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专业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四)

合集下载

物理系四年课程

物理系四年课程

物理系四年课程
物理系的四年课程通常涵盖了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以及相关的数学和实验技能。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物理系四年课程的概要:第一年(基础年):
基础物理:涵盖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的基本概念。

基础数学: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等。

实验技能:学习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室安全。

第二年(进阶年):
电磁学:深入学习电磁场、麦克斯韦方程等。

量子力学: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统计物理:研究大量粒子系统的统计行为。

数学物理方法:学习偏微分方程、傅里叶分析等数学工具。

第三年(专业年):
高级量子力学:深入研究量子力学的更高级话题,如量子场论。

固体物理:研究固体材料的物理性质。

光学:学习光的波动性质和光学仪器。

核物理与粒子物理:探讨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性质。

第四年(研究年):
高级课题研讨:深入研究某个物理领域的专题。

物理前沿讲座:了解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和研究前沿。

实验设计:设计和执行自己的物理实验。

毕业论文:完成一篇关于某个物理课题的研究论文。

此外,物理系的学生还可能有机会参与研究项目、参加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以及与教授和其他学生合作进行研究。

请注意,具体的课程设置可能因学校、专业方向和课程大纲的不
同而有所差异。

建议参考所在学校或感兴趣的学校的物理系课程大纲,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湖南师范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

湖南师范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

湖南师范大学学分制实施办法学分制是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和绩点来计算学生学习的量和质的一种现代教学管理制度。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学分制这一教学管理制度,在总结我校实施学分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学分制实施办法。

一、课程设置与分类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统一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课程组成。

(一)必修课。

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

1.公共必修课程旨在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

公共必修课程及其学时、学分的分配由教务处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规格统一安排,具体安排见附表一。

另外,学校将根据学科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及学生的要求,由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增设相关的动态型新课程。

2.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是各专业的学生都必须修读的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必修课程由3个课程模块组成。

即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②专业主干课程模块;③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①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由本学科基础课程和跨学科或跨学科门类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两部分组成。

以学生学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为目标,课程内容强调基础性,旨在落实“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及要求。

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是我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必须修读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见附表二)。

非师范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拟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可选修教师教育课程模块,所修学分只能计入该专业的选修课程学分。

②专业主干课程模块是为反映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职业定位而设置的既相对独立又能够形成有机整体的主干课程组。

该组课程模块的设置既体现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课程设置要求,又兼顾了我校的特色和优势。

该课程模块设置了研究方法和学术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以加强科研能力训练。

③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包括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

04-06级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学费一览表

04-06级双学位、双专业和辅修学费一览表
பைடு நூலகம்07-08-2双学位(双专业)、辅修学费一览表
交费时间:2007年12月14日—2008年1月15日。
选 读 专 业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辅修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06法学双学位(双专业)
学院
材能 材能 环境 环境 机电 机电 机电 计算机 建设 建设 建设 建设 轻化 轻化 轻化 物理 自动化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境 环境 机电 机电 机电 机电 机电 机电 机电 机电


姓 名
吴统衡 邓杰 冯子平 霍键聪 辜世英 廖文浪 韦翠华 丛庆阳 雷露明 梁文濠 叶德承 张龙 邬剑星 关开祺 黄灿中 邹长俊 陈妙芬 梁天龙 徐凌 黄泓 黎志伟 冯韵蕾 梁海泳 肖阳 何卉卉 谭敏飞 吴晓云 罗振邦 李兆汉 邹加辉 李思嘉 梁文武 徐显波
备注
3106000729 3206006435 3106006622 3106006669 3106006763 3106006783 3106006810 3106003871 3106003884 3106004044 3106004051 3206004076 3106004080 3106004090 3106004098 3106003485 3106003527 3106003337 3106003351 3106003450 3106002000 3106002018 3206002125 3106009399 3206009560 3206002587 3106001097 3106001198 3106001514 3106001300 3106001329 3106001338 3106007509

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培养方案

武汉大学物理学院培养方案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基地班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专业代码:070201、080402专业名称:物理学基地班 Physics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材料物理Materials Physics二、专业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造、创新、创业”(“三创”)教育理念,贯彻“加强基础、分类培养、通专融合、个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人文底蕴深厚、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的办学优势,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三创”精神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

