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权利话语制约下的翻译活动

权利话语制约下的翻译活动【摘要】: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提出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只注重文本的局限性,认为翻译不是纯粹的文本间的信息转换,而是一种复杂的由权力话语操控的产物。
本文从权利话语对翻译文本的选择、译文对原文的忠诚度、翻译策略的选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权利话语;翻译;文本;策略纵观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早已从一般语言文字层面提升到了文化、历史、哲学等的层面。
米歇尔·福柯提出的权利话语理论,认为翻译活动是权力话语制约作用下的产物,翻译研究绝不可以只局限于作者、文本、译者之间,而应置于大的文化视野中去。
本文从翻译文本的选择、译作对原作的忠诚度以及策略的选取三方面论证权力话语对翻译全过程的制约作用,认为从权力话语的理论视角研究翻译才能使人们从宏观的、大的文化视野去剖析这一活动的社会性质。
1.权利话语理论权力话语理论是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家Michel Foucault提出来的。
他指出,“权力”是指一切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支配力和控制力的东西,包括有形的权力及无形的权力,前者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等,后者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与习俗以及政治制度等。
(宋华,2021)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的深层逻辑,支配着各个不同群体的言语表达、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它也是一种制约的语言应用,且体现意识形态的语义,是一种政治语义学范畴。
每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其特定的话语,控制和驾驭着成员们的思维和行动。
权利的大小和有无最终取决于那些支配它或抵制它的人们,而语言正是被用来服务于社会中权利关系和权利斗争的产物。
福柯将权利与话语结合起来,认为“权利”与“话语”密不可分。
“话语”一方面受到权利的制约和操控,另一方面又是“权利”的表现形式,扮演着权利施展的工具。
本质上来说,“权利”就是“话语”的权利。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文化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文化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于 洁, 田 霞(怀化学院外语系,湖南怀化418008)摘 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得到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
针对目前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误译现象,基于权力话语理论,提出文化的有意误译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并且译者主体的能动性必然受制于权力话语。
关键词:权力话语; 文化误译; 译者主体性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43(2010)12-0103-03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 in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from the Power and DiscourseYU Jie, TIAN Xia(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Huaihua University ,H uaihua,H unan 418008)Abstract :With the cul tural turn in the translation,proper and increasing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mistranslation in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it holds that intentional mi stranslation i 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ubjectivi ty of the translator,the initiative of which is bound to be restricted by the doctrine of power and discourse.Key words :power and discourse; cultural mistranslation; subjectivity of the translator收稿日期:2010-11-20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 !权力话语∀与译者主体性研究 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C654。
权力话语理论观照下异化策略在外宣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K e wor s u ¨ iy oine E ta sain, o eg iain, t e r f o e n ic u s su c a g a e y d :p b ct— re tdC- n lt fr inz t r o o h oyo w ra dd so re, o reln u g p
Abs r c :T e sr t g fd me t a i n h s b e l y d p e n p b iiy o i n e E ta sa i n f r t e p s e r . t a t h tae y o o s i t a e n a wa s a o t d i u l t — re t d C- r n l t o h a ty a s c o c o
宋红 波,黄 攀
( 武汉科技大学外国语学 院,湖北 武汉 4 0 1 3 0 4)
摘 要 :过去 我 国外 宣翻译 多 采用 归化 翻译 策略 ,但 随着 中 国成功 举办 20  ̄京 奥运 会 ,正 在举 办 的2 1年上 海世 08L 00 博会 以及 广州 亚 运会 ,中 国的实力 和地 位得 到 世界 的认 可 , 中国的语 言和 文化 也受 到越 来越 多 的关注 。 因此 ,以源 语 或原 文作 者 为归 宿 ,保 持原 文 的 “ 原汁 原 味”, 映 出源语 的民族 文化 特点 的 异化 翻译 策 略在 外宣 翻译 中 的作用 反 日 明显 。文章 拟 以法 国思想 家 米歇 尔 ・ 趋 福柯 的权力 话语 理论 为依 托 ,论 述 了异化 翻译 策略 在外 宣 翻译 中的优 势或
基于权力话语理论下的翻译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权力话语理论下的翻译策略研究论文基于权力话语理论下的翻译策略研究论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与国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
