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行为案例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

❿第十一章利他行为❿天堂与地狱有一天,一个人来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
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匙,但是汤匙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烫送到自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原来的一模一样,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匙,唯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前一个房间的人却悲苦?”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要做善事;如果你成功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要成功;诚实与坦率可能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要诚实与坦率;将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奉献给世界,你可能反而会被踢掉牙齿,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拥有的最好的东西奉献。
——特蕾莎修女❿判断:属利他行为吗?❿捐款❿落水救人❿让座❿志愿者服务❿第一节利他行为概述一、利他行为的概念问题:朋友借钱是否是利他行为?1.利他行为的定义利他行为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并自觉自愿的行为。
或者是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报答而自愿的助人行为。
❿特征:1、以助人为目的2、不期望回报3、自愿性4、自我牺牲性❿争论焦点:利他行为是否期望报答行为者不含有对外来报答的期望有自我报偿:自我强化,如满足、骄傲、愉快等的自我体验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种利他行为、追根究底都会有自我报偿的结果。
利他行为主要是指有利于他人而不期望外来报偿的行为,行为之后也可以产生自己报偿的结果。
❿2.利他行为种类以取向划分自我利他主义纯利他主义以情境划分非紧急情境紧急情境❿第二节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一、利他行为的唤起二、代价的权衡三、求助者的特点四、助人者的特点五、环境因素❿一、利他行为的唤起五个基本的步骤: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第三步:假设自己的责任帮助第四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第五步:决定去帮助二、代价的权衡一次交通意外后,伤者躺在地上但肇事者却逃逸了.多人围观但也是没人帮忙.一位路过的司机看不过去,连忙把伤者抬上车送到医院。
利他行为

寻找一个关于利他行为的小故事,应用所学的理论对此故事加以分析。
故事:10月24日,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湖北长江大学10多名大学生手拉手扑进江中营救,两名少年获救,而3名大学生不幸遇难。
湖北荆州市授予3名溺亡的大学生和市民舍己为人见义勇为英雄群体称号。
分析:利他行为是指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而处于自觉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目的的助人行为。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日常生活中的助人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全有或全无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决策序列的。
只有在决策的每一个步骤上,选择都是指向做出助人行为的时候,实际的助人行为才会发生。
在这个故事中的助人决策包括以下及份额步骤的思索:㈠助人者的知觉过程一个人是否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首先取决与他是否意识到了对方需要帮助,即他是否注意到了对方的困境。
该故事中助人者的直觉方式是由被助者主动,直接提出需要帮助,落水儿童大呼救命。
另外还有助人者发现了这个被助者需要帮助。
㈡助人者的责任意识当旁观者观察到情境的紧急性,认识到他人的确需要帮助时,他并不一定会采取行动,这里就出现了决策的第二步:助人者会考虑自己是否应该承担帮助人的义务,自己是否有责任帮助别人。
该故事中无论是其余的学生还是溺亡的三位英雄,他们在这方面有很强的责任意识,都是合格的优秀的大学生。
㈢得失评估当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他人时,可能的助人者并不一定会有实际的行动。
从决策的观点看,人们会权衡在一个特定的行为中潜在的收益与付出是否对等。
除了衡量助人可能带来的益处外,也会考虑不助人可能带来的后果,可能会产生内疚感乃至罪恶感。
更严重的是不助人行为与道德标准发生冲突。
故事中的大学生们为了避免冲突,采取了助人行动。
最后,那三名溺亡的大学生被追封为烈士。
㈣采取有效地救助措施评估自己是否有能力用什么方式去帮助别人。
在这过程中,长江大学的学生们组成锁链,手拉手扑进江中救人,但是其中有些同学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不善水性也要去救人,就是是件好事,但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间接干预的办法来考察助人行为。
工作中利他思维的案例

