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上海语文高考卷、答案详解
上海2019届高考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1. 按要求填空。
(1) 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 。
《<论语>七则》(2) ______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 》(3) 《琵琶行》中,“______ ,______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 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 ③①②B. ②①③C. ②③①D. ①②③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的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
(完整版)2019上海高考语文卷

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2)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应用(10分)1.填空题(5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C )(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常识与理论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
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
“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含答案

浦信教育用心教育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七则》(2)________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________》(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
(5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
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着美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
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
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目的的影响。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上海卷2019高考语文6月7日上午结束,对于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难易程度大家也是众说纷纭,以下是查字典高三语文频道为广大考生准备的2019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下一届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语文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应该正确对待文献综述熊易寒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大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否在重复劳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综述性文章要由大家执笔?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
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驾驭你。
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
最后,这类综述性文章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性意见。
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理所当然了。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此地有崇山峻岭,___________,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2)___________,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2分)A.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C.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
_________________,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
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A.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B.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C.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D.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吴歌、白茅山歌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常识和理论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空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
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呢?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
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
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
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
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作“科学常识”。
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

2019年上海卷高考语文阅读真题解析第一篇阅读理解:《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经典之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
文章以清新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幻想中的理想家园。
第一段:序言《桃花源记》的序言部分,陶渊明透过自己的故事引出了这个桃花源的神奇存在,并展示了自己对于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第二段:发现桃花源在故事开始中,陶渊明描述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追寻一只野鸡而发现了这个隐秘的桃花源。
他详细描绘了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让读者对这个理想之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三段:桃花源的居民和生活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居民的描写,展示了他们纯朴善良的个性和优美的生活方式。
居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与外界隔绝,不受纷扰。
他们团结友爱,互助互助,精神愉悦,生活充满了乐趣。
第四段:回归现实陶渊明在文章的结尾,留下了自己的感慨和忧虑。
他觉得桃花源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幻世界,现实生活中的纷扰和痛苦让人难以摆脱。
然而,他的文字中透露出对这种理想生活的永久追求。