我国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并介绍到国外;与此同时,也有国外的一些译者将我国的作品翻译到他们本国的语言。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一种权力关系在制约着译者,使得不同国家的译者在翻译同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一般来说,强势的国家更加崇拜自己本国的文化,而对于外来国家的作品则抱以不屑一顾的态度,因此导致翻译书籍占英美图书比重较小,根据笔者查找的数据,在 1990 年,英国出版了 63980 种图书,其中翻译书籍仅有 1625 种(2.4%);美国出版了 46743 种图书,其中翻译书籍仅有1380 种(2.96%)(李红满,2003:106-107)与之相反,翻译的书籍在弱势文化中所占的比例较之文化强势国家大了许多。
以韩国为例,2000 年至 2012 年,从韩国出版市场的翻译图书所占的比重一直维持在25%-31% 之间。
这和英美国家的数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仅如此,当我们仔细阅读强势国家为数不多的翻译书籍时,会发现译本和原著所要表达的意思会有一定的出入,这是因为译者会受到权力的制约,对其中部分用词进行一定的修改,这在某种程度上会违背原著作者的初衷,使得译本在译入语国家产生与本国不同的效果。
本文将从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下,对一些文学作品及其各国译本进行分析,从各国译者在翻译他国文学作品时采取的翻译策略中,探寻对我们中国译者的启示。
一、权力话语理论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家们认为,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间的转换,也不能看作是文本层面上的信息转换,而是和文化与权力密切相关的。
在研究翻译和权力的相互作用的理论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就是福柯,他提出了“权力话语理论”,所谓“权力”是指一切控制力和支配力,它是一种网络关系,弥漫于人类存在的全部领域。
它包括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和习俗;还包括思想、宗教等的影响。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

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异化翻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原文语言和文化特征完全置换为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征,忽略了原著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意图,导致翻译成品与原文有很大差异,并且会对目标语读者产生误解。
从权力话语理论的角度,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异化翻译的本质。
权力话语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着多种话语,而每种话语都有其特定的权力地位。
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权力地位。
翻译是一种话语行为,同时也是涉及到权力的行为。
在翻译中,原文作者拥有原始的话语权力,而翻译者作为中介,在翻译过程中也扮演着话语权力者的角色。
异化翻译中,翻译者将目标语文化的权力话语置于首位,从而忽略了原文作者的权力话语。
在异化翻译中,往往会将原著作者的话语权力放弃,脱离其文化背景和语境,完全根据目标语文化的特征进行翻译。
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原著作者话语权力的剥夺,也是一种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翻译成品与原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会让目标语读者对原作者的意图和文化背景产生误解。
同时,异化翻译也会对目标语文化产生影响。
由于翻译成品已经完全依据目标语文化的特征进行了翻译,所以可能会产生目标语文化中原本不存在的度量和评价标准。
这种情况下,从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异化翻译可能并不利于不同文化间的沟通。
因此,我们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尊重原著作者的权力话语。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在保留原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以确保翻译成品与原文之间的一致性和一致性语词权力。
当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尝试着在目标语文化中介绍原著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意图,以增强跨文化的沟通效果。
浅析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之

浅析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之【摘要】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的翻译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了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特点,然后探讨了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和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异化翻译的建议,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不同翻译策略的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发现,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异化、策略、正文、引言、结论、案例分析、影响、建议、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修辞性政治术语的翻译问题一直是翻译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对于政治术语的翻译质量和准确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的翻译已经成为翻译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传达源语言文化背景和特点而采用的一种翻译手段。
异化翻译策略在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和讨论。
