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 1.4.1 长度的测量教案 浙教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4 科学测量(1)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1.4 科学测量(1)教案
二、长度的测量
教师设疑:我们班谁的手臂是最长的?
教师讲述:手臂有长有短,就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因此,得出一个物体的长度,也需要一个标准。在科学中长度的标准,就是一米的长度大小。我们所讲的测量,就是把一个待测的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活动1:用一定的工具测出组内一位同学伸直的手臂的距离。
知识归纳1:长度的单位
教师讲述:这些工具合称为刻度尺——长度的测量工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测量过程,讲讲刻度尺使用的方法。
(1)会认: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会选:选择适合的刻度尺进行测量。
(3)会放:确定好零刻度线的位置,让刻度紧贴被测物体。
(4)会读: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课堂反馈】判断刻度尺使用的方法是否正确。
集体备课教案
时 间
月 日
执教人
集体研讨
二次备课
辅备人
七年级 备课组全体老师
课 题
第4节 科学测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②熟悉刻度尺上的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③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一起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
数据读取
【活动2】1.测量科学书本的长度和宽度。
2. 测量张开手掌,大拇指指尖与小拇指指尖的最大距离。
三、特殊测量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测量长度的方法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思考与讨论】1.你能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科学》教科书中一张纸的厚度吗?
2.你能用自行车当里程表测量你家到学校的距离吗?说说具体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

1.4.1长度的测量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05】

1.4.1长度的测量课件-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05】

× 物块的长度为 3.79 m 。
思考讨论
宽度
用刻度尺测量一下,《科学》教科书的长和宽:
长是_26.0_0_c_m__,宽是_1_8.35 c_m___。
26.01 cm
18.36 cm
25.98 cm
18.34 cm
长 度
误差不可避免地存在。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阅读 测量误差 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对任何一个物理量进行的测量,都不可能得出一个绝对准确的数值, 即用测量技术所能达到的的最完美的方法,测出的数值也和真实值存在差 异。测量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与测量者的估读能力、测量仪 器的精确度、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测量中误差的存在是难免的,而减小误差的常用方法,就是多次测量 求平均值。
述。 因此,我们必须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 国际单位或常
2.什么是测量?
用单位
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例如: (1)经过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401千米。因 为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所以测量月球到地球距
离的“公认标准”是1米。 (2)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25℃。因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所以测量液体温度的“公认标准”为1℃。
5.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J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圈总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排绕在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和错误的步骤分别是 A 和 C 。 (2)错误的步骤应更正为 铜丝绕圈总长度L2除以铜丝的圈数n,即d=L2/n。

0465_浙江版(2013)七年级上同步科学教案:1.4 科学测量_0

0465_浙江版(2013)七年级上同步科学教案:1.4 科学测量_0

1.4科学的测量1.测量概念:将一个待测的量和公认的标准量相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米(m)。

②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③单位换算: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排列为km、m、dm、cm、mm、µm、nm。

特别提醒: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计量单位,如中国:市尺,英国:英尺等,国际之间需要统一的计量单位,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制定了一套国际单位制。

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特别提醒:其他的长度测量工具有:①声呐:测量潜水艇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②雷达:用电磁波反射的原理测量飞机与雷达站之间的距离。

③激光测距仪:用激光测物体间的距离。

(3)刻度尺的使用①使用前:观察刻度尺,零刻度是否磨损,最大测量范围(量程)和最小刻度值(精确度)。

②使用时: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使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一定要与待测物紧贴、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尺垂直,不可斜视。

③使用完:读数时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再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准确值+估计值);④记录时:测量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特别提醒:(1)误差与错误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是指由于实验方法不正确或实验时违反操作而造成的,错误是应该而且能够避免的。

误差是指使用正确测量方法进行测量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但可以通过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来想办法减小误差。

(2)误差产生的原因误差产生原因有测量的人和测量工具两方面因素,因为产生的原因不同,误差可分为:①系统误差:由于实验仪器本身不精确、实验方法粗略、实验原理不完善等产生的误差。

由于系统误差,出现测量的值比真实值若偏大,每次都偏大;若偏小,每次都偏小。

②偶然误差:由于各种因素对测量的人、测量仪器和测量物体影响而产生的误差叫偶然误差。

由于偶然误差,测量值比真实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

(3)减小误差的办法可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办法减小误差。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1.4.1 科学测量——长度的测量(教师版含解析)