工作中利他思维的案例一、销售团队中的利他思维。
1. 分享客户资源。
我们公司的销售小李就是个利他思维很强的人。
有一次,他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上了一个大客户,这个客户对公司的产品有潜在的巨大需求。
按常理,他可以自己偷偷跟进,独享这个可能带来高额提成的机会。
但是呢,他知道公司里的小张在这个客户所属的行业有更丰富的经验。
于是,小李就主动找到小张,把这个客户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他,还说:“哥,我觉得你在这方面更专业,你去谈这个客户,成功率肯定更高。
咱们都是为了公司好,提成啥的都好说。
”小张成功拿下了这个大客户,公司的业绩大幅增长,小李虽然没有直接负责这个客户,但因为团队业绩提升,他也拿到了不错的奖励,而且在团队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2. 帮助新同事成长。
在我们销售部门,新员工小王刚来的时候啥都不懂,连产品的基本功能都介绍不清楚。
这时候,老销售老赵就站出来了。
老赵平时自己的业务也很忙,但他每天都会抽出一个小时来教小王。
从产品知识到销售技巧,甚至是怎么和客户打电话、发邮件,老赵都倾囊相授。
他常说:“小王啊,你好好学,你业绩好了,咱们整个团队都有面子,而且你多分担点业绩,我也能轻松点呢。
”后来,小王进步飞快,自己也能独立签单了。
老赵的利他行为不仅让小王成长,也让整个销售团队的氛围变得特别好,大家都更愿意互相帮助了。
二、办公室行政工作中的利他思维。
1. 解决同事的办公困扰。
我们办公室的行政小周就是个热心肠。
有一次,同事们都在抱怨办公室的椅子坐久了腰酸背痛。
小周就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研究办公椅的人体工程学。
他发现有一款性价比很高的腰部靠垫特别适合大家。
于是,他自掏腰包买了几个样品,先让同事们试用。
大家试用后都说很舒服,小周就向公司申请给每个员工都配备一个。
他在申请报告里写着:“如果同事们都能坐得舒服,工作效率肯定会提高,这样公司也能受益。
”最后公司批准了,同事们的办公舒适度大大提升,都对小周赞不绝口。
2. 组织有益的培训活动。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

功利主义典型案例当我们以道德的观点观察中国社会时,经常看到这样令人困惑的现象:在观看或聆听某位英雄或道德模范所做出的非凡善举时,人们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但是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不肯做一些举手之劳的善事(如帮助路人、以诚相待或不乱扔垃圾)。
这些非凡的善举是利他主义的,人们对此顶礼膜拜。
这些举手之劳的善事是普通的道德义务,人们却轻于履行。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也许对很多人来说,面对利他主义行为时的顶礼膜拜也许正是对自己平时不履行道德义务的心理补偿。
起码对某些人来说,或许对利他主义顶礼膜拜更容易使自己逃避应尽的道德义务,利他主义的行为在道德上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以他人的利益为重,替他人着想,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这是道德高尚的表现。
各种文化传统中的道德楷模通常都是典型的利他主义者。
与其相比,道德义务是每个人都必须履行的。
一个人只有履行了自己的道德义务,他才能算作社会的合格成员;一个社会只有其大多数成员都履行了他们的道德义务,这个社会才会有健康的道德秩序。
利他主义的行为与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都是道德的,在这种意义上,它们都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最重要的道德问题是道德义务的履行。
如果这样,那么问题的关键在于利他主义与道德义务的区分。
如果我们没有区分开利他主义与道德义务,把利他主义看作人们的一种道德义务,那么这会产生两个问题:首先,它会使人们在对利他主义顶礼膜拜时更容易逃避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那样;其次,也是更重要的,它会给人们增加过重的道德负担,并且引起道德与幸福生活之间的冲突。
一、一个典型案例: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一种最有影响的现代道德理论。
自19世纪初,功利主义在西方特别是英语世界就一直处于支配地位。
到1960年代,功利主义的统治达到这种程度:除非一种道德体系在某种意义上是功利主义的,否则道德哲学家不会把它看作一种“道德体系”。
直到1970年代,在罗尔斯(John Rawls)和其他道德哲学家的强烈批评下,功利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了,但它仍不失为一种与康德伦理学相抗衡的道德理论。
社会心理学--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案例]吉诺维斯事件
1964年的一天, 美国纽约,
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 斯(Kitty Genovese)的姑娘 返回她的公寓,被一歹徒持 刀杀害 。案件的特别之处在 于,遇害者的38个邻居在整 个案发的35分钟内听到了呼 救声,其中许多人还走到窗 前看了很长时间。然而,在 遇害者与歹徒搏斗的30多分 钟里,居然没有一个人去援 助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 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 一件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现 实。
第一节 利他行为
一、什么是利他行为 1、定义: 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 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点 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主要特征) 自愿的 利他者本身可能会有所损失
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利他行为的唤起因素 助人的得与失 求助者特点 助人者特点和当时的心境 环境和情境因素
1、利他行为的唤起
紧急度:紧急情况是利他行为唤起决定因素
之一。如果人们将事件判断为紧急的,就有 可能给予帮助,事件被认定的紧急程度决定 了旁观者给予帮助的可能性大小。 求助者的需要特性及助人者的能力也会影响 他助人与否的决策。
2、助人的得与失
利他者本身有损失,帮助他人的
行为可能会带来麻烦和损失。
5、环境和情境因素
自然环境: 晴朗天气有利于利他行为发生; 噪音会减少利他行为。 社会环境 旁观者人数 (P263) “责任扩散”——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 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提供帮助的责 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 他人身上。 “集体淡漠”现象
3、社会学习理论
(1)侵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
观察榜样的侵犯行为+合理的+相似的情境 (2)大众传媒的影响 Phillips (1986)美国谋杀率 重量级拳击赛第2周上升 原因: 麻木 不同情 他们可以,我也可以 降低约束力 他们是这样做的呀!模仿手段
关于利他行为的例子

