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利他行为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

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与多层线性分析2023-11-10contents •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编制•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多层线性分析•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展望目录研究背景与意义01CATALOGUE定义网络利他行为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个体表现出的一种不期望得到任何物质回报的、对他人的有益行为。
特点网络利他行为具有匿名性、广泛性、便捷性等特点,同时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
网络利他行为定义理论背景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关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关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助人行为。
社会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在网络上的互动越来越频繁,网络利他行为也成为了当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于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其影响因素、影响机制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实践意义通过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其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意义研究网络利他行为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理论意义研究网络利他行为有助于完善亲社会行为的理论体系,拓展了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领域。
研究目的与方法02CATALOGUE研究目的01探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健康、亲社会行为的关系02编制适用于中国情境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03为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和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系统梳理已有研究,阐述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及与心理健康、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问卷调查法基于文献综述和专家意见,编制适用于中国情境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并通过大样本调查获取数据。
多层线性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检验研究假设,揭示网络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一、填空题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 弗洛伊德强调心理动力对行为的驱动,认为个体天生拥有两种本能驱动力,一种是(生之本能性驱力),一种是(死之本能攻击驱力)。
3. 由于中国人爱面子,怕丢脸,怕遭人议论却又乐于议论别人,由这一套“议论系统”引发出了严重的社会焦虑,主要表现为(情爱焦虑)、(性焦虑)、(地位焦虑)、(缺点暴露的焦虑)、表现的焦虑。
4.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有技巧是(欺瞒)5. 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和(自尊)构成6. 集群行为产生的整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心理机制,一是(情绪感染),二是(模仿)。
7.人际关系的两个基本维度是(情感上亲疏)和(地位上尊卑)8. 社会态度的构成成分是(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9.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是(他人的反馈)、(反射性评价)、(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10.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是(个人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民族心理)。
基于理性的算计,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去攻击别人是一种(工具性)侵犯行为11. 群体认同感是一种(群体成员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认知与评价保持一致)的情感12. 社会感情是由(情绪)和(情感)构成13.群体心理效应主要表现在(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社会支持)14.完形学派的未完成事件是指(涵盖悔恨、愤怒、痛苦、焦虑、悲伤、罪恶、遗弃感等未表达出来的感受)15. 在人际交往中,所谓自我表露是指(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16. 要探索自己曾有的各种情绪,可以通过在一个安全的空间自言自语、(以艺术作为发泄媒介)、(回到过去)17. 利他行为是(不带个人私利地关注他人幸福的行为或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18. 华人学者杨国枢、余安邦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把成就动机分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和(个我取向成就动机)19. 在形成印象过程中,人们一般根据三个基本维度,分别为(评价维度)、(活动水平维度)、(力量维度)20. 社会感情是(伴随着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由(情绪)和(情感)构成21. 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具有(突出的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22. 爱屋及乌是感情的(迁移)功能23. 情商这一概念是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它一般包括(了解自我)、(驾驭情感的能力)、(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五种能力。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浅谈高职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

