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及其核算

合集下载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 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 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 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0.5*3 +0.6*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0.2*3 +0.3*2)实际成本=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元;移动平均价-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小时;机器-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机器 8.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3 +*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3* +*3 +*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3 +*2)实际成本= 20*( 2*+3* +*6 +*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与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

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与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

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与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与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两者实际算下来都是按实际成本进行结算,只是劳动强度、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多少有些不同。

存货按实际成本核算的特点是:从存货的收发凭证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均按其实际成本计价。

实际成本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存货品种简单、采购业务不多的企业原材料按计划成本的核算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

如果企业的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下面仅用材料取得和入库这一过程为例,用简单的分录来加以说明:实际成本法下:取得材料: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___。

__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___。

__贷:银行存款等___。

__材料入库:借:原材料(实际成本)___。

__贷:物资采购___。

__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均是以实际成本反映,所以月末不需加以调整。

计划成本法下:取得材料: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___。

__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___。

__贷:银行存款等___。

__材料入库:借:原材料(计划成本)___。

__贷:物资采购___。

__计划成本法下,要在月末进行汇总,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具体分录如下:借:材料成本差异(超支差)___。

__贷:物资采购___。

__或借:物资采购___。

__贷:材料成本差异(节约差)___。

__从以上对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的描述,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在计划成本法下,材料明细账可以只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将数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随时求得材料收、发、存的金额,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和调整发出和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易行。

而在实际成本法下,对存货的数量、单位成本和总金额都要详细记录,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计划成本法虽然强调的是“计划”下的成本,但它仍是适时地关注实际成本,与实际成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在取得存货时,将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相对比得出存货的“材料成本差异”,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计算过程,其实质是控制和决策过程。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
首先,我们来介绍实际成本法。

实际成本法是根据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来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在实际成本法中,项目团队会根据实际发生的成本情况进行预算调整和成本控制,以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完成。

实际成本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成本超支或节约的问题,有利于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但是,实际成本法也存在着对项目成本的灵活性要求较高,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成本信息等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法是根据项目预算计划来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在计划成本法中,项目团队会根据项目的预算计划进行成本管理和控制,以确保项目的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计划成本法的优点在于能够通过预算计划来指导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项目团队在预算范围内有效地开展工作。

但是,计划成本法也存在着对预算计划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求较高,需要及时调整预算计划等挑战。

在实际应用中,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常常结合使用,以充分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

在项目初期,可以通过计划成本法来进行预算计划和成本控制,随着项目的进行,可以逐渐转向实际成本法,及时调整预算计划和成本控制,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是项目管理中常用的两种成本管理方法,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成本管理方法,以确保项目的成本控制和管理能够有效进行。

希望本文对读者能够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什么叫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

什么叫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
采用计划成本法,其首要问题是制定好一个合理的计划成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ﻫ2.1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构成内容相一致
为保持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可比性,以考核财务部门业绩,要求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口径一致,包括买价、运杂费和相关的税金等。ﻫ 2 .2 计划成本应尽可能接近实际ﻫ虽然计划成本的高低可通过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对发生和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并无影响,但如果计划成本脱离实际成本太多,则无法随时通过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考核采购部门的成果。所以在制定计划成本时,应尽可能使计划成本接近实际成本。可由企业的采购部门联合财会等有关部门参照同类存货以往实际成本,并根据物价涨幅等相关因素共同研究制定。当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发生重大差异时,应作调整。
什么叫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
———————————————————————————————— 作者:
———————————————————————————————— 日期:
实际成本法是以中间产品生产时发生的生产成本作为其内部转移价格的方法。由于实际成本有据可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使之简单可行。但会在一定程度上使提供产品或劳务的部门的成绩或不足全部转移给使用部门,不利于责任中心的考核。
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作为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联系的纽带,用来登记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同时计划成本法下存货的总分类和明细分类核算均按计划成本计价。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如果企业的自制半成品、产成品品种繁多的,或者在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其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也可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
计划成本法是指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选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成本差异科目,登记、分摊、按期结转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期末将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与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比较研究

