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
有关王阳明心学的诗词

有关王阳明心学的诗词1. 王阳明心学似一盏明灯,在岁月长河里熠熠生辉。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就像那航海之人,心中有定盘针,才不会迷失于茫茫大海。
不管外界如何变幻,只要坚守内心的定盘针,就能找准方向。
就像我那朋友,工作中遭遇各种诱惑和干扰,可是他牢记这句诗,坚守自己的初心,不为利益所动,最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2.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心学四句教,如同智慧的密码。
良知啊,就像是心底的小警钟。
你看那些做坏事的人,难道他们内心真的没有一点良知的声音吗?就像我邻居家的小孩,偷偷拿了别人的东西,晚上睡觉都不安稳,良知在提醒他这是不对的。
这就是良知的力量,它知道善恶之分,督促我们去做善事,改正错误。
3. 王阳明的学说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人们的心田。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是多么豪迈又豁达的心境啊。
想象一下,一个人一生坦坦荡荡,到最后回首往事,内心一片光明。
就像我的爷爷,他一生乐善好施,没做过亏心事。
临终时,他脸上的那种平静,就如同这句诗所表达的境界。
他什么都不必多说,那光明磊落的一生就足以让人敬仰。
4. 心学如一面镜子,能映照出我们内心的真实。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就好比打扫房间,外面的灰尘容易清扫,可心里的灰尘呢?我有个同学,总是嫉妒成绩比他好的人,那嫉妒心就是他心中的贼。
要打败这个贼可不容易,需要像王阳明说的那样,不断审视自己的内心,修正自己的思想,才能让内心的镜子重新明亮起来。
5.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王阳明这一理念就像紧密咬合的齿轮。
知道和做到本就该是一体的,不能脱节。
你说你知道努力学习能有好成绩,可整天光说不做,那有什么用呢?就像我表弟,他每次都说要减肥,也知道减肥的方法,可就是不行动。
这就不是真正的“知”,只有知行合一,像两个配合无间的齿轮转动起来,才能达成目标。
6. 王阳明的心学是一座宝藏,蕴含无尽智慧。
“心即理也。
王阳明心学精神境界与诗学关系的研究

252生物技术世界 BIOTECHWORLD中国哲学与诗学关系由来已久,渊源极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的诗学化,诗学的哲学化是十分显著的现象。
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有必要研究王阳明的心学。
同时“心”是中国古典诗学与心学的纽带。
因此,本文尝试从中国古典诗学与心学的关系出发,在描述王阳明心学基础上,讨论王阳明心学与诗歌的关系,从而探讨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与创作。
1 王阳明心学的源流与要素构成王阳明的心学建构及其体系构成大致可以用三个“三”来概括。
即“三个来源”、“三个标志”、“三个构成”。
三个来源是儒、释、道。
三个标志是:龙场悟道,提出“心即理”,并提出“行知合一”;江西时期提出“良知”和“致良知”;绍兴时期之“天泉证道”,提出四句教。
三个构成要素分别是心即理说,行知合一论与万物一体论。
2 王阳明心学的精神境界2.1 关于“境界”与“意境”的论述意境是中国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人的一种由意即境的高度创设和鉴赏境界。
是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能够实现,而在文学作品却可以任意出现的境界。
在这种艺术状态中,人与自然外物、人与他人,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没有隔阂、没有戒备,物我两忘、达到我与天地上下流通,形成“天、地、人”一体的物我两无之境。
意境,某种程度而言,就是境界,是在诗歌创作中作者由意而境的境界,它与诗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中国先哲认为:“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等四个层次。
第四个境界是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这一境界中,“我”与“非我”已经不重要。
只有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才能够达到一种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即国我一体、人我一体、物我一体,天人合一。
就诗学方面而言,人与世界接触,与万物生灵对话,以宇宙具体的人生为对象,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化实境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夲也就是诗于人心,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是人之心灵情感的倾吐与表达。
是人生精神领域的最高境界。
中国意境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经多次论述境界的层次。
王阳明的心学诗十首

王阳明的心学诗十首《示诸生(其三)》原文: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解析:此诗强调了心的重要性,指出每个人内心都有指引自己的准则,万事万物的根源都在于心。
人们往往本末倒置,在外界的细枝末节上寻找答案,而忽略了内心的力量。
《泛海》原文: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解析:这首诗是王阳明在人生困境中所写,体现了他的豁达心境和坚定信念。
即使面临危险艰难,也应不放在心上,如同浮云飘过天空。
