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利他和助人行为

合集下载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实验表明:提供好的榜样,比提供对坏榜样的惩
罚,宣传效果更好。
“以前的游客拿走了不少树木化石” “以前的游客从来不拿树木化石”
3、让更多的人了解冷漠行为的原因 人们一旦了解为什么群体会抑制帮助, 他们在群体情境下帮助的可能性就会 增加。
(四)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被要求去捐款和自己主动捐款。哪种行为的 快乐度要高一些? 过高的奖赏会削弱利他行为的内在动机。
紧急状态下的冷漠行为:
指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明知他人受 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到自己帮助时, 却坐视不理,袖手旁观。
1、午夜独自回家,路遇高个男性坐在地上呻吟。
2、闹市中看见一群人持凶器追打一个人。
3、遇到数十人围观的车祸现场。 4、经常打架的邻居夫妇晚上又打了起来。 5、参加研究生考试途中遇老人摔伤,而开考只剩2 分钟。
研究发现,以下行为会提高利他的机率: 1、彼此交谈,互相介绍姓名、年龄; 2、之前有过目光的接触和友好的微笑; 3、以后有可能再度碰面; 4、明确的个人请求; 5、想办法提高参与者的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意识的方法:
贴上姓名标签、让对方感觉到被观察和评价 (摄影机、领导在场)等。 有实验表明,让被试之前看过自己的相片、 录像、或照过镜子,都会大大提高其实施利 他行为的机率。
四、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 (二)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 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移情导致的利他行为的优点:
1、更容易产生实际的帮助行为 2、抑制攻击行为 3、增加合作 4、改善对弱势群体的态度
移情导致的利他行为的缺点: 1、偶尔产生伤害性的后果
有时候会因此献身;有时可能产生无意识的 伤害和羞辱
㈢得失评估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24
也有看后心中不快的场面
25
相关链接1:长途上车上强奸案 相关链接2:夫妻俩被人追杀,竟无人相 救,也无人报警。南京晨报,2005.5.12 相关链接3:2011年10月13日,佛山小月 月事件。
26
为什么没有人帮助?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27
28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 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目标靶 作用源
43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44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一)帮助需求觉察
注意突发事件 ;信息的明确性
(二)助人意图确定 1. 紧急事件 2. 非紧急事件
I 社 会 作 用 力 I = SNt ( t<1 )
N 作用源数量
42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1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概述
2
一、相关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
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针对人、事、物等)
亲社会:合乎社会道德标准 反社会:违反社会道德标准
(二)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 为。 (三)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 的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自我利他主义:减轻不安、自我价值。 纯利他主义:无私奉献。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_图文_图文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_图文_图文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方面以道德认知发展和移情能的能力发展 为基础,另一方面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习得。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二、社会作用力理论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紧急助人与责任分散
(一)责任分散假设 拉坦内和达利两位心理学家没有像媒体那样用人的良心泯灭来
可能跟女性更善于寻求帮助有关。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相似性产生喜欢,喜欢又产生帮助。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3.外部特征 受助者的外部形象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一个有魅力的求
助者比那些缺乏魅力的人得到更多的帮助,这种魅力不仅仅包括 人的长相,也包括人的穿着打扮。
4、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3. 不幸女士实验 实验情境:一位女实验员安排好被试填写一张问卷后,穿过门帘
到隔壁办公室工作去了。4分钟后,被试可以听到那位女士爬到椅子 上够东西的声音,紧接着的声音是尖叫,椅子摔倒和女士跌倒到地板 上。随后是女士痛苦的声音,“噢,天哪!我的脚…我…我…搬不动它 ,噢,我的脚脖子…我…没法拿开身上这东西。”
一类是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 行为(Altruism)。另一类是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 为。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泛指一切有益于他人 或社会的行为,如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捐献、安慰 和同情等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及其理论
三种社会期望行为的关系
实验结果: 偿还、泛化内疚和控制组比较,有较多助人行为。 同情条件下,助人行为最多? 同情条件给人们一个显示超越别人的机会,更好的确认自我价值, 是一个愉快的事情。

