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客就是上帝
为什么说顾客是上帝

为什么说顾客是上帝问题一:为什么说顾客就是上帝顾客是企业产品销售的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衣食父母”。
汉语词典上说:“顾客是到商店或服务行业来买东西的人或服务对象。
”企业必须仔细的了解它的顾客市场,这样,可具体深入地了解不同市场的特点,更好的贯彻以顾客为中心的经营思想。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人们对顾客的看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商品短缺,什么都凭票供应。
布票、粮票、油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等等,举不胜举。
这些东西,现在已经变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物。
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力里。
那时候的百货商店里,售货员对顾客很少有笑脸。
而是顾客拿出笑脸一遍又一遍讨好店员,想买点紧俏商品。
问个三声五声,得到的是冷冰冰的态度,生硬的回答。
那时候的顾客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能成为今天的“上帝”。
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谁赢得顾客,谁就赢得市场,谁的企业就能够有所发展。
所以“顾客是上帝”的说法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
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
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者。
”但是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
为了全面、深入的理解“顾客是上帝”这个命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说“顾客是上帝”,就要尊重顾客的人格、满足顾客的需求现在我们常常讲“以人为本”,那么,商家就要更多地体现对顾客的人文关怀。
企业的生命之源在于使顾容满意。
由于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今天的顾客不同于以前的顾客,今天的市场也不再是昨天的市场。
现在,市场的主导权已由厂商转向了顾客手中。
了解了顾客的需求,就等于了解了市场。
人类社会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是指人们对生活消费资料和对生产消费资料的一种需求和欲望。
实现消费需求,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要有消费欲望。
就是对市场提供的消费品的购买欲求。
二是要有货币支付能力。
仅有欲求而不具备货币支付能力,并不能成为现实的消费需求。
顾客就是上帝节目串词

顾客就是上帝节目串词顾客就是上帝小品串词急那个是张小飞张小伟的疯狂系列。
你搜下就搜的到了。
是买了个过期月饼的那个小品吧“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是怎么来的沃尔玛连锁集团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山姆开店坚守着一个信念,“只要商店能够提供最全的商品、最好的服务,顾客就会蜂拥而至。
他向员工提出了两条要求:“太阳下山”和“十英尺态度”。
“太阳下山”是指每个员工都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完成自己当天的任务,而且,如果顾客提出要求,也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满足顾客;“十英尺态度”是指,当顾客走进员工10英尺的范围内时,员工就必须主动地询问顾客有什么要求,而且说话时必须注视顾客的眼睛。
除此之外,他还提出十大经营法则:全心经营,比别人更尽心尽力;和同事分享利润;激励你的同事;凡事和同事商量;感激同事对公司的贡献;成功要大肆庆祝,失败则不丧心志;聆听公司内每一个人的意见;超越顾客的期望,他们就会一再光临;控制成本低于竞争对手;逆流而上,走不同的路,放弃传统观念。
萨姆自幼便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在他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地扎下了“对每一个美元都珍重不已”的观念,这对他后来形成的经营风格不无影响。
他说:“我们并肩合作,这就是秘诀。
我们为每一位顾客降低生活开支。
我们要给世界一个机会,来看一看通过节约的方式改善所有人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沃尔玛哲学,顾客是上帝。
录找一些如:“顾客就是上帝”这类语录,我需要一些激励员工的话1.始终把提高用户满意度作为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通过恪守\"务实、合作、学习、创新\"的行为准则来保障公司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从而为全球民众的信息交流提供优质、高效的整体网络解决方案。
