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概述

合集下载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

我们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任何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

中文名利他行为外文名altruistic behavior应用学科心理学应用范围社会心理学目录.1什么是利他行为.2利他行为的特征.3巴特森分类.4利他行为研究的范畴.5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利他行为的唤起.▪助人的得与失.▪求助者的特点.6助人者的特点和当时的心境.▪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人格因素.▪利他者的性别差异.▪利他者心境的作用.7影响利他行为的环境和情境因素.▪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晌.8利他行为理论分析.▪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利他行为的学习和模仿.9利他行为的促进.▪培养移情能力.▪强化利他行为.▪提供榜样示范.▪学习助人技能.10利他行为与亲社会行为什么是利他行为编辑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对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我们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征编辑从利他行为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①以帮助他人为目的;②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例如荣誉或奖品;③自愿的;④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其中第二个特征是利他行为的主要特征。

如果某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而不期望得到什么回报,那么,这种行为就属于利他行为。

然而,人们利他行为的动机很少如此单纯。

通常的利他行为既包含利他的因素。

也含有利己的因素。

当一个慈善家大量捐款帮助穷人的时候,他可能也会期望在社会上获得声誉的回报。

如此说来,利他行为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其中有些行为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己为目的,有些行为有微妙的利己动机,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助人,丝毫没有想到自己的得失。

[1]巴特森分类编辑巴特森(Batson)认为,利他行为应该指那些不图日后回报的助人行为,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取向与纯利他主义取向。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利他行为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摘要] 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受到人们普遍赞扬的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我们要明确利他行为的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

从而培养利他行为,防止利他行为的弱化。

[关键词] 利他行为产生原因培养利他行为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创用,但并未对其进行过理论概括。

对于什么是利他行为,在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利他行为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征,自愿、以利他为目标、不附带外在酬赏的期望、包括利他者的损失成分。

利他行为根据发生情景的不同,分为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前者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

例如,给老人和孕妇让座,为残疾人或儿童的教育事业募捐,义务献血,把迷路的小孩送回家等。

后者在日常生活中较少发生。

如抢救落水儿童、救火等。

从难度和行为后果的社会意义上讲,后者大于前者。

而前者却能更加考验行为主体利他意识的牢固程度。

对利他行为产生基础的理论解释有本能理论。

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认为:利他行为是遗传的、先天决定的,是一切群体动物生存的机能,是有价值的积极意义的行为。

威尔逊以动物为例,如白蚁、蜜蜂来论证他的观点。

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遗传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强调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华生曾说过一段偏激的话:“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和我可用以培养他们的特殊世界,我就可以保证随机选出一个,不问他的才能、倾向、本能和他的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特殊人物,如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或乞丐、小偷。

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一改帕森斯、默顿等人宏观分析社会结构的传统,借用经济学、人类学以及心理学成果试图进行微观分析,也就是从个体需要、心理动机即人的理性出发得出社会交换的实质其实就是个人或者为获得报酬或者为减少惩罚而采取的理性行动。

利他行为生物学

利他行为生物学

利他行为生物学一、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利他主义有三种典型的表现形式: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

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altruism)。

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

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

(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

例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很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

在这一行为过程中,父亲或母亲虽然可能因此丧生,但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1/2的基因完全相同,从“基因遗传频率最大化”的角度看,原则上只要能使2只以上的幼雏得以逃生,父亲或母亲作出的牺牲就是值得的。

如果考虑到年幼子女丧生的几率远远超过经验丰富的父母,这类行为对生物繁衍所具有的“效率”就更一目了然了。

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

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

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

(Hamilton,1964)在这方面,生物学与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在逻辑相当一致:所有生命体的行为看上去总好象设法使某一“目标函数”最大化。

有人以前对《美国经济评论》和《美国博物学家》刊载的文章进行过比较,结果发现这两门学科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典型的论文都是运用优化的方法来预测某种现象,然后再作出统计检验。

(Tullock,1983)第二,“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

利他行为分析

利他行为分析

利他行为分析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的事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危难的时刻去营救、保护他人。

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光辉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再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孕妇让座位,也会为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和钱财……而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会获得益处。

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

现代社会心里学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主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由此可见,利他行为应该包括下面四种特征: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完全自愿的行为;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那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再无利可图或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呢?社会心理学家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

由于人和动物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会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难以符合进化论规律。

因此,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人类本性中的天性的部分,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一种行为,他的观点基于对动物的考察与实验的结果。

他发现,在一个蚁穴前,当危险来临时,工蚁走到其他蚂蚁前边来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

