并书面通知当事人。

第十四条决定给予救助的,人民法院应当在5日内将救助资金发放到当事人指定的账户。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_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_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

第一章绪论1、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是比行为更为深层的东西,是个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的行为的关联性和必然性规律。

2、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任务:就是要全面揭示与阐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分析人际关系的理论基础,弄清楚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的交互作用的方式,以及人在人际关系体系中的运作,探讨人际态度、社会知觉、自我知觉、心理控制、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建立人际关系心理学所独有的概念、术语、范畴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人际关系心理学的科学理论体系提供依据,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积累素材,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同时,也要使人际关系心理学尽快中国化,即适合中国国情,经过“选择-摄取-中国化”的途径,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改革开放实际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体系。

3、人际关系心理学研究的实践任务:(1)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

(2)有效地调整人际关系。

(3)不断地改善人际关系。

(4)发展新型人际关系。

(5)纠正畸形的人际关系。

4、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关系:(1)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人际关系作为角色间的一种社会关系和其他任何一种社会关系一样,必然受生产关系的制约,还要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因而应该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

同时,也应看到,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真正的实在现象。

(2)人际关系和客观社会关系是同时产生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影响,社会关系存在于人际关系之中。

当然,社会关系同人际关系是两个级别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理论概括力。

社会关系强调现实关系的整体方面,非个性方面,而人际关系则更多地从个体、个性方面来表现现实方面。

人际关系是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并不是一回事。

社会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一方面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另一方面,社会关系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关系,主要有法律的关系、道德的关系等等。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考点(强化练习)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考点(强化练习)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考点(强化练习)1、问答题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正确答案: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

(1)情景因素。

人际交往环境的性质影响了个体决定建立何种形(江南博哥)象。

(2)参照群体的认同。

自我表现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参照群体的认同。

研究发现,为了表现出宗教群体的形象,人们会忍受生理上的更多的痛苦。

(3)其他人的影响。

自我表现会受到同伴特质的影响,人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与自己喜欢的人的类似性。

2、填空题助人行为的认知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称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能的()所影响。

正确答案:执行助人行为;代价3、单选大多数复杂的人际互动过程的起点是人们的().A、意志B、自我C、本我D、超我正确答案:B4、多选以下哪种攻击性行为属于手段性攻击行为()。

A.猫咬老鼠,但却不吃B.母鸡攻击靠近小鸡群的猫C.蜜蜂蜇偷吃蜂蜜的熊D.炸毁敌方的碉堡正确答案:B, C, D参考解析:手段性攻击:也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主要目的不是要看被攻击者的痛苦,而是想获得其他好处。

5、单选在萨宾看来,浏览商品的顾客是属于:()A.0度参与B.漫不经心参与C.生物性参与D.深度参与正确答案:B6、名词解释群体盲思正确答案: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盲思,也叫群体迷思。

(本质就是由于群体压力所导致的思考力、事实检测力和道德判断力的退化)7、单选框架优先选择模型的提出者是().A.斯蒂芬和卡普兰B.斯蒂芬和伯林C.卡普兰和伯林D.卡普兰和利顿正确答案:A8、判断题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正确答案:错9、问答题简述印象管理的作用。