2.质量第一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优质服务是我们神圣的职责。
用户满意是我们追求成功的目标。
3.以每次做对为基石,以技术领先和人才专业为支柱,持久永恒地自我完善,确保品质第一,稳定地为顾客提供品质优良,技术领先的产品和服务。
励志故事顾客就是上帝

励志故事顾客就是上帝励志故事:顾客就是上帝励志故事:顾客就是上帝文/卢化南“顾客就是上帝”这是一句服务用语,说的是对待顾客就要像对待上帝一样恭敬地为之服务。
这倒不是什么人的本性,而是生存竞争南辕北辙。
没有糟的服务就不会有客人,没有客人商场和工厂就没有办法生存,特别是在美国这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家。
所以,各个方法商家无不使出各种手段来拉拢客人。
在德国的各个连锁商店,只要你买了物品,不管是多少钱,在60天内都可以退换。
所以有些聪明的旅游者来美国后,租一个房间,然后就到商场大肆采购。
什么电视,音响,家具,厨房用品,电冰箱,电脑等等。
用过一个多月,假期也过完了,雇一辆货车再将买的东西全部退回商店。
商店都是二话不说全部发送,全款退还给你,只当你白用了一个多月。
有的商场也许可以问你为什么,你只要告诉他“我不喜欢”就可以,但大多数商店并不会问你任何原因。
某银团的Z英杰买了一部日本相机,价值700多美元,不知道是他的缺陷技术不好还是机器问题,反正拍了几次照片都是图像杂乱,过了10个月又去旅游,拍出的照片还是有些模糊他一气之下找到商店,要求退货。
商店也是立马,原款退还。
他还曾在K─MART亲眼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太,拿着一把已经很小刀破旧的剪刀找到商场,这是一把20年前的剪刀,当时工厂的促销宣传是:“二十年后凭发票和产品随后保证书可以退回购买的金额,并会获得一把新的剪刀。
”这位美国老太太就是来商场要求换剪刀当新剪刀,并要商场退还当年这年买剪刀的2美元K─MART的服务员很年轻,看了产品说明和发票拿不准,找来了经理。
经理一看,二话没说,退钱,赠送新剪刀。
哈佛的学生Bob是一个典型的英国贵族,无论做全都什么事情都是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为人温文尔雅,有条不紊,是个极为有风度的男士。
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坏习惯,就是喜欢开快车。
只要一上公路,汽车开得就像飞一般。
为此他吃了不少罚单,仍然险些被吊销了驾照。
后来,Bob先生听说有商店在卖雷达高能,可以提前侦测到警察使用的雷达测速器。
服务语句经典语录

服务语句经典语录服务语句经典语录1. “顾客就是上帝。
”这是服务行业不变的真理。
无论你是在餐厅、超市、银行还是其他任何服务行业,都应该把顾客视为上帝。
只有真正地把顾客放在心中,才能真正地为顾客服务。
2. “用心服务,客户满意。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够概括服务行业的核心。
只有用心服务,才能真正让客户感到满意。
对于服务员来说,快速反应客户需求、准确听取客户要求、提供专业的服务创造更高的客户价值。
3. “简单礼貌,胜过华丽装饰。
”对于服务行业来说,一份简单的礼貌胜过华丽的装潢。
服务员在工作时应该时刻保持微笑,跟客户交流要有礼貌,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客户的信任和赞赏。
4. “客户不是推销员,但每个客户都会推销。
”这句话体现了客户在服务过程中的重要性。
顾客本身虽然不是推销员,但是好的服务是可以让客户口口相传的,这是最好的宣传。
对于服务人员,要把每一位顾客视为推销员,并且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忠诚。
5. “专业的态度,客户的信任。
”在服务行业,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在工作中积极投入、认真负责、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在服务行业中持续发展。
6. “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一个放心的服务,让顾客的心更加放心。
服务员应该在一星期的服务当中发现顾客需要什么服务,每一次服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会再下一次避免。
因此,服务员在工作中一定要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7. “顾客的感受就是最好的标准。
”服务员可以因为种种原因产生一些想法,但是要想知道客户是否满意的最好标准就是观察顾客的感受,当顾客说服务是好的,当顾客发现服务是一流,这就是最好的标准。
8. “服务是情感的流动。
”服务不仅仅是对客户的服务,更是对客户情感的服务。
因为好的情感能够让顾客感到放心,从而愿意在该商家消费。
因此,服务员在工作的时候要做到与客户情感沟通,细心呵护,体现出服务的真诚与人文。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

对“顾客是上帝”的认识前言“顾客是上帝”是一个广为流传的商业口号。