当工蚁收到攻击时,受伤的工蚁比后边的没受伤的工蚁更有可能离开巢穴,但是他们不逃走,甘愿冒生命危险与进犯者搏斗,许多工蚁为了其他蚂蚁的生存和巢穴的存在而死去。

因此,威尔逊认为,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决定、通过遗传获得的。

我们会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受到家长的的表扬,或者因为提供帮助却袖手旁观时受到的批评。

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眼中,利他行为就是就是这样在赞扬与批评中产生的。

有研究发现,4岁儿童,如果他们由于慷慨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会更愿意和其它小朋友分享弹珠玩具。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第十二章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利他与侵犯
爱德华·威尔逊在其《论人性》一书 中,将攻击性、利他行为、性本能 和宗教行为视为人类行为基本范畴 的四个方面。 作为一名生物遗传决定论者,威尔 逊认为攻击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 身的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利他 行为也是通过基因的进化和发展而 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 的疏远而急剧下降。
没有

提供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不帮助
旁观者介入决策过程(Darley & Latané, 1968)
第一节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家庭中的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 人格因素 利他者的性别差异 利他者心境的作用 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自然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社会文化对利他行为的规范
✓ 一方面受到弗洛伊德把挫折与精神病相联系的启示 ✓ 另一方面赫尔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行为过程, 即源于后天的学习。
多拉德提出,人的侵犯行为乃是因为个体遭受挫折而引 起的,这便是所谓的挫折-侵犯理论。这项理论的主要论点 认为,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必然会导致某 种形式的侵犯。可以看出,在多拉德等人刚提出挫折-侵犯 理论时,他们认为挫折与侵犯之间是一种简单的、一一对 应的因果关系。
第二节 侵犯行为
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N.米勒在《挫折-侵犯假说》(1941)一书中,修正并扩充了挫折 -侵犯理论的内容。挫折作为一种刺激,可以引起一系列的不同 反应,侵犯反应只是其中一种形式而已。挫折的存在,不一定 导致侵犯行为;但是,侵犯行为肯定是挫折的一种结果。实际 上,米勒保留了挫折-侵犯理论的前半部分观点,修正了其后半 部分观点,他把挫折与侵犯之间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修正为一 对多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九章 利他行为
有强烈赞同需要的人更可能作出利他 行为。
五、环境因素:
1、旁观者效应:是指个体对于紧急事态 的反响,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 是不同的。由于他人的在场,个体会抑 制利他行为。 原因:责任扩散
对情境的社会性定义
2、当别人也提供帮助时:
利他行为的典范能 促进利他行为。
3、噪音、气候、时间等的影响
2004年新年伊始, ?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 例?在北京全面实施,而一度被树立为“少 年英雄〞的赖宁,其照片纷纷从校园墙上 被摘下,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学校各种活 动照片、学生的书画作品和伟人名人的照 片。赖宁照片被摘掉的消息传出来之后, 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对此议论 纷纷,有的说,应该让孩子们学习赖宁这 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有的表示反对,他们 认为赖宁这个孩子们见义勇为的典型已经 过时;还有的说,让孩子了解赖宁,并不 一定要让孩子去做。
以情境划分 非紧急情境 紧急情境源自第二节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二、代价的权衡 三、求助者的特点 四、助人者的特点 五、环境因素
一、利他行为的唤起
五个根本的步骤: 第一步:注意突发事件 第二步:解释突发事件为突发事件 第三步:假设自己有责任帮助 第四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第五步:决定去帮助
噪声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天气〔天气好的话,更愿意填写问卷,在 露天餐厅更愿付小费〕 社区大小,社区越大,助人倾向降低。 时间充裕才易帮助:
第三节 利他行为理论分析
一、生物学根底
利他行为也许出自本能,许多动物的 利他行为也许能说明这一点。
动物的利他行为是受本能驱使的,它 们无法意识到行为的动机和后果,而人类 那么不同。
二、代价的权衡
一次交通意外后,伤者躺在地上但肇事者却 逃逸了.多人围观但也是没人帮助.一位路过 的司机看不过去,连忙把伤者抬上车送到医 院。但是那些围观的人怎么指责他呢?家属 怎么说他呢?他们都说:"肯定是你撞的!!你 要负起全部责任!!不是你撞的你怎么这么好 心送伤者到医院去!!!"