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系统的较宽的物理学、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能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具有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和较广泛的科学适应能力,能在物理学或材料等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本专业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宽厚的物理学、数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必需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求对物理学的新发展、近代物理学在高新技术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交叉学科和新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

本基地班实行导师全程指导制。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具有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的特点和自学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具有运用物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应用研究、教学和相应管理工作的能力。

(2)掌握系统的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4)了解相近专业以及应用领域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5)了解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高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最新参考文献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2013物理学院辅修、双学位教学计划

2013物理学院辅修、双学位教学计划

2013年物理学院辅修/双学位报名通知1.报名资格:1)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对物理学或天文学或大气科学有浓厚兴趣。

3)在校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已修过或将要修《高等数学》(不少于两学期)、《线性代数》,已修课程的GPA在2.0以上且没有不及格课程,学有余力。

2.报名办法:1)报名时间: 见学校统一安排2)报名材料:向本人所在院系提出申请,并填写《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申请表》、《北京大学辅修、双学位学生学籍表》,(教务部主页的日常工作项中可以下载),经主管院长/系主任批准加盖公章后,交到物理学院教务办。

同时附盖本院系教务章的本科已修课程成绩单一份。

3)地点:物理学院中2114)咨询电话:627573933.录取1)根据申报材料择优录取2)录取人数:不超过20人3)录取结果请于6月初到物理学院教务办查询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物理学、天文学、大气科学双学位一、简介物理学院实行物理学、天文学和大气科学的双学士学位制。

在校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已修过或将要修《高等数学》(不少于两学期)、《线性代数》,已修课程的GPA在2.0以上,学有余力,可申请选修物理学、天文学、或大气科学专业双学位。

每人只能选修一个双学位专业。

物理学院双学位的三个专业的教学都采用学生个人选课、随现有课程班上课的方式。

二、培养要求、目标物理学院提供双学位的三个专业都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宽厚扎实、综合素质优秀、适合在相应学科及其交叉学科和高新技术应用开发以及相关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等多种领域工作的杰出人才。

详细具体情况,请参阅相应学科专业的培养要求和目标。

三、授予学位北京大学物理学双学士学位,天文学双学士学位,大气科学双学士学位。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1、物理学专业35学分,其中:必修课程30学分2、天文学专业42学分:其中3.大气科学专业39学分,其中:如申请人的某些主修课程与以上要求的辅修课程相同,应改修其它相应的专业课程,以达到要求的总学分。

宁波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宁波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宁波大学物理学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知识宽厚扎实,具有创新能力,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的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接受运用物理知识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训练、获得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较高的数学修养;(2)掌握坚实的、系统的物理学基础理论及较广泛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方法,具有一定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4)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和科学发展的总体趋势;(5)了解国家科学技术、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核心课程1、学位课程电磁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12、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四、学制与毕业要求1、学制四年,最长学习年限为六年。

2、毕业最低学分毕业最低学分为164学分。

五、授予学位及要求符合宁波大学学士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各类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要求1、各类课程结构的设置说明课程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体系。

课程按春季、秋季、短学期安排。

本专业课程包括以下几大类:通识教育类课程(42学分);基础类课程(27学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心理学导论、学习的科学与技术等;物理基础类课程(29学分):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理论物理类课程(19学分):计算物理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2、量子力学2、相对论导论、量子光学导论、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导论等、非线性物理导论、理论物理专题等凝聚态物理类课程(20学分):半导体物理、材料物理、结构与物性、纳米材料与技术、凝聚态物理导论、量子信息与量子调控导论、量子光学导论等光学类课程(20学分):光电子技术、信息光学、量子光学导论、激光技术与应用、非线性光学、现代光电测试技术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19学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计算机数学符号运算、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开发系统等2.学分分配汇总表3.实践性教学学分分配一览七、物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总表七、宁波大学物理学专业课程设置总表(续表五)八、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置一览九、光学辅修课程设置一览物理学(本科)辅修专业课程设置一览物理学(本科)双专业课程设置一览。