通过对异化策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特点和规律,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当代中国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质量,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研究修辞性政治术语的翻译特点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应用,可以深入了解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加具体地说明不同异化翻译策略的影响以及在实际翻译中的运用情况,为翻译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最终目的是为促进修辞性政治术语的准确翻译和传播,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以及促进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1.3 研究意义修辞性政治术语翻译的异化策略一直是翻译领域的热点问题。
汉英翻译中的权力转向和异化策略——以文化负载词为例

南风论坛ANFENGLUNTAN N 170 May. 2016 May本文探讨了汉英翻译中的权力转向,认为异化翻译策略有助于传播中华文化,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有利于我国赢得平等的权力话语。
本文在这一基础上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期望目标语读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从而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创造出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文化环境。
一、引言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人类文明史上的朵朵奇葩。
翻译是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翻译过程不仅涉及语码的转换更是文化间的交流。
汉英翻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往往展示出两种文化的影响力。
在全球化进程中,强势文化不可避免地渗入其它文化,致使弱势文化面临同质化的危机,如何保护自身文化身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热点议题之一。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学界发出了保护自身文化身份的呼声。
费孝通曾经提出:“在文化传统上说,没有一个民族有我们中华文化那么长久和丰富。
我们中国人有责任用现代科学方法去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继往开来地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
” 他进一步阐释到:“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
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可以说,强调文化自觉的前提首先是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文化负载词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独有的专项词汇。
文化负载词往往能够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积淀、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在全球化语境下,为了维护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的平等地位,抵制文化霸权主义对本土文化的吞噬,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必将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汉英翻译中的权力转向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下,文化全球化似乎不可避免,但由于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人类发展现状的不平衡,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人类文化是不现实的,文化全球化并非意味着文化同质化。
权利话语理论与翻译活动

LOGO
英国译者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ld)对 波斯诗人欧谟· 伽亚谟(Omar Khayyam)《鲁 拜集》的翻译。在英美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下,菲茨杰拉德对原作进行了随意改动,他在1851 年写道:“这些个波斯人,我拿他们想怎么着就怎么 着,实在是开心得很。他们虽说也是诗人,但还没 到让人不敢恣意妄为的地步,而且他们也确实缺乏 一点艺术来塑造自身”。结果译作被英国人视做 不仅是英国整个翻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之一,而且 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杰作,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 。
LOGO
Hale Waihona Puke 知识(各种知识、话语、真理、规范等)→(被构 造)主体(再构造、传播)→权力(普遍化、隐藏 性、深刻化)
制造
权利
构造 并传 播
知识
转化 并支 配
主体
LOGO
话语 discourse
福柯所指的“话语”,从狭义上,可理解为“语言”的形式; 从广义上,它又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因此, 对“话语”的分析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 联,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 。事实上,福柯所谓 的“话语”是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标准中分离 出来的,但这里的“话语”并非索绪尔的“言语”,它不是 指个人的语言实践或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匿在人们意识 之下的深层逻辑,暗中支配着各个不同群体的言语表达、 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是对某一特定的认知领域和认知 活动的语言表述。它也不等同于索绪尔的“语言”,因为 它不是指一种抽象的语法规则,而是一种受到制约的语言 应用,并且体现意识形态的语义。
权利与知识
知识是由学科领域和机构通过应用科学原理生产出来,并 加以限定的观点、思想、叙述、评论、规则、范畴、法律 、术语、解释和定义组成的,一个文化中的各个领域间的 话语权的斗争产生了不同的新的知识。当道德体系、意识 形态和法律条案及各种人文思想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传播 ,就意味着其原有的激进的思维方式被束缚,价值理念被 颠覆或者某一思想被固化,个体得到驯化和控制。同时权 力为新的知识的生产和渗透提供制度保障,社会制度和政 治权威通过知识真理的形式渗透到了人们的灵魂,并灌之 以理性、法制、合法、科学的名号,使得原本漏洞百出的 社会秩序被人们认同,并使知识的传播变成是一种创造性 的传播,则权力即被不断的维持和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更多期刊:点此访问>>> 2007年第5期从权力话语理论看异化翻译作者:金敬红张艳新字体:【大中小】摘要:福柯权力话语理论阐述了权力、知识和话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知识是权力的象征,话语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能够实现其文化控制地位。