关于利他行为的例子
一个个新地产项目拔地而起的同时,其老板侯昌财的慈善步伐从未停止过,近20年来,他的慈善捐款已经累计1亿多元。
然而部分市民对慈善大款心存疑虑:“大款捐款,作秀而已,目的在于宣传企业,并非真心慈善。
”
我们曾感动于比尔·盖茨、巴菲特的慷慨,我们也曾呼吁中国的富人能不吝行善,然而当今天读到来自厦门的这条消息时,我们又还能说些什么?厦门源昌集团的老板近20年来累计慈善捐款已有1亿多,然而却换来了“作秀”的指责。
显然,在指责者眼中,慈善必须是“做好事不留名”
,否则就是动机不纯。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想法恰恰证明当事人有一种“道德洁癖”。
“道德洁癖”看似是只认同百分之百的完美,实际却是只知道非此即彼,要么天堂,要么地狱,不是“捧杀”,就是“棒杀”,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跳来跳去,这样的思维定势,早已不合时宜。
在这种思维定势下,硬要去把慈善分出所谓的“真慈善”或“假慈善”,既是作茧自缚,又是自欺欺人。
厦门源昌集团慈善捐款1亿多,众多贫困弱势群体从中获益,这样的慈善何假之有?
其实,扶贫济困既是慈善人士的一种精神追求,是慈善人士一种主动、自由、愉悦的利他行为,也可以是企业的公关活动。
企业的财富得之于社会,理应回报社会,而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可以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良好的企业形象,恰恰是争取更大市场份额的一个“资本”。
在消费者心中,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企业,一定也会对自己的产品负责。
这样的双赢,又有什么不好呢?。
利他和利己辩论的事例

利他和利己辩论的事例一、利他的事例。
1. 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那可真是个大好人啊。
她一辈子都在为那些穷苦的、生病的、被社会遗忘的人服务。
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那些黑暗角落里的人们。
在印度的大街小巷,她看到那些瘦骨嶙峋的穷人,饿得奄奄一息,她没有丝毫犹豫,就把自己的爱和关怀给了他们。
她建立了收容所,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她不管那些人是因为什么原因落魄至此,她只知道,这些人需要帮助。
她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简朴,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资源都用在了帮助他人上。
这就是纯粹的利他呀,她心里想的都是别人的苦,别人的难,而自己呢,只要能让别人过得好一点,就心满意足了。
2. 身边的志愿者。
咱就说那些社区里的志愿者吧。
我就认识一个大哥哥,他可热心肠了。
每次社区有什么活动,像关爱孤寡老人啦,给贫困家庭送物资啦,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
有一次,社区里有个老奶奶生病住院了,她的子女都在外地赶不回来。
这个大哥哥就主动去医院照顾老奶奶,陪她聊天,给她买饭,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奶奶一样。
他说啊,看到老奶奶一个人在医院里孤孤单单的,心里可难受了,就想做点什么让她开心点。
他做这些可没想着要什么回报,就是单纯地想帮助别人。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利他行为,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却充满了温暖。
3. 最美司机吴斌。
吴斌师傅的事儿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他在开车的时候,突然被一块飞来的铁片击中了腹部。
那得多疼啊,就像被一把刀狠狠地捅了一下似的。
可是他没有想着自己的安危,他心里想的是车上乘客的安全。
他强忍着剧痛,把车稳稳地停在了路边,还嘱咐乘客注意安全。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别人着想,这就是利他。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伟大的利他精神。
他的行为让车上的乘客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而他自己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故事真的很让人感动,每次想起来都觉得心里暖暖的,又酸酸的。
二、利己的事例。
1. 职场上的竞争。
在职场上啊,就有很多利己的情况。
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

