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资源配置及公平性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分析

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状况及公平性分析周明华;肖政【摘要】目的分析我国各地区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将我国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地区,使用Excel 2010描述分析各地区每千人口和每平方千米卫生资源配置,利用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和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分析卫生资源按人口和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结果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均在0.2以下,分配绝对平均.按地理分布的基尼系数均在0.4以上,分配差距较大;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5,分配差距悬殊.每千人口卫生资源配置,医疗卫生机构西北地区(0.93家)最高、华东地区(0.58家)最少,床位西南地区(5.95张)最高、华北地区(4.92张)最少;卫生技术人员西北地区(6.7人)最高、西南地区(5.73人)最少,执业医师华北地区(2.26人)最高、西南地区(1.69人)最少,注册护士各地区差距较小.每平方千米卫生资源配置,床位华北地区(1.96张)最多、西北地区(0.19张)最少;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医师和注册护士均是华东地区最高、西北地区最少,分别为3.10人和0.22人、1.01人和0.06人、1.31人和0.09人.结论我国人均卫生资源不足,需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卫生资源配置每平方千米差异大于每千人口,卫生资源按地理分布的公平性较差,应对西北和西南地区进行扶持,以缩小地区间差异.【期刊名称】《中国社会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36)002【总页数】4页(P193-196)【关键词】卫生资源;公平性;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作者】周明华;肖政【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遵义医学院分中心),贵州遵义,563003;泸州市人民医院医务部,四川泸州,646000;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遵义医学院循证医学中心(循证医学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遵义医学院分中心),贵州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7.1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地域差异性很大,有限的卫生资源地区配置差别很大,但每个人均有平等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权利。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与方式

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与方式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与方式为标题,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社会中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以满足人们的医疗和卫生需求。
一、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1. 公平原则: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获得医疗和卫生服务。
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应该享有同等的健康权益。
2. 需求导向原则:卫生资源的配置应该根据人们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根据不同地区和人口的需求,合理分配医疗设备、人力和药品等资源。
3. 效率原则: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时,要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效益。
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浪费。
4. 可持续性原则: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应该考虑长远发展和可持续性。
通过投资和创新,建立健康体系,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方式1. 区域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人口和卫生需求,制定卫生资源的区域规划。
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增加医疗机构和卫生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
2. 人力资源培养: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和分配。
通过培养更多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人员,提高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
同时,根据人员的专业背景和技能,合理分配到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
3. 资金投入:增加对卫生资源的投入,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覆盖率。
政府应该增加对卫生事业的经费支持,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
4. 信息技术应用:推广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卫生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效率。
通过建立电子健康记录和在线医疗平台,方便人们就医和获取健康信息。
5. 预防为主:加强卫生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医疗需求。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案例分析1. 中国的卫生资源配置: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
在农村地区建立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提供基本医疗和健康教育。
在城市地区增加医疗机构和卫生服务设施,满足人们的就医需求。
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卫生资源的管理和调配效率。
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卫生服务资源配置

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社区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负责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和提供,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的医疗保健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对于保障社区居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讨论社区卫生工作者在卫生服务资源配置方面的职责以及相关问题。
一、社区卫生工作者的职责社区卫生工作者的主要职责是将卫生服务资源合理地分配给社区居民,以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
社区卫生工作者需要了解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卫生服务方案,并将资源合理地分配到各个服务点。