强势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文化交流中获取说话的权力,并对弱势文化进行操控。
翻译作为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势必会受到这种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体现在译者对翻译题材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中。
翻译已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工具,而是一种在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
弱势文化通过采取异化翻译策略介绍自己本民族的优质文化,有利于抵制强势文化的文化霸权。
关键词:权力话语;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异化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7)05-0451-05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
这种文化转向强调了翻译与目标语体系中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关系,这使得研究者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翻译已不再是一种中性的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利益冲突的纯粹的文字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话语在另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中的改写、变形或再创造。
与此同时,异化翻译也逐渐成为当今翻译理论的热门话题之一。
作为文化转向的产物,异化翻译包含了深刻的文化、文学乃至政治的内涵。
在此背景下,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异化翻译进行了客观的解释。
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将社会之维、历史之维引入翻译研究,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
权力话语理论深刻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背后的操控因素和它在文化建构中的重大作用。
因此,采用权力话语理论的视角,将异化翻译置于广阔的国际政治文化框架内进行审视,注重探讨异化翻译的真正含义及其在文化交流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权力话语理论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被公认为是西方结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
受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以及尼采关于真理、知识和权力关系观念的影响,福柯在对文学和哲学领域、精神分析领域、政治经济领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权力话语理论。
权力、知识和话语是这个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且权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1 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在权力话语理论中,福柯认为权力是社会理论的重要课题。
权力是指一切控制力和支配力。
这其中有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也有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的影响。
这些都可以视为权力,它们是一种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控制力、支配力。
它们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这个网络而存在[1]。
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知识更不能摆脱权力的制约。
福柯针对人与人的关系指出,知识就是权力。
通过考察,福柯发现人文科学的社会知识内在地与权力机制联结在一起,因为这些学科的主题至少部分地是被权力机制所建构的,知识的生产只有依靠作为社会权力网络的知识团体作背景才可能实现。
在福柯看来,不仅人文科学是与权力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自然科学也是如此。
在知识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上,福柯不仅考察了权力对知识的作用,而且考察了知识对权力的作用。
他认为知识和权力是不可分的,权力深受知识的影响;知识能给人以权力,如果没有知识的传播、保存,权力也无法发挥作用。
知识中又渗透着权力关系。
权力对知识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它或者鼓励和激励知识,或者征服、限制知识,在知识身上打上权力的烙印。
权力和知识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知识不仅仅反映着权力关系而且蕴涵在权力之中。
人类的本质就是知识和权力的关系。
权力和知识相互作用。
没有知识,就没有权力关系,权力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相对应地,没有权力体系也就没有知识,权力体系是知识存在的前提条件[2]。
2 权力和话语的关系福柯所指的“话语”,从狭义上,可理解为“语言”的形式;从广义上,它又涵盖了文化生活的所有形式和范畴。
因此,对“话语”的分析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1]。
事实上,福柯所谓的“话语”是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标准中分离出来的,但这里的“话语”并非索绪尔的“言语”,它不是指个人的语言实践或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匿在人们意识之下的深层逻辑,暗中支配着各个不同群体的言语表达、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是对某一特定的认知领域和认知活动的语言表述。
它也不等同于索绪尔的“语言”,因为它不是指一种抽象的语法规则,而是一种受到制约的语言应用,并且体现意识形态的语义。
关于“话语”,福柯早已超出了语言学和文学研究中所说的“话语”概念,在福柯那里它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
所以权力实质上就是说话的权力[3]。
在任何一个社会里,“话语”一经产生,就立刻受到若干权力形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
我们通常看到的某种历史性表述,都是经过具有约束性的话语规则的选择和排斥后的产物[4]。
福柯认为,权力和话语是不可分割的,权力通过话语来实现。
例如,知识和真理是权力的象征,通过掌握知识和真理的话语权,人们可以掌握权力。