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利他行为,即为了帮助他人而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或资源。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种利他行为实际上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下面我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利他就是利己的道理。
在某个夏日的午后,我正在公园里散步,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尖叫声。
我赶紧朝声音的方向跑去,发现一个小男孩不慎从滑梯上摔下来,正在痛苦地哭泣。
我立即上前询问情况,并帮助他检查伤势。
幸运的是,他只是擦伤了膝盖,没有大碍。
我找来纸巾帮他擦拭伤口,并安慰他不要害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我帮他处理伤口的过程中,他的哭声渐渐停止,眼神也变得安心起来。
我告诉他,如果他需要任何帮助,可以随时找我。
几天后,我再次在公园里遇到了这个小男孩。
这次他看到我后,立刻跑过来向我打招呼,并向我展示他的新玩具。
他告诉我,他已经不再害怕滑梯了,因为他知道有人会帮助他。
我感到非常高兴,因为我意识到我的利他行为不仅帮助了他,也给我带来了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利他行为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它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首先,通过帮助他人,我们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在困难时得到他人的帮助,我们会对这个人产生一种感激之情,从而加深我们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在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支持。
其次,利他行为也可以提升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帮助对他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时,我们会感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得到了认可。
这种认可会增强我们对自己的自信,使我们更加愿意去帮助他人。
最后,利他行为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通过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并从中学会关爱和体谅。
这种同理心和善良品质不仅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也会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受欢迎和受尊重。
综上所述,利他就是利己的案例告诉我们,利他行为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它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
通过利他行为,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同理心和善良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利他氛围”的实际案例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幼儿园利他氛围案例
开学没几天,我们班一个新转过来的小朋友由于分离焦虑,家长离开后一直哭闹不停,以致哭得呕吐了,把地上吐的一塌糊涂。
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当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部分幼儿跑过来看看,一边捂住鼻子一边跑开还叫着:“好恶心哦,臭死了,真脏”。
第二种情况:茫然的观望,部分幼儿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看了一眼后也没有表达情绪,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或吃饭、或游戏、此事好象没发生一样。
第三种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嘉怡吐了,吐了一地,是不是生病了,说完以后看着老师的举动。
第四种情况:主动帮助,部分幼儿表现出急切焦虑的情绪,体现在行动上的幼儿把手放在呕吐幼儿的前额上,再比较自己的体温,来确定是否发烧,有的掏出自己口兜里的餐巾纸去擦呕吐物。
分析: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
那么,教师如何营造利他氛围,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呢?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牢牢把握和利用好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从而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
在日常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点思考积极的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一、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利他氛围,呼唤幼儿内在的利他行为。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事后,老师可以通过小红旗、小奖牌的形式,对那些给予别人主动帮助的同学以最大的热情和掌声。
可以鼓励其他幼儿给予集体的表扬,比如“xxx表现真不错,大家一起说:xxx,你真棒”等,通过营造良好的
利他氛围,使得提供主动帮助幼儿的利他行为得到再一次强化,也给其他的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激励,鼓励大家主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小朋友。
帮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懂得与同伴交往,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还应照顾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提高了幼儿乐群、亲友、合作、共享等积极交往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角色扮演法,让幼儿在做中学习利他行为
根据日常观察发现的问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如角色游戏中,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表演游戏“门铃响了”、“小象病了”等,让幼儿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唤起类似的情绪体验,并且学习如何利他。
2、运用同伴的榜样示范作用,呼唤幼儿的利他行为
让幼儿在生活、劳动、学习、游戏、交际等方面互相体贴、互相模仿、共同努力、共同分享,从而唤起其利他行为,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互动过程中,才会认识到他人的观点和需要,学会了解别人、约束自己;学会付出、接受,同情和友爱。
二、老师要做好幼儿的表率,尽量提醒和引导幼儿,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幼儿每天很多时间是在幼儿园里度过,而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因此幼儿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对幼儿的发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老师首先要细致观察,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榜样作用。
如老师有意识将自己的食物,与幼儿分享;当老师有了快乐体验时,与幼儿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欲与幼儿一起游戏时,使用礼貌用语。
久而久之,幼儿自会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
上面这个案例中,老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讨论嘉怡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表达对他的爱呢。
幼儿们会想出很多办法,送给他心爱的礼物、拥抱安慰她、陪她一起玩等等。
通过这一形式,让幼儿体验关心帮助他人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自发利他行为的发展。
三、密切家园合作,构筑幼儿利他行为的展示平台。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生活环境,必须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利他氛围,有意识地增强孩子的情感体验。
家庭和幼儿园要经常沟通,教育上要保持一致,让孩子在家长和教
师的言传身教中,在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教育孩子要有爱心,首先自己要有爱心。
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成人一点小小的善举都会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和言行上的模仿。
因此,我们应将家园互动作为幼儿利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
利他行为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和家长必须支持长期性,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持之以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断付出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看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