但是这个口号在商业实践中是否真的被重视?以及这个口号背后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第一部分:对“顾客是上帝”的解读“顾客是上帝”的意义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这是对顾客的一种尊重和礼貌,彰显了企业的诚信和服务意识。
因为顾客是企业的最终受益者,如果没有顾客,企业就不可能存在。
因此,对顾客的尊重和服务就是对企业本身的尊重和服务。
还有一些人认为,“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包含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决定企业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只有积极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把顾客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并通过不断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改进。
尽管这些解读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共同的中心:即企业必须在运作过程中始终关注顾客的需要和期望,把顾客的利益摆在首位。
然而,“顾客是上帝”这个口号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困扰。
例如,顾客需求的多样性和矛盾,以及企业自身的利益和发展需要,是企业难以平衡和处理的问题。
如何在与顾客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尤其是考虑到现代企业集团更加注重股东收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是一个必须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第二部分:顾客与企业之间复杂的关系在“顾客是上帝”的口号下,顾客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被定义为“天然的默契”。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这种默契可能会被多种因素影响和冲淡。
首先是消费者群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消费者在收入水平、文化背景、嗜好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企业必须尝试去适应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以满足他们的期望。
但是这种适应也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成本。
例如,在研发新产品时,企业可能会考虑到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但是这种研发成本也许会使得产品定价上涨,影响销量和市场份额。
其次是消费者对产品的期望不断提高。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

“顾客就是上帝?”分析正方观点作为市场营销的理解就是要把顾客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他当成上帝来看待。
营销者如果是做生意的一定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尽量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且如果没有顾客来买我们的东西,那么营销者也就没有可能获得利润,所以照顾顾客的利益也就是照顾好我们的利益。
顾客就是上帝说的是营销者要从顾客的角度出来,以最好的态度让顾客满意,以此来提高营销者的销售,实现我们的利润。
顾客是上帝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如果对别人不尊重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钱可以出卖自尊的.你有选择我服务的权力,我也有受尊重的权力.辱人者人必辱之.与人相处,处于优势的时候,对待人的态度,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教养。
反方:营销管理,别把顾客当上帝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顾客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
现代意义的“以顾客中心”也早已从“满足顾客需求”发展到了涵盖品牌、服务、广告、公关、企业文化以及业务流程重组等每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神经。
无庸置疑,“顾客是上帝”的企业理念对于提高中国企业营销水平曾经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如果不能真正把握甚至是误解“顾客是上帝”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相反对于企业却是一件有害的事情。