在寂静的夜晚,面对三万里海涛,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如同月光下的高僧乘风而行,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示诸生(其一)》原文: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解析: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像孔子一样的圣贤品质,只是被所见所闻的外物所迷惑。
现在为大家指明,这就是良知,不要再有疑虑。
此诗强调了良知的存在和重要性,鼓励人们去发现和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
《答人问道》原文: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修行的看法,认为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就是最好的修行。
而世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在外面寻找所谓的神仙妙法。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原文: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解析:诗中询问人们为何每天忙忙碌碌、心中焦虑,是因为在烦恼中用错了功夫。
不要说圣人之门没有口诀,“良知” 二字就是修行的关键。
强调了人们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良知,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
《赠阳伯》原文: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解析:王阳明在诗中对追求炼丹长生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大道就在人心,求仁才是长生之道,而不是依靠外在的金丹。
表达了他对心学的坚持和对道家炼丹等观念的反思。
家训经典:王阳明训子“三字诗”,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浓缩成96字

家训经典:王阳明训子“三字诗”,为人处世的大智慧,浓缩成96字王守仁,别号阳明,是一位平定战乱的保国功臣,更是一位历经仕途坎坷的“心学”宗师,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立下不世之功,作为思想家,开创儒学新天地,成为一代“心学”宗师。
后世称他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中华上下五千年,可以称之为圣人的,只有两个半,其中就有王阳明。
另外一个是孔子,剩下的半个是曾国藩。
王阳明由于长年在外为官,家书成为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示宪儿》是他写给儿子王正宪的三字诗,堪称他家训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广为传诵。
1518年,当时,王阳明正在赣南山区平息山民暴乱,因功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入夏,他在赣州的巡抚衙门接待从余姚家乡来看望他的叔叔王德声,留住了一段时间。
当叔叔准备回家乡时,他考虑到儿子王正宪已近11岁,正是迫切需要教育之时,而自己不能当面教诲,于是便写了这则《示宪儿》让叔叔带给儿子。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悌;学谦恭,循礼仪;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
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这则《示宪儿》,三字一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语重心长。
其核心是致良知教育,他主张孩子要从小就施以正确的教育,他把勤读书、早立志、学做人、做好人作为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勤读书王阳明作为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对读书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他认为,读书既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要呼唤内心的良知,激发自身内心固有的善意和智慧,让知识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即“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他心学的主旨。
要立志王阳明认为,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立志。
他曾对弟子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无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他要儿子立志,就是要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义、志于成圣贤。
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四句教?

明朝,嘉靖六年,56岁的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王阳 明,即将奉旨前往两广平乱。
临行前,他召唤门下两个重要弟子钱德洪和王畿,在天泉桥上,进行了他最后一次课业传授。
他说道:“我死之后,心学必定大盛,我之平生所学,已经全部教给了你们,但心学之精髓,你们却尚未领悟,我有四句话要传给你们,毕生所学,皆在于此,你们要用心领会,将之发扬光大,普济世人。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心学来源于陆九渊,陆九渊没有将心学系统化,他感觉心即是主宰,但是心如何变,为何变,他都没有解释清楚。