正确答案: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

印象管理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利他行为

Copyri3ght 20利1他9行-2为0的1影9响因A素spose Pty Ltd.
4 利他的社会情境因素与旁观者效应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期望行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 利他行为(altEruviaslum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 内化后的结果:
–内在酬赏:由于责任的实现而产生的满足感和精神愉 悦,减少负罪感和内疚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规范理论:责任、互惠与公平 v 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特别重要的社会规范有社
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和社会公平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角色的作用)
ted wit§h互A••s惠帮我p助们规os需应范e要当:.S或帮lEi依 助dve赖那as我些luf们曾aotr的经io.人帮NnE助oT过nl3自y..己5 的C人lient Profile 5.2 §C社o会py公ri平gh规t 2范0:19-2019 Aspose Pty Ltd.
C耶op稣yr:ig“ht如2果01你9只-2爱01那9 些As爱p你os的e人P,ty 那Lt么d.你
有什么权力去要求任何信任呢?……我告诉你, 爱你的敌人吧。”
第七章 利他行为
社会规范理论:责任、互惠与公平
v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因素比生物学基础更重要 §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有益,成为社会习俗或规范 的一部分。
Copyright 2019-2019 Aspose Pty Ltd.
第七章 利他行为
2019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Evaluation only. 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3年3月13日凌晨三点多,在纽约皇后区, 年 月 日凌晨三点多 在纽约皇后区, 日凌晨三点多, 女青年Kitty Genoves下班后行至她住所附近的 女青年 下班后行至她住所附近的 公寓大楼时,一名男子突然从暗中持刀袭击了她。 公寓大楼时,一名男子突然从暗中持刀袭击了她。 她挣扎并大声呼救。 她挣扎并大声呼救。公寓大楼住户的灯光一一亮 有人大喝一声, 到底怎么回事! 起,有人大喝一声,“到底怎么回事!” 经过一阵搏斗之后,她设法从攻击者那里挣脱 经过一阵搏斗之后, 出来,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沿着大街奔跑。 出来,一边大声呼救,一边沿着大街奔跑。几分 钟以后,那位男子又抓住了她。 钟以后,那位男子又抓住了她。搏斗持续了半个 小时,她不断大声呼喊,直到最后被杀死。 小时,她不断大声呼喊,直到最后被杀死。她的 叫喊声至少有38人听到了 许多人曾到窗前查看。 人听到了。 叫喊声至少有 人听到了。许多人曾到窗前查看。 然而,没有人提供帮助,最后有一人报警, 然而,没有人提供帮助,最后有一人报警,警察 在两分钟后赶到,而歹徒已驾车逃逸。 在两分钟后赶到,而歹徒已驾车逃逸。
(一)性别与年龄 ●在陌生人需要帮助而又有潜在危险时, 男性更可能提供帮助;但在较为安全的情 境中,女性提供帮助的比例稍大。若从长 期照顾和亲密关系着眼,女性显著比男性 更愿意提供帮助。 ●7-14岁儿童的行为逐渐由“自我中心化” 向“互惠化”发展(弗拉维尔,1968)
张向葵( 张向葵(1996)的实验研究 )
何时我们会提供帮助? 三、情境因素—何时我们会提供帮助? 情境因素 何时我们会提供帮助 (一)自然环境 1、社区大小:
小城镇帮助陌生人的比例明显高于大城市。
*城市过载假设:住在城市中的人经常被刺激所 城市过载假设:
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
大城市过于喧嚣,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分散; 城市人口密集,求助情境下的旁观者过多; 城市间相互认识的可能很小; 城市生活的压力大,人们的感觉麻木
(二)个性特点 ●利他人格:同理心强; 公平世界的理念; 利他人格:同理心强; 公平世界的理念; 利他人格 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 自我中心倾向较弱 ; 内控倾 向。 (三)个体认知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干涉的代价 ●他人受伤害的程度 ●受害者的求助线索 ●当时的情境 ●自我的认知
(四)心情 ●好心情效应(good mood effect):人 好心情效应( ):人 好心情效应 ): 心情好的时候比较容易帮助他人。 心情好的时候比较容易帮助他人。 84%的 的 有好心情的人有助人行为;中性情绪, 有好心情的人有助人行为;中性情绪,4% 如何解释? 如何解释? 1、延长好心情。 、延长好心情。 2、发现生活的光明面。 、发现生活的光明面。 3、增加自我注意,让自己更可能依据价 、增加自我注意, 值观与理想行事。 值观与理想行事。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紧急报警实验 房间起烟( 、紧急报警实验——房间起烟(1968) 房间起烟 ) 结果: 结果:单独一人在屋,75%被试6分钟内报告, 50% 被试2分钟内做出反应。而当被试与其他人一 起在屋时,报告比例降至38% 2、紧急助人实验 、
让被试坐在小房间内通过通讯装置与他人一起参加讨论。 让被试坐在小房间内通过通讯装置与他人一起参加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感到身体不舒服, 说自己头晕。 在讨论过程中 , 其中一个人感到身体不舒服 , 说自己头晕 。 然后他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 然后他的声音变得模糊不清 , 一会听到他的身体倒在地板 以后就听不到声音了。真被试只有一个, 上 , 以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 真被试只有一个 , 其他人都是 研究助理,实验条件为: 研究助理,实验条件为: (1)被试感觉是在与一个人讨论问题 (2)被试感觉是在与两个人讨论问题 (3)被试感觉是在与五个人讨论问题
实验情境: 实验情境: 最初一个女研究助理先请被试填写了一 份调查表格,然后她说要在隔壁房间里工作 片刻。几分钟后,被试开始听到从隔壁传来 的声音,揉纸、拉开抽屉,然后好像从椅子 上摔下来,好像受了伤。被试听到椅子被重 重摔到地上,那位女性尖叫了一声,开始喊 “哎呀,我的脚……我的天哪……我不能动 了……我的脚……这个东西……”。事情持续 了两分钟。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单独等待的被试有70%的人以不同方式表示愿 意帮助受害者。 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也有70%的人跑去帮助。 与一个陌生人在一起,有40%的人跑去帮助。 与一个消极的研究助理一起,只有7%的人去 帮助。 同时认为, 同时认为,他人在场中的他人如何表现很 重要。他人如果表现消极,人们的助人行为会 减少。如果表现积极,人们的助人行为会有所 增加。