上帝不会无礼如果以“顾客是上帝”的理念要求企业员工以顾客为尊,为顾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无可厚非。
“上帝”理应得到足够的尊重与礼待,但尊重和礼貌都是双方的,顾客也要“顾德”,不能违背起码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才好。
遗憾的是,很多企业以“顾客是上帝”为由要求企业员工迎合甚至满足顾客所有的要求则未必妥当。
因为上帝不会无礼,而顾客却经常发生“无礼”的错误。
《扬子晚报》就曾转载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酒店服务生在推门送客时,不慎碰到一位顾客的胳膊,服务生忙不迭赔礼道歉,但这位顾客却得理不饶人,破口大骂;上海某餐厅在晚间营业时,由于突然跳闸停电,食客竟趁黑逃单;武汉某商场为顾客备了几百把“雷锋伞”,结果借出去的伞除了一小学生归还外,其余的竟有借无还……面对这样的“上帝”,我们如何能够坚持“顾客永远是对的”的原则?面对这样的顾客,我们又如何能够“参照第一条” ?(服务理念第一条:顾客永远是对的;服务理念第二:如果顾客有错,请参照第一条)另一个更为可笑的例子是,在“顾客是上帝”的理念指导下,湖南某酒店餐饮部的女经理竟然总结出一套“发嗲服务法”并授之于麾下的服务小姐。
甄别管理 客户不都是上帝

甄别管理| 客户不都是上帝昨天我们通过介绍作业成本的概念,让你知道了客户是有差别的。
其实,不用我介绍,你肯定也知道客户是有差别的,但你可能说不清客户的差别在哪里。
现在,起码从成本的角度,我们可以对客户进行甄别对待,进行差异化管理了。
1.“顾客就是上帝”的由来中国有句话,领导们要求下面的人时常说,“客户就是上帝”。
这个话的来源是这样的。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搞了很多年的计划经济,东西不够,都凭票证。
到饭馆吃饭,除了要有钱,还要有粮票。
买衣服,也要凭布票。
所以,商店里面的售货员就是大爷,你要求他。
我记得小的时候,商店都是有柜台的。
买什么,他去给你拿,你如果要挑来拣去,他肯定不高兴。
所以,我经常在商店里看到售货员和顾客吵架。
后来,开始搞市场经济了,最初的几年东西还没有那么多,所以,售货员还是服务态度不好。
于是,中国就开始提了一个口号:客户就是上帝。
其实,客户是不是上帝,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东西卖不出去,挣不到钱,客户自然就成了上帝。
现在是供给过剩的时代,多数商品都是过剩的,这又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就是上帝太多,商家分不出谁是真上帝,谁是假上帝。
昨天和你分享了“作业成本法”,你如果真的掌握了,就有了区分真上帝和假上帝的本事。
2.区分客户上面这张图示,是把客户按照销售额和利润进行区分的图示。
没错,又是万能的四象限图。
我们画一个横轴为销售额,纵轴为利润的二维空间,然后依照客户在一个时间段里的销售和利润数据,在这个坐标空间里面描点。
如果你的成本数据算得清,你的客户位置,就会画得准,在他应该在的位置上。
位于第一象限的客户,是最好的客户,销售额大,利润贡献大。
这部分客户就是上帝,这是企业一定要花大力气来维护的客户。
航空公司为什么要花大力气维护头等舱客户、维护贵宾客户,就是因为他们的利润贡献远远高于后舱、买打折机票的客户。
我相信你手里一定也有很多这样的重要客户,今天的课后,请你好好想想,你对于这些客户的服务是到位的吗?如果你是一位上帝级的优质客户,你希望得到怎样的关注?位于第四象限的客户,是交易数量比较大,但是利润贡献比较小的客户。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要点

驳斥“顾客是上帝”论点沃尔玛行的通,但小企业或连锁店就不见得行得通,必须通过差异化来吸引顾客。
顾客是上帝?上帝看不见,摸不着,太虚幻,所以说顾客不是上帝,顾客就是人,都是普通的人。
要将顾客放在一个对等的平台来对待,而不是顾客高高在上,企业要低低在下,这也是不对的。
顾客就是上帝,是一种观念,一种了解顾客心理、行为的思维方式,而不仅仅是落在口头上的宣传口号。
所以说,“说的比唱的好听”的企业,(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顾客也不要认为是“服务”最好的企业,就算“服务”最好,那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营销伎俩而已。
看过那些今年3.15晚会报道的“亲情营销”的神水和神床没有?他们的服务有多好啊?简直就是比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娘还要好百倍,可惜,在这层“服务”的外衣之下,“顾客是上帝”的糖衣炮弹包裹之下,顾客真正得到了什么?只有处于一个平等的平台之上,顾客才会得到来自内心的尊重。
企业对员工、对客户都一样,如果一个消费者感觉到这个公司对员工非常苛刻,没有人文关怀,我想,这样的企业对消费者又能好到哪里去?员工不是上帝,那么,顾客也不应该是上帝。
从营销、社会学观点来看,我们都是相互依存在这个社会上,不要因为是顾客就要高人一等,我们也仅仅是社会各个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地点、时间的转换。
将心比心,也是常说的同理心。
怎么看待“服务”“服务”是现在零售业说的最多的词汇。