第二篇阅读理解:《早梅》《早梅》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早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命运变迁的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第一段:早梅的形象描写王之涣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文字,描绘了早春即将到来时,梅花已经鲜艳绽放的生动景象。
他比喻早梅的菁华与众不同,展示了它们的坚强和美丽。
第二段:梅花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表达了自己对命运和生命的思考。
梅花在严寒的冬天中开放,象征着对逆境的抗争精神和永不放弃的信念。
这种顽强的生命力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
第三段:对命运的思考王之涣通过对早梅的描述,反思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他强调了人应该积极迎接变化,感受生命的真实和美好。
通过与早梅的对话,他唤醒了人们对生命的敏感和对于自身命运的思考。
第四段:寄托幸福的希望尽管面对着瞬息万变的命运,王之涣依然在最后一节中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心存希望并积极追求,才能在生活的曲折中找到真正的快乐。
【强烈推荐】201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卷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5分)(1)子曰:“君子固穷;。
”(《论语·卫灵公》)(1分)(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李清照《》)(2分)(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两句描写梦中的声音;震动林泉;使人心惊胆战。
(2分)2.按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各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老吴七十学画;今天开画展;朋友发来短信:“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B、沈教授为人真挚;安然奉教数十年;深受学生爱戴;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C、王老师备课总是深入而又全面;她知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
D、小赵的论文缺乏独到的见解;他的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艺术家可以活在艺术史中;;;;;艺术可以保持对于时代的冷漠;从而彰显艺术的自主性品格。
①艺术的独立性不是说艺术可以断绝与时代的关系②他们生活在社会历史之中③但更为普遍真实的是④而是说一种抵抗方式A、③①④②B、③②①④C、②①④③D、②③①④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
(16分)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熊秉元①十八世起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
”也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②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是居于支配和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③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都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
这位大师的见解;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和世人对原始部落的认知。
④既然原始部落那些古怪的仪式举措可以用新的方法得到解释;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⑤我们先从简单的例子说起;如果人真的是情感的动物;那么一旦受到处部环境的刺激;就应不加控制地将情感表达出来;可是;被师长责备时;有多少人会回嘴或怒目以对?对于上司或面试的主考官;有多少人会直接宣泄心中不满的情绪?大概不多;除非打定“此处不留人”的主意!可见;人并非情感的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本场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共9页,满分150分,答题纸共2页。
2.作答前,在答题纸正面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反面填写姓名。
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3.所有作答务必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区域,不得错位。
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
4.用2B铅笔作答选择题,用黑色字迹钢笔、水笔或圆珠笔作答非选择题。
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七则》)(2)_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_登建康赏心亭》)(3)《琵琶行》中,“间关莺语花底滑,_幽咽泉流冰下难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琵琶声的轻快与冷涩。
2.按要求选择。
(5 分)(1)学校举办诗词大赛,为激励选手,需张贴标语,以下内容合适的一项是(A)。
(2分)A.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C.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D.羽扇纶巾,谈笑间,檣櫓灰飞烟灭。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C)。
(3分)任何一幅画,都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距离。
______,______,______,距离太近,美感就会减弱甚至消失。
①隔着一定的距离才能见出来②距离本身能美化事物③更为准确地说A.③①②B.②①③C.②③①D.①②③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记忆与写作①我们一旦将“经验”区分为经历和对经历的体验,记忆在写作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就不难理解了。
经历是无法即时描述的,更无法使之客观化。
我们所经历的事实,绝大部分转瞬即逝,我们无法做到一边经历某件事,一边将它书写出来。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作家所描述的经历无一例外都是记忆中的经历。
②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历与写作之间的“时间距离”,将这种距离的作用极端化和简单化,看来也没什么道理。
有一种说法,作家将个人的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写作将会越客观,就如同封在坛子里的酒,时间越长,其味道越醇正。
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每位作家想必都应该在弥留之际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提醒我们,将刚刚经历的事件立刻表达出来,的确更容易受到社会意识以及作家个人的偏见、习惯,写作日的影响。
另外,经历在记忆中的发酵也可以使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时间距离确实起到了某种作用。
③有人十分形象地将写作比喻为反刍:草料进入牛腹只是储存,未及消化,营养尚未被吸收,而写作则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
当然,反刍并不是一次性的,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也就是说,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只要愿意,作家随时可以对记忆中的任何一种储存物进行反刍,从而完成对材料的多次使用。
④你和父亲去钓鱼,河边开满了金银花,你们在烈日下坐了三个小时,最后在日落时分钓到了一条大鱼。
第二天你去上学,把这件事告诉同学的时候,由于钓到大鱼并享用美食的骄傲尚未消退,你讲述的重心也许会集中于那条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信息自然会被简化。
