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行为

合集下载

乐于助人实例

乐于助人实例

乐于助人实例
以下是一些乐于助人的实例:
1. 志愿者活动: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社区、慈善机构或非营利组织提供帮助。

例如,帮助贫困家庭、关爱孤寡老人、参与环保活动等。

2. 慈善捐赠:向慈善机构或需要帮助的个人捐赠财物,以支持他们的生活、教育或医疗需求。

3. 帮助邻居:主动帮助邻居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如代收信件、照顾宠物、帮忙购物等。

4. 公益项目:参与公益项目,如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玩具或学习用品。

5. 义务教学: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或技能,为他人提供免费的教育或培训。

6. 灾难救援:在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发生时,参与救援工作,提供食物、水和医疗援助等。

7. 关爱弱势群体:关心和帮助那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如残疾人、流浪者、难民等,为他们提供支持和资源。

8. 社区建设: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如组织清洁日、改善社区环境、举办文化活动等,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凝聚力。

乐于助人的典型范例

乐于助人的典型范例

有关“乐于助人”的典型范例
有关“乐于助人”的典型范例如下:
1.义工活动:很多义工组织致力于为社区提供帮助和服务,例如帮助老年人、残疾人和
贫困家庭等。

义工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努力,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让更多的人受益。

2.捐款捐物:许多人通过捐款或捐赠物品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他们可能捐赠给慈善机
构、贫困地区或灾难受灾者,以提供资金或物资支持。

3.志愿服务:许多人在自己的社区或组织中提供志愿服务,例如为非营利组织工作、在
图书馆或学校担任志愿者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时间和技能来帮助他人,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4.救助动物:许多人对动物充满爱心,他们可能收养流浪动物、为动物保护组织工作或
捐款支持动物保护事业。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动物得到保护和关爱。

5.医疗救助:医疗救助组织通常在灾难或紧急情况下提供救援服务,包括现场救治、伤
员转运和后续治疗等。

他们为受害者提供及时的医疗援助,挽救生命。

6.教育支持:许多人致力于为贫困地区或弱势群体提供教育支持,例如支教、捐献书籍
和学习用品等。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获得受教育的机会。

人际关系中的助人行为与回报

人际关系中的助人行为与回报

人际关系中的助人行为与回报在人际关系中,助人行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互动,它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还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助人行为既可以是在经济上的帮助,也可以是在情感上的支持,无论是大事小情还是日常琐事,助人行为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回报。

本文将从助人的意义、助人行为的形式以及回报的多样性等角度,探讨人际关系中的助人行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一、助人的意义助人行为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它不仅能够改善他人的困境和痛苦,还可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一个人需要帮助时,得到他人的援手会让他感到温暖和安慰,这种情感的传递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友谊。

此外,助人行为还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激发更多人参与到助人行为中,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助人行为的形式助人行为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实际的行动,也可以是情感上的支持。

在助人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提供物质援助、分享知识和经验、提供建议和支持等方式来帮助他人。

例如,当一个朋友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时,我们可以选择借钱给他,或者提供一些实际的物质帮助;当一个同事在工作上遇到问题时,我们可以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情感上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倾听、理解、鼓励和安慰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三、回报的多样性助人行为带来的回报是多种多样的,在人际关系中,助人者可能获得的回报主要包括物质回报、情感回报和社会回报。

首先,物质回报是指通过助人行为获得的物质资源,例如,当我们帮助他人解决了一个难题,对方可能会回报我们一笔物质的报酬或其他实质性的回馈。

其次,情感回报是指获得他人情感支持的回报,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对方可能会表达感激之情,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关心,这种回报是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最后,社会回报是指通过助人行为获得的社会声誉和认同,当我们频繁地积极参与助人行为时,我们在社会中的形象会得到提升,获得更多人的尊重和认可。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13章:助人行为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探讨
• 存在问题一:助人行为的动机复杂多样。有些人出于真心帮助他人,而有些人则可能出于追求名利、炫耀自己 等目的而做出助人行为。这可能导致助人行为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甚至引发负面效应。
• 存在问题二:助人行为的效果难以评估。由于助人行为涉及到多个因素,如受助者的需求、帮助者的能力、情 境条件等,因此很难对助人行为的效果进行准确评估。这可能导致一些无效的或低效的助人行为得不到及时纠 正和改进。
01
02
03
04
情感支持
提供情感上的安慰、鼓励和支 持,帮助他人面对困难和挑战