王阳明在后期立了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可以说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王阳明心学精髓:万事万物皆有心。
动物、人、植物、静物皆是有“心”的。
静物,如石头、桌椅。
植物,如柳树、杨树。
他们的心,是不被展现的,在咱们这个宇宙中,他们的“心”始终未被唤醒,都随自然而变,春夏秋冬,树木自然花开花落,自然开花结果。
同样,动物、人的“心”,则是自己可以动,做到知行合一。
如,乌鸦的反哺之义,很类似于人的孝顺之情。
并且在自然之中,人都是有生老病死之态的。
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
就像一朵花,你看他时,此花便在你心。
你不看时,此花便与你同寂。
王阳明心学精髓:知行合一。
你所知道的要和你的行动统一,用现在的话说理论与实践统一才能产生改变世界的力量,学以致用,从实践中学习、总结和自省,然后再去实践,如此反复。
千万不可只知不行、或者只行而不自省,所谓知行合一,是知与行要统一在一起,知和行是一件事!古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吟罢,王阳明仰首向天,大笑之间飘然离去: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天泉论道”。
王阳明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句句都有大智慧,读懂了也就真正成熟了

王阳明这首诗充满了哲理,句句都有大智慧,读懂了也就真正成熟了一个人真正长大成熟之后,至少有这几个特点:一、变得更加宽容。
二、有了更多的责任。
三、热爱生活从来不去抱怨。
当然成熟是一种历经,也是要经历无数的磨难,只有吃尽了苦,受过了许多的罪,才会慢慢成长,每个人都是如此。
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个有魅力的人,举手投足之间显得与众不同。
不过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成长好像遥遥无期,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要多学习,只有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古代的知识分子喜欢分享自己的经验,他们把生活中的磨难,还有对于现实的感知,用诗意般的诗言融入进作品中,以此来警醒世人,从中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的作品最是值得我们一读,只要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再融入进生活中,那么一定会让自己快速成长,变得越来越成熟。
明朝时期就出了一位圣人,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王明阳,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而且他的作品里就充满了哲理,在这首《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中,他就告诉了世人许多的大道理,这样的作品也是与众不同,每一句都很深刻,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只要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那从中也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明代:王阳明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这首诗很明显古人的智慧,再加上他所创立的“心学”,提倡的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我对于“心学”的理解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概括,那就是每个人都是圣人。
当然首要的条件,那就是你要有良知,只有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才能够明白什么是良心。
王阳明正是用行动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良知,一个人应该要如何去实现这种灵魂的转化。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少年时代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还在七岁时他就开始“格物”,这里的格物其实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据说他每天面对屋后的竹林沉思默想,这也是他与常人所不同之处,后来他一度抛弃儒家学说,可是在二十岁之后,又突然醒悟,认为不能离开儒家,开始致力于儒家学说的研究,此后他真正悟道,从而创立了“心学”,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王阳明:有事心不乱,无事心不空

王阳明:有事心不乱,无事心不空
作为心学大师,王阳明并不向佛、道两家搞清修,他甚至反对一味求静。
据《传习录》记载,王阳明说: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有事心不乱,无事心不空!
有人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事情十有八九!
何为不如意?
物随心生,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一切烦恼,均因你心动而生,你心不动,烦恼自无!
所以,王阳明先生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怎么样才能如意?
首先要心静,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心静才能看到万物的本质。
正如南怀瑾老师说过: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看透生活本质,依然能成为生活的英雄!
其次要“俭”,不光是物质的俭,更重要的是精神方面俭,只有俭,才能无欲则刚!