他们需要与其他卫生机构和相关部门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协调资源的使用和配置,确保社区居民能够获得及时、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
二、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原则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得到满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原则:1. 公平性原则:社区卫生工作者应确保资源的分配是公平的,不偏袒任何群体。
无论是经济条件好还是差,每个社区居民都应该享有公平的卫生服务。
2. 民主参与原则:社区卫生工作者应与社区居民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确保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符合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
3. 需求导向原则:社区卫生工作者应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来配置卫生服务资源。
他们需要了解社区居民的疾病谱和健康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医疗设备、药物和人力资源。
4. 效益最大化原则:社区卫生工作者需要将有限的卫生服务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以最大化效益。
他们需要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疾病负担和资源可及性等因素来做出决策。
三、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问题与挑战在卫生服务资源的配置过程中,社区卫生工作者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1. 不平衡的资源分配:有些社区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缺乏足够的卫生服务资源,导致居民无法获得应有的医疗保健服务。
社区卫生工作者需要引入更多的资源,确保资源的平衡分配。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分析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分析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缺乏顶级医疗设施和人才的问题更为突出。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卫生资源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问题是很难避免的。
公平性和效率性的问题其实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为了在两者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需要深入探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机制。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分析。
一、公平性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指的是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
资源供给是否均衡,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资源得到分配是否公正,对于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1.资源均衡供给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需要考虑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政府在卫生资源建设中,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等因素参考,适当分配更多的卫生资源,以满足需求,使得全国医疗卫生资源的供给较为均衡。
但是在中国的发展初期,东部沿海地区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加速向东部流动,导致卫生资源西移明显不足。
因此,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分配仍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2.需求得到满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还需要考虑需要得到满足。
例如,针对中西部地区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应该加强护士、药师等创新人才的合理培养;同时完善家庭医生制度、优化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从而满足广大民众的医疗需求,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分配。
3.资源得到公正分配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需要实现资源得到公正分配。
公平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应按照社会公平原则,实现“病重者优先、先治疗再付费、低收入者优先”,从而实现资源的公正使用,确保资源合理利用,确保医疗卫生资源的公平供给。
同时,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和利用地方非税收入,为卫生事业做出更多的经费贡献,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有序流动和均衡分配。
二、效率性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效率性指的是卫生资源的更新和优化,在需要的情况下“更少的资源用于赢得更多的效益”。
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价

以上各式中T总、组内和各省(自治区、中、西各区域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比重,本研究通过Excel表完成数据初步处理,指数及卫生资源密度指数计算,生资源配置公平性。
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状况我国区域内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是影响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公平性的主要因素,见表2。
2.2.2我国各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泰尔指数贡献率分析 通过比较我国东、中、西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资源配置对总泰尔指数贡献率可得出,自2015年后,在机构配置上呈现“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且西部不断与中、东部地区拉大差距,说明机构配置在区域内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是由西部地区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配置不公平所导致的。
在床位配置上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说明公共卫生机构床位配置在区域内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是由东部地区内配置不公平所导致的。
在专业卫技人员配置上,从2013年起,东部地区的泰尔指数贡献率高于中、西部。
因此,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见表3。
2.3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分析 运用卫生资源密度指数(HRDI)复合人口和地理面积两个因素来综合评价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的水平。
从地区来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的卫生资源密度指数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