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与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千彦(1971-),单位: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与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比较研究千彦(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在《工业会计》教学中,学生对实际成本核算方法和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熟知程度,直接影响《成本会计》教学中产品成本核算中的材料费用的核算。

为了使同学们对原材料的这两种核算方法能够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本文着重对两种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账户设置、入库和出库账务处理的不同,进行了比较研究。

关键词:原材料;实际成本核算;计划成本核算;比较研究一、两种方法的含义及适用范围不同(一)实际成本核算方法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1)实际成本核算方法的含义。

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法核算,原材料的收入、结存和发出均按实际成本计价。

即从原材料的收发凭证到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均按其实际成本计价。

材料入库、发出及结存,原材料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金额均反映的是原材料的实际成本。

(2)实际成本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实际成本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存货品种简单、采购业务不多的企业。

(二)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1)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含义。

材料明细账可只记录收入、发出和结存的数量,将数量乘以计划单位成本,随时求得材料收、发、存的金额,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计算和调整发出和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简便易行。

(2)计划成本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的核算方法适用于存货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企业。

二、两种方法设置账户不同(一)实际成本核算方法。

实际成本核算方法需要设置“在途物资”和“原材料”账户。

“在途物资”账户核算企业已取得材料法定所有权尚未入库的材料,借方登记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主要包括买价和相关费用),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购买的尚未入库的材料。

“原材料”账户核算企业验收入库的原材料,借方登记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借方余额反映期末库存材料。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

SAP 标准成本、计划成本、目标成本、实际成本计算公式(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 CK24 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T-code CO11N 报工后的工时得到。

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 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4)计划成本=计划价格*计划数量+作业价格*计划数量,计划成本为生产订单计划生产量*计划生产变式中定义的价格,计划成本同目标成本的差别是:目标成本是成本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是企业全面预算和计划控制的需要,计划成本核算的时间为计划订单产生时,当你保存订单时已计划成本会自动计算,如果你做出的更改与成本核算有关,则在你保存订单时,会重新计算已计划的成本。

在生产订单中实际成本的计算如下:1、直接材料成本:是为生产订单直接领用的物料成本,等于本张订单领用物料的数量*此物料主数据中的价格,数据来源于MM模块;2、直接人工费: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人工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人工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3、制造费用:等于本张订单耗用的实际工时*本产品的单位小时制造费费率,实际工时在订单确认时输入,单位小时制造费率来自于作业价格,通过工艺路线中的工作中心计算得出,其贷方为对应的成本中心;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对比计算差异,以进行成本控制。

假定下面的场景1. 成品A 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 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标准成本= 50_ * ( 2*2+3*3 +0.5*3 +0.6*2)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计划成本= 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目标成本= 20*( 2*2+3*3 +0.2*3 +0.3*2)实际成本=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实际成本法核算和计划成本核算法

实际成本法核算和计划成本核算法

①实际成本法核算实际成本法是指企业对各种材料的收、发、存均按实际成本在其明细账和总账中予以登记。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规模较小、存货品种简单、收发业务不多的企业。

一般设置了“原材料”、“在途物资”等科目核算。

“原材料”科目,用于核算库存各种材料的收发与结存情况。

在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时,本科目的借方登记实际增加的库存材料的成本,贷方登记实际减少的库存材料的成本。

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在途物资”科目,用于核算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法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的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各种物资的采购成本。

本科目借方登记企业购入尚未入库物资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企业验收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

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尚未验收入库的物资的实际成本。

【例题】天津滨海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月10日从本市购入甲材料一批,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中注明,价款10 000元,增值税1 700元,全部货款已通过银行存款支付,甲材料于1月28日全部验收入库。

(采用实际成本法)编制会计分录如下:2013年1月10日时:借:在途物资—甲材料 10 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 700贷:银行存款 11 7002013年1月28日时:借:原材料—甲材料 10 000贷:在途物资—甲材料 10 000②计划成本法核算计划成本法是指企业对于库存的各种原材料均按计划成本在其明细账和总账中予以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