最后要“行”,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谈“事上练”,才能修炼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世界都为你让步!。
心学:君子素其位而行,思不出其位

⼼学:君⼦素其位⽽⾏,思不出其位君⼦素其位⽽⾏,思不出其位,凡谋其⼒之所不及⽽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传习录》王阳明认为,作为⼀个⼈格⾼尚的⼈,应当在他所处的地位上采取适当的⾏动,思考问题不要越出⾃⼰所处的地位。
凡是谋求能⼒所不及的事或是勉强做智慧不能认识的事,都不为致良知。
这⾥所说的“素其位⽽⾏,思不出其位”,出⾃《中庸·素位篇》中的“君⼦素其位⽽⾏,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乎富贵;素贫贱,⾏乎贫贱;素夷狄,⾏乎夷狄;素患难,⾏乎患难。
君⼦⽆⼊⽽不⾃得焉”。
就是说君⼦要按照平常⾃⼰所处的地位⽽⾏事,不去羡慕那些超出本分的东西,不论是⾝处富贵,或是⾝处贫贱,或是居住在僻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或是处于患难境地,只要依照当时的境地⾏事,⽆论到了什么地⽅,都可以保持安然⾃得的⼼态。
“素其位⽽⾏”的思想,以往很多时候被认为是思想保守,没有进取精神。
其实,王阳明所说的意思是有其深刻含义的,对今天的我们也不乏启发意义。
从某个⾓度来看,王阳明是反对那些好⾼骛远、眼⾼⼿低的⼈,⽽不是要求⼈不思进取。
⽽且他⽤⾃⼰的亲⾝经历印证了这个道理。
王阳明35岁时,被贬谪到贵州的龙场任驿丞。
他从前途⽆量的京官⼀下⼦被贬到⼀个穷乡僻壤的⼭沟⾥,⾯对残酷的现实,他开始也彷徨过,甚⾄产⽣过欲逃避现实的想法,但由于害怕远遁⽽去会连累家⼈,却⼜不得不去赴任。
到了龙场,常⼈难以想象的困难接踵⽽⾄:没有居住的房屋,⼈⽣地不熟,与当地居民语⾔⼜不通,兼之因为⽔⼟不服,不久随从们都病倒了……王阳明从来没遇到过这么⼤的困难,这时候,仿佛世间的各种坏事情都⼀齐来了,在挑战他的极限。
⽽且更令他感到沮丧的是,他⾃幼便⽴志做圣贤,这么多年来,为了这个理想,四处寻师访友,虚⼼求教,但还是未能达到理想的境地。
以前条件那么优越,尚且不能实现做圣贤的理想,现在被命运安排到了这样⼀个交通闭塞的深⼭⾥,⽽且逃⽆可逃,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得偿夙愿?既然⽆法逃避现实,王阳明遂决定以另⼀种⽅式来⾯对现实,他⼲脆安下⼼来,平静地接受了所发⽣的⼀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摘要: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是相呼应的,通过对其诗歌的剖析可以深入理解他的心学思想,借助诗歌这一载体,王阳明将其心学思想中的“心”、“意”、“知”、“物”概念通过诗歌呈现出来,其心学思想的递进过程正是其诗歌内容的表达向度。
本文通过对其诗歌的独到分析,揭示王阳明哲学与文学、儒学与佛道思想的循环交汇与构架转移。
关键词:王阳明;诗歌;心学;儒释道王阳明的人品与文格,《四库全书·王文成全书总目录提要》评日:“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
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
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亦自足传世也。
”在明代诗歌创作以复古为习尚的大环境下,王阳明不仅提出了致良知、四句教等哲学观点,也创作了诸多以其哲学观点为根柢的诗文作品,其诗歌创作无疑亦沾染了其哲学思想的吉光片羽,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诗中所表现的哲学及其表现程度如何来评定。
”(欧立德《诗与宣传》poetry and propaganda)王阳明曾自称“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卷》,《全集》卷二十六)他作诗感慨:“乾坤由我在,安用他求为?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年谱三》,《全集》卷三十五)梁启超评曰:不欺良知一语,王学之精髓尽于是矣。
关于其哲学观点影响其诗歌创作,左东岭有文亦称“由于王阳明的诗学观念是建立在其良知说的基础之上的,必然带有浓厚的心学色彩。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强调了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以“物”为载体,连缀其心学思想中的几个概念:“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皆所以修身而格物者。
其所用力,实可见之地。