【精品讲义】浙教版 科学 7年级上册 1.4.1 科学测量——长度的测量(教师版含解析)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同步学习精讲精练第1章科学入门1.4-1科学测量——长度的测量目录 (1) (3) (4) (5) (10)一、测量的定义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m=106μm=109nm2.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有钢尺、木尺、三角板、卷尺等。

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手、脚等来粗测物体的长度。

声呐、雷达、激光测距等是现代测量中常用的技术。

3.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1)会认:认识所用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和起始刻度线的位置(如图):(2)会测:刻度尺要放正,使刻度尺紧贴被测物体,并且使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3)会看: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及被测物体垂直(如图);(4)会读:读数时,除要读出最小刻度值,还要估读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5)会记:记录的数据后应写上单位。

【名师讲解】①零刻度线已磨损的,可设某一完好的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减去“零”点的数字。

②刻度尺量程小于被测长度时,可将被测长度进行分段测量。

4.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应用:测纸张的厚度,测金属丝直径等。

如:要测一张纸的厚度可以测n张相同纸的厚度,再除以n,就可算出一张纸的厚度。

要测细铜丝的直径,可测出紧密绕在铅笔上n匝细铜丝的长度,再除以n,即可得出细铜丝的直径。

(2)夹长法应用:测球的直径,测圆锥的高等。

(3)“替代法”(化曲为真法)应用:测地图上的公路、铁路、河流长,测硬币周长等。

方法:使一根棉线与待测的曲线重合,然后把棉线拉直,测出棉线上起点和终点间的直线距离即可。

(4)化真为曲:也叫滚轮法,就是用已知周长的轮子,沿着要测量的长度滚过,记下轮子滚过的圈数,则物体的长度就等于轮子的周长乘以轮子转过的圈数。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1.4科学测量 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1.4科学测量 教案

1.4科学测量〔1〕班级小组姓名课前任务:课外独立完成根底部分和要点部分——课前学科组长评好分基础部分〔学习程序:课内组内根底部分进展对学、群学〕学习目的:〔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和体积的单位及其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学习过程: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进展。

要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即长度单位,然后选用适宜的进展测量。

2.长度的常用单位是,用表示。

3.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 米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1米= 微米= 纳米4.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选正确:根据测量的长度和最小刻度需要选择的刻度尺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量物体看正确:视线与尺读记正确:数值要有准确值和______________;数值后写明估读:最小刻度下一位估计读数。

5.如图1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小检测:1、我国一角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A.2.4微米B.2.4毫米C.2.4厘米D.2.4分米2、下面各个量,接近4厘米的是〔〕A 科学课本的长度B 铅笔芯的粗细C 乒乓球的直径D 课桌的高度3、以下图是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选项是〔〕4、用塑料尺测量长度时,假设用力拉尺进展测量,那么由此引起测量结果〔〕A、偏小B、不变C、偏大D、无法确定5、下面四个测量数据,用最小刻度是分米的刻度尺测量的是:…………〔〕A.0.00158千米B.5.0米C.7.26分米 D.32毫米。