信息支持
提供信息、建议和指导,帮助 他人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
物质支持
提供物质资源、金钱或实际帮 助,以满足他人的基本需求。
行动支持
通过实际行动参与解决问题或 提供帮助,如志愿服务、救援
行动等。
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实例
帮助老人过马路
体系强调互助和利他主义。
05 促进助人行为策略探讨
提高个人助人意愿和能力培养
1 2
增强个人社会责任感
通过教育和宣传,引导个人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 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增强助人的内在动力。
培养助人技能
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帮助个人掌握助人的技 巧和方法,提高助人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3
倡导积极心态
鼓励个人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更加开放和 包容的态度面对他人的需要,从而更愿意伸出援 手。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影响
文化背景
不同文化对助人行为的期望和 规范不同,因此文化背景会影
响个体的助人行为。
价值观念
个体的价值观念会影响其对助 人行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 识。
社会化过程

举一些乐于助人的例子

举一些乐于助人的例子

举一些乐于助人的例子
乐于助人是一种美德,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下面列举了十个乐于助人的例子,展示了不同场景下的乐于助人行为。

一、在公共场所帮助他人
1. 在地铁或公交车上,当有老人、孕妇或残障人士上车时,主动让座。

2. 在购物中心、超市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帮助迷路的人找到目的地。

3. 看到有人被困在电梯里时,及时报警并协助救援。

二、关心邻里互助
4. 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如照顾邻居出门时的花草、宠物等。

5. 在小区或社区组织义务清洁活动,共同维护环境卫生。

三、学校中的乐于助人
6. 在学校中,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生活,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

7. 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活动,如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捐赠书籍、衣物等。

四、在工作中帮助他人
8. 工作中,帮助同事解决工作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9. 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新人适应工作环境。

五、在社区中的乐于助人
10. 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如为老人提供义务家政服务、为孤寡老人送温暖。

这些例子展示了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不同场景下的体现。

乐于助人不仅是为他人提供帮助,更是一种关爱、关心和尊重他人的表达。

通过乐于助人,我们可以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共同构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5第五章 助人行为

5第五章 助人行为
第十三章
助人行为
什么是助 人
为何会有 助人现象
何人何时 助人或不 助人
如何使人 助人
第一节 助人行为及其原因
• 相关概念、助人原因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 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 决策过程、影响因素
第四节 助人行为的培养
• 明确责任-增加互动、示范、情感倾向、助人技能、 价值取向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2
社 会 作 用 力 分 散 法 则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边界递减作用)
1元-0元 > 100元-99元
I
I = SNt ( t<1 )
N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不幸女性实验
被试者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这次要测量的是他们是否去救助一个受伤的女士。被试处于 四种条件下:单独一人;与一个朋友在一起;与一个陌生的 学生在一起;与实验者的一个表现消极的同伙在一起。 女实验者向被试说明如何填调查表,并送他们到隔壁的房间 里,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被试在填表时可以听到隔壁房间 里女实验者活动的声响。几分钟以后,突然一声巨响从隔壁 房间传来,伴随着的是女人的尖叫和呻吟:“哎呦!天哪!我 的脚!……我的脚不能动了……”(实际上是录音)。
人行动的可能性。第三个实验表明,即使在明显需要 帮助的情况下,其他人也起抑制作用。
180
90 旁 观 者 助 人 比 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
85
166

第五章 助人行为

第五章 助人行为

第五章助人行为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卢绍君一、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二、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三、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四、助人行为的培养一、助人行为及其原因(一)亲社会行为与助人行为的概念(二)帮助别人的原因(一)助人行为与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a. 利他行为(altrusim):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

b. 具有个人意图: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二)帮助别人的原因社会生物学解释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自然过程中,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将有更好的种族存留机会,从而使它们的物种能够留存下来。

社会交换论观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

社会规范论观点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遍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

各种社会对人们的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期望:人应当帮助对自己有善意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们。

由于这一规范的存在及其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人的长期影响,使人都获得了报答别人善意和帮助的观点。

吉诺维斯事件1964年3月,纽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美凶杀案。

年轻酒吧女经理下夜班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

当即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的灯亮了,有人打开窗户,并有一位男士大声喊道“放开她!”歹徒放开她,溜进汽车开走。