故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格其知之物也。
”(《答罗整庵少宰书》《传习录》卷中)王阳明的诗歌创作也践行着由”心“悟“意”入“知”至“物”的理念,内化与外达兼备,借诗歌以抒发哲理『青思,因其哲学观点的高屋建瓴而使其诗歌呈现出深邃的境界。
“儒者论诗与诗家所论,其取舍异趣。
诗家所取者,格体句势字法,无不着眼;儒者唯取其志气之豪大。
其豪大其大也,皆出于性情之正,所为思无邪也。
诗人或费工巧,或劳安排;儒者唯写胸中之蕴,而洒落平淡也。
”或可说明王阳明诗歌的独特韵味,“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传习录》卷中,《全集》卷二),其心学思想诉诸于笔端,以诗歌为表达方式完成了他心学思想的一个循环过程,阐释了诗学中的诸多美学概念,诠释了其心学思想的诗化过程及儒家观念释放为佛道意境。
一、尽“心”求“意”王阳明诗歌受其哲学思想浸润已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在“心”诗的创作过程中,达到“圣人之求尽其心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
……盖圣人之学无人己,无内外,一天地万物以为心”(《重修山阴县学记》,《全集》卷七),确有个过程。
林丽娟概括王阳明诗歌囊括了“达观随遇之心怀、廓然坦易之素心、报国济世之心志、慕隐遁世之心境。
”此说法可从其诗歌中体味出王阳明的各种“心”思,他心学思想的内涵是“心生万物”:即其深层的诗歌内蕴,能够将其充富的学问转智成识,天地以其气发露为文,人以其心发声为诗,以诗歌剖露其思绪。
以我观物,复见其心,因之再达到悟道、超脱的境界。
“意”本有道德之意,而阳明诗歌抒发的“意”多是俊逸洒脱的灵性情怀。
王阳明在《大学问》里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大人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
”(《大学问》,《全集》卷二十六)即朱熹所称:“心之为物,众理具足。
”(《朱子语录》)所以王阳明强调:故夫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弊,以自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大学问》,《全集》卷二十六)在王阳明的“心”诗当中,随手拈来之句皆可见其对万物自然的偏好,如《寄潘南山》:秋风吹散锦溪云,一笑南山雨后新。
《题灌山小隐二绝》:茅屋山中早晚成,任他风雨任他晴。
男婚女嫁多年毕,不待而今学向平。
(其一)一自移家入紫烟,深林住久遂忘年。
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日清风不用钱。
(其二)渲染了恬淡闲适的心境。
《用实夫韵》:“诗从雪后吟偏好,酒向山中味转佳。
岩瀑随风杂种磐,水花如雨落袈裟。
”诗酒畅快,雪后山中,瀑布飞逝,水花溅衣。
物我相对,动静相谐。
《杖锡道中用张宪使韵》:“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
风回碧树秋声早,雨过丹岩夕照明。
雪岭插天开玉帐,云溪环碧抱金城。
悬灯夜宿茅堂静,洞鹤林僧相对清。
”毫无雕琢剪裁的痕迹,情景相融,呼之欲出。
“盖其心学纯明,而有以全其万物一体之仁,故其精神流贯,志气通达,而无有乎人己之分、物我之间。
”(《传习录》卷中,《全集》卷二)忘物与忘我却也是他追求的至高境界,能够做到此境界仍需借助“心”这一载体,王阳明多次在自己的诗歌当中提到“心”字,在其现存的600多首诗歌当中占了一部分,这类诗歌不仅仅是种形式表达,其“心”诗也是他为之殚精竭虑心学思想的一种表达,此无心之心:无是非善恶之心,无求与不求之心,梨洲称阳明“居越以后,所学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
”(《明儒学案·姚江学案一》如《山中懒睡四首》:人间白日醒犹睡,老子山中睡却醒。
醒睡两非还两是,溪云漠漠水泠泠。
(其四)恰似庄周梦蝶之境,克伐怨怒善恶是非之心,皆为虚妄。
再试举几例:世人失其心,顾瞻多外慕。
(《郑伯兴谢病还鹿门雪夜过别赋赠三首》(其三))风尘渐觉初心负,邱壑真与野性宜。
(《游清凉寺三首》)丧心疾已千年痼,起死方存六籍真。
归向兰溪溪上问,桃花舀水正迷津。
(《别余缙子绅》)五月茅茨静竹扉,论心方洽忽辞归。
(《送刘伯光》)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道通著行迹,期无负初心!《书泉翁壁》渴饮甘泉泉,饥餐菊坡菊。
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
《题甘泉居》身既了时心亦了,不须多羡碧霞池。
(《寄题玉芝庵》)王阳明通过这几组“心”诗的审美行为强调“自得自悟”,在心体上“正心”,“心”乃是后期“悟”的基础。
日本学者林鹅峰曾区分“理学之诗”,认为对周子、程子、张子、邵子、朱子的诗不容置喙,而陆象山、陈白沙、王阳明的诗陷入了禅路。
答日:理学之诗,如周程张邵朱子,则谁容喙于其间哉!诸儒皆效慕之,而庶几者也。