这种方法适用于材料品种繁多、收发频繁的大中型企业,或者管理上需要分别核算材料计划成本和成本差异的企业。

一般设置了“原材料”“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

“原材料”科目,核算表库存各种材料的收发存情况,在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时,本科目的借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贷方登记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

“材料采购”科目,借方登记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成本是购买原材料并验收入库前的所有支出,包括买价、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运输途中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计划成本是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对某中材料物资所制定的固定入账成本,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的差额计入“材料成本差异” 。

意义在于:如果按照实际成本入账,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前后批次买入的同种原材料,价格总是不一样的,因而发出材料的之后就得考虑发出材料的计价问题(先进选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而采用计划成本入账,则入账的材料成本是固定的,所以发出材料的计价很容易确定(如何确定?)采用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用的科目就是不一样的。

采用实际成本时,购买的材料如果是发票帐单和材料同时到达企业则直接借记原材料,如果只有发票帐单到而材料未到则记在途物资。

采用计划成本时,不管购买的材料是否已经入库,在购买时一定是使用的材料采购,而不是直接记原材料。

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是企业材料收发成本核算的两种方法。

实际成本在收发时要逐笔核算材料的实际成本,因为每批材料的进价不同,发出时的成本也不同,比如收入时要算它的结存成本,要用到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计算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对于规模大,业务量大,材料收发频繁的企业,工作量大,难度大。

计划成本不需要那么麻烦,根据一般的价格水平,核定一个计划单价,计算出计划成本,在材料收入时,因为“材料采购”科目核算的是材料收入的实际成本,这个时候,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就有了差异,这个差异记入材料成本差异账户,根据全月的差异情况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可以算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计划成本剔除了价格变动因素,有利于统一考核车间的用料情况和工作效率,但是没有实际陈本核算准确,特别是在价格变动大的情况下,比较明显。

实际成本法和计划成本法,是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选择的两种不同的购入原材料的入账方法。

实际成本法适用于购货不多的中小企业。

因为是按购货金额直接计入帐户,所以可以直接的反应每一次进货的金额。

缺点是工作量太大,不适合大型企业。

计划成本法适用于购货很多并且很杂乱的大型企业。

因为是根据预先定下的金额计入帐户的,和实际购入的批次、质量、价格波动无关,所以入账很简单。

缺点是不能直接反应实际数值,不适合小型企业。

“材料成本差异”,就是计算计划成本法里面因为预先定价和实际价格的差异而造成的不同。

因为入账的时候是用计划成本,所以“材料成本差异”简单的来说就是把计划成本(贷方的材料采购)加上或者减去一个差额(材料成本差异),使得计划成本等于实际成本(借方的材料采购)。

计划成本大于实际成本,称之为节约。

借:材料采购,贷:材料成本差异。

计划成本小于实际成本,称之为超支。

借:材料成本差异,贷:材料采购。

材料采购科目和其他资产类科目不同,并非借加贷减,而是借方反应实际成本,贷方反应计划成本。

和加减无关。

追问为什么会有预先定价和实际价格的差异?大型企业买原材料的时候,难道不和厂商谈价格吗,都是自己预先定价?和厂商确定下来的价格是实际成本吗?能不能举个例子,谢谢回答存货采用计划成本法核算,有利于简化财务会计处理工作,有利于考核采购部门的经营业绩,促使降低采购成本、节约支出,因此,这一计价方法在大中型制造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实际成本就是傻不拉几的见个费用单就入账,一点规划都没有,单位成本会波动的比较异常,而且没个基准,你说是高是低没个参照,所有有些开了窍的财务,才开始使用计划成本。

计划成本的问题见上面。

实际成本就是历史成本,就是根据实际购买的价格进行入账。

而计划成本是根据相关条件和数据预先制定的成本。

若按照计划的成本入账,计划成本跟实际购买价之间难免有差异,这个差异就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调整。