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概述利他行为最广泛的定义是提供时间,资源,能力以帮助他人的行为.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日后报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这里的不期望报答的利他行为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即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一是报答性行为,即因为曾受到过他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总之,利他行为是一种处于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利他的表现诸如同情,慈善,捐款,救难,自我牺牲等. 后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利他行为还是有不同动机的,有些是有明显的利己主义,例如为了获得奖励;有些是有微妙的利己主义,例如获得心理安慰;有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利他主义,即为他人的幸福而帮助他人。

巴特森指出,利他行为一般不图日后他人的报答,助人者看到他人处于困难的情境时,会产生一种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或专著于他人的同情情绪。

由此产生两种取向的利他行为。

一种是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张和不安而采取的助人行为,这是自我服务性的,人们通过助人行为来减少自己的痛苦,使自己感到有力量,或体会到一种自我价值,此即自我利他主义取向;另一种受到外部动机所驱使,因他人的处境而产生移情,从而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他人的痛苦,其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此即纯利他主义取向。

二、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包括个人因素,环境教育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认知。

主要是认知归因和公平动机等方面;一般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

而个人的公平和互补认识也会影响助人行为。

人们往往怀有这样一种心态,即从长远的观点看,一切是公平的,互补的,现在别人能获得他为之奋斗的东西,不久后自己也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彼此的机会是公平的,所以现在帮助别人,日后别人也会帮助自己。

人们会在这样的认识下做出助人行为。

移情。

即设身处地地以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和心理历程,从而产生助人行为。

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
耶稣:“如果你只爱那些爱你的人,那么你有什么 权力去要求任何信任呢?……我告诉你,爱你的敌 人吧。”
(五)社会教育因素 (六)社会文化因素 (七)性别
五、利他行为的过程
第一,可能的助人者感觉到有人需要帮助;
第二,可能的助人者决定要不要给予帮助;
第三,若助人者决定给与帮助,需要决定提供什么 样的帮助并实施行为。
要不要给帮助?
这个决定需要经历两个判断: 责任归属判断:
判断造成被助者需要帮助的内外在原因
损失酬赏分析:
对损失和内心酬赏做出评价。
其它影响因素:
1、助人者的个人因素
助人者的心理特点; 助人者的生理特点(性别); 助人者的能力特点; 先前的利他经验; 助人者的宗教信仰。
2、当时的情境因素
天气好坏;环境干扰;有没有其它重要的事情;有 没有其它人的示范。
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二、利他行为的分类
(一)按实施情景
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二)按责任归属
职责性利他行为 非职责性利他行为
(三)按实施动机
求回报性利他行为 不求回报性利他行为
两种利他主义的行为取向: 自我利他主义取向:为了减轻自己内心的紧
美国:
一青年男子乘地铁回家时,被歹徒用刀捅伤了腹部, 在歹徒下车后,其他11名乘客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年 轻人因流血过多而致死。 2000年6月,在纽约中央公园,一群酗酒的年轻人 对60名单独出行的妇女进行了性侵犯,旁边数万名 游客、包括警察对此无动于衷。 戴安娜王妃的车祸
1、午夜独自回家,路遇高个男性坐在地上呻吟。
4、规范性的利他行为
顺从社会规范而实施的利他行为
5、自我牺牲的利他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概述
高宪芹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利他主义行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利他行为理论包括:生物学理论、社会
交换理论、
动机论。

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有:利他者的自身因素、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受助者特征、社会文化特征。

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的本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利他主义行为;利他主义理论;利他主义行为发展【中图分类号】
B8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36(2010)01-0043-02
【作者简介】高宪芹(1984-),女,山东泗水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在读研究生。

西方关于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借用拉丁文alter 来表示同利己倾向对立的乐善好施,最早在伦理学上提出利他主义(altruism )一词。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绝大多数的心理学家是从行为上对利他主义加以定义的,认为利他主义是一种不指望未来酬劳而且是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即是出于自愿和自择的助人行为。

Batson 和Powell (2003)认为利他主义是一个动机性的概念。

还有一种兼容并蓄的观点,
认为利他主义是指个人的某种旨在增进他人利益的稳定的动机和一贯的行为。

而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利他主义的外在表现[1]。

利他行为是高水平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社会心理学家按照亲社会行为动机的不同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了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不期望任何酬赏和回报、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

助人行为是指在行动上有益于他人,在动机上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在此基础上巴特森再次根据动机的不同把利他行为进一步细分为:自我利他主义和纯利他主义。

他认为:利他行为者在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心理,一种是专注于自我内心焦虑,一种是专注于他人的同情心理。

为了减轻自身的内心焦虑而采取的利他行为,是自我服务性的,通过这样的行为来减轻自己的痛苦,体现自身
的力量和价值,这种被称为自我利他主义。

因他人的困境而产生移情,为减轻他人的痛苦而做出的利他行为,这种被称为纯利他主义。

[2]
根据利他主义发生情景的不同,利他行为可以分为一般情境下的利他行为和紧急情境下的利他行为。

前者是指没有生命危险也没有重大财产损失的情况下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普通事情,情境中有明确的线索或信息表明有人需要帮助,助人者也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因此也没有高度的紧张感。