6、如图,将铜丝在铅笔上严密排绕17圈,总长度为厘米,铜丝的直径是毫米。

要点部分〔学习程序:组内对学、群学——老师分配任务,小组重点探究——展示、点评〕1、讨论:在测量1-41中的物体时,应该选用什么长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举长度的测量工具以长度的的测量为例,我们实验室有以下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要完成测量任务,请你用线条把你认为适宜的工具及其任务连起来工具用途刻度尺〔最小刻度毫米,长20厘米〕量跳远成绩钢皮卷尺〔最小刻度毫米,长2米〕制作几何图形米尺〔最小刻度厘米,长1米〕裁剪布料皮卷尺〔最小刻度厘米,长10米〕量玻璃窗长、宽3、长度的测量教材p19 活动答复考虑题并填空。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1.4.1 长度的测量学案浙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科学上册 1.4.1 长度的测量学案浙教版.doc
C.装配教室的玻璃D.测量人的身高
2,右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_。若用最小刻度为lcm的刻度尺测量该物体,则测量值应该是______。
3.测量一张课桌的长度,选用下面的哪个尺子更合适( )
A.量程是1米,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
B.量程是30厘米,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
C.量程是10米,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
三特殊测量法
1.测得一本练习册的厚度是0.60厘米,共计80张纸,则这本书中每张纸的厚度是______。
2.如下图所示,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l7圈,总长度为______厘米,铜丝的直径是______毫米。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巩固】
1下列测量中应选择毫米刻度尺的是( )
A.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B.测量操场的长度
(3)科学课本的长度是256.0______;
(4)小明的身高是l68______。
3.科学计数法:10000记作0.00001记作
课内对话:
一.测量的含义
1.测量是将一个待测量与进行.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即长度单位。然后选择合适的进行测量.
2.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而______则是指刻度尺上最小格所代表的长度数值,它决定了测量的______。
6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1)选正确:根据测量的长度和最小刻度需要选择的刻度尺。
(2)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3)看正确:视线与尺。
(4)记正确:数值后写明。
( 5)读到最小刻度下一位,进行估读;记,即测量结果=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学习:
【对话课本】阅读教材P41-44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测量》教案教学课题:1.4科学测量(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选、放、看、读、记、五正确。

微小物体的测量教学辅助:米尺,木块,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甲刻度尺,最小刻度为毫米的乙刻度尺(以上学生、教师每人各一套),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投影片,录像片。

教学设计思想:长度的测量这部分基本的技能学生非常熟悉,但如果从科学的要求上来看,学生掌握不科学也不系统。

本节课旨在从科学的角度更加精细、标准的来学习长度的测量,将学生生活中的技能上升到科学的高度。

另外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以及单位的换算,特别是单位的换算和科学计数法是学生比较薄弱的环节,教学中一定将这部分知识落实。

教学过程时间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随堂记录3分钟新课引入学生估计并测量,对比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门窗、书本等的长度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能真正体会测量的重要性。

2分钟测量的定义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速记提出问题:什么叫测量?学生不知道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

20分钟单位的换算,科学计数法。

学生倾听并进行练习教师讲授单位的换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要学生比较熟练的掌握还需进一步的练习。

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比较好。

13分钟测量工具的使用学生根据老师讲解进行练习使用刻度尺老师巡视并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

学生对读数和记数还有一定的困难。

2分钟课堂小结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结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学生基本能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日志与反思总体感觉比较成功,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过程中略有瑕疵,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较为顺利,大多数学生能够有效参与。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科学测量课时1长度的测量教学案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4节科学测量课时1长度的测量教学案浙教版

第4节科学测量(课时1)长度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和工具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记录读数。

4.学会用累积法测量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重点难点】1.能熟练的进行长度单位的选择与转换。

2.能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知识罗列】一、长度的基本知识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先要规定长度的标准,即长度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

还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对应的符号是km、dm 、cm、mm、μm、nm。

3.1km =_______m1m =______dm =_______cm =_______mm1m=_______mm、1mm =______μm、1μm=_______nm1m______μm =_______nm4.潜水艇常用声呐来测量距离,雷达用电磁波来测量距离,激光测距仪用激光来测量距离,这些都是利用波的发射和接收之间的时间长短来测量距离。

【情景品学】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是利用激光对目标的距离进行准确测定的仪器。

激光测距仪在工作时向目标射出一束很细的激光,由光电元件接收目标反射的激光束,计时器测定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计算出从观测者到目标的距离。

激光测距仪重量轻、体积小、操作简单速度快而准确,其误差仅为其它光学测距仪的五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

二、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记录1.认识刻度尺观察常用刻度尺的一大个格和一小格分别表示的长度,判断实际测量物体长度时该用什么量程,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

2.使用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看:使用刻度尺前应仔细观察它的 , 和。

①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若零刻线磨损时,这把刻度尺也可以用,只不过不把它的_________作为测量的起点,这时可在刻度尺上___________作为测量的起点线;②观察它的最大测量值即________;③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这个值越小,准确程度越_________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道测量的意义。

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

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

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介绍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二)教具
示教刻度尺、方体木块、学生自备透明三角尺。

(三)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第三节长度的测量
长度的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长度的单位:
国际制单位:米
其他单位:千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单位的关系:
一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一分米==10厘米一厘米==1000微米一微米==1000纳米一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正确使用刻度尺
零刻度线、最小刻度、测量范围、
使用: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