捡 起 来 … …这 些 微 不 足 道 的 行 为 学 生 们 看 在 限
酋先,倡导利他主义 ,宣扬奉献精神 。在班 级里倡导 “ 我为人人 ,人人 为我 ”的理 念。有这 样一个故事 :一个 叫辛格 的人 和一个旅 伴穿越 高 高的喜马拉雅山脉 的某个 山 口,他们看到一个躺 在雪地上的人。辛 格想停 下来帮助那个人 ,但他 的同伴说 : “ 如果我们带上他这个累赘 ,我们就 会丢掉 自己的命。”当他的旅伴跟他告别时 ,辛 格把那个人抱起来 ,放在 自己背上 。他使尽力气 背着这个人往前走。渐渐地辛格的体温使这个冻
则 一 味 地 强 调 索取 ,认 为 个 人 贡 献 应 与社 会 索 取 相
a e ,即其他、别 人的意思 。利他主义是一种无 lr t 私的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 ,在道德判断上 ,别 人的幸福快乐比 自己的来得重要。利他主义在许 多思想和文化中是一种美德。所谓利他主义 ,一 般 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 ,为了社会利益而 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
四、高职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
培 养学生 的利他行为足既艰 巨同时 又是极 富 有挑战性 的工作 。作为班主任 ,本着 以人为本 的
捐款 ;教 室 里发现 不 够 清洁 时 ,班主 任随 手打 扫
一
宗 旨,对学 生进行利他行为的培 养 ,可从 以下 三
个 方 面入 手 :
下 ;学 生 的东 西掉 在地 上 时 ,班 主任弯 腰帮 着
此,发扬利他行为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要务。
其 次 ,教师要 率 先垂范 ,身教胜于 占教 。做 教 师要时 时 乐于助 人 ,处 处 以身 作则 ,为 学生树 立利 他 的好榜 样 。这 样 ,学 生就 会学 有榜样 ,做
大学生利他行为调查分析

2.% , 8 3 持摇摆态 度的 共有 9 7人 , 占总人数 的 4 . % , 5 6 肯定 不会给 予帮助 的共有 6 o人 , 占总 人数 的 2 . %。这说 明大 83 学生利他行 为更加针对 客观条 件不 足而面对 困难 的人 , 于 对
一
是大学生 帮助他人 目的纯正 。根据青年志愿者和非 志
愿者作答情 况来 看 , 大多 数大学 生帮助 他人都 只求心灵 的 宁 静或至多要求得 到社会 的肯 定 , 而要求 回报 的大 学生 分别 只 有 2人或 3人 , 占所作答 的大学 生 比率 为 2 1 和 2 6 ; .% . % 但 所有接受 问卷调 查的大学生 中, 大学生经 济独立 的共 有 3人 , 占总人数 14 , . % 家庭经 济一般 的共 有 1 3人 , 9 占总数 9 % , l 其家庭经济达 到小康 水平 的共 有 l , 5人 占总 数的 7 6 , . % 加
第2 4卷第 7期
2 1 年 7月 01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u lo B orso d n e U iest o ma fHU EIC rep n e c nvri y
V I2 N 7 o . 4. O.
J 12 1 u. 0 1
大学 生 利 他 行 为 调 查 分 析
地 帮助他人 。
[ 关键词 ]大 学生 ; 利他行 为; 社会环境 [ 中图分 类号]G 4 6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17 — 9 8 2 1 ) —02 — 2 6 1 5 1 (0 1 0 0 3 0 7
[ 刊网址]h p/ w w h x .e 本  ̄ :/ w .b b nt
商卫星 , 闫 晨 , 小明 朱
利他的简短名句

利他的简短名句一、利他的力量1. 为他人点亮一盏明灯,你也会被照亮。
2. 帮助他人,是帮助自己成长的最好方法。
3. 分享快乐,让幸福加倍。
4. 感恩他人的帮助,永远不要忘记回报。
5. 用真心待人,获得真心回报。
6. 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困难。
7. 他人的困难,就是我们的机会。
8. 付出不求回报,回报自然会随之而来。
9. 慷慨大方,心灵也会富足。
10. 利他心态,带来无尽的喜悦。
二、助人为乐的力量1. 伸出援助之手,温暖他人的心。
2. 一个微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3. 用善意和关爱,化解冷漠和仇恨。
4. 传递希望,让生活充满阳光。
5. 与他人分享快乐,快乐会倍增。
6. 付出一点点关心,收获无限的感动。
7. 用爱心铺就友谊之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8. 帮助他人实现梦想,也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开始。
9. 拉一把,成就他人的人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10. 助人为乐,是人类最美的品质。
三、利他精神的力量1. 以利他之心,成就自己的辉煌。
2. 分享快乐,快乐会更持久。
3. 收获他人的笑容,心灵也会因此欢愉。
4. 慈善之心,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5. 爱心无界,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传递。
6. 助人为乐,是生命的真谛。
7. 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别人的命运。
8. 利他精神,让世界充满温暖。
9. 伸出援助之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10. 你的帮助,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四、利他行为的力量1. 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渡过难关。