该利他行为非常普遍,
如在公交车上让座、帮邻居照看小孩、周末参加志愿者活动等等。

后者又被称为特殊情境中的利他行为,这类利他行为是有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危险的,行为者做出利他行为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紧急情境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少见情形,令人猝不及防,因此人们对此缺乏经验和心理准备,需要利他者采用特殊手段来援助他人。

Wilson [3](P60-62)
把利他主义分为两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和有条件利他主义。

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亲属,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利他者不求任何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为无私、忘我的行为。

而后者的实质则是自私的
“利他者”,其典型反映就是互惠互利,社会中的远亲和不相干的个体之间交往,通过社会契约达到互利互惠,这种利他主义行为完全是有目的的。

Sober [4]也将利他主义分为两种:进化的利他主义和本土的利他主义。

前者具有遗传特性,是个体在紧急情况下将被助者看成是“我们”一部分时的下意识行为,而后者的发展过程则比较复杂,它是由个体内在得益于别人的动机
2010年1月总第149期第1期
黑河学刊Heihe Journal Jan.2010
Serial No.149No.1
43··
□编辑/张明元
〔参考文献〕
[1]郭永玉.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屠文淑.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114.[3]Wixson ,E.0.SociOlogy :The New synthesis[M].Cambridge ,Mass :Harvaxd University Press ,1976.[4]Sober ,E.what is evolution altruism?[J].Canada Journal of Philosophy ,1988(14):75一99.[5]路海东.社会心理学[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时容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86.
[7]彭茹静.利他主义行为的理论发展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03,(07).所激发的行为,也具有遗传的特点。

二、利他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

Wilson (1975)在社会生物学一书中就提到了有关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观点。

在他看来,利他行为的表现是由基因安排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复制和保存其自身的基因[1]。

根据Hamilton (1963)的亲属选择论,在K>1/r 这样一个不等式成立的情况下,一个生物个体就可能做出有利于另一个生物个体的行为,有时甚至会牺牲自己。

这里的K 表示行为之后接受者所得的获益同利他者所受的损失的比率,r 则是二者所共有的基因比率。

而个体与亲代,子代或同胞个体至少有50%相同的基因。

根据这样一个原则,个体如果能够以自己的牺牲拯救两个以上(不少于两个)的同胞兄弟的生命,那么他虽然牺牲了自己,但自己的基因仍然得到了保存。

[1]
在Campbell 看来,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对群居动物有很重要的生存价值,天生的社会动机比以自我为中心还要重要。

个体生活在一个合作的社会里,能够更好的抵抗自然环境中的敌人,也有利于基本需求的满足。

合作、利他的个体更容易存活并且将这种利他基因传给下一代。

经过数代的繁衍,人类的进化过程就保存了这种利他动机。

[1]
2.社会交换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Homans 首先用社会交换理论来解释利他主义行为。

该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遵循“社会经济”原则。

人类不仅交换金钱和物质产品,也交换社会性物质,如爱、服务、信息和地位等。

[5]社会交换理论认为虽然人类并非有意识地对收益与代价进行权衡和监控,但可以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人们的行为。

即使是完全着眼于他人的福祉的利他行为,社会交换理论分析认为:对于利他者而言表面上只有付出没有收益,但实际上它的收益是内在的奖赏,是利他者实施利他行为后对自己的肯定和满意,它给利他者带来了快乐。

3.动机论。

斯托布首先提出动机理论来解释利他行为的产生。

他认为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价值观,特别是利他行为的价值观,是人们做出利他行为的主
要动机。

[6]卡利罗斯基则认为利他行为有两种动机源,一种是指向个体的内心世界,用以个体积极的自我形象的维护和提升,称为内倾的利他;另一种指向外部世界,用以改善处于困境中的人的条件,称为外倾的利他。

总而言之,诱发利他行为的动机可以分为:(1)无私的利他主义的动机,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人不图回报;(2)内化的道德观念的动机,其目的在于坚持道德规范。

(3)移情。

移情作为利他行为的动机源,是指能够知觉、体验、分享他人的情感,并能引起利他行为的能力。

三、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影响利他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比较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利他者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宗教信仰、认知因素、情绪因素等。

2.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包括旁观者效应(观众作用、示范作用和责任分散作用)、榜样作用、时间压力等。

3.受助者特征,包括受助者的性别、年龄和相似性等。

4.社会文化特征。

利他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也必定受制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规则。

四、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意义和展望
1.利他主义行为研究的意义。

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人的本质,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利他主义的研究有助于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对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及社会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2.利他主义行为研究展望
进一步加强对利他主义行为理论的研究及影响因素的跨文化验证研究。

国外对个体利他主义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动机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较少。

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个体差异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另外,
利他主义行为中的社会判断和认知加工策略也有必要加以研究。

加强利他主义行为研究成果的应用,加强利他教育,使利他主义行为的研究成果真正为我们社会服务。

[7]葺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