从时间序列来看,全国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床位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资源密表1 2012—2019年我国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变化情况年份机构数(个)床位数(张)专业卫技人员数(人)20120.09 1.47 3.8720130.23 1.59 4.4220140.26 1.64 4.5620150.23 1.72 4.5920160.18 1.79 4.6120170.14 1.89 4.6920180.13 1.96 4.7920190.11 2.03 4.91年均增长率 3.43% 4.72% 3.47%表2 2012—2019年我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泰尔指数年份项目机构床位专业卫技人员2012区域间0.00780.00140.0002区域内0.01980.02680.0085总差异0.02760.02810.0087 2013区域间0.02000.00140.0010区域内0.05030.02690.0075总差异0.07020.02840.0084 2014区域间0.01740.00170.0009区域内0.04090.03200.0078总差异0.05820.03360.0087 2015区域间0.01340.00240.0007区域内0.04720.03270.0083总差异0.06070.03500.0090 2016区域间0.00920.00240.0006区域内0.04960.03380.0096总差异0.05880.03610.0102 2017区域间0.01150.00190.0009区域内0.04180.03330.0097总差异0.05320.03520.0106 2018区域间0.01300.00240.0009区域内0.03620.03410.0106总差异0.04920.03640.0115 2019区域间0.01270.00120.0011区域内0.02870.03850.0123总差异0.04140.03970.0134表3 2012—2019年我国各地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资源配置对总泰尔指数贡献率(%)年份项目机构床位专业卫技人员2012东部14.7960.3329.19中部24.2418.9626.48西部32.6615.8542.57 2013东部44.6254.8343.38中部17.2224.6612.53西部 9.7215.5132.54 2014东部28.8850.6436.88中部22.7230.4517.70西部18.5913.9434.93 2015东部28.7848.6237.21中部22.5432.3421.06西部26.5112.2234.15 2016东部21.5952.6535.92中部11.5527.6525.11西部51.2513.1732.64 2017东部15.8354.2336.28中部 9.5627.7529.91西部53.0912.6125.54 2018东部13.3755.9040.69中部 9.5725.3429.89西部50.6712.3121.66 2019东部 9.1653.2945.69中部11.2631.8628.69西部48.8111.8317.40度指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机构资源密度指数自2015年起逐年下降。
简述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简述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
卫生资源配置的原则包括公平性、经济效益、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 公平性:卫生资源应当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所有需要的人群,不分贫富、地区、种族等因素。
公平性原则要求避免不平等和歧视现象,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卫生资源。
2. 经济效益:卫生资源配置应当以经济效益为导向,最大程度地提供福利。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卫生资源,保证资源的最佳利用,提高整体卫生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 合理性:卫生资源配置应当基于科学、价值和实践的理性分析,遵循医学、卫生学的规范和标准,确保资源的适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4. 可持续性:卫生资源配置应当注重长期发展和稳定性,避免过度集中资源和过度依赖某一方面的资源。
保持卫生资源的平衡和持续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此外,还应加强对卫生资源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配置策略,以保证其持续有效的运行。
我国医疗机构资源配置效率及公平性分析

我国医疗机构资源配置效率及公平性分析[目的]分析我国医疗机构资源运行效率和配置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进行分析。
[结果]我国医疗机构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技术进步值是主要影响因素。
卫生资源按人口配置优于按地理配置,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主要由于区域内差异。
标签:医疗卫生资源;运行效率;公平性近年来,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医疗服务需求增加,“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随之严峻。
如何将有限的卫生资源公平有效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运行效率是卫生体系长期致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用2010-201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机构的卫生资源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malmqusit指数法进行效率分析,运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分析各省份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情况,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1.1 研究方法1.1.1 效率分析方法DEA-Malmquist模型是用于对“多投入、多产出”模式的决策单元的运行效率进行纵向动态分析的方法。
DEA基本模型中的CCR模型是假定规模报酬可变,其得到技术效率值(effch)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值(pech)和规模效率值(sech),即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规模效率值。
Malmquist指数是基于距离函数构建,能对决策单元效率进行纵向动态分析的方法。
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值(Tfpch)可以分解为技术效率值(Effch)和技术进步值(Techch),即全要素生产率值=技术效率值×技术进步值。
技术效率值衡量对现有资源和技术利用情况,技术进步值衡量医疗技术提升情况。
当Tfpch大于1,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上升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处于上升状态;当Tfpch小于1,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处于衰退状态,资源配置效率处于下降状态。
鉴于投入比产出更容易控制,本文采用DEA模型中的CCR模型,结合malmquist指数,以投入角度对我国医疗机构从2010-2015年的运行效率进行测算。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分析

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既涉及到公平性,也涉及到效率性。
本文将对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公平性分析公平性是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公平性的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需要量与供给量的关系:医疗卫生资源应该按照患者的需要进行分配,而不应该被过度集中在某些地区或机构。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立科学的需求评估机制,确保医疗卫生资源能够合理分配。
2. 区域差异的考虑: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存在差异。