2. 只要我们心存善意,就能化解矛盾和争端。
3. 与他人分享快乐,快乐会更加翻倍。
4. 为他人点燃一盏明灯,我们也会被照亮。
5. 付出一点点关心,收获无尽的感动。
6. 用爱心铺就友谊之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7. 拉一把,成就他人的人生,也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8. 利他行为,是人类灵魂的升华。
9. 伸出援助之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10. 你的帮助,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五、利他精神的力量1. 分享快乐,让幸福加倍。
利他主义

Altruism利他主义法语“利他主义”(“altruisme ”)一词,由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 )1830—1842年间首先用来表示对他人福利的献身精神,尤其是作为一种行为的准则。
它和善行、无私等概念有密切联系。
长期以来,它吸引着道德哲学家们的关心(参见内格尔(Nagel ),1970年;米洛(Milo ),1973年;罗伯茨(Roberts ),1973年;科勒德(Collard ),1978年;马戈利斯(Margolis ),1982年)。
雷施尔(Rescher , 1975年,第11页)把它分类为无私的“形态”(modalities )之一。
利他行为有助于保证人种和基因的生存,因此,包括社会生物学在内的许多领域的众多社会科学家对它深感兴趣(贝克尔(Becker ),1976年;科勒德,1978年,第5章)。
而某些经济学家已参与这项研究,更多的人当然就专心于利他主义对经济成果的意义,特别是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意义。
利他倾向和效用 一个简单的模型足以抓住利他主义所提出的大部分问题。
设模型中有n 个人,每个人消费一种可转让商品,设想是希克斯(Hieks )的复合商品,因为相对价格不变。
于是,经济配置可以用n R +空间中的一个收入分配向量y 来描述,其代表性非负元素代表个人i 的收入。
若i y 代表财富,而资本市场又是完全(竞争)的,不发生影响实际利率的转移,并且不管由于时间范围和个体数量的无限带来什么特殊问题,几代人之间的利他主义仍可用这一框架进行研究。
如果个人i 有自私倾向,则当且仅当'i i y y >, i 有更多收入时,收入分配y 优于y’。
但即使'i i y y <,只要另一个人j 得到的利益'j j y y -大到足以补偿而有余,利他倾向便允许y 优于'y 。
因此,利他倾向完全能够表达为n R +上的一个一般的(完整和可递的)排列i ~>。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1、两种研究传统:心理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性质的社会心理学。
前者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文脉和思路;后者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2、两种研究倾向:一是从行为理论向认知理论的变化;二是理论的微观化倾向。
3、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发表的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4、1908年前后,在社会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都出现了心理学分析,这使心理学与社会学在实践上走到了一起,揭示出社会心理学的原始形态出自对群体生活的深层解剖。
5、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
(照明强度增加,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但当照明强度减弱时,工人的生产效率不但为降低反而有所增加,照明条件变差但生产效率提高了是因为工人们知道自己参加市实验而塔高了生产积极性,这就是霍桑效应)。
6、社会心理现象属于心理现象,也属于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有多方面的表现,人的心理犹豫认得存在状态现实载体的不同而区分为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
因生存状态的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群体类型,因地域文化、信仰与习俗、语言与象征的不同,使民族群体具有裙带性和纽带特性。
个体心理是群体心理的基础,群体心理寓于个体心理之中。
社会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表现出层级性,有不同的层面。
他与民族心理有联系又有区别,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的横断面上,民族心理更多表现在纵向方面,带有社会记忆性质。
二者是分不开的。
社会心理更能显露出人的群体性、社会性的心理本源。
但是。
群体的单位是个体,个体心理及表达能力的成熟时群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越来越不容忽视。
7、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三因素: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
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研究

利他行为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帮助他人为目的的社会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层次。在社会转型时期,经济转型与价值观念的变迁给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影响,对于学生利他行为的培养更是带来了挑战。利他行为是道德发展的较高阶段,它的发展是儿童道德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减轻中小学生负担,注重品行培养,养成良好习惯。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利他行为的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品行的提高,有助于其人格的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培养学生的利他行为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现实出发,通过分析社会转型对学生利他行为的影响,结合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做出了相关建议和思考。