如象山、白沙、阳明等,则其言高而有陷于禅之妨乎。
不可不择焉。
(《吾与篇跋》,《文集》卷九十八)所谓“诗者志之所之,其所志不离道,由道言诗,则其志自正,而梦亦正矣。
”(《答藤孟干所寄落花诗书》,《文集》卷二十七)因此是“诗者志之所之。
见其诗知其志,则其人品可以想象也。
”(《诗仙图引》,《文集》卷八十八)由诗切心,由心切情,由情切志,由志切人,上升到道德、宗教的层面,心学起意的效果却大相径庭,高濑武次郎概括说:大凡阳明学含有二元素,一曰事业的,一曰枯禅的。
得枯禅的元素者,可以亡国,得事业之元素者,可以兴国。
中日两国各得其一,可以为实例之证明。
《年谱》云:先生夜坐碧霞池,有诗云: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
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
在关照此心的过程中,处处率意,事事无争,在王阳明波澜激荡的一生当中,这些诗歌反而起到了自我调适的作用。
所谓“山川草木,地之文也,吾以是究其理”。
(晁无咎《题跋》《跋李遵易画鱼图》、《跋鲁直所属崔白竹后赠汉举》)观物得其意态,“知至然后可以言诚意”(《传习录》卷上),尽心而知,因知起意,借意体物。
“意是心之所发,若是有善有恶之意,则知与物,一齐皆有,心亦不可谓之无矣。
”(王畿《天泉证道记》(《王龙溪全集》卷一)起意皆因心之动念,“心”“意”“知”“物”可存在于一个体系当中。
二、借“知”体“物”王阳明曾答徐爱曰:“然。
身之主宰便是心。
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
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
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
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
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
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
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传习录》卷上)视听言动即“行”的目的是诚意格物,此物可是天地万物,可是家国政治道德,而在王阳明的诗中皆表现为自然万物之意,他自谓: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戏而惮拘检。
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训蒙大意》《年谱一》)诗歌以表达情志为主,王阳明倡导率真随意的情感表达,先生尝语学者日:“作文字亦无妨工夫。
如‘诗言志’,只看尔意向如何。
意得处自不能不发之于言,但不必在词语上驰骋,言不可以伪为。
且如不见道之人,一片粗鄙心。
安能说出和平话?总然都做得,后一两句,露出病痛,便觉破此文原非充养得来。
若养得此心中和,则其言自别。
”可见学养与达意之间的密切关系,而中介便是悟道的“致良知”。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长生》)吕本中在《童蒙诗训》中道:“悟人必自功夫中来,非侥幸可得,如老苏之于文、鲁直之于诗,盖尽此理也。
”王阳明妙用其心,固然可赞,他高明处却仍在外达上,又化用一“致”(致良知)字,不仅与朱子之学区别开来,也能够出入儒释之境。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世之君子惟务致其良知,则能公是非,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传习录》中卷,《全集》卷二)其诗《咏良知四首示诸生》曰: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天理即良知,万物即良知,致良知的目的是万物在心,生生大德。
通过“致”良知即求知的方式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澄净超脱的境界。
致良知的途径乃是“悟”,其它诗如《次栾子仁韵送别四首》:悟后六经无一字,静余孤月湛虚明。
从知归路多相忆,伐木山山春鸟鸣。
(其三)从来尼父欲无言,须信无言已跃然。
悟到鸢鱼飞跃处,工夫原不在陈编。
(其一)外化感悟之后便是——“坐忘”,忘言、妙悟、静空、超脱。
“坐忘”是个渐修的过程,达于大道,无待无己,最终涤荡性情,舒展性灵。
如《忘言岩次谦之(邹守益)韵》:意到已忘言,兴剧复忘饭。
坐我此岩中,是谁凿混沌?尼父欲无言,达者窥其本。
此道何古今,斯人去则远。
空岩不见人,真成面墙立。
空岩雨不到,云归花亦湿。
王阳明诗中如《泛海》篇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王阳明此诗极为脍炙人口,此诗作于赴谪之际,《年谱》曾有详细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