我们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保证每个地区都能够获得公平的医疗卫生资源。
3. 收入差异的平衡:在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我们需要考虑到社会上的收入差异,以避免贫富差距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取产生不利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以确保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二、效率性分析效率性是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在效率性的分析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利用效率:医疗卫生资源有限,我们需要确保其利用高效,避免浪费。
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资源的监控和合理分配,可以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2. 技术创新与提升:医疗卫生领域的技术创新与提升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医疗科技的支持和投入,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效率。
3. 成本控制与效益平衡:医疗卫生资源分配需要在效益和成本之间进行平衡。
政府和医疗机构应该注重医疗成本的控制,确保医疗服务的效果与投入之间能够实现平衡。
结论:医疗卫生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与效率性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才能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医疗卫生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经济学论文题目: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综述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综述摘要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发展我国卫生卫生事业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应用了文献分析、数据收集、对比分析等方法,阐述了我国医疗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卫生资源配置的先进经验,对我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卫生资源,现状,成因,综述Re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 Abstract: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plays a important role in health system reform as well as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s. This paper is don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of the 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in the medical resources and the suggestions by use of literature analysis, data collec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Key words:health resources;the current situation;causes;review引言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技术和信息资源。
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卫生事业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卫生资源是维护健康的物质基础,其配置状况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状况。
因此,卫生资源的公平配置对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开始系统、全面地进行卫生资源配置研究,在很多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诸如,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逐步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自我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对卫生改革缺乏整体制度安排,加之对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公平性重视不够,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矛盾和突出问题:卫生服务公平性下降,卫生服务整体绩效不高等问题。
追根溯源,卫生资源配置失衡是最根本原因,解决卫生资源配置失衡有助于促进卫生发展和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合理配置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卫生事业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实现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成为了当前卫生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
本文对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及成因进行综述,为今后开展卫生资源配置调整提供建议。
一、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现状我国对卫生资源配置研究起步较晚,到1982年才有江苏、吉林两省开展医疗卫生人力需求量的预测。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广东等省也相继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和供需平衡法进行卫生人力需求量的预测研究。
而全面、系统地展卫生资源配置研究是从九十年代中期[1]。
从1993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卫生服务调查,为我国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近年来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加强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政策保障。
2008年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年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卫生卫生服务需要量明显增加,居民卫生卫生服务利用量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2]200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3]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配置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目前我国对卫生资源配置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源整合、共享的途径,公平与效率,配置的标准和方法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政策建议,但是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而对卫生资源配置的总量是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是否合理;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效率、质量与人民群众的需要、需求之间的关系,缺少实证性的研究和预测。
二、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的主要表现我国卫生资源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失衡、区域失衡、结构失衡和供需失衡四方面。