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四章,三大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基本概念界定、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导论和第一章)。在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写作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利他行为、利己行为、互利行为)的界定和明确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并明确了本研究的问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二部分,小学生利他行为的现状及其培养的重要性分析(主要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童)。在这一部分主要分析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给学校德育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存在的问题,并阐述培养小学生利他行为的重要性。本研究主要从助人、合作、分享、捐助四个方面来了解小学生利他行为的情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生的利他行为总体水平比较乐观,在调查的四个方面,选择会实施利他行为的小学生人数都占到了总人数的80%以上。小学生利他对象更倾向于家人、朋友等比较熟悉的人。在“帮助他人”、“与人合作”、“捐赠行为”及“与人分享”四个方面,小学生“与他人分享”的水平最高,占到了总人数的95.8%,捐赠行为最弱,只有85.7%的学生选择会实施捐赠行为。从调查数据来看,小学生对利他行为的内涵把握不清,更倾向于实施与人分享和帮助他人的行为,小学生各个角度的利他行为水平存在不平衡性。另外,小学生因年龄、性别等的不同在利他行为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而身份特征的不同(比如是否是班干部)在利他行为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策略分析(主要包括第四章和结论)。在这一部分,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知识,结合调查结果,运用人性理论、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面提出了小学生利他行为培养的策略。国家、社会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落实法治,发展社会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使之成为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适宜土壤;学要转变以“升学”为唯一目的的教育观念,要形成以培养“成人”为目的的价值观。家长要树立榜样,营造民主的家庭生活,为小学生的利他行为培养创造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利他行为
五、紧急状况下的冷漠行为与旁观者效应
冷漠行为: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个人 明知他人受到生命和财产的威胁而需要得 到自己的帮助时,却坐视不救、袖手旁观。 旁观者效应:其他人在场而抑制了干涉紧 急情况的倾向。
第十章 利他行为
2.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
他人起观众作用 他人起榜样作用 他人起暗示作用 他人削弱了个人的责任感
谁会提供帮助?
第十章 利他行为
六、帮助者本身的特点
1. 人格特点 2. 性别效应 3. 宗教信仰
第十章 利他行为
七、如何增加利他行为(帮助行为)
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 引发个体关注自我形象 树立利他主义的榜样 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
第十章 利他行为
第十章 利他行为
“爱能拯救人——不论是施与爱的 人还是得到爱的人。”
第十章 利他行为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利他行为指个体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 以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出于自愿,甚 至不图回报。
第十章 利他行为
二、利他行为的种类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
以取向划分 利己主义的利他行为 纯粹的利他行为
第十章 利他行为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十章 利他行为
思考题
1、什么是利他行为? 2、解释利他行为的社会交换理论和社会规范 理论。 3、冷漠行为与旁观者效应。 4、如何增加利他行为?
第十章 利他行为
社会规范
互惠规范 社会责任规范 性别与助人规范
第十章 利他行为
进化理论
亲缘保护 互惠
第十章 利他行为
我们何时会帮助? 什么环境促使人们提供帮助或不提供帮助? 为什么在场的他人数量、个人的情绪状态、 个人品质和价值观都会影响帮助行为?它们 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第十章 利他行为
个体认知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第十章 利他行为
我们为什么有利他行为?
三、利他行为的动机过程
利 益 代 价 个人烦恼 他人评价 自我评价 同 情
第十章 利他行为
四、利他行为的理论
社会交换 社会规范 进化理论
第十章 利他行为
社会交换
(回报理论)
外部回报
内部回报:消除内疚感 维护自我形象 坏心情—好行为现象(成人) 好心情—好行为效应
第十章 利他行为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7月8日消息
清晨7时50分许,二环路棕树村公交站台,人流 穿梭,突然传来一名女子凄厉的惨叫:站台角 落处,一名精瘦的戴着黑色的鸭舌帽的男子, 使劲抓扯旁边一短发女子的棕绿色挎包。女子 大呼“来人呀,抢包啦!”“鸭舌帽”突然掏 出一把匕首,朝女子腰部刺去……受伤女子忍 痛爬向站台另一外侧。众目睽睽下,“鸭舌帽” 又追上连刺数刀(15刀),并抢走她的提包扬长 而去。现场,10余名围观者无一人出手阻拦或 打电话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