实际成本的会计科目:在途物资、原材料。

计划成本的会计科目: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

计划成本跟实际成本的关系: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区分这两个点就是价格,实际成本就是根据实际发生的价格计算成本,计划成本是按照预先计划的价格进行采购,跟购买价的差异计入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是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日常核算的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

材料实际成本,是指企业所用材料从采购到入库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价、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材料采购成本的费用。

材料计划成本,则是指企业材料的日常收发及结存,无论是总分类核算还是明细分类核算,均按照计划成本进行计价的方法。

其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总账及明细分类账按计划成本登记,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

月份终了通过分配材料成本差异,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计量材料成本差异的计量,主要反映在材料的收入入库和发出领用等环节。

材料的收入入库环节发生的材料成本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归集。

材料发出领用环节,是对材料成本差异在库存材料和发出领用材料之间进行分配,并结转调整发出领用材料为实际成本。

材料收入入库的成本差异计量。

材料采购时,按照新准则规定的实际成本在“材料采购”科目核算。

材料入库时,按照核定的材料计划成本借记“原材料”等科目,按照材料实际成本贷记“材料采购”科目,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差额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材料的计划成本所包括的内容应与其实际成本相一致,除特殊情况外,计划成本在年度内不得随意变更。

材料发出领用的成本差异计量。

发出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当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计算。

发出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外,应当使用当期的实际差异率;期初成本差异率与本期成本差异率相差不大的,也可以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

计算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公式为: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发出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会计核算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核算,应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总分类核算,并按照类别或品种进行明细分类核算,该科目为材料科目的调整科目。

结转发出领用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按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超支额,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委托加工物资”、“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节约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核算,也主要分为材料成本差异的归集、分配和结转等环节。

1.材料成本差异归集的核算,是指材料验收入库时发生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之间的成本差异。

应在“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下,按照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分别进行明细核算。

【例1】某机械制造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对于材料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2010年2月5日购入钢材100吨,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每吨单价4000元,价款400000元,进项税额68000元,双方商定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结算方式支付货款,付款期限为3个月。

以银行存款支付运费40000元,增值税抵扣率为7%,抵扣额2800元,该批钢材已运到,并验收入库。

钢材的计划成本每吨4100元。

要求,计算该批钢材材料成本差异,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钢材材料成本差异=(400000+40000-2800)-100×4100=27200(元)(1)结算货款及支付运费时借:材料采购4372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70800 贷:应付票据468000银行存款40000(2)钢材运到验收入库时借:原材料——钢材410000 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27200 贷:材料采购437200 2.材料成本差异分配的核算,是指在月末首先,按照规定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材料成本差异率,然后,将发出领用材料按照发出领用对象分别以计划成本乘以材料成本差异率,得出各对象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再经过结转将发出领用材料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2】某机械制造公司2010年2月初材料成本差异余额为借方89300元,库存材料计划成本为4000000元,其中:包装物材料成本差异余额10000元,计划成本为500000元;本月收入购进材料发生材料成本差异借方金额为150000元,其中:包装物材料成本差异额为5000元;发生材料成本差异贷方金额为20000元;收入购进材料计划成本为8100000元,其中包装物250000元。

本月发出领用材料计划成本13000000元,其中:包装物500000元;分别为:生产车间原材料9500000元,包装物500000元,管理部门1000000元,销售部门2000000元。

要求,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及各部门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率=(89300-10000+150000-5000-20000)/(4000000-500000+8100000-250000)×100%=1.8%包装物材料成本差异率=(10000+5000)÷(500000+250000)=2%生产车间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9500000×1.8%+500000×2%=181000(元)管理部门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1000000×1.8%=18000(元)销售部门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2000000×1.8%=36000(元)借:生产成本181000管理费用——修理费18000销售费用36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225000材料成本差异——包装物10000 3.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期初成本差异率计算结转。

【例3】某机械制造公司2010年2月15日,委托宏亚公司加工零部件发出钢材50吨,计划成本为205000元,月初材料成本差异率为2%。

要求,计算委托外部加工发出钢材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发出钢材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205000×2%=4100(元)借:委托加工物资4100贷: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4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