(一)城乡卫生资源配置失衡一般而言,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呈现“正三角”形态,即卫生资源更多的流向人口多和卫生资源需求量大的农村基层地区。
然而,目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却呈现“倒三角”形态。
改革开放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差异较大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大改善。
就卫生资金配置方面看,我国农村居民卫生费用筹资总额较城市居民少4 505.92 亿元,城市人均卫生总费用为农村居民的3 倍。
[4]从卫生服务供给看,我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而农村仅占20%,城市的医疗资源80%又集中在大医院,能级分布的这种“倒三角”多年一直没有扭转.[5]2009年我国有卫生技术人员数5535124,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1113331,占总数的20%。
其中城市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为6.03,县级地区为2. 46。
城市执业医师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为2. 14、2. 22,县级地区为0. 79和0. 65。
2009年城市地区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数为4.31,县级地区为1.93 ,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为1.05。
[6]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协调、不平衡诱使很多农民和社区居民有病都去城市高配置医院,高配置医院承担了大量的基本医疗服务,高端服务的高收费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问题,高配置医院发展很快,人力资源聚集,呈现明显的极化效应。
而农村地区和低配置医疗机构呈现萎缩状态,人力缺乏,房屋陈旧,设备匮乏,生存困难,呈现明显的“空壳化”。
可以说,城乡之间、城市高配置与低配置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形成明显的卫生资源配置的“双二元结构”。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失衡东部地区逐年加大对卫生的投入,而中西部地区受地方财力所限,投入严重不足,医疗卫生机构的房屋陈旧、设备更新缓慢、人才“孔雀东南飞”,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自然条件差,人口密度小,造成卫生服务半径大,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下降,同样的医疗卫生资源所达到的可及性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5] 根据全国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 的地理面积和卫生资源数据计算出每平方公里拥有的卫生资源数量结果显示,全国各省( 直辖市、自治区) 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 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 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天津、上海等直辖市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远高于其他省份。
、、、、浙江等人口大省或经济发达的省份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拥有量较高。
、新疆、、西藏等经济不发达、面积较大的自治区每平方公里卫生资源占有最少。
[7-11]每平方公里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技术人员拥有量最多的上海分别是拥有量最少的西藏的约5 倍、12 倍、16 倍。
[12]如果国家对中西部没有财政支持的人力战略,这种差距可能会越拉越大,区域卫生发展也会陷入瓶颈。
(三)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结构失衡,也是相对内部构成而言,主要存在“三长三短”,即医疗发展“腿长”,而公共卫生和中医药发展“腿短”,城市卫生发展“腿长”,而农村卫生发展“腿短”,居民健康投入“腿长”,而政府投入“腿短”。
1996 年1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卫生工作的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
卫生公共品投入主要是以政府为主渠道,政府的投入是保障农村卫生、公共卫生和中医药等工作的关键。
前些年,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03 年后,政府的卫生投入逐年加大,结构失衡的问题随之有所改善,但是投入的力度明显不够。
我国2005 年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为17.9%。
而2002 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世界平均政府投入为58%,低收入国家为47%,中等收入国家为56%,高收入国家为72%。
[13](四)卫生资源配置的供需失衡根据经济学理论,卫生资源配置必须要以人们需求为导向,卫生资源配置要以不断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疾病谱、不同层次医疗需求为主要目标,同时要控制费用的不合理增长,要让病人获益、让社会满意。
区域卫生资源的配置结构应与区域人群医疗服务需求的相对强度一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居民的卫生保健需求有了较大提高,卫生资源配置的总量、结构和质量与居民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出现供需失衡的现象。
卫生服务工作具有很强密集性,技术和卫生人力培养和梯队建设具有很长周期性,卫生设备的较高费用和人机不匹配的低效率,都制约着卫生资源的能力。
同时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尚未完善,居民的就医观念仍未改变,倾向于高配置医院。
据统计,2002 年,我国每万人口卫生人员数为9.6 人,而世界同期平均水平为34.6 人,我国每万人口床位数为0.6 ,而世界同期平均水平为4.0 ,明显低于世界水平。
近些年,我国在用不到世界3%的卫生资源解决或部分解决世界22%人口的健康问题,这当然一方面说明我国卫生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说明卫生工作难度和供需失衡情况的严重性。
三、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一)政府投入的不足和政策导向的引导效应20 世纪80 年代实行多种形式的财政分级包干体制以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责任特别是政府的投入责任主要由地方财政承担。
可供利用的卫生资源都是有限和稀缺的。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能力上存在很大差距,使得不少落后地区缺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财力投入。
[14]理论上讲,人群的疾病分布在一定时间段内基本趋于稳态,而且是散点分布,不可能有大规模的疾病产出。
非盈利性医疗机构为了弥补财政补助的缺口必然设法增加医疗服务收入,这就出现了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诱导需求的产生、高端药品的使用等不合理的医疗行为。
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谈判能力的差别,以及存在其它卫生制度缺陷,产生既得利益群体对改革方向的影响,存在管道性阻塞和行为失衡,合理的改革措施难以推行,比如收支两条线管理政策,农村和基层医疗机构普遍欢迎,呈现“一头热”,而条件好的地区和大医院则嗤之以鼻,呈现“一头冷“,背后更多是利益的博弈,卫生制度要因地制宜,但不可能泛化成“众口可以调”的地步。
[15] (二)卫生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作用明显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对公立医疗机构财政补贴占30% 左右,现在只有6%到8% 。
政府的一般做法是引入市场型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