第八章 人格的生物学理论

第八章  人格的生物学理论
研究二
对大学生在两个想像情景中的痛苦作 了生理测量,一个情景是伴侣对他人 有性卷入,另一个情景是伴侣对他人 有情感卷入。
结果:男性在想像伴侣和他人有性卷 入时显示了更大的生理痛苦,女性在 想像伴侣和他人有情感上的卷入时表 现出更大的生理痛苦。
代表作
《进化心理学》戴维·巴斯(David M.
1、人性的进化观
助人与利他 助人者与受助者间的亲缘关系是决定助 人行为发生与否的主要因素。
对群体的归属可使个体获得更多的保护, 群体内部更可能出现助人和利他行为,因 为这有利于种族生存和繁衍,有利于个体 自身基因的传递。
受助者与助人者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接近, 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反之则可能 性越小。
男人要找什么样的女人?
男人要找什么样的女人
“较高的繁殖价值” 女性的年龄 “女性具有繁殖能力的线索” 光滑的皮肤 苗条的身材 浓密的头发 丰满的嘴唇
男人要找什么样的女人?
在美国的一项对全国未婚成人的调查中发现,男性更 喜欢年轻女性作为未来的伴侣,而女性更喜欢年龄大 一些的男性(Sprecher,Sullivan,& Hatfield,1994)。
四、EAS气质模型
对于成人来说,存在多少种不同的气质? 三种一般倾向(Buss&Plomin,1984,1986)
情绪性(emotionality):一个人情绪反应的强度。 活动性(activity):一个人的活跃程度。 交际性(sociability):一个人与他人交往的倾向性。
气质从哪里来?大部分是遗传的 气质如何转变为成人的具体人格特质? 一个孩子的气质倾向的一般水平指明了其人格发
抑制型(胆小):怕生,退缩,爱脸红,自我 保护,敏感,文静,小声说话,听话,富于同 情心,不爱打架骂人。

第八章 利他和助人行为

第八章 利他和助人行为
——特蕾莎修女
一、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的定义: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的自觉自 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 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 利他行为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的行为;

■ 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助人行为的定义:一种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 出于何种动机。
(4)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直接帮助 间接帮助
(5)实施帮助
四 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一)个性 利他人格:特蕾莎修女 or 本拉登 赞同的需要 公正世界的信念
(二)心境: 好心情做好事 心情糟做好事:内疚
Mood effects: the Dime Helping Experiment
How many people reported the smoke?
Subject alone
Subject with 2 passive confederates
Subject with 3 naive subjects
Within 4 minutes 75% 10% 38%
No Report 25% 90% 62%
Helping Behavior: Good Samaritans
Low Hurry
Medium Hurry
High Hurry
Helpers
63%
45%
10%
(2)事件解释为紧急情况
依赖于明确的线索:(打架情境—婚姻条 件与陌生人条件)
A.突然和出乎意料地发生 B.对方有着伤害或存在伤害的威胁 C.伤害或威胁随着时间而加剧 D.受害者缺乏他人的帮助,自己无法解脱 E.有效的干预是可能的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

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第八章 利他行为

第八章 利他行为

• 雷锋是孤儿又是单身汉,在工厂有 工资,入伍时有200元的积蓄。后来, 他把100元钱捐献给公社,辽阳地区 遭受水灾时,他又将100元寄给了辽 阳市委。雷锋入伍当年每月有6元钱 的津贴,全用于做好事。自己的袜 子补了又补,平时舍不得喝一瓶汽 水。
• 2002年,还是大学三年级学生 的他就到贵州省大方县一所岩 洞小学进行支教。2003年,高 分考取学校公费硕士研究生后, 延迟两年入学,到贵州山区继 续他的支教事业。他四处奔波, 为改善当地办学条件争取援助, 在当地建成了两所希望小学; 开设华农贵州支教基金网,建 立红杜鹃爱心社。
(二)社会学习理论
• 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 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 习的结果,具体来说是通过强化 和观察学习来实现的。利他行为 (与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而 建立的。
• 当儿童帮助母亲干家务活,将好吃的东 西留给别人,或在别人难过时试图进行 安慰,父母可能会用赞扬的话、糖果甚 至钱来奖励他们,父母对他们的赞扬就 是一种社会性强化。同样,如果儿童不 愿意帮助别人则会受到父母的指责甚至 惩罚。按照学习理论,儿童将重复那些 已经得到过奖励的利他行为,并去除自 私的行为,这就是强化的作用。
第一节 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涵 义 利他行为是一 种自发形成的把 帮助别人当作唯 一目的的,且不 期望任何外在酬 赏的社会行为。
1、利他行为的特征
•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 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主 要特征) • 自愿的 • 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2.利他行为种类

以情境划分 • 非紧急情境 • 紧急情境 以取向划分 • 自我性利他主义 • 纯利他主义
2、当时的心境
• 当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会更愿 意给予帮助,积极的心境可以增 加利他行为的要较大体力或不适合女性 性别角色的时候,女性的利他行为 比男性少。 • 年龄:利他行为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助人行为