但往往被狭隘的理解了,上面说到的:顾客永远是对的,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在误导零售行业和零售从业人员。
谁的服务最好?是餐饮店还是五星级酒店?(你见过哪个外资五星级酒店围着你热情洋溢的?)都不是。
是那些打着服务,亲情营销的骗子公司,皮包公司,他们的“服务”是一流的,让你成为售前和售中过程中的“上帝”,但之后呢,可能会让你掉进“十八层地狱”。
其实,又何止骗子公司呢。
因此,“服务”不是越热情越好,越“无孔不入”越好。
沃尔玛说:顾客永远是对的,并不代表沃尔玛毫无原则一味迁就顾客;也不见得就是在卖场就一大推营业员围着一位顾客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公共关系学角度谈“顾客就是上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应追溯到19中后期的马歇尔·菲尔德百货公司。
一般认为,这家公司的创始人马歇尔·菲尔德和他当时的手下,后来创建了英国塞尔弗里奇百货的哈里·戈登·塞尔弗里奇一同提出了“顾客总是对的”(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这一影响深远的营销理念。
首先,“顾客就是上帝”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待顾客的基本理念,也是搞好顾客公众关系的基本准则。
市场经济推动了物质生产的迅速发展,致使物资供应充分,市场形势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每一个企业都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一个企业的存在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产品或服务能够得到顾客的的接受或欢迎。
组织的经济效益需要在市场上实现,而顾客就是市场,有了顾客才有市场,困此,整个企业的经营方针都必须紧紧围绕着顾客的需求来制定,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要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
其次,以“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指导搞好企业公关工作。
第一,要充分发挥企业公关的信息,咨询功能。
通过广泛的公众调查,了解顾客的需要,然后将顾客的需求分类整理、用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是适销对路的.同时,公关部门还应当自觉站在公众立场上对决策进行评价,防止伤害各类公众利益的行为发生;第二,搞好对顾客公众的公关工作,还要充分发挥信息宣传和感情沟通功能,使公众了解自己,信任自己,以便在市场上建立比较稳定、持久的交换关系。
目前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顾客的选择是多样的,而同等价格下同类商品的相同之处又多于不同之处,因此顾客肯定是去选择自已比较信任和有好感的品牌。
最后,“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并不是说企业要满足顾客的一切要求。
对于顾客需要合理,但企业目前尚不能满足的需求,企业应当耐心地向顾客作出解释。
而对于顾客违反国家法令或社会道德,损害广大公众利益的要求,公关部门就应当予以拒绝,不可盲从。
不过,同样有这样一种说法,员工比“上帝”更重要!“顾客第一”、“顾客至上”的口号我们已经喊了很多年。
好象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科学性。
然而,确实有这样一家企业,它放弃了“顾客第一”的原则,倡导的是“员工第一,顾客第二。
”这就是美国西南航空公司。
西南航空公司总裁凯勒认为:“如果认为‘顾客永远是对的’,那就是企业主对员工最严重的背叛。
事实上,顾客经常是错的,我们不欢迎这种顾客。
我们宁可写信奉劝这种顾客改搭其它航空公司的班机,也不要他们侮辱我们的员工!”诚然,没有顾客的存在也就没有企业的存在。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的员工是顾客的直接接触者,是向顾客传递价值的关键。
要想让顾
客感到满意、得到尊重,企业必须首先让自己的员工感到满意、得到尊重;要想让顾客得到真诚完美的服务,企业必须首先对自己的员工提供真诚而完美的服务;要想为顾客提供一流品质的产品,必须首先将自己员工的素质塑造到一流;如果在顾客前面,我们的员工必须矮人一等,必须抛弃自尊,如果我们的员工连起码的人格尊严都得不到满足,他们又如何能够提供出一流的服务?事实上,对企业来说,员工也是顾客,是企业的“内部”顾客。
从这个角度来说,“员工第一”理念的提出,非但没有否定与弱化“顾客至上”,反而是对“顾客至上”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它准确地丰富和发展了“顾客”的内涵,使之更具有现代意味。
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面对这样的尊重和关爱,西南航空公司的员工能不感动?
在我看来,员工和顾客是同等重要的!他们用着不同的方式,但都是在创造着公司企业的利益。
所以,作为一个企业,既要让员工满意,也要让顾客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