楼窗里的灯光熄灭了。

这时,歹徒返回来,再次袭击吉蒂。

她再次呼救。

灯光再次亮起,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次逃走。

灯光熄灭。

当吉蒂到达住处大门口时,歹徒第三次袭来,她被杀了。

谋杀进行了35分钟。

警察在接到报警后只用了2分钟就赶到现场,然而人已经死了。

事后了解到当时有38个目击者,然而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竟无人报警。

二、责任分散与助人决策(一)责任分散与紧急助人(二)助人的决策过程(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1、责任分散假设拉特纳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解释事件,而是假设,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的可能性都不大。

02-助人行为

02-助人行为

社会规范论的解释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人类道德准则中最普通的成分是交互性规范。当别人帮助了自己之后,自 己就需要通过帮助别人缓解人情所带来的焦虑感。此外,还有社会责任规 范,社会期待人们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只要利他者能够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里获得回馈式的收益,那 么促使人类在非亲属之间产生利他行为的心理机制就能够得以进化。
亲社会行为 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
助人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的解释
助人行为是人的先天特性,来自我们的基因,可以通过遗传继承下来。 “利他主义”是由人的基因决定的。
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 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在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前, 往往要先对自己、对别人及对社会背景作出估价,考虑助人行为是否能够 给自己带来快乐或减少自己的痛苦。
是什么原因使得吕保民能 气贯长虹,勇斗歹徒?
助人行为的概念
(一)助人行为与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无个人动机
有个人动机
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 行为,即利他行为 (Altruism)。
另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与利他 主义的慈善行为相比,有些助人行为是 出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社会交换论的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上是一个个人试图尽可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又尽可能少地付出代价的社会交换过程人们在做出亲社会行为之前往往要先对自己对别人及对社会背景作出估价考虑助人行为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快乐或减少自己的痛苦
勇斗歹徒的退伍军人
2018年9月8日,吕保民在幸来自北 街菜市场发现一男子持刀抢劫, 上前制止,被歹徒连刺五刀,身 受重伤。最后在村民们帮助下, 歹徒被制服。吕保民其见义勇为 的事迹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靶 作用源
The end
I 社 会 作 用 力 I = SNt ( t<1 )
N 作用源数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接近性(时间、空间)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 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利他行为
人 行 为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关系
助人的原因
(一)社会生物学解释 (二)社会交换论观点
(三)社会规范论观点
(四)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当紧急事件发生时, 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如果 有很多旁观者在场, 有很多旁观者在场,那么 任何一个旁观者出面帮忙 的可能性都不大。 的可能性都不大。 可能助人者人数的增加导 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 致了单个人责任感的降低。
动机
另一类是具有个人意图,与利他主义 另一类是具有个人意图, 的慈善行为相比, 的慈善行为相比,有些助人行为是出 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于自己的利益而发生的。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 包含的关系


社 会 行 为
2
5
旁观者数目
40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旁观者越多,助人比率下降,而作出助人决策消耗时间增长。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社会作用力理论是一个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 社会作用力理论是一个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 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 论。 渊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渊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B=F(P, E),即个体的行 , 是个体内外需要(person)与其所处心理环境 为(behavior)是个体内外需要 是个体内外需要 与其所处心理环境 (environment)的函数,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决定个体的 的函数, 的函数 行为。 拉特纳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 社会力场(social force field) 行为。 拉特纳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 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 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对个体行为 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 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 对个体行为 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 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
社会作用力法则
1.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社
会 作 用 力
I = SN-t ( t<1 )
I
N
作用
作用力
2.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影响源,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同样的影响源, 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在不同时间里出现,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在不同时间里出现,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力场的作用力增加 , 但与原有影响源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 但与原有影响源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 产生的作用力递减 递减。 产生的作用力递减。
(二)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紧急报警实验 、 2、紧急助人实验 、 3、不幸女士实验 、
旁观者数目对助人行为的影响
旁观者数目对助人行为反应时间的影响
180
90 被 试 助 人 比 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1
85
166
160
62
140 消 120 耗 时 100 间
31
93
80南京彭宇案
本章要点
一、助人行为的概念 二、助人的原因 三、责任分散效应 四、社会作用力理论
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 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 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 报的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 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