我们知道,讲述本来就是一种选择性行为。
通过选择,这个故事中有太多的内容被忽略掉了。
记忆中的大部分元素仍然在酣睡,但这不能说明这些元素不存在,只是经历在记忆中尚未充分发酵。
假设二十年后,当你再次来到这条河边,你发现河流的原址上矗立着厂房,如果你猛然回忆起当初跟随父亲去河边钓鱼的情形,你是否会想起清澈的河水,天空中的白云在水面上投下的斑驳阴影?是否有物是人非、沧海桑田之感?⑤经历在记忆中的灵光重现虽然依赖于时间距离,但我要说的是,时间距离却并非是真正关键的因素。
哪些记忆内容在时间的长河里沉渣泛起,取决于作家的召唤。
这种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但经历的“重复”也许最为常见。
“重复”所引发的回忆究竟要将我们的意识导向何方,我们事先并不知晓。
⑥促使你回忆起与父亲去河边钓鱼情形的契机,也许是你再次回到那条河边,也许是你再次见到一朵金银花或闻到一缕花香。
此时,你是否会回忆起二十年前河边的金银花丛那醉人的幽香?回忆起温暖的阳光下植物卷曲的叶子?在这里,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
这些被感觉所唤起的内容,可能是已经被我们“遗忘”的记忆,这些内容其实仍然存在,只不过暂时沉睡在记忆之中,因此有人称之为“ 非意愿性记忆”。
⑦我们的理智总是希望将记忆简化成可以把握的内容加以储存、识别和归类,可实际上写作有时就是要敞开一个理性无能为力的世界,呈现那些曾被省略的非意愿性记忆。
构成文学作品真正质地的,也许不是可以被理智归类的现实“经验”,而是有待完成的诸多可能性。
(节选自《文学的邀约》,有删改)3.第②段中加点词“发酵”在文中具体是指_记忆中的经历随时间流逝而改造、重组(2分)说明:“随时间流逝”“长时间”“一段时间”1分,“改造/重组”1分,“酝酿”/“记忆保存”不给分。
【评分说明】:“随时间流逝”“改造、重组”为2个点,1点1分。
【样卷】(0分)经历在记忆中的保存会受到社会意识、个人偏见习惯等影响。
记忆中的经历会被筛选、表达。
记忆在储存中越来越客观。
作家的个人经历在记忆中不断回味的过程。
经历会在记忆中储存受到影响。
(1分)经历在记忆中随时间变化变得越来越客观。
通过时间距离唤起记忆的东西。
作家将个人经历在记忆中保存时间长,而不是将经历的事立即表达出来。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越长,便越客观。
让经历在记忆中的保存中不断改变,使之回忆越来越客观。
(2分)经历在记忆中随“时间距离”的增加而发生一些变化。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经历的性质发生变化。
在记忆中,经历的性质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一段时间后,再随之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全面客观。
经历在记忆中保存得越久,在记忆中就会发生储存、性质变化。
4.为第③段画线句找一个例证,以下诗句合适的项是(D)(3分)A.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D.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评分说明:选D给3分,选C给1分。
5.以下对“非意愿性记忆”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3分)A.非意愿性记忆难以被理性驾驭。
B.非意愿性记忆会被多种契机唤起。
C.非意愿性记忆是种被遮蔽的记忆。
D.非意愿性记忆是种未被储存的记忆。
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3分)。
A.记忆中的经历并不能保证是客观的。
B.写出好作品需要合适的“时间距离”。
C.作家对记忆的选择和召唤是无意识的。
D.被“遗忘”的记忆是文学的主要内容。
7.“河边钓鱼”的事例在文中重复出现,请对其在论述中的作用加以评析。
(5分)【答案示例】“河边钓鱼”事例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阐明了写作是一种选择性行为、时间距离对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等观点;用再次回到河边及与此相关的花香等,阐述了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记忆的契机,被召唤的记忆包含着非意愿性记忆,这一事例与观点紧密契合,多次使用使文章衔接自然,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这一事例的使用在论述中有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评分建议】1.题目中“重复出现”,共分为两次出现,部分考生未具体落实两次出现情况,做了综合表达,也视为合理。
逐点给分。
2.具体得分点如下:(1)第一次出现:a阐明写作(表达、讲述亦可)是一种选择性行为1点【以下视为等同表述:a1表达是不客观的;a2表达是不完整的、省略的、简化的;a3表达时很多内容被忽略;a4表达受个人偏见、习惯等影响】;b阐明时间距离对经历的发酵有其作用1点【以下视为等同表达:b1时间距离不同,产生不同体验;b2时间距离不同,对心态的影响不同;b3经历在记忆中的重现依赖时间距离】(2)第二次出现:阐述了经历的重复是作家召唤记忆的契机1点阐述被召唤的记忆包含着非意愿性记忆1点【最后引出“非意愿性记忆”、点到“非意愿性记忆”视为同等表达。
】(3)结构角度:多次使用使文章衔接自然1分【论证全面、论证充分亦可。
】;(4)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也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1点。
【“事例本身贴近生活,使说理易于理解”“ 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为1个得分点的两个方面,具有等值效果,任答一个方面均可得1分,重复答亦仅得1分。
】【学生答题常见问题】存在对论述作用的泛化、扩大化:1.生动形象、更具说服力;抽象道理具体化;2.结构完整,论证严谨;论述层层推进,使文章内容紧凑,观点明确;结构上有层层铺垫作用;3.第二人称,拉近了读者距离;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4.结构作用:承上启下;呼应第3段等内容。
5.重复事例,是个孤例;是假设论证。
存在对观点概括的错误:第一次出现:证明了第3段“写作是一种反刍,作家可以随时进行反刍,对材料多次使用。
”证明时间距离并非是关键因素,作家的召唤才是。
第二次出现:证明作家对记忆的召唤的契机多种多样。
证明现实境遇的真实感让位于回忆中感觉的真实感。
【学生答题样例】(0分)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时间距离与记忆的关系,召唤的契机与记忆的关系表明了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记忆对写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河边钓鱼事例表达的是这整件事中最后钓到一条大鱼,在人的记忆中最为深刻,因此他在讲述这件事情时会重心于大鱼的大小重量,而那三个小时的完整性经过被简化了,利用这一事例更加有力的论证了作者观点,多次出现前后呼应,使读者更有信服力。
河边钓鱼事例是本文论证的例子,多次出现是为了与第3段写作是对记忆中的经历进行反刍,可以对材料进行多次使用,这个观点相呼应,使这个观点更有说服力,河边钓鱼是普遍事例,多次使用使文章观点有普遍性,更有力的论证观点。
(1分)我认为河边钓鱼为理论论据,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的论述了,时间距离并非关键因素,非意愿性记忆才是。
运用第三人称表达,让读者能直观感受论述,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论述更有效,与散文作家可随时对记忆储存物反刍相呼应,为下文论述文学作品的真正质地打下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论述更严谨,与标题相呼应,与结尾呼应,反复出现可以使事例更深刻,让读者感受议论文的合理性。
“河边钓鱼”在文中重复出现意在对同一事例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论证,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文学作品中被遗忘的内容才是主要内容,时间距离只是其中的一种诱因”的观点。
作者对同一事例多角度论证,是论证更有力,更具有说服力的同时也突出本文主旨,并且警醒我们对同一事物要多角度分析。
河边钓鱼事例作为事例在文中反复出现,使文章的论述表达严谨完整并具有客观性,具体论证了记忆的讲述有时会将其中大部分事实给忽略的论点以及现实境遇中真实感觉让位于我们回忆起来的遗忘的记忆的论点,这样的内存方式使文章深奥的内容浅显易懂化,并且也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写作过程中对于记忆的把握指明道路,使得人们在写作时能更加了解记忆的作用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