助人行为

‘他 刺杀我!’ She got as far as a street light in front of a bookstore before the man grabbed her. She screamed. Lights went on in the 10-storey apartment house at 82—67 Austin Street, which faces the bookstore. Windows slid open and voices punctured the early-morning stillness. Miss Genovese screamed: ‘Oh, my God, he stabbed me! Please help me! Please help me!’ From one of the upper windows in the apartment house, a man called down: ‘Let that girl alone!’ The assailant looked up at him, shrugged and walked down Austin Street toward a white sedan parked a short distance away. Miss Genovese struggled to her feet. Lights went out. The killer returned to Miss Genovese, now trying to make her way around the side of the building by the parking lot to get to her apart-ment. The assailant grabbed her again. ‘I’m dying!’ she shrieke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 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 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后,身边尽是假的朋 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 要成功; 诚实与坦率可能使你易受攻击, 不管怎样,总要诚实与坦率; 将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世 界,你可能反而会被踢掉牙齿, 德兰修女 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拥有的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 最好的东西奉献。 ——在爱中行走 ——特蕾莎修女
How many people helped?
Helped Did Not Help
Found Dime
14
2 24
Did Not Find Dime 1
(三)文化有 没有影响?
五 影响助人行为的求助者特点 依来自性 亲密关系和吸引力 相似性 责任
六 如何增加助人行为

去除对帮助的抑制

减少模糊性 提高责任感

利他主义社会化

教化道德 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思考及应用

根据我们本章所学的,如何增加助人行为? 如果你需要求助,该怎么做?
Helping Behavior: Good Samaritans
Low Hurry
Medium Hurry
High Hurry
Helpers
63%
45%
10%

(2)事件解释为紧急情况
依赖于明确的线索:(打架情境—婚姻条 件与陌生人条件) A.突然和出乎意料地发生 B.对方有着伤害或存在伤害的威胁 C.伤害或威胁随着时间而加剧 D.受害者缺乏他人的帮助,自己无法解脱 E.有效的干预是可能的
How many people reported the smoke?
Within 4 minutes Subject alone Subject with 2 passive confederates Subject with 3 naive subjects 75% 10% 38% No Report 25% 90% 62%
一、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的定义

利他行为的定义: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的自觉自 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 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 ■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 ■ 利他行为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的报答的行为; ■ 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


助人行为的定义:一种改进他人幸福的行为,不论助人者 出于何种动机。

六 纯粹的利他动机

有没有纯粹的利他动机?良心?
三 助人行为的决策过程

tane & J.M.Darley提出,在旁观者提供帮 助之前,存在着5个步骤的决策过程:
(一)注意到事件
(二)事件解释为紧急情况 (三)对个人责任的承担


(四)知道如何帮助
(五)执行利他行为
(1).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背景是熟悉的、不拥挤的和平静的 我们所有的感官都在活动 我们看到了事件或事件的结果 时间不匆忙


(3)对个人责任的承担

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件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
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其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

原因: 责任分散; 对举止失措的害怕
Latane & Darley (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情境,在实验中让男 性大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几分钟后有烟雾透过气孔进入房间, 在四分钟内烟会越来越多,使被试看东西与呼吸变得困难。结果 发现,当被试是单独一人时,他们会到周围去查看一下到底是怎 么回事,而且75%的人会向实验者报告这种情况;而当被试与两名 实验助手一起填写问卷时(试验者的助手没有起来察看情况), 只有10%的人这样做。很显然,其他人的沉默使得被试认为这个情 境是没有危险的。
Darley 等人的实验(1973):他们以神学院的学生为被试, 要他们从一幢楼走到另一幢楼,以便和某个人讨论圣经中和善的 撒马利亚人的故事。研究中把被试分成两组,告诉其中一组被试 慢慢地走,不用赶时间;而告诉另外一组说对方在等他们,所以 必须尽快赶去。在走过去的途中,被试碰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 他不停地咳嗽并自言自语。研究者想知道,被试会不会停下来帮 助他。结果匆匆而过的那一组被试只有10%的人提供帮助,而悠闲 的那一组有63%的人提供了帮助。

(4)对恰当介入方式的决定

直接帮助 间接帮助

(5)实施帮助
四 影响利他行为的助人者个体因素


(一)个性 利他人格:特蕾莎修女 or 本拉登 赞同的需要 公正世界的信念 (二)心境: 好心情做好事 心情糟做好事:内疚
Mood effects: the Dime Helping Experiment
二、人们为什么会助人?

(一)学习和模仿理论

学习理论:助人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种行为在过去受到了强化。 模仿:这种行为可由观察而学会。


(二)社会交换 (三)进化心理学的观点:亲属选择 (四)情绪理论

1. 移情——利他行为假设; 2. 消极状态减轻模型;

(五)社会规范理论

(1)社会责任规范(Social responsibility) :社 会责任规范是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我们 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2)回报规范(Reciprocity):指人们之间的助人

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
别人,即帮助那些帮助过我的人。 (3)社会公平规范(Social justice):指帮助那些值 得帮助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没有助人并非我 们没有责任感或者是不遵循互惠规范,而是我们认为对方 不值得帮助。
第八章 利他和助人行为
耿晓伟 xwgeng2009@
天堂与地狱
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 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那人说:“好吧,我让你看 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 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 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匙,但 是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烫送到自 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 堂。”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 原来的一模一样,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匙, 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 条件,他们快乐,而前一个房间的人却悲苦?”上帝 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 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