第七章
助人行为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根源 一、助人行为及其相关概念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 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指向特定的个人或群体的亲 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无个人动机,不期望获得任 何外在回报的助人行为。(自愿性;利他性; 无偿性;损失性)
结果: 结果:在第一种条件下,85%的被试很快 作出了反应,另外15%的被试也在稍后作出 了反应;在第二种条件下,只有62%的被试 作出了反应;在第三种条件下,只有31%的 被试作出了反应。 3、不幸女士实验 被试分别处于四种状态 (1)单独一人 (2)与一个朋友在一起 (3)与一个生人在一起 (4)与一个态度消极的研究助理在一起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1、移情能力培养 、 2、内部动机提升 、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 思考与讨论:提高助人行为的其他有效建议? 思考与讨论:提高助人行为的其他有效建议?
●消极心境既可能会增加利他行为,也可能 会减少利他行为。 原因? 1、助人能获得内部酬赏,使自身注意力从自 我转向外部,消除或减弱原有的消极情绪。 2、消极情绪使人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对 外界事物的敏感性降低,减少利他行为。 内疚效应: 内疚效应:人在内疚情况下,会增加利他行 为,以减轻内疚感。 一个经常上教堂的人忏 悔前比忏悔后更愿意向慈善机构捐款。
总结:助人行为的原因 总结: 1. 助人是本能反应,以促进那些与我们基 助人是本能反应, 因近似者的福利 2. 助人是自私的,利己的,要考虑个人的 助人是自私的,利己的, 报酬的 3. 助人是由于对求助者的移情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 一条街的良知都被冻死? “一条街的良知都被冻死?” ----吉诺维斯案引发的思考 吉诺维斯案引发的思考
何时我们会提供帮助? 三、情境因素—何时我们会提供帮助? 情境因素 何时我们会提供帮助
(三)时间压力 ●达利和巴特森(Darley, & Batson, 1973) (1)正在做道德或者伦理思考的人们会比思 考其他问题的人们更少给予受助者以帮助。 (2)匆忙去解决个人事务的人们会比不着急 去做自己事情的人们给需要帮助者提供更少 的帮助。 ●需注意的问题: 需注意的问题: 需注意的问题 很多在时间压力下而匆忙行事的被试根本 没有注意到求助者发出的求助信息
二、助人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进化心理学解释 达尔文(1859):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 达尔文 : 的基因 威尔逊(1975)对动物长期观察:自我牺牲换取族 对动物长期观察: 威尔逊 对动物长期观察 群的生存 三个根植于基因的因素: 三个根植于基因的因素: 亲属选择: 亲属选择: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为 互利规范:期望帮助他人后, 互利规范: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将来 帮助我们的可能性 学习和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 学习和遵从社会规范的能力:人们有责任和义务 帮助依赖我们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何时我们会提供帮助? 三、情境因素—何时我们会提供帮助? 情境因素 何时我们会提供帮助
(一)自然环境
2、天气:人们较有可能在晴朗的天气里帮
助他人,而较少在寒冷和刮风的天气里帮助 别人。 Why? 他人提供帮助的情境(榜样) (二)他人提供帮助的情境(榜样) 人们更可能在有一位助人榜样存在的前提下, 提供帮助
二、助人决策五步历程模型( Darley和Latan , 助人决策五步历程模型( Darley和Latané, 1968) ) 决定 方式 责任 解释 注意 事件发生 社会因素等 缺乏有效途径 责任扩散 情况不明、 情况不明、归因 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未能注意
第三节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受助者特点—我们帮助谁 我们帮助谁? 是可以获利的
增加某人将来回助我们的可能性 减少作为旁观者的难过感和压力 社会赞许和增强自尊心
助人是有成本的 当代价很高时, *当代价很高时,助人行为会减少 会造成身体伤害, *会造成身体伤害,占用太多的时间等 讨论:救助老人与救助孩子的价值何在? 讨论:救助老人与救助孩子的价值何在? 遗传价值与伦理价值!! 遗传价值与伦理价值!!
(一)我们喜欢的人 ●朋友会比陌生人更容易得到帮助 ●外表有吸引力的人,女性,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 是男性的时候。 (二)与我们相似的人:肤色、社会地位、思想 观念 (三)值得帮助的人 ●看起来善良、友好,没有伤害过我们的人 ●归因的不同: 可控 or 不可控
谁会提供帮助? 二、助人者特点—谁会提供帮助? 助人者特点 谁会提供帮助
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 (一)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达利) 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 达利) 达利 当紧急事件发生时, 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 在场, 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 能性都不大。 能性都不大。 原因:?? 原因:?? (1)旁观者的人数影响个人助人责 ) 任的感知 (2)情境的不确定性 )
(三)纯粹利他主义解释——移情与利他 纯粹利他主义解释 移情与利他
移情:把我们置于他人的位置, 移情:把我们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 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当我们对另一个人产生 移情, 移情,会试图处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 这个人, 这个人,无论我们会得到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