辅修课表

辅修课表

2周 分散进行 六 日 日 六 六 日 日 六 六 日 日 5-8 1-4 5-8 1-4 5-8 1-4 5-8 1-4 5-8 1-4 5-8 鉴主-302 李洪彦 鉴主-302 殷向洲 鉴主-302 鉴4-609 鉴4-609 鉴4-609 鉴4-609 夏倩 陈壁峰 陈壁峰 宋景芬 王伟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 《市场营销原理》 《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教程》 《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 第二版 《汽车维修工程》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 《汽车排放与噪声控制》 《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 《汽车试验学》 《汽车制造工艺学》 《汽车车身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张建俊 机械工业出版社 张宝柱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务管理办公室 2010.3
41
备注:本学期辅修课于第三周周末(2010年3月20日)开课,第九周周末(5月1日-5月2日)照常上课。 第 2 页,共 5 页
教务管理办公室 2010.3
2008级 2009-10学年第二学期辅修课表1.
辅修专业 课 程 名 称
无机化学
学分 学时
4 2 3 3 64 32 48 48
课 程 安 排 起止周 星期 节次 地 点
3-14 3-14 3-14 3-14 3-17 3-8 3-17 3-14 3-12 3-10 3-14 3-12 3-14 3-14 3-14 3-12 六 六 日 日 六 六 日 日 六 六 日 日 六 六 日 日 1-4 5-8 1-4 5-8 1-4 5-8 1-4 5-8 1-4 5-8 1-4 5-8 1-4 5-8 1-4 5-8
2007级 2009-10学年第二学期辅修课表 1.

辅修专业课程安排一览表

辅修专业课程安排一览表

09313029 梁景辉 09313029 梁景辉 09313029 梁景辉 09313032 吕占领 09313032 吕占领 09313032 吕占领
中药鉴定学 中药药剂学 中药栽培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药剂学 中药栽培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药剂学 中药栽培学 教育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中药化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药剂学 中药栽培学 教育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中药化学 中药鉴定学 中药药剂学 中药栽培学 教育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会计学原理
马玥璐
[1-15]周一1-3节 东区新安楼409
09515029 梅玉竹
医药市场营销学 09515029 梅玉竹
马玥璐 陶世奇 陶世奇 黄传华 黄传华
[1-15]周一1-3节 东区新安楼409 [1-9]周二1-3节 西区弘景楼303 [1-9]周四3-5节 西区弘景楼304 [1-16]周三4-5节 西区杏林楼304 [1-16]周五4-5节 西区杏林楼304
学号
09311005 09311005 09311005 09311005
姓名
陈影 陈影 陈影 陈影
所在班级
09中药1 09中药1 09中药1 09中药1 09中药1 09中药1 09中药1 09中药1 09药学2 09药学2 09药学2 09药学2 09药学2 09药学2 09制药 09制药 09制药 09制药 09制药 09制药 09制药 09制药 09制药
09313036 潘植民 09313036 潘植民 09313036 潘植民 09313059 张力云 09313059 张力云 09313059 张力云 09314027 09314027 09314027 08515052 08515052 08515052 09512001 蒙霞 蒙霞 蒙霞 张豪杰 张豪杰 张豪杰 蔡海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力学
Electrodynamics
4
4—0
72
物理科学学院
4
先修课程:数学物理方程
9
22181006
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3
3—0
54
物理科学学院
3
先修课程:数学物理方程


学院编号
专业
编号
课程门数
总学分数
总周学时
总学时数
本院开课门数
各学期周学时总数
0
5
5
8
4
3
18
1
9
22
19-6
3
3—0
54
物理科学学院
3
2
22189902
大学物理实验(1)
University Physics experiments(1)
1
0—2
36
物理科学学院
2
3
22189903
电磁学
Electromagnetism
3
3—0
54
物理科学学院
3
4
22189904
大学物理实验(2)
University Physics experiments(2)
1
0—2
36
物理科学学院
2
5
22189906
原子物理学
Atomic Physics
3
3—0
54
物理科学学院
3
6
22189908
光学
Optics
3
3—0
54
物理科学学院
3
7
22189910
大学物理实验(3)
University Physics experiments(3)
1
0—2
36
物理科学学院
2
8
22181009
450
9
各学期总学时数








90Biblioteka 901447254
备注:1.本专业的辅修课程须修读20学分。
2.表中周学时“a”为每周课堂授课学时,“b”为每周课堂实践学时。
物理学专业辅修课程设置一览表(四)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a-b





开课单位
每周学时数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第四学年
第一
学期
第二
学期
第三
学期
第四
学期
第五
学期
第六
学期
第七
学期
第八
学期
14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辅修课程
1
22189901
力学和热学
Mechanics and Thermal Phys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