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合集下载

最新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最新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1.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妾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江泽民提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属性(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吗?错)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5.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确立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妾求。

第二.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 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毛概

毛概

一、市场经济理论的含义或内容,市场的地位内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地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二、基本经济制度依据。

如何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两个毫不动摇。

依据: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原则。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和机遇。

特点: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机遇: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④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合工大

毛概课后习题答案   合工大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答题要点:一: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3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国情的要求、形势的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第九章
1.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答题要点:(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离开了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3)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只有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民主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4)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执政地位。(5)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毛中特毛概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毛中特毛概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重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6、生态文明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①1979年,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

②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③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提出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1987年邓小平再次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就可以利用。

④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⑤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经济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探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社会主义为基础,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种经济形态,它与传统的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的作用,决策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调节实现资源的配置。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在生产资料的归属方面占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允许一定范围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实行计划和市场的统一管理体制的同时,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主运作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构建与发展需要经历一系列的阶段与过程。

首先,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体制,市场经济的要素相对较少。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国开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特别是1992年的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战略。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与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较于传统计划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挑战。

首先,在资源配置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重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通过市场的调节,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在社会公平问题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正确的分配政策,可以较好地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面临着市场失灵、政府过度干预等挑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监管完善来解决。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毛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毛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市场机制无法消除垄断


市场不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不能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个主要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我国的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 共同发展的条件下运行的,这是与私有制为主 体的市场经济不同的。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鼓励先进,促进 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 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4、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 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 • 非公有制经济因其服务于社会主义,因此成为社会 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成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非公有制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 •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由它们在发 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 从政策、法规、环境、条件各方面促进非公有制经 济健康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即生产资料全部国有;国家组建生产 企业;有计划地进行资源配置;严格按照国家 指令性计划进行产品的生产和交换。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1、经济决策中央化 2、资源配置指令化 3、经济活动计划化 同时,计划经济的某些巨大优势, 是其它经济手段难以企及的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仿照苏联 模式,吸收革命战争年代供给制经验 建立起来的。 计划经济并非一无是处 随着社会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 大,利益关系日益复杂,计划经济体 制的弊端也日益明显。
第一节、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计划经济体制的发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通常把市 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方式同两种社会制 度相联系。 以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进行资源 配置,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手段。

毛概 第八章

毛概      第八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设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的突破。

2.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得到确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国的作用。

3.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宏观体系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4.次贷企业制度的特点: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5.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定的依据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毛概-第8章

毛概-第8章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先富带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要求。
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 配方式的必然要求。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 要求。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第一,必须允许“先富”,先富带动后富,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二,允许“先富”的正确含义,必须是 依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第三,“先富”是手段,是条件,“共富” 是目的,是归宿。
组织形式 如独资企
业、合作或合伙企业、 股份公司. 经营方式 如公有公 营、公有民营、租赁 或承包经营等. ﹙2004年考研多选﹚
一是生产资料公有,而不是个人私有;
二是公有制经济中生产成果也归公有,而不
是个人占有。
一些以“社会所有”或以“ 公众所有”的名 义出现的企业和组织,不能混同于社会主义 公有制。
﹙3﹚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
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运行的实践反复证明,有宏 观计划调控的、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调 节作用的现代市场经济具有更高的资源 配置效率。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配置资源
的一种经济,或称作市场导向型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 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 体制。
市场经济本身就有滞后性、盲目 性、自发性的缺陷,不是万能的。 很多企业商家为了谋取暴利不诚信, 造成相当程度的贫富差距悬殊。因 此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还要在全社会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消除各种丑 恶现象。
市场经济体制被证明是能够适应现
代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人类文明成果。 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表明,建立市 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十七大提出:加快形成统一开放 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 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 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发展行业 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 系。


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使市 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 作用。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 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 格机制所引导的。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资源的配置方式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 择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仿照苏联模 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并在当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 主义建设的发展,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 逐渐显露,使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 上失去了活力。
1.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客观条件:生产力水平十分低 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 代工业很少。 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 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 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传统观念
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
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
2.计划经济体制的利与弊 利处: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 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 了重要的作用。 弊端: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 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 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 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 营方式也比较单一。
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重新理解 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 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 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 代替。” (<<马恩选集>>, 第633页)
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只有在实现它的物质条件已经 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 成为历史的必然性” (<<马恩选集>>,第631页)。
第 4组
何小红 闫璐 陶静梅 范艺芯 钟忆 游静 何秋凤 姜逍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重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 展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 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论述、关于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在1980年前后,邓小平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的大一统的 计划经济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经济为辅”的 思想。 (2)从1984年改革全面展开到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和 全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 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3)从中共十三大到十四大,邓小平从根本上破除了 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 思想束缚,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 标。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 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2)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为了有效地发 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 在根本的矛盾。实践证明,社会主义搞市场经 济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3)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调节的手段,计划 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 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பைடு நூலகம்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 多一点,不是社会主 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 区别。计划经济不等 于社会主义,资本 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 资本主义,社会主 义也有市场。计划 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



1992年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目标”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 2003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 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若干问题的决定》”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反思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 想 毛泽东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纠正“大跃进”中 的错误时,指出:我国是一个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 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必须有计划的大力 发展商品生产。
几个名词概念


经济体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特定 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它包括社 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制度、形式、方法以及经 济运行机制。 计划经济不是一种经济制度,而只是一种资源 配置方式,是一种经济体制,凡是资源的配置 由计划或计划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就叫做计划经济。
生产力 高度发达
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 并不必然联系在一起
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
什么是市场?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
商品经济,不单单存在于资本主义社 会,在封建社会已经存在。市场经济只是 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市场经济也不必然 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
3、党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的积极 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