换言之,话语是实施权力的工具,也是获得权力的关键。
每个社会层面都存在着一些特别的话语,它们与政治、权力及意识形态相互交织,组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控制和支配着社会成员的思想。
所有的社会活动都会受到这些权力话语的支配。
福柯认为,文本应该从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角度进行理解和阐释。
翻译已不是纯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从始至终都受权力话语支配的活动。
翻译带来的新思想和新概念能够支持或者减弱甚至摧毁目标语中的意识形态,所以翻译是一种控制行为。
二、从权力话语理论看翻译中的文化霸权根据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文化也是无形的权力形式。
文化和所有其他力量结合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权力网,使得整个社会中的任何个体都不能摆脱它的影响。
知识,作为权力的象征,也不可避免地与文化紧密相连。
因此,任何控制知识权力话语的文化力量都能够实现其文化控制地位。
相比较而言,强势文化国家通常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以至于他们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获取说话的权力;而弱势文化则经常会陷入失语的状况。
这种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知识话语的差异势必导致文化霸权的存在。
而且文化霸权的存在肯定会影响重要的文化和知识传播工具翻译。
翻译活动已不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远离政治及意识形态斗争和其他社会、经济因素的行为。
相反,翻译是政治性十分强烈的活动。
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无不受到文化霸权的影响。
一般说来,强势文化国家多数会不屑选择弱势文化国家的文本来进行翻译,因此,导致翻译书籍在强势文化国家市场只占很小的比例。
比如,在1990年,英国出版了63?980种图书,其中翻译书籍仅有1?625种(24%);46?743种图书,其中翻译书籍仅有1?380种(296%)[5]。
与其相反,翻译的书籍在弱势文化国家中却占很大比例。
由此可见,强势文化国家利用其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快速发展建立起了文化霸权主义,长期以来,翻译实行的是强势文化译成弱势文化民族语言的单向运作。
在翻译选材方面,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常常以英美本土习见的美学标准来审视第三世界的作品,作出有意识的选择。
那些反映第三世界原始神秘、落后的文本往往成为强势文化国家的首选,并且将之当成第三世界的文化经典一译再译,而那些不符合他们预设的文本则被剔除。
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明显受到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文化权力差异的影响。
在对待翻译中怎样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
前者是以目标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这种翻译往往撇开原文的语句和形象,进而把源语文化中的异质成分转化为目标语中人们所熟知的内容。
而后者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这种翻译保留源语中特有而目标语中没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或文学形象。
一般说来,在翻译外语文本时,由于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比较自信,轻视其他文化,往往对他们认为落后的文化不屑一顾,在翻译东方弱势文化文本时,一般不会接受东方弱势文化中有别于自己文化价值的成分,多半会采取归化策略。
在具体的翻译中,译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不惜修改、删除原文中与译语文化不相符合的地方。
除此之外,英美等国对那些选中的文本还要加入许多适合接受者接受的大量解释性的材料,使译语在内容上归化于目的语(英语)的嗜好和偏见。
自从17世纪以来英美翻译外语文本时就采用这种“流畅翻译”或“透明翻译”,其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今天。
这种翻译潮流体现了英美文化霸权主义,其实质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一种侵略。
这种归化翻译有意抹杀存在于外语文本里的语言、文化差异,尽可能将外语文本归化,用英美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观念予以取代,使译文变得明白易懂,让读者陶醉在转化成为自己文化的异地文化之中。
庞德在《神州集》里翻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所采用的显然就是归化策略。
其归化程度之高以至于大多数评论家一致将之视为“一组基于中国素材的英语诗歌”,而不是翻译作品[5]。
更为典型的例子是英国译者菲茨杰拉德(Edward Fitzgerld)对波斯诗人欧谟·伽亚谟(Omar Khayyam)《鲁拜集》的翻译。
在英美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下,菲茨杰拉德对原作进行了随意改动,他在1851年写道:“这些个波斯人,我拿他们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实在是开心得很。
他们虽说也是诗人,但还没到让人不敢恣意妄为的地步,而且他们也确实缺乏一点艺术来塑造自身”。
结果译作被英国人视做不仅是英国整个翻译史上最优秀的译作之一,而且是英国文学史上的杰作,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强势文化和东方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翻译活动是一种不平等的文化交流,存在着文化霸权主义。
归化的翻译策略与文化霸权紧密相连,归化翻译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塑造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即一切弱势文化都得听命于英美强势文化的摆弄,归化的翻译成了他们进行文化殖民的共谋。
也就是说,归化翻译帮助强势文化撒播话语权力,实施文化侵吞。
三、权力话语理论的借鉴意义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深刻地冲击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给翻译理论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
福柯的一大贡献在于他使话语不再局限为话语本身,而是把话语变成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对象。
换言之,权力话语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转变了文本中心论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根据权力话语理论,我们得知,在英美文化霸权的影响下,语言之间透明的互译是不可能的,文化以语言为媒介来进行透明的交流也是不可能的。